一甲子是中國傳統的紀年方法,是由天干地支組合表示的,按著順序分配剛好是六十年一輪回,第一個紀年是甲子年,所以稱之為六十甲子。
由于在中國傳統的紀年方法中是以天干地支組合表示的,所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兩兩相對,共同組成了六十個年份,其中第一個便是甲子年,因此人們便把天干地支紀年法也稱之為是60年一甲子,意為每當60年過后都會回到甲子年,這樣不僅非常的好記憶,而且更是對此種紀年方法的生動闡釋。
年份排序:
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丁卯年,戊辰年,己巳年,庚午年,辛未年,壬申年,癸酉年,甲戌年,乙亥年,丙子年,丁丑年,戊寅年,己卯年,庚辰年,辛巳年,壬午年,癸未年,甲申年,乙酉年,丙戌年,丁亥年,戊子年,己丑年,庚寅年,辛卯年,壬辰年,癸巳年,甲午年,乙未年,丙申年,丁酉年。
戊戌年,己亥年,庚子年,辛丑年,壬寅年,癸卯年,甲辰年,乙巳年,丙午年,丁未年,戊申年,己酉年,庚戌年,辛亥年,壬子年,癸丑年,甲寅年,乙卯年,丙辰年,丁巳年,戊午年,己未年,庚申年,辛酉年,壬戌年,癸亥年。
60年一輪回這是天干地支紀年法,60年為一個甲子,與生死輪回不是一回事。
天干10個,地支12個(即我們常說的12生肖),兩兩組合,排列,供有60個組合,當組合用完后又重復使用,所以60年一甲子。
農歷19年一個輪回。農歷屬于一種陰陽合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
農歷是中國傳統歷法,華歷、夏歷、中歷等名稱。農歷是陰陽歷的一種,在民間通常被錯誤地稱作陰歷。農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歷是以華歷為基礎,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所以我國的農歷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天干10個,地支12個,的確是可以排出120種.
但是,對天干及地支分別編號,則奇數號的天干(甲,丙,戊,庚,壬)只能跟奇數號的地支(子,寅,辰,午,申,戌)相配,偶數號的天干只能跟偶數號的地支相配.
因此實際數量會減少一半,即是60個.
古代按天干地支紀年方法,60年是一個循環。
一個輪回是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