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啊~湖北地方文化匯東西南北之長,承楚文化之緒,大致可分為戲曲、說唱、歌舞等幾大類。
說唱
湖北說唱藝術非常豐富:流行于省內大部分地區的曲種有湖北評書;起源于沔陽,流行于沔陽(今仙桃)、荊州、孝感、黃岡等地的湖北漁鼓;起源于天門,流傳于江漢平原各市縣的三棒鼓,以及流行于仙桃、天門等地的沔陽小曲,還有在荊沙、宜昌一帶流傳的漢灘小曲,鄖縣曲子等,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語言通俗、生動,旋律質樸,頗具藝術感染力。編輯本段歌舞
湖北歌舞在國內外較具影響的有《編鐘樂舞》、《九歌》;盛行于江漢平原各市縣的碟子曲;流行于鄂西南、鄂西北山區的薅草鑼鼓,以及穿號子等。武漢的琴臺音樂會則是高雅音樂和通俗音樂同展風采的盛會,顯示了楚風漢魂的民族特色,它與“上海之春”、“羊城花會”、“哈爾濱之夏”齊名,被譽為中國四大音樂節。此外,湖北雜技藝術也一直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武漢雜技團先后50余次出訪亞非拉美60多個國家和地區。湖北文化所主要集中在武漢、宜昌、十堰、襄樊、荊州等大中城市,近年來新建的度假區、風景區內,各種娛樂設施也一應俱全,完全可以滿足中外游客的娛樂要求。編輯本段漢劇
漢劇,舊稱“楚調”,又名楚曲,楚腔,漢調,漢二黃和黃腔。流行于湖北又豫陜湘粵閩部分地區,并形成襄河,府河,荊河,漢河四大流派,漢河派成為漢劇的主流。漢劇已有300余年的歷史,辛亥革命前后改稱“漢劇”。主要聲腔為西皮、二黃。經過兩代知名藝人的創造和推陳出新,漢劇的表演藝術爐火純青,唱念做打,豐富多彩。其角色分為十大行當: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未,十雜。每一行又分出若干派別,每一派別再分不同種類,總計達上百種之多。紛繁復雜的角色系統,使大千世界中的達官貴人,販夫走卒,無不在小小的舞臺上惟妙惟肖,引人入勝。漢劇的傳統劇目很多,主要是歷史故事、公案戲、神話戲、婚姻愛情戲和民間生活戲。現今影響較大的有經過整理的傳統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竇娥冤》、《打花鼓》,移植劇目《柜中緣》、《屈原》及現代劇《借牛》、《彈吉它的姑娘》等。編輯本段楚劇
楚劇,舊稱“黃孝花鼓”,“西路花路”,1926年改名為“楚劇”。流行于湖北,約有百余年歷史,早期楚劇流行于鄉間,被稱為草臺戲,因對劇本不知研究,對演員不加選擇,只知取悅取媚,故遭厲禁。1926年李之龍主持漢口血花世界,吸收楚劇界演出,楚劇逐步取得合法地位。在表演藝術上,楚劇從京劇,漢劇中吸收了大量的藝術成分,但又不為之所束縛。旦角表演樸實細膩,唱腔親切動人,生角講究從生活出發,注重傳統表演程式的運用;丑角則善于運用詼諧的念白和逼真的表演刻畫不同形象,對丑惡事物進行辛辣的嘲諷,楚劇要求演員熟悉本地方言俚語,生活習俗和人情世故,因而保持了濃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經過整理的傳統劇目有《葛麻》、《百日緣》、《潑粥》、《獄卒平冤》和現代劇《雙教子》、《追報表》等影響較大。編輯本段湖北花鼓戲
即荊州花鼓戲,舊稱“花鼓子”,曾稱沔陽花鼓戲,天沔花鼓戲,亦稱“中路花鼓”。形成于清嘉慶年間,已有100多年歷史,發源于沔陽通順河、襄河一帶,形成于沔陽、天門地區,沔陽、天門地處湖北中心江漢平原腹地,同屬漢水水系,亦同天沔語系。2005年,被湖北文化廳改為“湖北花鼓戲”。 流行于沔陽(今仙桃)、天門、潛江、監利、洪湖、京山、鐘祥、荊門、江陵諸縣,以及孝感、湘北、鄂南等地。早年由民間藝人發起并組成班社,由鬧年的 “地黃鼓”逐漸走向半職業化和職業化。荊州花鼓戲聲腔有高腔、圻水、打鑼、四平、四大主腔和豐富的小凋。現代小戲《借牛》、《木蘭花轎》、《春姑拾斧》曾轟動一時,《花墻會》則搬上銀幕。現代大戲《家庭公案》、《水鄉情》,小戲《小堅決》,新編歷史戲《海峽情》,古裝戲《送禮記》、《十三款》,傳統小戲《王瞎子鬧店》等數十個劇目,均在全省會演中獲獎。《家庭公案》更被省外200多個劇團移植,沔陽、潛江、監利、天門花鼓戲劇團多次應邀進京演出。編輯本段湖北漁鼓
沔陽漁鼓是曲藝的一種,又稱道情、道情漁鼓、筒子腔、南話筒。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粗獷、高亢的唱腔,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頗負盛名。1952年以后,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為湖北漁鼓。 據《中國音樂詞典》載:相傳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傳入沔陽后衍變發展而成。清代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有著名漁鼓藝人皮思金、皮思銀、張洪顯、劉泡等四人,民間稱之為沔陽漁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后又產生了“沔陽漁鼓行會”。1911年前后,漁鼓曾與皮影戲合流,常為皮影戲伴唱。1931年后,沔陽漁鼓流傳到武漢、宜昌、沙市、黃石、鄂城等地,其影響逐步擴大。至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漢平原地區。1952年以后獲得進一步發展,除繼續為燈影戲伴唱以外,又恢復了獨立的說唱形式。1958年,沔陽漁鼓參加全國曲藝會演,皮影藝人龔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選車記》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制成唱片,向全國播放。由于沔陽漁鼓好唱,好聽,深受群眾喜愛,1958年底,由湖北省音樂協會正式改名為湖北漁鼓,全省各地普遍傳唱。沔陽漁鼓藝人周忠全、黃玉堂、李海林、李福林、榮廷清扎根在武漢,成為沔陽漁鼓(后湖北道情)的曲藝家。 江漢平原荊楚大地各地方漁鼓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如“天門漁鼓”等。所以我們“湖北道情”“湖北漁鼓”的藝人隊伍比較龐大,實力還是較強的。行成了獨立的一個特色劇種,受全省人民的歡迎和傳唱。不愧為全省的四大劇種之一。 后來在藝人流動和演唱實踐中,又形成了沔陽派、平江派、潛江派等不同流派,或平穩質樸;或潑辣風趣;或流利委婉。傳統曲目相當豐富,以反映冤案為內容的最多,被稱為冤枉戲,影響較大的有《謀考案》、《十三款》等;新編現代曲目有《迷路記》、《大刀風云》等。編輯本段沔陽皮影戲
沔陽皮影戲,俗稱“皮影子”,它以沔陽漁鼓(湖北漁鼓之前身)行腔,沔陽方言道白,故命其名。迄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是指流行在沔陽(今仙桃市)、天門、潛江、監利、洪湖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特征的皮影戲。皮影戲是江漢人自己的“土電影”,深受人們喜愛。 雖然其源頭尚無法考證,但早在明末清初這一帶凡舉辦謝神會事,逢年過節都有唱皮影戲的習慣,日積月累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雕鏤特色。唱腔以歌腔、漁鼓腔為主。歌腔皮影中的“雞鳴腔”,源于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面楚歌》,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漁鼓腔出自舊時藝人的乞討唱曲,調式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006年5月20日,以江漢平原皮影戲命名,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解放前皮影戲還是人們過年、慶豐收、謝神、祭廟的主要娛樂活動。正月十五鬧元宵演《大回窯》;二月二是土地菩薩生日,演《土地會》;三月三是寒食節,演《火焚綿山》;四
沔陽皮影
月八祭神演《箍箍陣》;五月端午節演《淚羅江》;六月六祭楊泗將軍演《哪吒鬧海》;七月七日演《鵲橋渡》;八月十五演《唐明皇游月宮》。娛神又娛人,皮影戲增添了節日氣氛。隨著科技的進步,皮影戲在舞臺美術、燈光布景、特技效果、唱腔音樂、皮影操作等方面不斷革新,沔陽縣曾有皮影隊60多個,他們不斷挖掘、整理和創新,編排了一出出江漢人所喜聞樂見的皮影戲劇目。 現在仙桃市皮影隊發展到40多支,從藝人員達到250多人,創造了“村村垸院演皮影”的農村文化景觀。編輯本段土家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歌舞,帶有濃厚的祭祀色彩,歌隨舞生,舞隨歌名。相傳擺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種戰舞。“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齊集,鳴鑼擊鼓,跳舞唱歌,名曰擺手。”擺手舞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跡為主要內容。祭祀儀式由梯瑪或掌壇師率眾進入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擺手分單擺、雙擺、大擺手、小擺手數種,小擺手又稱“市把”。跳擺手舞不拘人數多少,多者上萬,小者數百,擺手時以擊大鑼,鳴大鼓,呼應節奏,氣勢恢宏,動人心魄。主要特點是手腳呈同邊動作,翩翩進退,成對成雙,節奏鮮明生動。擺手歌長達數萬行,堪稱土家族史詩。編輯本段編鐘樂舞
湖北省歌舞團編演的大型歌舞劇,共10場。由鐘磐古樂(荊楚雄風)、祭祀樂舞(迎神)、樂歌(桔頌)、武舞(出征)、祭歌(國殤)、巴人舞(山獵)、八音合鳴(鳴虎、排簫、吹塤、編磐、古樂合奏)、農事組舞(采桑、耕耘)、房中樂(關睢、越人歌、慷慨歌)、大饗禮(楚宮宴樂)組成。該劇受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編鐘的啟示進行創作的。全劇以楚史和楚文化為依據,以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為核心,以曾侯乙編鐘為主體,運用歌、樂、舞相結合的藝術形式,來展現古代楚國的文化藝術、民俗風情、祭祀、農事、征戰及宮廷宴樂等情景。既保持了古樸粗礦的荊楚風貌,又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該劇公演后獲得極大的成功,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贊揚。通過在海外的演出,為增進中國同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文化藝術交流作出了貢獻。湖北各旅游重點地區現在都可以看到有關《編鐘樂舞》的表演。
=====================================================
還有旅游景點的,什么屈家嶺文化啊,神龍架文化啊,三峽文化啊……
點擊http://www.tianmen.gov.cn
湖北天門是全國著名的棉鄉。年產皮棉11次超百萬擔,棉總產量占全國1/80。這里出產的棉花色澤白、纖維長、韌性好、拉力強,被譽為棉花之“鋼筋”。近幾年來,累計出口棉花46346噸,創匯5000多萬美元,依托棉花資源,全市形成了20萬錠棉紡規模。
天門市是全國最大的僑鄉。28萬天門兒女旅居40多個國家和地區,百余名實業巨子、僑界領袖、市政要員、文化名流、科技專家在旅居國乃至世界經濟舞臺上大展才華,盡領風騷。改革開放以來,僑居海外的赤子紛紛回鄉探親、投資,把戀鄉之情化作富鄉之力,其血濃于水,其情赤于金。以僑興市,90多家“三資企業”成為天門市經濟發展的靚麗風景。
天門市是全國著名的文化之鄉。高考制度恢復以來,3萬多名莘莘學子跨入高等院校,被國家教委譽為“狀元縣(市)”。誕生了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陸羽、楚國令尹子文、晚唐現實主義詩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化創始人鐘惺、譚元春,清朝狀元蔣立庸等一批燦若群星的人物。
民間文化主要有“天門花鼓戲”、“漁鼓”、“碟子、蓮湘、三棒鼓”、“七星點子”等;民間工藝品主要有天門絹、天門藍印花布、通草立體畫屏等;特色飲食主要有黃潭米粉、漁薪豆豉、蔣場干子、天門三蒸等。
簡介
湖北地方文化匯東西南北之長,承楚文化之緒,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創造和發展了富有楚文化傳統的多種藝術形式,大致可分為戲曲、說唱、歌舞等幾大類。湖北現有22個地方劇種,有屬于皮黃系統的漢劇,南劇和湖北越調;屬于花鼓系統的東路花鼓戲,湖北花鼓戲,襄陽花鼓,遠安花鼓,黃梅采茶戲,梁山調,提琴戲和文曲,還有屬于高腔系統的清戲,以及外省傳入的高臺戲,燈戲等,其中最具影響是漢劇、楚劇和荊州花鼓戲。如以主要旅游地區劃分,恩施自治州有南劇、燈戲、堂戲、儺戲、柳子戲;十堰市有山二黃、鄖陽花鼓戲;宜昌市有遠安花鼓戲;仙桃市有荊州花鼓戲、沔陽皮影戲、沔陽漁鼓;黃岡市有東路花鼓戲、黃梅戲、文曲戲;黃石市有陽新采茶戲;咸寧提琴戲等。這些地方劇種鄉土氣息濃厚,語言質樸,通俗易懂,為中外賓客所喜聞樂見。編輯本段說唱
湖北說唱藝術非常豐富:流行于省內大部分地區的曲種有湖北評書;起源于沔陽,流行于沔陽(今仙桃)、荊州、孝感、黃岡等地的湖北漁鼓;起源于天門,流傳于江漢平原各市縣的三棒鼓,以及流行于仙桃、天門等地的沔陽小曲,還有在荊沙、宜昌一帶流傳的漢灘小曲,鄖縣曲子等,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語言通俗、生動,旋律質樸,頗具藝術感染力。編輯本段歌舞
湖北歌舞在國內外較具影響的有《編鐘樂舞》、《九歌》;盛行于江漢平原各市縣的碟子曲;流行于鄂西南、鄂西北山區的薅草鑼鼓,以及穿號子等。武漢的琴臺音樂會則是高雅音樂和通俗音樂同展風采的盛會,顯示了楚風漢魂的民族特色,它與“上海之春”、“羊城花會”、“哈爾濱之夏”齊名,被譽為中國四大音樂節。此外,湖北雜技藝術也一直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武漢雜技團先后50余次出訪亞非拉美60多個國家和地區。湖北文化所主要集中在武漢、宜昌、十堰、襄樊、荊州等大中城市,近年來新建的度假區、風景區內,各種娛樂設施也一應俱全,完全可以滿足中外游客的娛樂要求。編輯本段漢劇
漢劇,舊稱“楚調”,又名楚曲,楚腔,漢調,漢二黃和黃腔。流行于湖北又豫陜湘粵閩部分地區,并形成襄河,府河,荊河,漢河四大流派,漢河派成為漢劇的主流。漢劇已有300余年的歷史,辛亥革命前后改稱“漢劇”。主要聲腔為西皮、二黃。經過兩代知名藝人的創造和推陳出新,漢劇的表演藝術爐火純青,唱念做打,豐富多彩。其角色分為十大行當: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未,十雜。每一行又分出若干派別,每一派別再分不同種類,總計達上百種之多。紛繁復雜的角色系統,使大千世界中的達官貴人,販夫走卒,無不在小小的舞臺上惟妙惟肖,引人入勝。漢劇的傳統劇目很多,主要是歷史故事、公案戲、神話戲、婚姻愛情戲和民間生活戲。現今影響較大的有經過整理的傳統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竇娥冤》、《打花鼓》,移植劇目《柜中緣》、《屈原》及現代劇《借牛》、《彈吉它的姑娘》等。編輯本段楚劇
楚劇,舊稱“黃孝花鼓”,“西路花路”,1926年改名為“楚劇”。流行于湖北,約有百余年歷史,早期楚劇流行于鄉間,被稱為草臺戲,因對劇本不知研究,對演員不加選擇,只知取悅取媚,故遭厲禁。1926年李之龍主持漢口血花世界,吸收楚劇界演出,楚劇逐步取得合法地位。在表演藝術上,楚劇從京劇,漢劇中吸收了大量的藝術成分,但又不為之所束縛。旦角表演樸實細膩,唱腔親切動人,生角講究從生活出發,注重傳統表演程式的運用;丑角則善于運用詼諧的念白和逼真的表演刻畫不同形象,對丑惡事物進行辛辣的嘲諷,楚劇要求演員熟悉本地方言俚語,生活習俗和人情世故,因而保持了濃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經過整理的傳統劇目有《葛麻》、《百日緣》、《潑粥》、《獄卒平冤》和現代劇《雙教子》、《追報表》等影響較大。編輯本段湖北花鼓戲
即荊州花鼓戲,舊稱“花鼓子”,曾稱沔陽花鼓戲,天沔花鼓戲,亦稱“中路花鼓”。形成于清嘉慶年間,已有100多年歷史,發源于沔陽通順河、襄河一帶,形成于沔陽、天門地區,沔陽、天門地處湖北中心江漢平原腹地,同屬漢水水系,亦同天沔語系。2005年,被湖北文化廳改為“湖北花鼓戲”。 流行于沔陽(今仙桃)、天門、潛江、監利、洪湖、京山、鐘祥、荊門、江陵諸縣,以及孝感、湘北、鄂南等地。早年由民間藝人發起并組成班社,由鬧年的 “地黃鼓”逐漸走向半職業化和職業化。荊州花鼓戲聲腔有高腔、圻水、打鑼、四平、四大主腔和豐富的小凋。現代小戲《借牛》、《木蘭花轎》、《春姑拾斧》曾轟動一時,《花墻會》則搬上銀幕。現代大戲《家庭公案》、《水鄉情》,小戲《小堅決》,新編歷史戲《海峽情》,古裝戲《送禮記》、《十三款》,傳統小戲《王瞎子鬧店》等數十個劇目,均在全省會演中獲獎。《家庭公案》更被省外200多個劇團移植,沔陽、潛江、監利、天門花鼓戲劇團多次應邀進京演出。編輯本段湖北漁鼓
沔陽漁鼓是曲藝的一種,又稱道情、道情漁鼓、筒子腔、南話筒。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粗獷、高亢的唱腔,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頗負盛名。1952年以后,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為湖北漁鼓。 據《中國音樂詞典》載:相傳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傳入沔陽后衍變發展而成。清代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有著名漁鼓藝人皮思金、皮思銀、張洪顯、劉泡等四人,民間稱之為沔陽漁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后又產生了“沔陽漁鼓行會”。1911年前后,漁鼓曾與皮影戲合流,常為皮影戲伴唱。1931年后,沔陽漁鼓流傳到武漢、宜昌、沙市、黃石、鄂城等地,其影響逐步擴大。至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漢平原地區。1952年以后獲得進一步發展,除繼續為燈影戲伴唱以外,又恢復了獨立的說唱形式。1958年,沔陽漁鼓參加全國曲藝會演,皮影藝人龔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選車記》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制成唱片,向全國播放。由于沔陽漁鼓好唱,好聽,深受群眾喜愛,1958年底,由湖北省音樂協會正式改名為湖北漁鼓,全省各地普遍傳唱。沔陽漁鼓藝人周忠全、黃玉堂、李海林、李福林、榮廷清扎根在武漢,成為沔陽漁鼓(后湖北道情)的曲藝家。 江漢平原荊楚大地各地方漁鼓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如“天門漁鼓”等。所以我們“湖北道情”“湖北漁鼓”的藝人隊伍比較龐大,實力還是較強的。行成了獨立的一個特色劇種,受全省人民的歡迎和傳唱。不愧為全省的四大劇種之一。 后來在藝人流動和演唱實踐中,又形成了沔陽派、平江派、潛江派等不同流派,或平穩質樸;或潑辣風趣;或流利委婉。傳統曲目相當豐富,以反映冤案為內容的最多,被稱為冤枉戲,影響較大的有《謀考案》、《十三款》等;新編現代曲目有《迷路記》、《大刀風云》等。編輯本段沔陽皮影戲
沔陽皮影戲,俗稱“皮影子”,它以沔陽漁鼓(湖北漁鼓之前身)行腔,沔陽方言道白,故命其名。迄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是指流行在沔陽(今仙桃市)、天門、潛江、監利、洪湖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特征的皮影戲。皮影戲是江漢人自己的“土電影”,深受人們喜愛。 雖然其源頭尚無法考證,但早在明末清初這一帶凡舉辦謝神會事,逢年過節都有唱皮影戲的習慣,日積月累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雕鏤特色。唱腔以歌腔、漁鼓腔為主。歌腔皮影中的“雞鳴腔”,源于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面楚歌》,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漁鼓腔出自舊時藝人的乞討唱曲,調式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006年5月20日,以江漢平原皮影戲命名,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解放前皮影戲還是人們過年、慶豐收、謝神、祭廟的主要娛樂活動。正月十五鬧元宵演《大回窯》;二月二是土地菩薩生日,演《土地會》;三月三是寒食節,演《火焚綿山》;四
沔陽皮影
月八祭神演《箍箍陣》;五月端午節演《淚羅江》;六月六祭楊泗將軍演《哪吒鬧海》;七月七日演《鵲橋渡》;八月十五演《唐明皇游月宮》。娛神又娛人,皮影戲增添了節日氣氛。隨著科技的進步,皮影戲在舞臺美術、燈光布景、特技效果、唱腔音樂、皮影操作等方面不斷革新,沔陽縣曾有皮影隊60多個,他們不斷挖掘、整理和創新,編排了一出出江漢人所喜聞樂見的皮影戲劇目。 現在仙桃市皮影隊發展到40多支,從藝人員達到250多人,創造了“村村垸院演皮影”的農村文化景觀。編輯本段土家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歌舞,帶有濃厚的祭祀色彩,歌隨舞生,舞隨歌名。相傳擺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種戰舞。“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齊集,鳴鑼擊鼓,跳舞唱歌,名曰擺手。”擺手舞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跡為主要內容。祭祀儀式由梯瑪或掌壇師率眾進入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擺手分單擺、雙擺、大擺手、小擺手數種,小擺手又稱“市把”。跳擺手舞不拘人數多少,多者上萬,小者數百,擺手時以擊大鑼,鳴大鼓,呼應節奏,氣勢恢宏,動人心魄。主要特點是手腳呈同邊動作,翩翩進退,成對成雙,節奏鮮明生動。擺手歌長達數萬行,堪稱土家族史詩。編輯本段編鐘樂舞
湖北省歌舞團編演的大型歌舞劇,共10場。由鐘磐古樂(荊楚雄風)、祭祀樂舞(迎神)、樂歌(桔頌)、武舞(出征)、祭歌(國殤)、巴人舞(山獵)、八音合鳴(鳴虎、排簫、吹塤、編磐、古樂合奏)、農事組舞(采桑、耕耘)、房中樂(關睢、越人歌、慷慨歌)、大饗禮(楚宮宴樂)組成。該劇受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編鐘的啟示進行創作的。全劇以楚史和楚文化為依據,以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為核心,以曾侯乙編鐘為主體,運用歌、樂、舞相結合的藝術形式,來展現古代楚國的文化藝術、民俗風情、祭祀、農事、征戰及宮廷宴樂等情景。既保持了古樸粗礦的荊楚風貌,又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該劇公演后獲得極大的成功,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贊揚。通過在海外的演出,為增進中國同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文化藝術交流作出了貢獻。湖北各旅游重點地區現在都可以看到有關《編鐘樂舞》的表演。
沔陽漁鼓皮影唱詞合轍押韻、語言通俗詼諧,曲調高亢豪放、歡快活潑,影子線條清晰,形象逼真。其保留的楚俗、楚文化和楚音樂之地位極其重要。
唱詞一般為“五五七五”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三種句式,也有三四字垛板句。大段唱詞有一韻到底和每段一韻兩種。所用韻目分為“光、消、板、修、歌、麻、洋、于、親、乖、為、克、四、中、福”。沔陽漁鼓皮影唱詞“十五韻”和詩詞韻字“十三轍”相同。藝人演唱漁鼓皮影,必須通曉音韻,尤其是自編自唱“浩水詞”時,一定要做到出口成章、壓韻合轍。
沔陽皮影戲的道白有散白、韻白兩種,以地道的通順河流域語音為基礎語言,夾雜民間俗語、諺語、歇后語、方言土語等,幽默風趣詼諧,充滿鄉土氣息和民俗風味,使聽眾極具親切感。
應該與大多數地區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