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的。
一般來說個人開光好像要預約,護身符,平安符,轉運符,源自是唐代護身符文化。當時無論平民還是貴族,大家隨身攜帶經咒,希望可以為自己祈福、驅兇辟邪。歷經千年,流傳至今逐漸衍生到交通安全、安產、良緣、學業、健康等方面的祈求保佑。
佛像是木石所造,人心卻不是木石。把它當做木頭,它就是木頭;當做佛像,它就代表著無上的悲智。
建造寺廟、塑立佛像、供養寶藏等,都是歷代大護法、大居士之力,用以表達內心的信仰。國外最好的東西都用來建造教堂,也是同樣的道理。在莊嚴的環境中,人們內心的虔誠容易被引發。
對佛像應該當做佛來看待,恭敬尊重,斷除種種不敬,包括:對佛像的“好丑”妄加評論,將佛像當做裝飾物、置于不凈之處,進行買賣等。對法亦應如是發起恭敬,因為法是幫助我們解脫生死的車乘。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受益。
佛教沒有“本命佛”的說法,佛像也不是護身符、轉運符、吉祥物,好好恭敬三寶、斷惡修善,才能趨吉避兇。真正的修行人不會貪圖外在的資財,卻有一些不懂得佛法的人借佛斂財,不懂得真正的寶藏在自己內心。
修行是修內心,不是修外境,佛像也是為了啟發我們的內心。譬如一張照片,它只是一張紙片,但若照片中有自己的親人,一見到內心就會生起親切溫暖的感覺。
無論男女,都不應把佛像當做飾物或護身符佩戴。佛像的作用是讓我們可以借助這個“像”而產生對佛陀的恭敬、尊重、信仰與效學之心。佛菩薩是我們修行路上的師長、榜樣,依法而行才是真正的皈依。佛像宜虔誠恭敬供奉,不要隨意戴在身上。
關鍵是:什么表現算“足夠虔誠”呢?如果行為上做不到,那就只是給自己找一個借口而已。若行為處事都憶念三寶、謹慎因果,戰兢惕勵、如履薄冰,那才是真正得到了佛菩薩的加持。
一、不問壽。
有人初進寺廟,見到出家的僧人,帶有敬意地問道:“師父,您今年多大了?”一般的老比丘卻避而不答,只是點頭微笑。修行之人,之所以忌諱人們詢問其年齡,這便是因為“道不言壽”的緣故。“道”又為什么“不言壽”呢?這是因為佛教的思想基石是悅生惡死,追求自性解脫,所以“道不言壽”也。
信仰佛教的人有多種,住寺院修行者名“僧人”,隱居山林修行者稱“隱士”,居家學佛者為“居士”。他們都是佛教徒。在與他們交談中,切莫詢問其生辰和年齡,以免犯忌。
比如那位問我多大歲數,如果我告實了她,緊接著她又會問:“你們能結婚嗎?出家父母同意嗎?家里還有什么人?”如果實話說您不相信,不說實話對不不起自己,所以不問壽。且因為自古以來佛道各有講究,佛家言名不言姓,道家言姓不言壽,故有“佛不言姓,道不言壽”之說。
佛門出家弟子皆姓釋,道教出家弟子僅改名號不姓,與佛家相反。道家本來是看淡生死,修行的目的是求得解脫,超脫生死,認為生與死僅是生命在瞬間的轉換,小小的輪回。修道者不在乎年紀的大小,故忌問壽。出家之人因為看透種種繁雜之事對人產生的煩惱,令人智昏,故出家以求清靜,若再問俗家六親鎖事,重提煩惱,犯了出家人的忌諱。世俗之人一見面就問。
二、不問師承。
佛門有諱師不諱祖的規矩,所以不熟悉的輕易不要問僧的師父是誰,以示尊重。
三、不問修行。
問別人修行到什么程度也是大忌,僧人修到什么境界只有自己最明白。人家謙虛說自己沒有修行,您就以為人家真的沒修行了?其實不然,只有真正沒有修行的才拉大旗扯虎皮!!!
市區里的我只知道文殊院和愛道堂,前者為男師傅的寺院后者為女師傅的寺院。成都還比較出名的就是昭覺寺和新都寶光寺。呵呵呵
還有你要的護身符建議可以用佛菩薩的相或小經咒都可以的。
祝福吉祥
為什么不可以呢,這東西心誠就可以的。不必拘謹禮節
我就是射手座的,我比較擅長文科,不擅長理科。至于其他射手座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和我一樣。其實吧,射手座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是說不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