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
陰陽五行,可分為“陰陽”與“五行”,然而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陰陽,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陰陽與五行兩大學說的合流形成了中國傳統思維的框架。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陰陽五行是遠古春秋時期《黃帝內經》中由來的,陰陽學是我國古代的哲學理論,它是把宇宙的一切事物根據屬性分為陰、陽的兩個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現象矛盾雙方的概括。一般來說,凡是具有向上的、向外的、明亮的、活動的、興奮的、溫熱的、動能的都屬于陽,與此相反的則屬于陰,例如:男屬陽,女屬陰。以人體部位而言,上為陽,下為陰,表為陽,里為陰,背為陽,腥為陰。陰陽的屬性是相對的,只有陰陽的平衡才能使事物的發展得以協調一致。
陰陽變化的規律具有互根、消長、轉化的三個特性:
陰陽互根:陽生陽,陰生陰,既對立統一,又同時存在,一旦陰陽離決,生命也就終止了。
陰陽消長:陰陽是化不斷地進行“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的過程,既有消有長,也有盛有衰,處于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某一方有過,發生異常現象,就會出現變化。
陰陽轉化:陰陽對立,但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為轉化,既由陰轉陽,由陽轉陰。
五行說,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屬性的概念,用來解釋自然界各種物質的現象、變化和發展都是由這五種屬性的物質在不斷地運行和變化中組合而成的,故稱為五行。
其特征為:
“木”具有生發、條理;“火”具有炎熱、向上;“土”具有長養、化育;“金”具有清靜、貴重;“水”具有寒冷、向下。當它們相互作用時,就會相生相克。生克制化匯補,以達到平衡和諧。
五行相生與相克:
木生火,火要依靠柴薪來維持燃燒;火生土,土要領先太陽來普照;土生金,金要依靠山巖來儲存;金生水,水要依靠鐵器來開導疏通;水生木,木要依靠雨露來灌溉。
木克土,是因為樹木可以入土;火克金,烈火可以熔金;金克木;金器可以伐木;水克火,水可以滅火。
反生為克、泄多為克和反克: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賴木生,木多火塞;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使水縮;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滅土能生金,金多 土虛”。
“金能克木,木堅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蕩;水能克水,火烈水干;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陰陽五行說既代表世間一切事物中對立的兩個方面,也反映了五種物質的運行狀態,說明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用擬人化的文字表述,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制我者為官惡,我制者是妻賊,比肩者為兄弟姐妹,也就是說,當五種物質相生時,一種物質對另一種物質具有促進,滋生的作用;相克時,是一種物質對另一種 物質產生抑制和壓抑的作用;比合時為兩種物質友好相容的情 形。它們之間存在著生我,我生,克我,我克與平行相處的關系,既揭示天地萬物的相互關聯,也以生克制化的原理,促使天地萬物維持相互之間的動態平衡。這就是讓我們來認識起名中的一個自然法則如何應用的一個人本體的實際效力。
一、十天于配陰陽:單數屬陽,雙數屬陰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陰陽陽陰陽陰陽陰陽陰陽陰五行木火土金水方位東方南方中央西方北方四時春夏四季秋冬月份正二四五三、六九、十二七八十十一24節氣立春玉驚蟄驚蟄玉清明立夏玉芒種芒種玉小暑清小明暑玉玉立立夏秋寒小露寒玉玉立立冬春立秋玉白露白露玉寒露立冬玉大雪大雪玉小寒二、十二地支配伍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五行水土木木土火火土金金土水方向正北東北北東北東正東東南東東南南正南西南南西南西正西西北西西北北月份十一十二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鐘點23玉11玉33玉55玉77玉99玉1111玉1313玉1515玉1717玉1919玉2121玉23時辰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偶時日中日央晡時日入黃昏人定三、十二地支配伍五行木火土金水天于甲乙丙丁戊已瘐辛壬癸寅卯已午辰戍丑未申酉亥子
陰陽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
陰陽學說亦應用於中醫學上,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 簡單來說,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即體液,包括血液、津液、淚水、鼻水、內分泌,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 陰陽協調,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
中醫的五行學說,許多人認為十分抽象,難以明白。其實,五行學說是一套和西方醫學截然不同的理論,用的是另一種語言,另一套代號。就如代數用XYZ,化學將水解釋為H2O,都是一種代號,我們必須首先要明白那套語言,才能明白背後的理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醫古代哲學認為宇宙的誕生,是由這五種元素組成的。
中醫學利用這五種元素的特性來形容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間的關系、生理現象以及病理變化。實際應用上,調理身體/治病時,某些器官若有病,可能需要針對另一器官。五行屬性臟腑特性木肝膽肝的特性是怕郁結,要像樹木般得到舒展火心小腸心推動氣血溫暖整個人土脾胃脾主消化吸收,滋潤身體,如大地孕育萬物金肺大腸肺主聲,肺氣宜清,如金屬般鏗鏘有聲水腎膀胱生命的本源來自水,而腎屬先天的本源
我國古代的天文歷法,就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我國古代有很多與“氣”有關的概念,如節氣、氣候、氣化、氣勢、氣質、運氣等。如果仔細分析這些概念就會發現,氣是有屬性的,在宇宙間沒有無屬性的中性的氣存在。
氣由陽氣和陰氣組成。后世將陰陽作為哲學概念應用得十分廣泛,但追本求源,陰陽的觀念最早只是起源于歷法和季節的變化。
古人以為,氣候的變化是由于陰陽二氣的作用,陽氣代表熱,陰氣代表冷。宇宙間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發生交替的變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變化上。
夏季較炎熱時,屬于純陽。冬季較寒冷時,屬于純陰。陽氣和陰氣互為消長,春季陽氣則增長,而陰氣則衰弱。
當陽氣達到極盛時就是夏至,由此發生逆轉,陰氣漸升,陽氣下降;當陰氣達到極盛時就是冬至,這時再次發生逆轉,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完成了一個周期的交替變化。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5種物質。在我國古代,人們對于五行的看法與后世哲學上的五行幾乎完全不同。古人認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個收獲季節中的5個時節。這一說法在上古文獻中記載更直接。
例如,《呂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稱為五氣,也就是將一年分為5個時節之義。又如,《左傳.昭公元年》記載:年“分為四時,序為五節。”而《管子.五行篇》則說:“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可見上古均是將五行解釋成時節或節氣。
古人用直觀的5種物質的名稱給5種太陽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給日期命名一樣,符合古人樸素的思想觀念。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同樣具有天文學意義。五行相生,又叫“生數序五行”,其含義是后一個行是由前一個行生出來的,以至于逐個相生,形成一個循環系列,周而復始。五行相生是五行觀念中使用最普遍,發展最成熟的一種排列方式。
按照《春秋繁露.五行之義》的說法,木是五行的開始,水是五行的終了,土是五行的中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木行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所以木主生而金主殺,火主熱而水主寒。
這是上古各類文獻中,有關生數五行定義的通常說法,可見古人設立五行,開始時并不是為了解決哲學問題,而是借助5種物質的名稱來作為一年中5個季節的名稱。
木行就是一年中開始的第一個季節,相當于春季;火行為第二個季節,相當于夏季;土行為第三季,介于夏秋之間;金行為第四個季節,相當于秋季;水行為第五個季節,相當于冬季。
陰陽和五行指什么
?
答:陰和陽就是指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的甲
丙
戊
庚
壬五個陽干為陽,乙
丁
己
辛
癸五個陰干為陰。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了,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
你看這樣給您回答您能點
采納
嗎?
張睿老師的《陰陽系統論》認為,陰陽與五行屬于形式與內容的關系。
具體來說
從物質的角度來說,木火土金水屬于陰陽內容存在形式的物化‘
從功能的角度來說,木火土金水屬于陰陽內在矛盾利害關系的物化。
具體看一下《陰陽系統論》’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