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的幾種含意】
tàisuì
(1) ∶木星的別稱,古代用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紀年,一周是十二年
(2) ∶傳說中神名。古代,認為太歲之神在地,與天上歲星(木星)相應而行,因此興建工程等要躲開太歲的方位,否則就要不吉利
(3) ∶一種特殊的生物
【一·木星與“太歲頭上動土”】
古人把木星稱為“太歲”(或歲星一周天(實際是11.86年),并劃分周天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都有特定的名稱,說太歲某一年在某一方,這一方就不能動土搞建筑,否則觸犯了太歲,就會招來災禍。后來,人們把別人侵犯自己怒斥為“太歲頭上動土”,以顯示自己的威風。
這一說法早在宋朝就已有之。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就曾提到過:朱武和陳達、楊春在少華山落草之后,為了打劫錢糧供山寨使用,預備與官軍對敵。朱、楊要打蒲城縣,陳達不聽朱、楊的勸告,堅持要從史進所住的史家村借條路去打華陰縣。路經史家村時,史進召集眾莊客截住道路,對陳達喝道:“你也須有耳朵,好大膽,直來太歲頭上動土。”敢這樣說的當然就是有來頭的人,書中所講的陳達的確不是史進的對手,結果被史進擒獲。
【二·太歲之神】
太歲,為道教神明的尊稱,又稱太歲星君,或者歲君。太歲就是天上的木星,因為木星每十二個月運行一次,所以古人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太歲又稱太歲星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間奉祀的神靈。
中國傳統的紀年方法叫干支紀年法,它是由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依次輪流搭配而成。始于甲子,終于癸亥。一個輪回需要60年,稱為六十甲子。
傳說在這60年里面,每一年天上都會派一位神仙出來值年,他負責掌管這一年人間的福與禍,也掌管這一年出生的人一生的旦夕禍福,老百姓尊稱這些神仙為值年太歲,60年就有60位太歲,所以統稱為60甲子神。
太歲神從南北朝開始就有六十位,到了清代初期六十位太歲的名字全部更換,成了現在各地有安奉太歲的廟宇里面的六十太歲。
【犯太歲、沖太歲、刑太歲】
一般人的年庚,若與值年太歲相同,民間稱為犯太歲,年庚對沖者,則叫沖太歲;詩曰: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按照十二主星宿中記載:“太歲當頭有災禍,刑沖破害鬼推磨,流年若還逢忌神,頭破血流難躲過。”因此,無論是那一種,在那一年里必定百事不順,事業多困厄,身體多病變,因此務必要拜奉太歲星君以保平安。
六十甲子各有歲神輪值,而當年輪值之歲神稱為值年太歲,如想知道自己的值年太歲,只需找出自己在六十甲子所屬的名稱,便可找出自己的值年太歲。
什么叫做犯太歲?犯其實即是沖,「沖」亦分為「年沖」及「對沖」。
“年沖”即是指生肖之年,例如今年是蛇年,屬蛇者即為年沖;
“對沖”即是指生肖之年再加上六年,“對沖”又叫“六沖”,即子午沖、丑未沖、寅申沖、卯酉沖、辰戌沖、巳亥沖;以辛巳蛇年為例,巳與亥為相沖,因此肖豬的人仕在辛巳蛇年,便是“對沖”,犯了太歲;凡是遇到“年沖”或“對沖”的生肖,都要到廟里拜太歲,才會諸事順吉。
刑太歲,又稱“偏沖”,自己的出生年如與流年所屬生肖相差三年,便是刑克,即與流年太歲“偏沖”。古語有云: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例如蛇年,肖蛇為太歲,肖豬為沖太歲,而肖猴和虎為“偏沖”太歲。
【三·不明生物—“太歲”】
“太歲”是一種存在于地球上的不明生物體,它的存在、作用和影響在生物學界始終有爭議。
它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是生命進化過程中的原生質生物。或者說,太歲是可能一種黏菌,是介于生物和真菌之間的一種原質體生物,既有原生物特點,也有真菌特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之為“肉芝”,并稱其為“本經上品”。古籍《山海經》稱“太歲”為“視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盡,尋復更生”。
【歷史記載】
其實在中國幾千年前的古籍《山海經》中就有關于太歲的記載。在《山海經》中太歲也被稱為 “視肉”、“聚肉”、“肉芝”。你看都帶個肉字,說明可以食用。據《山海經》記載,“視肉”最早是作為古代帝王生前喜歡食用的物品出現在古帝陵前的。具有 “食之盡,尋復更生如故”,“食一片復一片” 的特點,也就是說吃一片,它自己可以再次生長。至于吃了以后長生不老延年益壽的說法,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確有記載。據《本草綱目》記載“肉芝狀如肉,乃生物也。白者如截肪,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菜”部“芝”類,與我們現在見到的靈芝,并稱為“本經上品”。《本草綱目》里還列舉了幾部以“芝”為主的藥方,說明對一些疑難病癥有著特殊療效,其共同的特點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而且由于它具有自生自長的特點,顯得更加珍貴.所以歷代帝王都千方百計去尋找它,其中據說古代帝王將相尋找肉靈芝的故事,以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找藥最為著名。
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聽說東方有一種仙藥,食用以后能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于是在秦二十八年親自率將東行尋找仙藥,他來到了山東省的瑯琊鎮,尋訪到了非常出名的方士名醫徐福,命為其尋找到長生不老的仙藥,并賜給徐福大量的人力、物力。徐福隨即率五百童男童女東行,來到了山東蓬萊尋找仙藥不成。于是徐福又修造船只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扶桑,到達了古代瀛洲、方丈也就是現在的日本列島一帶繼續尋找仙藥。據說秦始皇讓徐福尋找的仙藥當中就有肉靈芝。
晉代著名學者郭璞在注釋《山海經》時,對“視肉”做的解釋是:“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唐代著名學者虞世南的《北堂書抄》中也有一條關于“土肉”的記載,他的史料轉錄于《臨海異物志》,文中說:“土肉,正黑,大如小兒,臂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釵股,浚克食。”
《廣異記》中記載:晁某性情剛烈,有關于鬼神的傳說或是禁忌,他從來不相信,也不覺得害怕。他經常故意在沖犯太歲的方位大掘其土,某天,竟在太歲方位上掘出了一塊蠕蠕而動的白色肉團。他將這塊蠕動的肉,鞭打了數百下后,丟到馬路邊,之后派人偷偷的在旁邊觀察周圍的動靜。
就在半夜三更時分,街上不知從何處出現了大隊車馬,圍繞聚集在那塊肉團的四周。車上有個人問太歲:「你為什么甘愿受到這種屈辱,卻不報仇呢?」太歲回答說:「他的氣勢正旺,血氣正剛,我也拿他沒辦法呀!」
【研究與發現】
從古到今有關發現“太歲”的消息就不斷傳出。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陜西、內蒙古、吉林、山東等地就先后有報道。雖然如今發現“太歲”已算不上什么重大新聞,但無論是民間還是科學界,都一直對“太歲”大感興趣,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吉林、陜西等地的科學家已紛紛展開對“太歲”的研究。
太歲的形狀,顏色,大小均沒有固定值,似乎會隨時間的增加而逐漸長大。
【生物性與物種猜測】
根據西北大學對外發布的信息顯示,它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同時有呼吸作用,就是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二氧化碳直接測定,就證明了它有一個代謝過程,有二氧化碳的產生,那就證明它是活的。
●說法一:黏菌群復合體
專家通過高倍顯微鏡觀察發現,組成“太歲”的是非常多的菌體,而且品種各異。結合 “太歲”的個體帶有一定彈性,還不時分泌出有絲性的黏物等現象,當時專家的結論是,所謂的“太歲”應該就是一種“特大型罕見黏菌復合體”。既有原生質生物的特點,也有真菌的特點,是活的生物體。專家估計該黏菌是以細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它微生物為食,以纖維素、兒丁質、甲殼質等為營養,含有蛋白質約 50%,以及核酸、酵母菌和霉菌等。但當時受科研儀器的限制,沒有對這些菌體作更深入的分子分析。
●說法二:粘細菌
吉林大學微生物專家解釋,“太歲”是介于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細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極強。
●說法三:高等真菌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白玉華教授將“太歲”切片后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其體內具有菌絲,初步確定為高等真菌。
●說法四:并非黏菌群復合體
中科院微生物所形態學專家茆曉嵐多年前曾研究發現,該物體含大量的水;做蛋白質實驗,沒有蛋白質反應,也沒有核酸反應。而放于火上燒,能聞到嗆鼻的味道,他估計有醛基、醇基或羥基成分。因為黏菌必須具備蛋白質和核酸成分,因此他判斷“怪肉”不是黏菌群復合體。
●其他說法
有專家還認為,“太歲”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體標本,是“人類和一切動物的祖先”。但李泰輝研究員和施蘇華教授都表示,雖然“太歲”為黏菌群復合體的說法基本可以認定,但關于“黏菌群復合體”這一概念是非常模糊的,還不能清楚解釋“太歲”為何種物種,惟有通過分子系統分析等研究,才能將“太歲”身上的秘密一一揭開。
【熱捧多年只因至今仍是謎】
其實科學界對“太歲”的研究早已陸續開展,但為什么這么多年來,無論是民間,還是科學界對“太歲”的熱捧依然有增無減呢?專家認為當中有兩大原因。
首先是因為民間對“太歲”的傳說從古至今一直流傳,而且一些相關的記載很懸乎,比如說,秦始皇曾認定“太歲”為長生不老的靈藥,命令徐福率部下千方百計找尋。而據古代文獻記載,在中國北方民間,“太歲”是一種傳說中的兇神。俗語中就有“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犯太歲”等說法。因此,每當各地發現有疑似“太歲”的生物后,人們就會異常關注,媒體爭相報道炒作。
其次,科學界目前的研究結果還未能清楚解釋組成“太歲”的菌群復合體究竟為何物。李泰輝說,全球的科學家對于菌類的研究還非常有限,目前存在于自然界的包括黏菌在內的真菌大約在150萬-200萬種,科學界大約只對其中5%的菌類品種有研究,仍有過百萬以上的菌類尚未能驗明正身。因此,專家毫不諱言說,即使這次中山大學對該物質的分子系統有新的研究進展,科學界依然還難以給這個復雜的生物正式冠名。
【附表:六十太歲星君的姓名】
甲子金辨,乙丑陳才,丙寅沈興,丁卯耿章,戊辰趙達,己巳郭燦,庚午王清,辛未李訽,壬申劉旺,癸酉康志,
甲戌訾廣,乙亥吳保,丙子郭嘉,丁丑汪文,戊寅曾光,己卯龔仲,庚辰章德,辛己鄭祖,壬午陸明,癸未魏仁,
甲申方杰,乙酉蔣嵩,丙戌白敏,丁亥封濟,戊子鄭堂,己丑潘佑,庚寅鄔桓,辛卯范寧,壬辰彭泰,癸巳徐斝,
甲午章誠,乙未楊賢,丙申管仲,丁酉康杰,戊戌姜武,己亥謝燾,庚子盧超,辛丑湯信,壬寅賀諤,癸卯皮時,
甲辰李誠,乙巳吳遂,丙午文哲,丁未繆丙,戊申喻志,己酉程實,庚戌猊秘,辛亥葉堅,壬子丘德,癸丑林樸,
甲寅張朝,乙卯萬清,丙辰辛亞,丁巳易彥,戊午黎卿,己未傅儻,庚申毛梓,辛酉石政,壬戌洪克,癸亥盧程
【天文歷法中的“太歲”】
古人有所謂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份由東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方向和順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歲星由西向東運行,和人們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和順序正好相反,所以歲星紀年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起來并不方便。為此,古代天文占星家便設想出一個假歲星叫做太歲,讓它和真歲星“背道而馳”,這樣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順序相一致,并用它來紀年。根據《漢書·天文志》所載戰國時代的天象記錄,某年歲星在星紀,太歲便在析木(寅),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寅”;第二年歲星運行到玄枵(xiao),太歲便運行到大火(卯),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卯”,其余由此類推。
此外古人還取了攝提格、單閼等十二個太歲年名作為“太歲在寅”“太歲在卯”等十二個年份的名稱。屈原《離騷》:“攝提貞與孟陬(zou)兮,惟庚寅吾以降”,一般認為這里的攝提就是作為太歲年名的攝提格,是說屈原出生于“太歲在寅”之年;孟陬(zou)指夏歷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這樣說來,屈原的生辰恰巧是寅年寅月寅日。
粘菌復合體之說不可靠
王朝江統計發現,從1992年至今,全國各地共發現“太歲”18次。“現在拆遷工程增多,但15年才發現了18次,可見在古代,‘太歲’是多么的稀罕!”王朝江感嘆說。
物以稀為貴,“太歲”也因此被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又稱其為肉靈芝,稱其有很高的醫療保健價值。而唐代文人筆記中則記載了一人因冒犯“太歲”,而遭到報復家破人亡的故事。
王朝江表示,近年來發現的“太歲”都被解釋為粘菌復合體,是一種介于菌、藻類植物和原生動物之間的種類。但從全國各地發現的“太歲”來看,他們形態、顏色、發現地點各異,粘菌復合體之說可靠嗎?
第一次見到“太歲”后,王朝江將撕下的一小塊表皮悄悄帶了回來,在顯微鏡下觀察卻沒有發現細胞結構。“難道這個根本就不是生命體?”
第二次發現“太歲”后,他又將其中的一塊帶了回來。記者在王朝江的實驗室內見到了養在特殊水中的“太歲”,兩年多的時間,它已經從小棗大小長到了核桃大小。這塊“太歲”呈深褐色,王朝江表示這可能與生長環境中的色素有關。
一般菌種在顯微鏡下放大400倍左右就可以清楚看到菌絲了,但“太歲”切片在放大1000倍后還是看不到任何組織。如果將其組織放在營養液中培養會有什么結果呢?抱著試試看的想法,王朝江邁出了“太歲”研究難能可貴的一步。
■突破
“太歲”接種塊長出菌絲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朝江再次獲得一塊“太歲”樣本。他經過認真消毒,將其切割成兩三毫米的接種塊,分別放到30個試管的培養液中。
24小時后,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個在顯微鏡下看不到細胞結構的“怪物”,竟然長出了5毫米長的菌絲。這一結果與“粘菌復合體”之說相去甚遠。
王朝江將這些接種塊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后發現,菜豆形的孢子和一條條菌絲清晰可見。
王朝江表示,他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太歲”是真菌構成的組織體,而非粘菌復合體。“雖然各地發現的類似的東西都叫‘太歲’,只是質感一樣,但形態上差距很大。我的研究至少表明這些不明生物體被統稱為‘太歲’或是‘粘菌復合體’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太歲’至少包括粘菌復合體和真菌兩種。”
王朝江說,他雖然成功培養出了“太歲”菌絲,但距重獲“太歲”實體還有很長一段路。
最近一段時間,有關“太歲”這種不明物體的報道在許多媒體上出現,媒體報道眾說紛紜。對此,本欄目專門進行了一番走訪和調查。
2004年4月20日,內蒙古巴音淖爾市臨河區農民張永平與妻子在送樹苗的路上撿到一個圓乎乎的不明物體,初看像石頭,用力壓卻軟乎乎的。夫婦倆將它帶回家并洗凈后,這個東西變得柔軟而透明,摸上去黏滑而有彈性。去年下半年的一天,雞把這個東西的皮給掏爛
了,可它被重新放到水里后,身上的傷痕竟慢慢地消失了。這一變化使夫婦倆覺得這“怪物”應該是活的。直到有一天,一個外鄉人來訪,告訴夫婦倆這個東西叫“太歲”。夫婦倆覺得浸泡“太歲”的水扔掉可惜,決定嘗一嘗。張永平的妻子喝了幾次以后,發現自己一到晚上頭就痛的毛病減輕了。張永平家發現所謂“太歲”和泡“太歲”的水能治病的消息,很快就在當地流傳,很多媒體都進行不同程度的報道。
2005年7月,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黃亦存、保藏中心主任周宇光和本欄目的記者一同前往臨河對此展開調查。黃亦存、周宇光是中科院微生物所的高級專家,多年的經驗告訴他們,眼前這個不明物體跟生物有很大的差別。經過一年多的浸泡,不明物體已經變得非常柔軟,邊緣部分已變成透明的黏液。周宇光用手觸摸,發現它沒有任何生物應該具備的細胞結構和組織結構。從某些特征上看,很像現代工業中用的一種膠體。
經對張永平發現不明物體的地點進行實地勘察,專家了解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里曾經進行過石油開采鉆探。張永平撿到不明物體的土堆離當年的石油探井井口不過五六米。專家初步認定所謂的“太歲”是一種打井用的化學材料,并取少量的樣品帶回北京作進一步分析。結果證明,不明物體不是生物,而是石油工業中用的化學物質聚丙酰胺。聚丙酰胺打井時一般用做固井液,溶于水后,可以處于凝膠狀態。據了解,當時進行土地開墾時,首先要將表面的沙土用推土機推掉再種莊稼。可能就是在推沙子的過程中,把當初埋在施工現場的打井口遺留物質推了出來。
針對最近一段時間,在我國許多地方都發現了類似于所謂“太歲”的現象,調查組也進行了深入的調查。
1992年8月22日,陜西周至縣農民吳鳳蓮和兒子杜戰盟到渭河邊上打撈因山洪暴發而沖入河中的柴火時,從河中撈起一個不明物體。這個物體是圓的,黃黃的好像牛身上的皮。母子倆以為是塊肉,扔在河邊沒拿。過了三四天,吳鳳蓮覺得那個肉團可以埋到地里當肥料,就回去拿,發現這個東西在三伏天里既沒有爛掉也沒有招蚊蟲。搬回來洗凈以后,把它放到一口大鐵鍋里,一個星期以后,這東西竟從20多公斤長到了35公斤。吳鳳蓮認為既然是活肉就應該能吃,割了大約二兩煮煮吃了,粘糊糊的,沒什么味道。
據吳鳳蓮回憶,在食用了類似“肉團”的不明物體后的幾天時間里,都神清氣爽、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而且,三伏天時,放置這個不明物體的屋子里一個蚊子和蒼蠅也沒有。
吳鳳蓮家發現寶物的消息沒過幾天就傳遍了村,許多村民都來割肉。有個村民切下來100克重的一塊,幾天時間就長了一倍,割下肉的地方沒過幾天便又重新長好。有的人說這就是傳說中的“太歲”,吃了它就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也有人說發現它要遭災禍。
1992年9月,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受命前往吳鳳蓮家進行科學調查。從表面上看,這個不明物體和動物的肉脂極其相似。通過對帶回樣品鑒定,發現它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并且有呼吸作用,這說明它是活的。
楊興中的結論是,這種生物叫做原生質生物,是生命的原始狀態,它們是由幾十億年前一種原始的鞭毛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
將這種不明肉團稱之為“太歲”的,始見于古籍《山海經》。書中將肉團稱為“視肉”,具有“食之盡,尋復更生如故”,“食一片復一片”的特點,也就是說吃一片,它自己可以再次生長。
2004年6月28日,韓城市農民王建修在黃河灘口挖坑蓄水時,發現了一個很像肉團的神秘物體。王建修把這個無名的肉團放進了水缸,數日后,這個神秘的肉團依然鮮活如新。這時,村里開始流傳著一個壞消息,說王建修撿來的肉團是傳說中的“太歲”之神,驚動了它必將招致害禍。這時,前往韓城旅游的西安市民張安君前去看聞名已久的“太歲”,生活在恐懼中的王建修非常高興,索性將神秘肉團送給了張安君。張安君將其帶回家后,同樣放入水缸中精心護養。一年多,不但鮮活如初,而且水幾個月不換也清澈透明,沒有異味。
陜西省著名中醫藥專家米家烈曾參與了周至縣不明物體的鑒定,于是張安君找到米家烈。在對不明物體進行現場觀察后,米家烈給出這樣一個說法:肉團就是在我國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的“肉靈芝”。
2005年7月,本欄目記者邀請周宇光一同來到張安君家中。從它的表面看,很多特征與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描述的“肉靈芝”相接近:物體表面有清晰可見的肌肉組織,符合于“肉芝狀如肉”;肉靈芝“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從王建修曾經用刀子割開的口子可以清晰地看到,兩側厚約五厘米的猶如肌肉組織的部分,顏色就像肥肉一樣,里邊中間的肌體組織顏色確實如黑漆一般,它的外觀有著紫金一樣的色澤。用手輕拍,整體感覺到里面是中空的,而整個肌體和外皮又如堅冰一般的結實。
為了進一步確認肉團是不是一種生物,專家決定帶樣品回北京進行分析和鑒定。由于張安君非常珍愛“肉靈芝”,取的樣品比較少,無法直接進行蛋白質分析,周宇光決定對它進行蛋白質水檢,來分析里頭是否含有氨基酸。為實驗更加準確,周宇光選擇了五種樣品:從西安帶回的肉團樣品,年初在北京發現的“太歲”樣品,內蒙古巴音淖爾“太歲”樣品,跟這些不明物體同時試驗的還有牛奶,七十年代在我國風靡一時的紅茶菌。
經檢測,三份所謂太歲樣品中,都不包含生物活動所必須的蛋白質成分。據此,專家認為,這三個所謂的太歲,都不是有生命的生物體,它們到底是何種物質,需要進一步分析和測試。
專家提醒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不清楚的事情,需要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不要隨意地相信一些傳說,盲目地去或害怕。弄不清楚的不明物體不要輕易地去食用,對自然界中許多用科學還解釋不清的現象時,不要把相關的傳說無緣加在一起,來構筑一個不沾邊的神話嚇唬我們自己。
(據《科技博覽》)
各地太歲形狀各異
內蒙太歲
發現時間:1999年
發現地點: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特點:重4.85公斤,頂部直徑0.25米,分布著放射狀褶皺,高0.12米,攔腰周長0.67米。側面觀察,能夠分辨出一圈一圈的紋理,像是生長年輪。底部直徑近0.19米,灰黑色。除最底部約0.02米厚的地方為紅褐色外,其它地方均為淺黃色,整體韌性很大,掰不動也撕不開,像塊牛皮筋。
沈陽太歲
發現時間:2005年
發現地點:沈陽新城子區清水臺
特點:黑乎乎、軟綿綿的就像海綿,還有根
吉林樺甸太歲
發現時間:2002年5月
發現地點:吉林樺甸夾皮溝云峰村雙合屯
特點:重49公斤、長約140厘米,厚15-17厘米,徑寬約47厘米。從外觀上看,呈"八"字形。
南海"太歲"
發現時間:2005年7月
發現地點:廣東南海獅山
特點:在太陽底下能滲出黏稠的液體,其身上的傷痕也能自己愈合。為淡黃色,上面有黑色斑點,大約有30厘米長、15厘米寬、15厘米高,約2公斤重。
保定太歲
發現時間:2003年
發現地點:保定市曲陽縣
特點:直徑30厘米,重量超過10公斤,表皮為片狀,里面呈乳白色,似肉質。
酒泉太歲
發現時間:2005年7月21日
發現地點:甘肅酒泉市肅州區雙明村
特點:高45厘米,重27公斤。色澤鮮艷,呈玉黃色狀態,底部及側面大部分地方堅硬,頂部和側面部分位置柔韌,具有一定的彈性。形似木樁又似石柱,側看能分辨出一圈一圈的紋理,像是生長年輪,被挖去"眼睛"的地方仍留有"眼膜"之類的黑色東西,黑色分泌物沒有任何異味。
資料
中國人一般都知道“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這句話,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太歲”是何物。“太歲”到底是什么東西?據專家介紹,太歲是一種黏菌,是介于生物和真菌之間的一種原質體生物,既有原生物特點,也有真菌特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之為“肉芝”,并稱其為“本經上品”。有專家認為,“太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古生物活體標本,是“人類和一切動物的祖先”。
研究發現,“太歲”生命力極強,具備自身修復能力,體內含有高度抗腐化和提高免疫力的物質。古籍《山海經》稱“太歲”為“視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盡,尋復更生”。
據史料記載,“太歲”是古人假定的一個天體,和歲星(木星)運動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太歲”到了哪個區域,就在相應的方位地下有一塊肉狀的東西,這就是“太歲”的化身,在這個方位動土就會驚動“太歲”。這就是“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由來。
在中國民間,“太歲”向來被看作是一種神秘莫測的東西,具有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響人們命運的力量。古書云:“太歲如君,為眾神之首,眾煞之主,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由于“太歲”位高權重,古人對他都非常敬畏,惟恐觸怒了它而于己不利。為避免得罪“太歲”神,在沖犯“太歲”之年必須在新年開春期間拜祭它,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利、逢兇化吉。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統國后,令山東方士徐福到蓬萊三山尋求的長生不老仙藥就是“太歲”。
參考資料:http://news.sina.com.cn/o/2005-12-08/15067657410s.shtml
太歲又稱肉靈芝,是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動物和非菌類的第四種生命形式。細胞結構接近鞭毛動物。進化程度介于藻類(藍藻)和原生動物之間。它的細胞結構和原始的鞭毛細胞的結構非常相似,不同的是這種細胞不含光合色素,按《生命起源及進化譜系圖》分析,它的位置應在菌、(藻)類植物和原生動物之間。俗稱的“太歲”是介于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細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極強,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細菌復合體。也就是說處于生命演化的一個岔道口上,左拐就會發展到植物界,右拐就會向動物界發展,原地不動就變成了像蘑菇靈芝一樣的真菌類。屬于“特大型罕見粘菌復合體”,既有原生生物的特點,也有真菌的特點,是活的生物體,世界罕見。太歲這種“粘菌復合體”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體標本 。
辨別方法有三種:(以白色肉太歲為對象介紹,因為只有這種泡的水能喝)
1.剪一小段買來的太歲肉用燒開的滾水沖泡或煮,(以此為鑒定真假的首要依據)如果是少量真太歲會像冰塊一樣在熱水中快速溶解消失,如果是純凈的白色太歲肉會完全消失不留殘渣。假的太歲是煮不化更泡不化的.現市場上很多不法分子用類似太歲的菌類復合體充當太歲,這種太歲外形上很難和真的判斷,但是用水一煮即可原形畢露。
2.觀察和手捏,太歲肉有的含水分很多,有的少,含水少的質感結實有彈性,結實的白太歲肉質感和金針菇白色部分很像,不過金針菇熱水無法煮化。
3.剪一小段用火燒,太歲肉無法點燃,燒起來無色無味也無濃煙,火燒的肉塊部分會變成清澈的液體滴下,并且這種液體冷卻也不會再凝固。(泡濕的需風干試驗火燒)如果是顏色很深含有大量雜質和重金屬的太歲肉燒后除了變成清澈的液體滴落外還會有少許碳渣。有的碳渣甚至能用磁鐵吸附。
4. 純天然的野生太歲原本都是白色的,但是有些在生長過程中逐漸被周圍環境污染,形成各種顏色。以下圖片就是被污染一半的太歲,污染部分和沒污染的白色部分涇渭分明很容易看出來。這種太歲也是不能食用及飲用的,那么有人擔心會不會有商家以此染成白色出售。其實這點不難分辨,純天然太歲本身肉質雖然是白色但并不是本身含有色素才白,所以一旦煮化就會化成無色透明液體,如果是染白的煮化后水會被染成白色,真假即可分辨出來。
太歲品質優劣的判斷
太歲的品質也是分為三六九等的。
很多人對太歲的品質和檔次不知如何判斷。其實品質和真假都只需要各看兩點即可,真假即燒和水煮。品質則是根據顏色和密度。顏色越白,密度越大的品質越好。目前發現的野生太歲肉靈芝有很多顏色,黑的、白的、紅的、肉色的還有很多顏色混合的,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太歲肉靈芝的顏色越淺,越純,品質就越好。因為野生太歲生長的環境不同,太歲肉體就會吸收生長環境土壤里所含的物質,如果所處環境重金屬超標,那么太歲肉靈芝顏色就會變深,變雜,所以說太歲肉靈芝顏色越淺越純就越好。
即使都是白色,有的密度大有的密度小,同重量的放在一起體積也會相差很大,太歲含水量大,肉質感不強,肉體就會很軟。含水少的肉體很瓷實,彈性很強,這樣的品質就好些。密度小的含水多體積大,密度大的含水少體積小,太歲是稀物,買賣都是論兩按斤,檔次差的密度小太歲肉含量少,其實成分大部分是水,實際價值就可想而知了。更有一些野生太歲肉靈芝肉體沒有韌性,易掉渣一碰就碎,這樣的野生太歲也是不好的。真正能喝的野生太歲浸泡液是無色透明的,和純凈水一樣干凈清澈,聞起來會有很特別的淡淡土腥味。以下分別是純凈白色太歲泡水圖和有色太歲泡水圖,檔次好壞一目了然。
2023年己亥年,太歲為謝太大大將軍,太歲位在西北,所以太歲畫像應供在西北方。
你好,同學,太歲放在家里好不好呢?一般情況下是可以放在家里的,很多人家里都對,放在太歲這樣的,是可以的允許的呀。希望你能夠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