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這個需要用心體會、感悟。舉個身邊的例子:東方人吃飯用的筷子,兩根筷子,一動一靜,一陰一陽;西方人用的刀叉,也是一動一靜,一陰一陽。但是二者也有區別:筷子簡易,一手把握,把飯菜一下子都夾起來,反映的是中國人的整體觀、系統觀;刀叉相對復雜,左右分立,把食物切成一塊塊的,反映了西方人的心物對立、偏重分析實證的思維方法。
這個小差別,造成的結果大不相同,中醫和西醫就是很好的體現。中醫講究整體觀、辨證論治,把人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而且具體人體具體分析;同時中醫亦要“知幾”,“幾者,動之微”,“上醫治未病”。西醫則是把人象面包一樣切成一片片、一塊塊——組織、器官、細胞、直至分子原子,運用各種儀器和方法進行分析檢驗,同時切斷了人體形神的聯系,也切斷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是在疾病由“證”狀發展到“癥”狀之后才進行治療。
這里只是舉例說明陰陽之道,或有偏頗之處。在西方,黑格爾和馬列將辯證法發揮到極至,可以說達到了理性的頂點。但是他們沒能超越理性,沒能超越語言、邏輯、思維,更不要說其他的自然科學、醫學等學者了。
中醫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平衡。《黃帝內經》開篇就講“提挈天地,把握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這與《易經》是一致的,易醫同源,而從發展脈絡上講應該是易為醫之源。陰陽平衡之道是“不易”的,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無論東南西北,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中醫的生命力所在
“會易者不占”,只要“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則自然陰陽平衡,身心健康,諸事如意,以至于達到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和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
一點管見,可道者已非常道了。大道至簡,不可道、不可思議之道,想要說清楚,真是至難,說出來的似乎就不是那么回事兒了。想起一個笑話,有個窮酸秀才搜腸刮肚地做文章,半天沒有寫出來,他媳婦就說他,你寫文章怎么比我生孩子還難,秀才說:你生產時肚中還有孩子,我肚中卻是空空如也。輕松一下,
信這個,你還不如信《黃帝內經素問》,只要前面兩三章就夠用了。
http://guoxue.baidu.com/page/bbc6b5dbc4dabeadcbd8ceca/2.html
陰陽就是指的世間萬事萬物對立統一的狀態,五行指的是事物周而復始相生相克的變化規律,易經的終極意義是探尋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指導人生以宏觀的角度看問題,以整體的思維解決問題,以時俱進,以解決人生面臨的各種困惑和問題。
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據說是由人類始祖伏羲根據自然界的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所創作的,后來經過周文王的推演,將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又經過孔子為六十四卦做傳,流傳后世,我們今天看到的周易是這三位圣人創作完成發展的智慧結晶,易經的標志性圖形就是陰陽合抱的圖形,代表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兩種特征,其中陽代表外在的、擴張的、運動的、光明的一面,陰代表內斂的、收縮的、靜止的、陰暗的一面,但是陰和陽不是絕對的,而是根據不同的情景相互轉換,變化無窮,易經的符號陰陽圖就代表著陰和陽是相輔相成,相互轉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含義。
五行嚴格意義不屬于易經的內容,它只是在易經的思想體系里進一步推演的變化規律,把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元素以金木水火土五種性質來劃分,這五中物質相生相克,根據它們相生相克的規律來加以相補相濟,五行學說的理論至今還在影響著人們生活,一些家長給孩子起名字都要求推八字,就是運用的五行學說。
易經博大精深,很多人都只能窺其一斑,很難真正理解,民間一些術士利用易經來算卦,而熟悉易經的人更多的是把易經作為一種哲學智慧來提升自己的心胸、眼界和智慧,當人們真正擁有把握事物變化規律的智慧時,就能夠更大程度的把握自己的命運,俗話說“善易者不卜”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春季養肝,肝主升發,而這時候大量吃酸性食物,會抑制肝的生發。因為酸味收斂。
同樣道理秋季養肺,肺主氣。而苦味的食物性寒涼。所以多吃苦味的食物會傷肺氣。
也就是中醫的五行相生相克學說:
肝克脾;心克肺;脾克腎;肺克肝;腎克心。
五臟對五味:
五臟:肝、心、脾、肺、腎。
五味:酸、苦、甜、辛、咸。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這種觀點中是建國以后,老中醫為了表明中醫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特征而注釋的。
[第二種觀點]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來推算人的命運。在這一觀點中,“行”被理解成運動。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因此,古代醫學家借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并用以指導總結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這就逐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祖國醫學理論體系。
陰陽學說是以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來探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變化,從而說明人體的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來劃分,凡是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于陰。我們把對于人體具有推進、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歸于陽,對于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歸于陰,陰陽是相互關聯的一種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現象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是對相關事物或現象相對屬性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學說認為: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并不是處于靜止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系辭》 道:指“道理”、“規律”“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納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五行學說是說宇宙所有物質均是由五種基本元素所組成的基本觀點是說所有物質的組成元素都是在相生相克中生存和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