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輪回圖,在西藏一直都被用來作為講解佛教基本宇宙觀的教學工具。
整個畫面是由巨大的閻羅所咬的大圓輪,象征眾生輾轉所要投生之六道,無有出期。
(1)六道輪回圖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輪回理論的昭示圖。
(2)六道眾生透過佛法的修行,最後終得解脫輪回、登佛凈土。
(3)在最內圈的是雞、蛇、豬,代表貪、瞋、癡三毒。
(4)第二圈分成黑白兩個半環,代表(黑)惡業與(白)善業。
(5)第三圈是上為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下為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道。
(6)第四圈是十二因緣: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等。
(7)佛陀即是修行觀察十二因緣而開悟成佛。此處則各以不同的圖像來作為象徵。(注意,這是小乘佛教的說法,大乘佛法認為十二因緣的果只是緣覺果,還不是大乘,并不究竟)
二、含義
(一)以鐘表時刻的相關位置來做說明,六道的位置分別是:
十一到一點鐘的位置是天道,
一到三點鐘的位置是人道,
三到五點鐘的位置是餓鬼道,
五到七點鐘的位置是地獄道,
七到九點鐘的位置是畜生道,
九到十一點鐘的位置是阿修羅道。
六道中繪有各種象征的人物、動物、亭臺樓閣、日月祥云等,都是六道業報的顯象。
(二)最外一圈有十二個畫面,象征十二緣起。由十二點鐘的位置開始,順時鐘方向旋轉,它們的象征物是:
(1)無明——育女,
(2)行——陶人,
(3)識——摘果猿猴,
(4)名色——兩人乘船,
(5)六入——小屋六窗,
(6)觸——男女擁抱,
(7)受——眼中箭,
(8)愛——女陪男,
(9)取——摘果人,
(10)有——男女同處,
(11)生——女人生子,
(12)老死——背負死者。
萬法唯心所造!六道生死,輪回鏡像,都是心中念想的化現,念即是因,化境即是果,日思夜夢,夢境是心念所化。故而一切境界影相即是念想妄生。離一切妄想顛倒,則滅諸幻。妄想離已,無有所離。諸幻滅已,無滅幻者。清凈真如自然而是。
生死輪回圈壁畫,常見于藏傳寺院中,壁畫是藏傳佛教藝術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佛教傳入藏區后,藏族藝術家們以極高的藝術水平來制作的具有濃郁的藝術特色的佛教象征物。它代著世間所有生靈因受無明(即愚癡或根本煩惱)的支配而禁錮在以六道輪回所著稱的無盡之死之循環之中。全圖成圓輪,分內外四層。在這一生存圈的中心繪有三種造化物,即一只鴿、一條蛇、一頭豬分別以示貪欲,瞋恚、愚癡三火(三毒)。這三種造化物相互咬著對方的尾部在圖中心旋轉以示互為促使、影響和轉化。它們可以使眾生成為無明的受害者或者說根本煩惱者。其外層分白黑兩道路線,白色由喜形于色的人所占滿,都在上升,以示當新生中行善積德時,便會有一種上升——走向善趣。黑色由赤身裸體且愁容滿面心生靈占滿,都在下降,以示當新生中獲得一種惡業時,每次上升緊接著都會有一次墮落——走向惡趣。眾生根據自己新做的善惡之結果而上升或墜入生死輪回圈。又其外層由六個部分組成,各道分別指天、人、阿修羅、地獄、畜生、餓鬼六道生靈。有心圖案將前二道集中上下一道,可稱為五趣。其最外層被分為十二段,繪有盲人、陶匠、獼猴、船、空房、接吻、眼中箭、飲酒、采果,孕婦、臨產、老人和死尸。次第以示無明、行、識、名色、六境、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正如藏傳佛教所描述的:無明正如一名瞎子老婦,行正如一名制陶匠,識正如一只耍桃子的獼猴,名色正如一只船上的兩個人,六境正如六間空房,觸正如接吻的一對母子,受正如被射的兩只眼睛,取正如摘水果的猴子,有正如一名懷孕的女子,生正如一次分娩,老死正如背一具尸體。其中無明支、愛支和取支均屬愚癡(無明),識支及有支屬羯磨,其余的都是羯磨的產物。佛教認為生死輪回的這種不滿狀態,這一苦厄的、短暫的和缺乏自我的世界是無明的產物,而源自無明的羯磨(業)引生未來六道生靈之身心,它促使一種生靈生死輪回的持續性。所以,十二因緣相互推動,一種生靈以十二因緣鎖鏈形式持續不斷地從一個生死輪回周期到另一個周期反復輾轉,直到自我的幻被驅散和涅槃得到實現為止。整個生存圈被陰間之中閻王支撐以示整個世界被無明控制;閻王用嘴銜生存圈以示所有六道生靈要面對現實這一殘酷的事實——死亡。閻王王冠由五顆死人頭所組成,以示五蘊、五根、五幻想。在生存圈上側佛陀站在八道光之輪,手結契印,表示悟出教義及懂得超脫生死的道理是唯一解脫之道。生存圈題材的壁畫往往筆法細膩精巧,生動活潑,維妙維肖,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豐富的表現手法。使其風格獨特別致,極富表現力,具備了鮮明的藏傳佛畫藝術特色。以復雜的構圖形式,把佛教六道輪回之現象自然而巧妙地安排在統一畫面中,以生動而正確地表現出來,將佛教的這一抽象奧妙的宇宙概念明朗的具體地展現在眼前。更多
~輪回說是道家的,佛家借鑒了而己,佛教主要圓滿、功德、金身等法門!六道輪回是四御之一的承天效法後土皇地袛平心娘娘所化成的,是為天地無處可去的亡魂找一個輪回重生之法(上古時期亡魂無處可去,只能當孤魂野鬼)原來由三宵娘娘管理(云宵、瓊宵、碧宵三姐妹),后佛教當昌盛一量劫,所以現在暫由佛教派地藏王菩薩管理,等大劫到來時,現世佛釋迦摩尼寂滅,未來佛彌勒將在三千年后延生,這期間由大功德地藏王菩薩回去,代管整個佛界~所以,別搞錯了!無量天尊~貧道稽首
所有佛法都是出世間法
生死輪回圈壁畫,常見于藏傳寺院中,壁畫是藏傳佛教藝術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佛教傳入藏區后,藏族藝術家們以極高的藝術水平來制作的具有濃郁的藝術特色的佛教象征物。它代著世間所有生靈因受無明(即愚癡或根本煩惱)的支配而禁錮在以六道輪回所著稱的無盡之死之循環之中。全圖成圓輪,分內外四層。在這一生存圈的中心繪有三種造化物,即一只鴿、一條蛇、一頭豬分別以示貪欲,瞋恚、愚癡三火(三毒)。這三種造化物相互咬著對方的尾部在圖中心旋轉以示互為促使、影響和轉化。它們可以使眾生成為無明的受害者或者說根本煩惱者。其外層分白黑兩道路線,白色由喜形于色的人所占滿,都在上升,以示當新生中行善積德時,便會有一種上升——走向善趣。黑色由赤身裸體且愁容滿面心生靈占滿,都在下降,以示當新生中獲得一種惡業時,每次上升緊接著都會有一次墮落——走向惡趣。眾生根據自己新做的善惡之結果而上升或墜入生死輪回圈。又其外層由六個部分組成,各道分別指天、人、阿修羅、地獄、畜生、餓鬼六道生靈。有心圖案將前二道集中上下一道,可稱為五趣。其最外層被分為十二段,繪有盲人、陶匠、獼猴、船、空房、接吻、眼中箭、飲酒、采果,孕婦、臨產、老人和死尸。次第以示無明、行、識、名色、六境、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正如藏傳佛教所描述的:無明正如一名瞎子老婦,行正如一名制陶匠,識正如一只耍桃子的獼猴,名色正如一只船上的兩個人,六境正如六間空房,觸正如接吻的一對母子,受正如被射的兩只眼睛,取正如摘水果的猴子,有正如一名懷孕的女子,生正如一次分娩,老死正如背一具尸體。其中無明支、愛支和取支均屬愚癡(無明),識支及有支屬羯磨,其余的都是羯磨的產物。佛教認為生死輪回的這種不滿狀態,這一苦厄的、短暫的和缺乏自我的世界是無明的產物,而源自無明的羯磨(業)引生未來六道生靈之身心,它促使一種生靈生死輪回的持續性。所以,十二因緣相互推動,一種生靈以十二因緣鎖鏈形式持續不斷地從一個生死輪回周期到另一個周期反復輾轉,直到自我的幻被驅散和涅槃得到實現為止。整個生存圈被陰間之中閻王支撐以示整個世界被無明控制;閻王用嘴銜生存圈以示所有六道生靈要面對現實這一殘酷的事實——死亡。閻王王冠由五顆死人頭所組成,以示五蘊、五根、五幻想。在生存圈上側佛陀站在八道光之輪,手結契印,表示悟出教義及懂得超脫生死的道理是唯一解脫之道。生存圈題材的壁畫往往筆法細膩精巧,生動活潑,維妙維肖,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豐富的表現手法。使其風格獨特別致,極富表現力,具備了鮮明的藏傳佛畫藝術特色。以復雜的構圖形式,把佛教六道輪回之現象自然而巧妙地安排在統一畫面中,以生動而正確地表現出來,將佛教的這一抽象奧妙的宇宙概念明朗的具體地展現在眼前。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