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給死人用什么開光,人去世開光是什么意思

    內容導航:
  • 求文檔: 往生 時佛教給亡人開眼耳鼻等光怎說開眼光看西方,極樂世界是家 ...
  • 死人后"辭光"什么意思?
  • 晉中埋葬死人的風俗
  • 古代葬禮習俗
  • 喪事開光詞
  • 人死后都可以做哪些儀式?
  • Q1:求文檔: 往生 時佛教給亡人開眼耳鼻等光怎說開眼光看西方,極樂世界是家 ...

    佛教?? 沒這個東西,給死人開什么光? 佛教只有給佛像開光 的開眼法要。 沒有給死人開光的說法。

    Q2:死人后"辭光"什么意思?

    應該是開光的意思;
    開光是亡人長子用茶盅盛凈水,以新棉球蘸水擦試死者眼目,好讓亡人瞑目。也有人認為這樣做死者下世才不會瞎眼。有的人家還要擦試亡人的鼻、耳、嘴,并念念有詞:“凈凈眼,眼觀六路;凈凈耳,耳聽八方;凈凈口,越吃越有。”這是對亡人來世的祝愿。此時,在場的親屬要往棺內探視,與死者做最后的訣別。而后,由孝子們將棺蓋的子蓋插上,長子用力將開光的鏡子或水碗摔在地上,孝子、親屬大哭。最后,由木工房伙計蓋上大蓋,釘上一個木楔,留兩個木楔。棺木不釘死,一是候死者還陽,七日之內等死者復生。二是備后來親屬開棺瞻謁遺容。辭靈釘棺時,親屬們要哭喊親人躲釘。至此,大殮禮成。

    Q3:晉中埋葬死人的風俗

    中國歷來重視喪葬禮儀,特別是長輩的喪葬禮儀。《論語·學而》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其中“慎終”,即指對父母的喪事要辦得謹慎合理。孟子對此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認為:“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在“ 送死重于奉生” 觀念的支配下,早在春秋時期,喪禮已經形成一整套禮儀。從初終到大殮、殯葬、葬后,約有40余項。以后歷代傳承,雖有簡化衍變,但主要程序卻一直相沿未改。山西晉中大體遵循著這一套程序。-
    一、初終-
    亡人氣絕后,都講究趁其身體未僵硬時,以最快的速度為死者換上預先特制的“壽衣”、即“送老衣”。還有些地方是在絕氣之前就提前換好了。這是因為死者身體僵硬后,替換衣服會更為困難。“壽衣”包括單衣、夾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其件數用單數不用偶數,忌用獸皮、毛料及灰色布料。替換下的衣服,地講究隨手撂在房頂,待安葬時燒掉或任其日曬雨淋,不再處理,以祛除不祥。-
    在給死者穿好壽衣后,還要理發、洗滌,進行整容,在死者的袖筒里放一些紙錢和面粉與頭發揉成的圓球,然后用麻披把袖口和褲腿口扎住,稱之為“打麻伴”。晉中祁縣等地則在死者左手放一串與死者歲數相等的小面餅,名為“咬牙餅子”;再在死者右手放一條鞭子或拂塵;把死者咽氣后燒化的錫箔用紙包好,放入死者懷中;最后再給死者摟上一條麻披擰成的帶子。人死后魂歸地府,紙錢、錫箔是用作盤纏的;去地府要經過惡狗村,有面球、面餅和鞭子就能夠抵御惡狗的撲咬。沁縣一帶把裝在死者袖子里的小面餅,就稱為“打狗餅”。-
    死者絕氣后,口中還要放入一枚古銅錢,叫做“口含錢”。這一習俗由古代“含玉”的喪禮衍變而來。死者的親屬不忍死者空口而去,在其口中放入玉石一類物品和谷物。后來一些地方直接把飯放在死者口中,則名為“ 含飯”。都是認為死者口中含錢 、含飯入殮,這樣到陰間才不會挨餓。-
    給死者裝束好以后,家人即將其從床榻上移置到一塊木板上。講究“男正女側”,即男性死者仰臥 ,女性死者側臥 。這叫做“停喪” 或“ 停尸”。安置之后,要有一塊布蓋在死者臉上,俗稱“打善面紙”。蒙面布也好,蒙面紙也罷,古代都稱為“面衣”,據說春秋時的吳王夫差是始作俑者。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說,夫差不聽伍子前的勸諫,以至國破身降。臨死時覺得不好意思在陰間再見到先死去的伍子胥,讓人給他臉上蒙了一塊絹帛才咽了氣。人們沿用這一習俗,卻不是因為死者生前做了什么虧心事,而羞于在陰間見到先死的人。有的說,是家人不忍見死者之面;有的說,是由于死者咽氣后面容不太好看。其實都是表示對死者的尊重,讓死者安息。以上這些程序是傳統喪禮中的“小殮”。-
    在為死者壽衣時,講究不能哭。認為死者正在絕氣之際,哭迷了路,死者的靈魂就無所歸宿;或者認為淚水落在死者身上,會出現走尸、僵尸等不祥事故。在給死者穿好壽衣,安放停當后,全家男女老少這才大放悲聲,嚎啕痛哭,并燒化紙錢,俗稱“燒倒身紙”、“下炕紙”。至死者去世的傍晚燒紙,稱為“燒黃昏紙”。其意在于以金錢賄賂閻王,買通小鬼,放死者靈魂附體,重回人世。燒過紙錢以后 ,久久不見死者復生 ,家人才再也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俗稱“嚎喪”。-
    死者小殮之后,家人請來同族長輩和鄰里鄉親,共同商定喪葬事宜,然后親自去或請人去親友家報喪。長輩去世,兒孫要身穿孝衣,手持哭喪棍,奔赴親友家叩頭報喪“送孝”。-
    死者的家門口要貼白紙黑字的訃告 ,又叫“ 門狀”,寫明死者生卒年、月、日與殯葬安排等事項。晉中祁縣一帶要在街門上糊白紙,死者為一戶之長,而且年齡已進入古稀之年,街門滿糊以白紙;如不足60歲,或夫婦有一方健在者,只能糊半邊街門,一般是男左女右;死者如系小輩,雙親尚在,則只能在門額垂貼一張白紙。晉南是把紙折疊起來剪成條狀花絮,死者多大歲數,就剪幾條,然后懸掛在大門外。停尸期間,死者頭前或腳后要點油燈或蠟燭,俗稱“引魂燈”,又叫“ 指路燈”、“ 路燈”、“長明燈”。陰曹地府一片漆黑,死者的亡靈要借助于燈光才能看清道路。同時,還要不時燒化紙錢,并把紙錢灰裝在瓦罐內,留待入葬時與棺木一起埋入地下,以供死者在陰間使用。這叫做“燒倒頭紙”。死者身邊放一瓦盆,每次祭奠時都要往里放一些酒食,也留待入葬時埋入地下,認為這樣死者在陰間就不會成為餓鬼。這叫做“倒頭飯”。-
    死者咽氣的當天夜里,要前往本地的土地廟、城隍廟或五道廟舉行一種儀式,“ 壓魂”“ 告廟”,意思是向陰間報到。在鼓樂吹打下,死者的兒子用盤端一張紙,進廟磕頭拜禮后 ,把紙放在香爐內,俗稱“ 納紙”。
    在死者亡故的第二天夜里,介休一帶講究家人繞街行走,一邊燒化紙錢,一邊嚎啕痛哭,稱為“知死”或“尋魂”。榆次等地則在本院土地神前設香案,燒化紙錢 ,焚燒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 ,全家人痛哭盡哀,名為“點化錢”。-
    停尸期間,要有人在一旁守護,嚴防貓、狗等活物跳越其上;如果是在夏季,又要防電閃雷鳴,意恐“驚尸”、“炸尸”。沁縣等地預防的辦法是在死者身上放置刀、秤等鎮物。-
    入殮-
    入殮用的棺材,以木棺為主。木材以木質堅硬的柏、樟為上等,油松、楸、槐等次之,以柳木的為最一般。晉中祁縣一帶講究不論何種木質,在棺前擋板上必用柏木,至少也須鑲嵌一條。板材時興厚大,最厚者六寸,拗五(五寸五分)以上均為上等,依次等而下之,底、蓋、側均為整塊者稱為“獨幅”,若干塊拼合的則分別以其所拼塊數稱為“X 塊頭”。整個棺形為長方形,前高后低,前寬后窄。棺木外涂油漆,有黑、紫、紅、黃幾種顏色。不到50歲的死者,棺木涂以朱漆,稱為“紅棺”;50歲以上的多涂金黃色,稱為“金棺”。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繪圖案,上等木材更以木質本色為底,作素色推光漆畫,顯得金碧輝煌。圖案一般為百壽圖、四季圖、二十四孝圖或“萬字不斷頭”。棺木前頭正面繪云紋蓮臺,書寫“X X 之靈樞”;小頭繪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則畫白菜。有的棺木前頭正面還寫有“福如東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語句。棺木內涂以松香或用黃麥紙裱糊,取的是“黃金入柜”、“遺澤子孫”之意。棺木內還要貼上用金銀紙剪成的太陽、月亮、北斗圖案。雁北平魯、晉中祁縣等地,在棺木內底部另附一塊鑿有七個孔的襯板,叫做“七星隔板”,表示死者“ 駕鶴仙去,身入西天”。棺底 ,晉中祁縣一帶鋪以石灰、五色綢、線、五谷,再放上七枚銅錢、七塊生鐵,鋪上金箔紙剪成的錢狀物七張,然后鋪上褥子。-
    入殮時,要由死者的兒子抱尸入棺。講究把死者的頭部用紅布圍上,然后由其長子抱頭,另外4人或6人抬身體,腳先頭后出屋。屋外用毯子遮陽或打傘,稱為“上不見天”。入棺時,死者的腳要先進 ,然后平放棺內 。原來死者袖口和褲腳系的麻披,這時要解掉。有的地方在男性死者的右手中放上鞭子,左手中放上饅頭;在女性死者的雙手都放上饅頭。鞭子稱為“打狗鞭”,饅頭稱為“打狗干糧”。晉中祁縣等地,死者頭部要枕一種特制的凹型空心枕,上繪日月、山川、花卉圖案,枕中實以線香、五谷等。死者身上再鋪七張銀箔,最后從頭到腳蒙紅布七尺,此布須由已嫁女兒置備,俗稱“鋪兒蓋女”。-
    給死者鋪蓋停當以后,棺內還要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的心愛之物,但絕對禁止放人毛織物和毛皮制品,如毛毯、毛氈、皮褥子、毛皮鞋之類。民間認為犯了這一忌諱,就會“著毛變畜,錯胎轉生”。
    人殮完畢后,棺蓋斜蓋于棺身之上,仍留縫隙。待死者親屬最后檢視后,在夜間或陰陽先生擇定的時辰蓋棺。-
    蓋棺、又稱“合棺”喻,家人、親友齊集,揭去死者臉上的蒙面布或紙,向死者告別 。死者如系女性 ,還要請其外甥或娘家人檢視穿戴、鋪蓋,看有無異議。然后正式蓋棺楔釘,家人、親友跪拜告別。晉中祁縣一帶,合棺前要把死者身上蓋的紅布由腳部往下拉,露出顏面,然后順勢把紅布撕下一條,迅速合蓋落木鎖、即棺蓋與棺身之間的榫卯。釘棺一側用釘七枚,每顆釘子上把撕下的紅布條各墊一小塊。釘棺時,全家回避不動哭聲,只有死者的兒子須立在棺旁口喊“躲釘”。參加釘棺的鄰里、朋友都要身系紅布條,并要給釘棺的人賞封,稱為“喜錢”。蓋棺以后,死者的子女還要手拍棺木數次,俗稱“叫醒”。
    在入殮第二天半夜,要置備紙馬素車、香爐錫箔和紙人,由死者的子女哭送到將來出殯必經的十字路口燒化,為死者送行,俗稱“送魂”。
    吊唁-
    吊唁死者的日子,一般都在出殯前一天,俗稱“ 開悼” 或“開吊”。開悼時架設靈棚,將棺木移置靈棚之中。名為“移靈”。隆重的喪事在靈棚前還要高搭牌坊。靈棚內懸掛幔帳或竹簾,后面停棺,前面為堂,靈堂中擺有供桌,桌上供靈花,陳列牌位和祭器、祭品,懸掛死者遺像。兩側擺放各式紙扎和陪葬品 ,諸如童男童女 、金銀二斗、金銀二山、搖錢樹、聚寶盆、引路菩薩、打道鬼、方相……以及挽聯、挽幛、花圈等。開吊后,親友陸續前來吊喪 ,不論輩份大小,統統按照“ 死者為大”的規矩,上香跪拜。死者的子孫披麻戴孝,手拄哭喪棍,跪在靈堂供桌西側的谷草或草墊上。
    喪禮中,外來親友對死者的哀悼有吊、奠、賻(fu 付 )三種形式。講究奠用香燭、酒果;賻用錢帛、金幣;奠后再燒紙,則為吊。在吊喪活動中,還有一種“管炕”的習俗,即本家、鄰里或親友幫助喪家招待賓客的住宿和飲食。一般分三步進行,一是請炕。喪家根據賓客人數定出所需的炕數(一般每一炕家負責六至八人),然后略備水酒,請炕主前來議事,征得同意后,炕家就算定下來了。二是管炕,頭一天祭祖結束后,就由總管分配炕員,抄出名帖交與炕家。炕家把賓客接到家中,煙酒茶飯款待。一般晚上吃面條,取親戚往來長久未斷之意。第二天,出殯后賓客要在喪家“坐老齋”、即吃完殯飯。飯后再由炕家接到家中稍事休息,下午散客,炕家的義務也就完成了。第三步是謝炕,下葬后的第二天中午,喪家要設酒席酬謝炕家。謝炕完畢,管炕這一活動也就全部結束了。管炕還有“干、濕”兩種,以上所述叫“濕炕”,即連住帶吃;
    在出殯前一天,家人和親友要抱著牌位,打著引魂幡,提著燈籠,吹打著鼓樂到附近寺廟庵觀或其遺址招魂。設祭之后,家人大呼死者,一路放聲大哭回家。安放牌位后,繼而把斜蓋著的棺蓋打開,由死者的長子取凈水一碗,用新棉花球給死者擦臉,俗稱“開光”。象征地擦拭完之后,碗里的水不倒,由兒孫、女兒及外孫分喝,以此表示對死者的孝敬,大家依次繞棺而過,瞻仰死者遺容,然后請木工重新封棺,打上“ 銀綻” 表示再不開棺了。-
    “送行”的習俗,在天蒙蒙亮時,由死者的長子一人出門,燒化紙車、紙馬、“家奴、院工”以及死者生前用過的枕頭,當地稱為“送烏明頭紙”。然后提一罐紅豆稀飯,在天亮前從家門一直撒到墳地。
    在出殯之前,除了各種吊喪供祭外,死者仍象生前一樣享受著人間煙火食,一日三餐,頓頓必由家人親供,清晨盥洗用品也一如日常安排,連飯后的嗽口水杯也不可缺少。每次供奉時,家人必痛哭盡表。這樣,一直侍候到出殯,死者才算是離家而去。-
    出殯-
    入殮以后,緊跟著就要定出殯的時間。一般不“熱死熱埋”,否則便會被認為對死者不孝不敬。至于什么時候出殯,往往要根據準備情況、時令、至親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備等因素來定。時間可長可短,大抵最短的為三日,依次為五、七、九日……長者可達百余日,均須單數。舊時還講究由陰陽先生擇吉日,定墳“空”,即所謂墳地上什么時候能進得去。-
    出殯時間確定以后,便要通告親友“送孝”。去時要帶去孝布一塊,依關系遠近親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晉中祁縣等地,于出殯這天,門前要懸掛用白麻紙剪成圖案的幡狀物;紙與紙的銜接不用漿糊粘連,而是用鐵器或石器把紙折疊后搗在一起,名為“砸歲紙”。這類似于前面提到的“歲數紙”,只是懸掛時間不一罷了。死者達到耄耋高齡的“歲紙”,當地人時行撕一條給孩子佩戴,據說可以延年益壽。撕回家糊在面甕上 ,不生蟲子 。舊時有些地方還要在大門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僅寫明生卒年月、出殯日期,還要列出避忌事項。-
    “ 土葬”。即“墓葬”。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后臨時開穴打墓的。打墓舊時要請陰陽先生坐看風水,將穴定點 。然后撒五谷,在所定穴位上用銀針開“ 十”字,名為“ 開土”或“ 破土”。“開土”之后,便可打墓挖土了。合葬者,只須在舊葬處旁邊另開一穴。死者如入祖墳,其墓穴在上輩腳下。依次類排,直到墳地無法再開穴后 ,再請陰陽先生看風水 ,選新地另建新墳。-
    舊時出殯前,祁縣等地都有“點主”的儀式。即請人用朱砂筆往牌位上原來寫的“ 王”字上加一點,使“ 王”字成為“主”字。俗稱“成主”,即成為神靈之意。點主的人稱為“點主官”,要請當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學者或地方長官擔任。這項儀式一般只限于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喪及兇死者不舉行。-
    出殯這一天,親友、鄰里匯集喪家,祭送奠儀,以示哀悼。奠儀一般包括祭席、饅首、挽幛、紙扎。至親送祭席。俗稱“祭”,以肴饌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紙花,其次則為饅首,即一種用碗扣出上籠蒸熟的面食。親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聯,以后衍化為一塊布料。普通街坊則送花圈。-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長子跪拜致禮,即身背棺木大頭,在眾人的協助下把棺木移出靈棚,俗稱“出靈”。起靈前,晉中祁縣一帶,死者的兒子們還要進行一種摁“食壓缽”的儀式。他們在一個瓷罐中挾入各種菜肴、食品,然后輪番摁捺 ,一直到滿為止 。最上面放一個饅頭蓋住,用一雙筷子豎立穿孔,上面再盤一些染紅的粉絲。此罐食品連同“下氣饅首”、“長明燈”等,在出殯時都將隨棺下葬。-
    棺木抬出靈堂后,便放到預先綁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龍杠、獨龍杠等數種形式。-
    出殯盛行用棺罩,其狀如長形轎體,上有錫頂葫蘆頭金頂,四角男性死者用龍頭龍尾 ,女性用鳳頭鳳尾 ,周圍飾以紅、藍、黃布帷幔,上繪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這種器物均有店鋪專門出賃。-
    厚重的棺木,加上龐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較吃力。于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稱16杠、24杠、32杠。抬棺人手眾多,既便于做到這一點,前呼后擁,又顯得氣派。-
    棺木抬起之前 ,死者的長子雙膝跪倒 。手捧燒紙錢的瓦盆,痛哭失聲,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民間認為,摔破喪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燒化的紙錢帶到陰間去用了。-
    摔過“喪子盆”,出殯便正式開始了。棺木出院門時,要大頭在前;出了門后,都要掉個頭,一直抬到墳地。原來人們認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著一樣,出門頭向前,等于回首瞻顧家園,表示了對人世的依戀;出門以后頭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無前,直奔西天樂土。-
    出殯隊伍最前面有開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紙或白紙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拋撒引路紙錢,以示買通沿路鬼魂。次為儀仗、各種紙扎(興縣一帶稱為“紙文”)、粗、細樂班、由外甥或孫子扛著的引魂幡、扛條凳的 ,然后即為牽纜持喪棍的孝子 ,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著的是坐著車轎的女眷和步行的親友。-
    送殯隊伍至人多處或大路口,還要停靈路祭,鼓樂也要停下來演奏。古代一般由親友、鄰里設祭,后來大多為喪家自己設祭,顯示喪事辦得排場、隆重。-
    來到村外后,送葬的親朋止步,由死者的兒子“謝孝”。然后除去棺罩、停下儀仗,只有家人與至親攜紙扎及祭品隨棺前往墳地。時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后,晉中祁縣一帶,陰陽先生要擺下羅盤儀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認為可以為止。大體上方位為東南——西北向(乾——巽位),當地有“頭頂紫金山,足蹬雁門關”的說法。死者的兒子入墓檢視,然后家人往墓內扔“富貴錢”、“富貴饃”。墳丘堆成后,死者兒孫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墳頭(引魂幡也有放置于棺頂的),接著燒化所有紙扎(“童男童女”已經被把頭或腳扭向后,置于棺木一側),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盡哀,然后悄然退出,讓死者永遠安息于此。-

    出殯次日清早,家人送飯至墓前澆奠,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進便飯。家人次日赴墳地致祭時,要用鍬往墳上添新土,使墳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稱“扶山”。而太原一帶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掃時,才允許往墳丘上添土。兩地習俗,相異如此。-
    到新墳添土、奠紙 ,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 ,稱為“復三”,又叫“圓墳”、“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長子帶領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親都去,
    從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稱為“做七”或“過七”。其中一七‘稱“頭七”、三七又稱“散七”、五七、七七又稱“滿七”、“斷七”或“盡七”,較為重要。-
    “一七”,喪家設靈座,供牌位,舉行隆重儀式,受唁開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著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喚死者,或上墳焚香接引亡靈回家。-
    “五七”,民間認為這一天死者亡靈回家“ 省親” ,喪家除舉行祭奠,還要延請僧道誦經,親友均來吊唁。晉中祁縣一帶,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蓮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歲數扎制紙花、剪紙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紙旗以谷草桿穿扎,沿路一直從家門口插到墳地。-
    “七七”,喪家舉行隆重祭奠,親友都來燒紙,或到墳前祭拜。-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個隆重的祭供日,又稱“百日祭”。到這天,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縣等地,紙扎要糊“斗”,俗話稱為“五七升,百日斗……”-
    一個人死后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稱“ 服三”,滿一周年燒紙祭奠,叫“周年”或“ 燒周年”,古代稱為“ 小祥”。第二個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墳地致祭 。滿三周年燒紙祭奠 ,死者的親友畢至,各帶供品、紙扎。三周年過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脫去孝服,改換平常衣著。所以三周年又叫“脫服”或“除孝”,古代稱為“衤覃”(tan 坦)服。按照傳統的說法,喪葬禮儀至此才算正式結束。-
    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節當日或前一日,晉中一帶還有一種“燒心”的習俗。這一天,家人、親友,特別是出嫁的女兒須親至墳地供奠 。祭品除衣帽鞋襪各式紙扎外 ,還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供畢埋于墓前。“燒心”又稱“安心”,其意在于告慰亡靈,從今以后勿須惦念陽世親人,盡可以安心陰間了。-
    “服三”之后,對死者的祭奠轉入普通的上墳,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墳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舉新火;七月十五,嘗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個節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籍此,家人在悠長的歲月中繼續保持著同死者的“聯系”,并寄托自己綿長無盡的哀思。-

    Q4:古代葬禮習俗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死亡對于人們來說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們在這里誕生、成長,直到最后的死亡。幾千年來人們形成的喪葬禮儀,是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著的人安寧。在整個喪葬的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這個結,表現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實體聯系中,也表現在兩者之間的精神聯系之中。 而這就揭示了中國人生死觀的深層內涵。
    停尸儀式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刻,這叫做"挺喪"。
    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里,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后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
    在病人臨終之前,家屬必須要給他沐浴更衣。這實際上是給死者進行的第一次化妝整容。但是這樣的的沐浴更衣,已經遠遠超出了服裝本身的物質形式。比如:佤族在為去世的老人穿壽衣的時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時所穿的衣服之外,還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過來穿的新衣服。他們這樣做是因為在民族傳統的觀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舊衣服脫掉,這樣方便死者的靈魂回來認識自己的身體;而他們把后來加上去的新衣服反過來穿,是為了讓死者知道自己已經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單數和雙數一樣,是人們在生與死、陰與陽交接的人生"換屆"中,舉行的最后一次換裝儀式。這種被稱為"反飾"的習俗,是為了改變死者壽衣的穿著式樣,使他的靈魂沒有辦法停留在陽間。同時也有通過反正顛倒來暗喻陰陽兩界的意思,因為在人們的觀念里,陰陽兩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顛倒過來的。壽衣已經成為人們的靈魂觀念中靈魂的一個代碼了。
    親屬給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對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壽衣"一樣的象征意義。清洗尸體所用的水一般都是買來的,俗稱為"買水"。它本身是一個可以單獨存在的儀式,就是把"陽水"變成"陰水"的一個轉換儀式。買水用的錢主要是陰錢:燒香、化紙、即紙錢。這種錢只有在陰間才有價值,只能由靈魂享用,而在人間的話只是廢紙一疊。"買水"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惡,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讓死者的靈魂知道,這不是在給活人沐浴,而是要讓死者干干凈凈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所收容。
    在對死者進行沐浴更衣之后,親屬要馬上把尸體移到靈床上。同時還要采取一些儀式,把死者的靈魂也引到靈床上去。山東臨沂一帶的習俗,是用一塊白布從梁上搭過來,再用一只白公雞在病床上拖幾下,順著白布從梁上遞到外間屋,在死者身邊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雞殺死,這叫做"引魂"。
    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做過屠夫,那么他臨死之前,家里人要用一塊大紅布,把他的手包起來,偽裝成被斬斷的樣子,據說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在陰間被他宰殺的牲畜咬他的手。同時,家里人還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銅錢,這叫做"含口錢"。在江浙一帶的農村,還流行給死人燒紙錠、錫箔之類的信物,就是"燒落地紙"。
    按照舊時的規矩,在沐浴更衣的儀式結束之后,還要舉行飯含儀式。飯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貝、玉貝和米飯之類的東西。這是為了不讓死者張著空嘴、餓著肚子到陰間去受罪,而成為餓死鬼。

    Q5:喪事開光詞

    我空間有:動畫音視頻

    Q6:人死后都可以做哪些儀式?

    頭七圓墳,五七上墳燒紙,一年后上供然后燒紙。過三年,過十周年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本命年為什么有災禍
    下一篇:下一篇:白羊座屬猴女2023運程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