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寶地尋龍點穴
陰宅風水的基本原理就是能夠聚集日月星辰五行場能的環境(在風水理論中就是形、勢、理、氣的有效結合)。
大家都知道,陰宅風水寶地,最關鍵的就是要山環水抱。山環才能聚集日月星辰之場能(好比形狀像鍋蓋一樣的衛星接收天線),水抱也是水的環繞而為了場能的聚集(所謂的“氣隨風則散、界水則止”)。換句話說, 日月星辰的五行場能要靠山環水抱來聚集,而所謂的穴心就是五行場能聚集的焦點,只是環抱的山水不可能像衛星信號接收器那樣規則,所以要找準其焦點不是那么容易。
穴心唯一能夠體現的是:由于長年累月、天長日久場能的聚焦在這個焦點上的土質會產生明顯的色彩變化,在這個焦點上不可能有任何活體動物能夠存活,而且連植物的根系都不可能存在(即是有也早已被焦化了),更不存在有什么所謂的其他寶物, 這才是真正的穴位。
風水尋龍點穴秘訣精選
好龍脫煞出平洋,百十里來長。離祖離宗星辰出,此是真龍骨。前途節節出兒孫,文武脈中分。直見大溪方住手,褚山皆不走。個個回頭向穴前,城郭要周圓。水口亂石堆水中,此地出豪雄。若得遠來龍脫劫,發福無休歇。穴見陽神三摺朝,此地出官僚。不問三男并五子,富貴房房起。津湖溪澗同此看,衣祿榮華斷。大河大水同到處,千里來龍住。水口羅星鎖住門,似大將屯軍。落頭定有一星形,非火土即金。正脈落平三五里,見水方能止。二水相交不用砂,只要石如麻。更看硤石高山嶺,密密來包裹。此是州縣大地形,細說與君聽。
此節是言大軒行龍,盡結之穴,又名出洋龍。往往離龍祖二三十里,或百十里始結穴,將近穴的地方,離二三里,必有一個少祖落去結穴方有力。但要見水方大河到頭,周圍砂崗包裹,便結州縣大地。水口必有羅星或硤石或華表收水鎖門也。
第三節
天下軍州總住空,何曾撐著后頭龍。只向水辰朝處取,莫說后無主。立穴動靜中間求,須看龍到頭。
此節是言平洋龍格,但看州縣和鄉村,凡落在平洋結穴,不論后龍來脈,只取水神朝繞,便是真龍憩之鄉。但取動靜中間者是陰陽交媾也。動者為之行,靜者為之息,在行息中間之處,為之龍到頭也。
第四節
楊公妙訣不多說,因見黃公心性拙,全憑掌上起星辰,類聚裝成為妙訣。大山誤作破軍星,五里所聚脈難分,但看出身一路脈,到頭要分水土金。又從分水脈看處,便把羅經照出路,節節同行過峽真,前去必定有好處。子字出脈子字尋,莫交差錯丑與壬,若是陰錯與陽錯,勸君不用費心尋。
此節以下皆是楊公平洋秘訣,字字隱謎,非得口訣不可。總有智過千夫,讀破千書萬卷,何能道及只字也。大山誤作破軍星也,因五星混雜難分不取,要取山脈水土金。三星者,貪、武、巨三吉,行龍其它不取。木星是貪狼曲而豐厚,土星是巨門,方而平頂,金星是武曲,圓而開面。若是身體漏澗。尖瘦、歪、斜,丑形百出,過脈沒有砂護送,俱為賤龍而不取也。
尋龍點穴操作方法
尋龍點穴的最高境界是:眼中無形心中有穴之穴人合一。尋龍點穴是地理風水的核心部分,一切地理風水之事皆圍繞著尋龍點穴而進行;若不識尋龍點穴,實難言精于地理風水;故凡習地理風水者,必先精于尋龍點穴。初習尋龍點穴之法,每多從觀圖撥砂開始,繼而登山練目,繼而覆驗古墳;然各師有各法,且多是執著于何星結何穴,何形穴結何處等等。尋龍點穴要心存大勢,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眼到心到,穴在我現。俗云:“仙師觀星斗,明師看水口,時師滿山走!”我說:“明師為點穴而相山,時師為相山而點穴!”而尋龍點穴的最高境界是:“眼中無形心中有穴之穴人合一!”且看看先賢對真穴的精彩論述。
陰陽風水學中“龍”是山脈的統稱,唐代的《大唐陰陽書》有明確記載最早叫做“岳”,唐代后陰陽風水學從中國消失。日本遣唐使將《大唐陰陽書》翻譯時將“岳”翻譯成“龍巢”,宋代后隨著中日交流,陰陽風水學再次傳入中國,宋代學者將“龍巢”翻譯成“龍”。
陰陽風水學具體對于“龍”劃分為:東方青龍七宿是角、鬲亢、觶氐、匜房、簋心、琮尾、璜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兕牛、卣女、簠虛、爵危、圭室、胡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斝婁、盉胃、盨昴、籩畢、璋觜、聿參;南方朱雀七宿是井、甗鬼、罍柳、敦星、壁張、琥翼、明軫; 簡單說,靠近水的山叫青龍、玄武,不靠近水的山叫白虎、朱雀。
尋龍,第一步,攀登山脈最高峰,之后看下山脈的走勢。現代風水學將這個稱作“須登上太祖山,然后經過少祖山、父母山,看龍是怎樣出身和剝換,行走,然后經過反復開帳,穿帳過峽,束氣,行到有河流,湖泊的地方,入首,突起穴星沙交水會陰陽交配,化氣結穴,這一過程就是尋龍。”最后確定穴位是否是龍砂古代要舉行祭祀儀式。 古代人經過長期總結在尋找到龍砂大體方位后,為了確認是否所屬土壤是“龍砂”,會以叫做太極暈現象最后定論。古代人尋找到龍砂被認為是部落或者國家的大事,所以會舉行祭祀等儀式,這些儀式都是以虔誠的心來表演一些過程,在現代科學上這些祭祀表演可以稱作是舞臺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其中有一個環節是符合科學的,那就是祭祀者將一個叫做結印冊的物質和土壤一起焚燒。結印冊是一種竹木制作的卷軸,上面會加有結印,結印的成分是用多種植物和礦物混合制成的物質,(結印配置方法詳見《大唐陰陽書》)這個物質高溫下會和被稱作“龍砂”這樣土壤的成分產生化學反應。形成的灰燼會出現似石非石,似土非土之土,搓之如粉,并且會出現一圈圈像樹年輪的花紋古代人稱作太極暈。古代文獻中有詳細記述焚燒后的現象:
趙緣督《穴訣》:“遠看則有,近看則無,側看則露,正看模糊。皆善狀太極之微妙也。”
徐善繼《女子須知·穴法》:“見有圓暈在微茫隱濕之間,是謂太極暈。
如果土壤不是擁有特殊成分的“龍砂”就不會產生上述現象。根據《東洋見聞錄》記載古代有些地區在舉行上述祭祀時為了太極暈現象明顯方便準確,確定是否是“龍砂”,會加入叫做法體鹽(法體鹽配置方法詳見《大唐陰陽書》)的物質催化化學反應過程。
古代操作方法:
古代將可以挖出龍砂的土地叫做真龍穴,如果準備確定是否是龍砂時,將土壤和法體鹽混合后放在結印冊上,結印冊按照挖出土壤人的生日在結印冊上結印:“農歷3到5月出生的需添加“赑屃,百目靜,竹內古河”3個結印。農歷6到8月出生的需添加“修羅,青竹丹楓,扶桑傘幡”3個結印。農歷9到11月出生的需添加“千帆團扇,南宮橘子末,漿草”3個結印。農歷12到2月出生的需添加“南宮橘末,八重冰梅,出云鞍馬”3個結印。” 之后將結印冊焚燒,焚燒后的灰燼出現似石非石,似土非土之土,在穴中搓之如粉,見風日即如石如果是極品寶穴,可以在灰燼上成強烈的太極暈的樣子。 古代在趙緣督《穴訣》對這樣現象有記載:“遠看則有,近看則無,側看則露,正看模糊。皆善狀太極之微妙也。”
陰陽風水學認為,有龍砂代表吉祥,所選地往往是一塊區域,而“穴”則是古代將可以挖出龍砂的土地叫做真龍穴。這塊區域如果有龍沙被認為是最吉祥的,生氣就是指是特定成分的水長期滋養當地的土壤。“點穴”就是指在綜合考慮了山水狀況之后,準確地找到有龍砂的地區。黃妙應《博山篇》云:“穴有高的、低的、大的、小的、瘦的、肥的,制要得宜,高宜避風,低宜避水,大宜闊作,小宜窄作,瘦宜下沉,肥宜上浮。陰陽相度,妙在一心。”
陰陽風水學,因為現存資料都是日文所以尋龍點穴非易事,日本古文與中國古文不同而且大部分古代《連山易》《歸藏易》《大唐陰陽書》等只在日本有翻譯和閱讀日文給學習人帶來很多困難。因此宋代以后的風水學有一句話叫做“三年尋龍,十年點穴。不知扶桑不稱風水。先看龍脈明堂,再確定穴位。差之毫厘,謬諸千里。”
在尋找“穴”的過程中,還有一種輔助性的方法——相“土石”,也就是要借助考察土質的好壞來判斷該地點生氣的旺衰,但是此項方法僅在日本有存。
看墓地風水頗多講究,不能僅僅立個碑就算讓先人入土為安了。其實陰宅墓地風水布局的好,對后代子孫的陰澤和庇護是長久的。也許后人子孫能謀善斷,但是脫離了先人的陰佑和護庇好景是難長久的。
陰宅風水即是祖先葬地的地理形式,好的陰宅風水可發旺后代子孫。可為后代子孫帶來平安和富貴。往生者的地位并不因過世而消失,反而更加重要。祖先崇拜是中國倫理道德重要的一環,陰宅風水不但具有喪葬的實用效果,更關乎子孫的福祉。
天地遼闊,到處有山有水,到底應在何處立墳安葬呢?陰宅山水主要講究擇地安葬之道。《葬經》說:(葬都,乘生氣也),意思是說立墳安葬,應該是在有生氣凝聚的土地上;但是土地中流動的生氣無形無象,究竟如何才能找出其凝聚之處呢?
龍真,穴的,砂環,水抱。四個準則是推定土地生氣凝聚之處的標準。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天下山水雖然處處不同,但只要憑著這四個準則來追,是可以找到生氣凝聚的山脈。土中生氣雖無形象可尋,但是諸內必形于外,故此從山脈蜿蜒起伏的形態,可以推知內中是否有生氣流動的。
龍真穴便真,龍假穴便假,龍為穴的根本,故此必須循著生氣流動的山脈才能找到生氣凝的吉穴。
可以這樣說,龍是因,而穴是果,尋龍是為了占穴,而點穴必須尋龍。
穴的,是指找出生氣凝聚的結穴正確所在生氣流動的山脈,并不一定結出生氣凝聚的吉穴的,因為山脈結穴之處的形勢各有不同,有些是砂環水抱,關系周密,使生氣凝聚不散,結出吉穴,但有些卻是砂飛水走,毫無關系,使生氣散遺,自然不會結吉穴。
因此,若要判斷結穴之處是否適宜安葬。必須要看穴地附近的砂水,看看到底是人砂環水抱,還是砂飛水走。
砂環。砂,是指穴地附近的山,穴地的前面及左右兩旁有山環抱,可凝聚在該處的生氣不致被風吹散,經曰:氣,乘風則散。故此穴地必須藏風不受大風吹刮。而砂環正是藏風的首要條件。
水抱。水,是指穴地附近的溪澗,河流甚至海洋,穴地前面若曲水流過,或是有水聚之處,可使地凝聚的生氣不會外散,經曰:氣,乘風則散,界為則止。意思是說生氣遇水即結集不產,故此穴前有水環抱是聚氣首要條件。
風水學重視砂環水抱,因為水抱可使穴地的生氣凝聚結集,而砂環則可使穴地凝聚的生氣不至被風吹散,兩者將為吉穴的條件,故此《葬經》說: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總括來說,找尋吉穴的程序。是首先入山尋龍,在蜿蜒起伏的眾多山嶺中。探索得生氣充盈的山脈。然后循著這山脈地走勢。找尋其止息之處,因為山脈止息之處。往往便是生氣凝聚的結穴所在。
但找到山脈止息處。要看看附近的砂水的形勢,倘若是砂環水抱。即表示該處附近有生氣聚凝的吉穴。但倘若是砂飛水走。即表示該處的生氣無法凝聚結集,所以必不會有吉穴藏在其中的。
找到生氣凝聚的落脈之處后,仍要用羅經來決定墓穴的正確所在的,這就是點穴的功夫,所謂差之毫厘,繆以千里,故點穴不可不慎,否則很可能前功盡廢。能在廣闊的山野中得真穴,這猶如射箭能一矢中的一樣難能可貴。所以穴的可說是畫龍點晴,整個過程的成敗得失全系于此。
古代人發現地上與地下水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成分,含有特定成分的水長期滋養當地的土壤。土壤的礦物成分達到一個特殊比例,會形成異常適合動植物生活的環境。這個特殊土壤,本稱作龍砂。古代人甚至將這樣的土壤入藥治病。古代人通過實踐發現這種特殊土壤極其滋養動植物生長,因此認為可以為人帶來財富等好運,由此引發了古代人根據一些地勢地形及動植物特征去尋找有龍砂的地區。從而形成了古代稱為“陰陽風水學”的民俗學科,后人將此簡稱為“風水學”。將尋找龍砂稱作“尋龍點穴”
就是用一定的辦法和物證,來證實你所點的穴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平常所用的證穴方法有朝山、明堂、水勢,樂山、鬼星、龍虎、纏護、唇毯等八種方法。 所謂樂山,就是穴星后面左右的山,他起著擋風的作用,所以有無樂山則穴真不真的說法,如果貼穴的樂山,成星體,如屏、如帳、如華蓋、三合、玉枕、簾幕、覆鐘、頓鼓等形狀者,穴是非常貴的,但是樂山不能太高大雄聳,有欺壓之勢,嵯峨可怕之感,有此,當避開立穴,要切記,犯之必主兇敗。
枕樂山之法如下;樂山在左,則穴在左。樂山右,則穴居右。樂山在中,穴居中。如左右俱枕樂山。可能結雙穴,或結一穴居中,樂山近則依近,短則取長,少則枕多,以樂而推,一定不易。如果樂山高大壓穴,就左山壓穴,則穴居右,右山壓穴,則穴居左,前山壓穴,則穴歸后,后山壓穴,則穴居前,四周山背均平,穴居中心。 “點穴容易識穴難”。點穴之法主要在于熟知全身各穴,不但能言其所在,而且能瞑目撫之。否則,如盲人看馬。識穴必須認真準確,絲毫無差。具體練法是:
習點穴之法,必須先明確十二經之穴名,再熟悉各穴之位置,經絡與臟腑的關系。其具體練法是:取較堅硬的木材,刨光,制一木人,身上先繪標出某一經的諸穴,循其經絡點其穴位,每日三至五次,每次三至六回。熟悉之后,改為夜晚點之,繼練月余。若能在暗處點中,初藝則成,可另換一經,依上法習之,依次增加。將人身全部穴位練熟后,可合并通練,練到能在暗處準確地點中全身諸經百穴者,功則已就。
人身之穴位占面積極小,所點擊之面積只不過二三分也,所以初練時千萬不可疏忽大意,誤此為彼或誤彼為此。練時應由少到多,由簡到繁,著力應由輕到重,時間應由短到長,苦恒點練。
習點穴之法,無論制人或救人皆須身有真功,手有高技。否則,制敵人反而被敵所制,救人卻反而貽誤人。
古人云:點者出手暴客殘 應指倒地一剎間 我若失技反被擒 他借我力殺人便 制人必先學救法 誤傷良君可復原 能制無解非真功 還須從頭把功練
習點穴法,雖力在指,但要牢記心與意合,意與力合,力與氣合,手與眼合,技與巧合;陰陽歸一,五行求本,本為力氣;力氣之本,仍為氣血,氣血密依;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順血行快,血壯氣充盈。所以,習點穴者還需增加營養以宜壯血,苦練氣功以宜發力。
習點穴法,切要識透穴理。凡學者必須細心體會,隨時習練,不拘形式,如床頭、桌前、地邊、途中等均可練。經常摸索點穴之理,依理推之,逐穴求之,必有所得。如氣血之頭在某時應在何穴,在某時經流何穴,始自何時幾刻,又終止于何時等,皆須精推細摸,了如指掌。
習點穴之法,還須深知氣血循行,行之某經是逆行還是順行,是向上還是向下,是向左還是向右等等,都必須辨其明,知其詳,方能得心應手,點之即中。若誤其前后,或誤其左右、上下,則都不能奏效。習點穴法,還應熟知人體諸經的血液循行軌道及其變化,血液循行在何時經何經絡,注入何穴,順逆凝滯,緩急多少等。
點穴之妙,在于選中穴位,擊中要害,靈在眼疾手快,視其準,點其速,力之雄,無不妙也。百點百中,點中要害。若無真功,皆會點偏穴位,著手是空,不僅不能制對方,反而給對方開了一個缺口,被對方擊中。空穴之意另有一說,即氣未到,血已過。換句話說,就是未點在氣血頭上,任你指頭上很有功夫,也難奏效。因氣血之循行和氣血之頭所注入各經穴的時刻、路線,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所以習點穴之法應深知氣血循行的路線及氣血循行之頭,方可點之即效,制服敵人。
前輩云:氣血頭者五枝也,上下兩枝,左右兩枝,正中前一枝。以正中一枝諸穴者,最為要害。出手點時,應視準而力猛,中者必應。氣血還有正頭和直頭之說,氣血正頭為猛,氣血直頭為沖。其實都是指正中前一枝諸穴而言,僅說法不一。
歌訣曰:
點穴之妙在血頭何時點打須追求 何時正頭注何處
何時氣血經穴流五枝血頭須詳辨 絲毫偏誤不可有
更考時辰多幻變 悉知五枝血注頭切記交手搶直頭
若失良機命要休 勸君切莫忘練氣點穴無氣功白丟
習點穴法,應講實效,其秘法有三:一則精悉經絡、穴道和氣血循行之理;二則深知氣血流注與五行、天時的關系;三則熟讀并牢記點穴諸訣。
習點穴法,還必須采用考問法,來驗證自己所學之法。何者正,何者誤,何者優,正者持之,誤者改之,優者揚之。其考問之法有四:
1.考問穴位
制一木人,繪出人體全部穴位,用手指或教尺指點木人諸穴,學者一一答之。教者可先問致命穴,次問大穴,最后問小穴。也可先考問經穴,次考問經外奇穴,或任意考問。
2.考問經絡
仍以木人考之。在木人體表繪出經絡和奇脈,教者考學者:傷人者點何經絡?此經絡引連何臟?被點者當時有何癥象?救治者用何手法、何藥?效果如何?等等,逐經逐穴逐日考問。
3.考問人體之氣血,諸穴與臟腑之關系
習點穴之法,必須深考人體的氣血循行、肢體百穴與五臟六腑的密切關系。對氣血某時循行流注何穴、路線,某穴與某臟某腑的生理關系,都必須了如指掌,對答如流,方能于出手點打時,選中要穴,百發則百中。
4.考問才德
拳譜曰:對于不守寺規與門外無德之門徒,概不傳點穴之技,對一般徒眾雖可授點穴手法,但切不可傳致命要穴與制人之技。
歷代武僧在授徒時都嚴行法規,慎重行事。凡對隨徒未經十年之考查和具備高尚德行的門徒,概不傳授點穴法技,亦免暴徒得技,損國害民。另對只有德而無真才的門徒,也不傳藝,亦免半途而廢或一知半解,無濟于事,名損山門武威。對久經考問確為德才兼備的賢徒,定誠懇授藝,扶植成才。
良師教徒要嚴守三則:其一,平日與人交手不可亂點要害穴位。其二,遇到死穴,點時要有分寸,不可貿點;其三,持之以恒,刻苦研練,不可半途而廢,困難再大也要堅持到最后成功。 點穴之法,不同于拳打腳踢,克敵制勝,全靠一指之功。勁有硬度,觸于硬物,易于破傷皮肉,初學者,更是如此。奉勸初學練點穴之法者,不要心急,更不可無規亂練,應在良師訓教下,循序漸進。
歌訣曰:
初習點穴莫心急循序漸進守規矩 不可無章亂點打
免得流血傷身體尊師訓練即妙方 點穴真功名列一
習點穴者,經過對第一層功夫的學練之后,就要轉入第二層功夫的學習,即指功。
1.點木物
初練時,宜在較軟的物具上練,如桐木板、腐木等。其具體練法是:持金針指或金剪指緩緩點,每日三至五次,每次15~30下。三個月后,可逐漸加重指功的勁力,其點法由緩變猛,每日五至七次,每次30~50下。練三至五個月后,自感點指有勁而點物不痛時,可改為點練比較硬的木板,如杉木板、椿木板等。
2.點石物
經過一段苦練點木物之后,指端逐漸堅實,則可開始練指點石。以點指指端向平滑堅硬的石頭上點練,點勁由輕到重,點時由短增長,點次由少增多。若感到指頭疼痛或腫脹,可以酌情減力、減時、減次數,切不要終止練功。練至兩個月后,痛苦亦能日漸消除。此時可換在較粗糙而無芒角的堅硬石頭上點練,每天不少于300下。這樣苦練三至五年可獲顯效。
3.點沙袋
袋中填入散沙,約一尺二寸厚,以點指點插之,每天點插360下。練功三年,傾出散沙,填入小石粒,約五寸厚,再練功三年,改填入鐵砂,每天練點指單點380下;再練三年后,加至500下,繼續練三年,再去掉鐵砂,換成鐵屑,加倍研練。鐵屑多尖棱,易傷指頭皮肉,特別當心。但也不能因受皮肉之苦而停止研練。古人云不惜流血痛,自能成真功,有志定成才,苦可育英雄。
練點沙袋之功,約時三年,以肉指點打土塊、木材等硬物亦獲奇效,若去點打人身,功效令人驚贊。
4.練頂勁
運一臂之全力,貫注于指端去按點硬物者,為頂勁也。頂勁的練法仍由軟到硬。先運氣變力,再點打其物。用力時,由輕到重,逐漸增之,至力盡而略停,繼續進行。每天以300~500下為宜,天天點練,不可中斷。
體弱者,可以戴指帽(用三層白粗布制成)點練,先點五谷、砂粒,再更換成腐木,逐漸變成點練硬木、墻壁、石頭,甚至鐵物。
5.練抓勁
抓勁即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并用抓點制人的功法。其法是以食指為中點的重力,大拇指和中指先抓后點,輔助食指去點抓制人的方法,亦有獨特之處。其練法是:拇、食、中三指的末節向內稍屈,似鷹嘴狀,形如圓椎,銳如槍矛,盡三指之力,緊緊扣之,用至全身銳力盡也。每日練抓握實物三至五次,每次100~250握。依此苦練三至五年,即可成功矣。
苦練此功成就,出手抓住對方要害部位,彈指用力,可將對方觸處抓爛。初練者可先練抓土塊、水果,有一定功夫后,再研練抓握磚頭、石頭等硬物。體弱或可練抓砂、球(用白布縫成球形小袋,內填滿砂粒,縫好),每日二至三次,每次30~50握。體壯者可練抓木棒、鐵桿、酒罐等(內裝鐵砂或鐵片)。
以上所談諸法,皆屬外層功夫,點指非粘人身者,難以奏效,凡有志者亦非難之事。但聞有點打不著人身者而能制人的內層功夫,此功夫僅聞而未見實,聞之就感難,練成功夫則是難上加難,極難也。
練點穴功夫,有時亦有誤傷或被別人無意致傷者,必須及時治療,用藥水洗之。如能在練功之前浸洗一次,可防意外。其藥方是:生半夏、生南星、羌活、青皮、辣椒各30克,川芎、象皮、乳香、鹿角、茄皮、紫草、當歸各45克,大附子、黃蜂窩各6克,川椒一兩,鷹爪一對,青土120克,老醋五斤。
以上諸藥,置砂鍋內同煎去渣。放溫時,將兩手放入盆內浸洗之,待藥汁生效,自感溫氣在體內如蟻行之時,出手擦干,然后練功。
此方可以防患,有舒筋活血和通絡之功,有壯血益氣和強髓健骨之能,為練點穴功夫的良方。適于練點石、插砂等外層功夫。
又方:鳳仙花草一株,桑枝一兩,桃樹枝一兩,鹿角一兩,象皮五錢,紅花、桃仁、赤芍各八錢,云木香三錢,青皮、廣陳皮各三錢,草烏、川烏各四錢。煎法用法和效果同上方。
6.點打功夫
練點打之功,應結合認穴、識別經絡、氣血循行和氣功等基礎知識。先制一與真人大小高低、模樣相似的木人,用墨法標明人體十二經絡和常用穴位。其中致命穴、要害穴要用不同顏色標出,宜于點打(如三十六致命穴用紅色,要害穴用黃色等)。但所標諸穴的位置必須準確,否則會導致錯點部位,反而被敵所制的惡果。
其具體練法是:練點打者,先熟記穴位,面對木人,相距一尺二寸,任選一穴,出點指向木人標穴點打,然后檢查是否準確。若無絲毫差位,再改點他穴,一一點打,遍至木人全身。此為一循,每日練點二至三循,練至閉上雙眼,也能點準諸穴時,可轉入點打。其法是:氣沉丹田,運至全身,調精銳之氣,貫注指端,對準木人要穴發指點打。用力時,先慢而后快,先輕而后重,出柔著剛,剛柔相濟。持之以恒,必能成功矣。
初練者:每日一至二次,每次50~150下,練至三個月后,指若未破,證明得法,可增至每日三次,每次150~300下。
練點打之功,以每日早晨5~7時和晚間10~11時為宜,每天不能少于300下,中間可以適當修練。
詩曰:
點打奇功門秘傳在少林 立志練真功該有苦恒心
一練硬功底氣功乃根本 氣壯推山河四兩撥千斤
二練手指功平日須專心 先練指點土再練點桐椿
更練指點石 苦習五冬春后練點鐵板 莫懼受苦深
食盡黃連苦英名樹武林 練成妙指法秘訣在眼神
先練視點處 次練開穴門眼力練成準 暗室辨假真
夜間能點打白日千百準 氣指眼之法點打武藝真
三十春秋苦 可得真功夫
歌訣:
點打要在點穴準常用三法牢記心 其一刻制一木人
經絡俞穴詳標真 黑黃紅藍穴分色眼了手疾點穴準
其二練氣合崩勁 一氣呵成火分金初開點打輕柔緩
剛柔相濟循序進 其三墨室練點位白灰染掌尋穴紋
暗宅發指若點中 光日點打皆精準勸君練功莫怕苦
小樹日久必成林
7.練眼力
在武術中極為重要,點穴法中也是如此。習點穴法不僅要精通點穴理法和點法,而且要深知眼力為點穴法之魁。眼力者,重在轉動靈活,要在視移之銳,關在疾速了物。其練法有二:一是暗中練,最好在夜間,尋一寂室熄燈靜坐。瞑目定心,默思室中各物之位置、形狀,深思片刻,啟目視之,驗之是否正確。起初,多難奏效,耐心久練,啟目百物活現,不差分毫。二是在室內吊一燈籠,燈內點燃蠟燭,以褐色紙糊之,練者坐而視之,逐次減其光焰,或逐次加暗燈紙的顏色,使燈紙變成深褐色或黑色,漸而無光。在此暗室中練點木人穴或識別室中之物。久而久之,再移至明室或曠野視物,皆可眼光四射,視清八方。若點打敵人,無不百發百中。此為眼力第一步功夫(也稱外層功夫)。眼力第一步功夫,雖能在暗室中啟目見物,但對渺渺小物,難以望見,唯練第二步功夫方能奏效(也稱內層功夫)。眼力第二步功夫較第一步功夫難。其練法是:每天紅日將出之際,于空氣新鮮的曠野,面東而立,思意集中,以待日出。當太陽霞光射出時,練者從容閉氣,靜心穩神,開目定睛以視之。約一炊時辰,自覺眼眶中有一縷熱氣而生,這時須速閉雙目,暗點木人之要穴,然后啟目驗證是否準確,并依此法每日暗點500多下。
若能在暗室中點準木人之穴,即可能練轉珠功法。先運雙目睛珠,向左右瞬爍,向上下滾珠,然后閉目片刻,依行上法,再啟目頻練轉珠,由左向右,練有百次。約半年可覺轉珠左右,自感眼視非凡,循轉上下如流星泛花。尤宜每日清晨起床信步曠野,運氣后閉目啟目,開始珠轉左右、上下各七十二度,行畢稍休,開眼再練,視后再瞬,瞬視各三十六次,皆功畢。依此法練至三年,即可在昏暗中辨物形位,明察秋毫。練成此功,啟目點打對手,則可手眼相應,百發百中,無人比矣。 拳譜曰:
點穴妙法貴三功三層功夫步步生 唯有奇功第三層
十步之外制人痛若遇良師能解救 何如巧用輕和重
制服于人不傷命何需動手不留情
少林點穴法的第一、二層功夫,皆為普功,唯有第三層功夫技法較奇。凡練點穴者,在掌握第一、二層功夫之后,除認真研練,保持其技,永不退步外,還應苦練第三層功夫。
第三層功夫的要領是以勁推氣,氣變為力,遠能制人也。
1.摧棉功
用棉絮制成胡桃大的一個圓球,放在室內一個木架板上,木架板與練功者胸部同高。練功者距架一尺三而立,右手握掌,運氣三循,然后對準架上的棉球猛沖,每天300多下。當棉球能被沖拳所帶的風吹掉時,練者可距架二尺,依上法沖拳。當棉球被吹掉時,再距架三尺遠,依上法出拳沖之。若棉球能被沖掉時,可改為以拇、中、食三指相并而向前沖,以氣推動棉球,每天500下,久久練之,約10~20年,可告功成,遠能制人。
2.吹燈功
其練法與摧棉球功大同小異。取油燈或蠟燭點燃,置于桌上,練功者距桌三尺遠站立,運氣后向前對準燈焰沖拳。依上法退至丈余,沖拳后能滅燈時,改三指擊練,直到指出燈熄,方為成功。
湛化和尚練功歌曰:
七十二藝武藝絕吹打功夫有妙訣 其一口吹小棉球
漸至增大到石鐵若能口吹石滾動 接兵吹力似推雪
其二夜間吹蠟燭輕口一呼燈可滅 先近后遠至三尺
日練吹燈五十訣久日苦練不中斷 交手吹敵剎間滅
,無處不在。在人心
站在院子中間先定八卦方位,然會以大門為氣口定吉兇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