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易經瘟疫預測,萬年歷對照表查詢

    內容導航:
  • 瘟疫到底是什么病?
  • 關于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的預言是真是假
  • 相聚相統稱?
  • 易經316號什么日子
  • 【觀音靈簽抽簽結果】您抽到了第?51?簽 觀音靈簽:五一簽 吉兇...
  • 請高人幫解觀音靈簽 第五十一簽
  • Q1:瘟疫到底是什么病?

    對聯屬于一種凝縮了的文學藝術品類。在眾多的文學品類中,對聯與格律詩有著極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語言和有節奏的韻律集中地反映人們的生活而抒發情感。對聯與格律詩相比,其實質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實,一副好的對聯,就是一首詩,可以說,對聯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詩。
    概括對聯的特點,主要分四個方面:一是形式對稱,二是內容相關,三是文字精練,四是節奏鮮明。也有人將其稱為對聯四美,即建筑美、對稱美、語言美和節律美。
    下面分別介紹對聯的四大特點:
    (一)形式對稱
    對稱,指上下聯句的對仗形式,也稱對偶形式。對仗,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項重要的修辭方法,是對聯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對仗呢?對仗,換言之,就是對偶句的對稱。“對仗”一詞來源于古代宮中衛隊行列(儀仗隊),這種行列是兩兩相對排列,故稱對仗。對仗作為一種修辭方式運用到漢語文字藝術中,即比喻用平行的兩句話,成雙成對地排列,表達相關或相反的關系。中國古代文學中,對偶句屢見不鮮。不管是《詩經》還是《尚書》、《易經》、《老子》、《淮南子》都有對仗鮮明的佳句,兩漢以后的賦體文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駢體文學,唐代以后的格律詩,對偶這一辭格逐漸被人們所掌握,成為古典文學中不可替代的修辭方式。
    對仗,是漢語文學的一大特征。中國的方塊字,一字一言,本身便為對仗藝術的產生提供了適宜其生長的先決條件。這點使得駢文、詩歌、對聯這種凝縮藝術千年不衰,具備了強大的生命力。
    對聯中的對仗是在對聯的出句和對句中把同類的概念或相對的概念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來,形成聯句的對稱美。在對聯中,對仗方式尤為重要,它是對聯藝術的精髓所在。民間有一則關于春聯的謎語,這樣寫著:
    兩姊妹,一般長
    同打扮,各梳妝
    滿臉紅光,年年報吉祥。
    只言片語,很精到地寫出了對聯的對稱美、建筑美和祝頌吉祥的特點。
    對仗形式的產生,來源于客觀世界本來具有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現象,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這種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啟示了文學藝術的對稱美,同時也迎合了中國古代陰陽學說中“一陰一陽為之道也”的理論。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麗辭》篇中指出,“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體為用,事不孤立。”強調了客觀事物的對偶狀態。劉勰還講到:“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因為,反對更能反映充滿復雜矛盾的客觀存在博物館能表現作者的辯證思維,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質。
    學會寫對聯,必須掌握對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前人講對仗,有明確的原則。《縹湘對類》一書提出“實對實,虛對虛”的基本法則,強調“有無虛與實,死活重兼輕”,這為后來的楹聯藝術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對仗,又將漢字分為實字、虛字、助字三大類。實字類又另外分出半實字,虛字類又分出活與死兩小類,并且又另附半虛字。分類如下:
    實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實:力、雄、文、武、光、雷……
    虛字(死):高、新、強、大、精、小……
    虛字(活):流、歌、升、斗、照、開……
    半虛:上、下、中、內、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對以上這種分類,概括了幾句話:“無形可見為虛,有跡可指為實,體本乎靜為死,用發乎動為生,似有似無者半虛半實。”這種分類方法,比起我們現在的漢語分類,似乎單調而新穎,然而仔細分析,它同現代漢語分類也有相通之處。古人所說的實字,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名詞;所謂半實,則是抽象名詞;所謂虛字部分,活的是動詞,死的是形容詞;助詞,即是虛詞,包括介詞和連詞、助詞等。“半虛”則包括較抽象的時間詞和形容詞。掌握和熟悉古代詞分類法,對我們今天研究和欣賞對聯很有幫助。
    初學對聯,最宜先學工對(也稱嚴式對),也就是說,要按同類詞對仗成聯,下面舉例說明:
    竹因臨水情斯暢;
    蘭以當風氣亦和。
    聯句上下第一字“竹”、“蘭”均為草木類名詞,第二字“因”、“以”均為介詞,第三字“臨”、“當”均為動詞,第四字“水”、“風”均為天文、地理類名詞,第五字“情”、“氣”均為人文類名詞,第六字“斯”、“亦”均為助詞,第七字“暢”、“和”二字均為形容詞。
    再如,杭州越秀山鎮海樓聯:
    急水與天爭入海;
    亂云隨日共沉山。
    聯中上下首字“急”、“亂”均為形容詞,第二字“水”、“云”均為天文名詞,第三字“與”、“隨”均為動詞,第四字“天”、“日”為天文名詞,第五字“爭”、“共”均為副詞,第六字“入”、“沉”二字均為動詞,第七字“海”、“山”均為地理名詞。對仗也是極工的。
    名詞的義類相對在工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風雨”一詞,首先要考慮到“風雨”是天文類名詞,仄聲,并列結構,在對句中必須用天文類名詞對仗,而且要以平聲的并列結構屬對。比如,可以選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對。如用“日月”屬對,則為失對,如用“晚霞”、“星光”則犯了詞性失調的錯誤。因“晚霞”、“星光”均為偏正結構名詞。如用“山河”屬對,則不為工對,只能算作寬對了。如用“魚龍”相對,則犯異類相對的弊病。
    在對仗中,句法、結構相同的語句相對仗是較普遍的,如謝貞、王籍詩句聯:
    風定花猶落;
    鳥鳴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對仗只是字面相對,并不一定在句法、結構上相同,如下聯:
    永憶江湖歸白發;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發”不是“歸”的直接賓語,“歸白發”實際上是“白發歸”的倒裝句,對句的“扁舟”則是“入”的直接賓語。
    此外,在對仗中,還要考慮你在聯中要表達何種感情,你所選擇的詞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選擇的意象是否達到你所表達的藝術效果。因此,兩者都要兼顧,不要以辭害義。在偶對中琢字要貼切,古人云:“選字無垠,用字有師”即是這個道理。初學者要多看多寫,如暫時無好句以對,最好沉淀一段時間再動筆,或放下來,或另起爐灶。寫作的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寫作的過程即是提煉的過程,只要多看、多寫,就會熟能生巧,出口成對了。
    (二)內容相關
    對聯,之所以稱其為對聯,不但在其中需要對仗,重要的還在于一個“聯”字,對聯不聯則不能稱其為對聯。如果上下聯是兩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即成敗筆。比如:
    一勞永逸長生樂;
    萬象回春大地新。
    此聯不管從平仄對仗方面,還是從詞性方面看,都能說得過去,基本對稱,但它卻不能算做對聯。因為上下聯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主題。上聯是化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苜蓿》句:“此物長生,種者一勞永逸”。下聯則是一般春聯句,兩者沒有互相的聯系。
    對聯的聯系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對聯不但內容相關,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關聯。如徐樹人所撰一副對聯:
    惟貧病相兼,乃稱寒士;
    并錢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聯意思是:只有貧病交加,才算寒士;不愛錢,不征稅才算清官。上聯是陪襯,下聯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轉折關系。
    有的對聯雖然不用關聯詞,但可以使人們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關系,如雁門關聯: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多故人。
    上聯是因,下聯是果,可見它們內部的聯系是很縝密的。再請看梁啟超和張之洞屬對一聯: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聯張之洞以“四水”、“四時”為題引出聯句,意在提出問題發難。下聯梁啟超則以“三教”、“三才”屬對,不卑不亢而對答。上聯有意刁難,下聯借題言志,上下聯呼應有效,在內容上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寫景抒情,還是懷古詠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氣,開合得當,要借助比興手法,放得開,收得攏。不能單純為寫景而寫景,為抒情而抒情。請看顧憲成書院門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上聯意在寫景,下聯卻獨在言志,兩種互不相關的事物相互為用,則上聯不單是為寫景而寫景了,一句“聲聲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聯的“事事關心”則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三)文字精練
    對聯之所以從古至今千年不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練,表現力強,精悍短小,便于傳播,對仗精巧,朗朗上口。
    對聯有極強的表現力,這不僅與中國的語言文字特點有關,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對聯句進行高度的濃縮和提煉,使其達到比賦、駢文更精練,比詩、詞、曲更靈活的的特殊文體。它不需要小說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說的意思用最洗練、簡捷的語言表達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閣聯:
    聽鳥說甚;
    問花笑誰。
    此人以擬人的手法寫景,使人聯想此地定是鳥語花香、風景秀麗的景區。全聯僅用八個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開似錦、群鳥爭鳴的自然景觀。可謂妙筆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長白山高山亭聯:
    千峰拔地;
    萬笏朝天。
    此聯是在說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漢,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對青天。寥寥數字,把一副祖國的錦繡河山描繪的如此壯美,如果作者沒有提煉語言的能力,是絕對做不到的。再請看周恩來在青年時代寫的一副贈聯:
    浮舟滄海;
    立馬昆侖。
    此聯也只八個字,卻濃縮了如此廣闊的空間和深邃的情感。從聯語中,我們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國的偉大胸襟和為中華崛起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可謂言簡意賅,用字如金。煉字煉句的難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說簡而易行,信手拈來,實際上,做好一副奇絕對聯,其難度不比寫一首詩來得容易。
    提煉語言,還必須結合體驗生活,才能使聯句既簡練,又合理。利用夸張、比擬等手法,必須做到貼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離題萬里,才能使讀者讀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聯:
    到此皆潔身之士;
    相對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處風物提示的淋漓盡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另外,凡聯句中上聯用過的字,下聯中則不能再用,否則犯了“重字”之忌。聯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則不為美(巧對類聯除外)。如”春風化雨;花木逢春”,從詞類相對說,可屬常對,然聯中“春”字兩出,為聯中一忌,即便詞意再美,不可取。
    (四)節奏鮮明
    關于對聯的節奏,將在有關章節里詳細論述,這里僅就節奏與結構及平仄的一些相互關系加以說明。
    對聯與詩詞的不同之處在外在形式上。即對聯的字數、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較靈活、自由,但有一點必須注意,即對聯的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也就是說,所有的對聯字的總數必須是偶數。
    對聯的節奏是比較靈活的,但它并是不無序可循。所謂的節奏靈活,是說它沒有固定的程式,在長聯中只要做驪大概的平仄交錯就可以了,因為節奏與平仄是同氣相連的兩個方面。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聯,因字數少,要求須嚴格些,但無論如何,在不因辭害義的前提下,上聯尾字須是仄聲,下聯尾字須是平聲。一些名聯打破這種常規實為可諒,但我們做為初學者來說,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對為好。這樣,可提高我們的屬對水平。
    我們把對聯的特點編成口訣,以便于記憶:
    上下聯句須相同,
    字詞失對理不通。
    聯句有機成一體,
    最忌孤立各西東。
    雜亂冗長生大錯,
    意象完美見句工。
    節奏輕重分揚抑,
    一吟三嘆韻無窮。
    常見的對聯(短聯)句法,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并列關系
    上下聯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語氣一致,上下聯分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說明同一個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題的稱為并列關系,這種形式的聯語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關聯,不用關聯詞,稱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聯:
    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現諸葛亮形象的兩個方面,“兩表”(即《前、后出師表》), “一對”(《隆中對》),對諸葛亮進行了歌頌。表現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績。聯語語言精煉,條理清楚,出語驚人。此類對聯,濃筆重彩.形象鮮明,但如果處理不當,會有單調和重復累贅之弊。
    二、連貫關系
    上下聯按時間順序敘述連續的事件,或者按意義上的承接關系構成,稱連貫關系,關聯詞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省已歸日本
    頤和園又搭天棚
    甲午戰爭以后,清被逼將臺、澎列島割讓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張辦海軍以圖強,可慈禧卻把海軍的公款拿去建供她個人享樂用的頤和園,國人無不氣憤,有人寫出上聯予以諷刺。
    三、遞進關系
    對句和出句的關系從小而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這種關系被稱為遞進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有“況”、“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發店聯:
    不教白發催人老
    更喜春風吹面生
    在敘事層次上,下聯比上聯更深一層,下聯化用白居《草》中詩歌句“春風吹又生”,寓意尤濃,此為聯句的高妙之處。有的聯省去表示遞進關系的關聯詞,而并不減其遞進的意思。如一旅社聯:
    進門都是客
    到此即為家
    聯話末用關聯詞,但仍是表示一種遞進關系,放入此類。
    四、假設關系
    出句提出假設,對句作出結論,這種句法關系稱假設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啟功所撰一聯:
    若能杯水如名淡
    應信村茶比酒香
    上聯出句提出假設,對句推出結果,意思是說如果能將名利視為杯水一樣清淡,你會覺得農家的清茶勝過酒的香醇。
    五、條件關系
    即出句提出條件,對句得出結果,這種句法關系就是條件關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壽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風雷
    略翻書數則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條件,“益壽延年”是結果,只有條件具備才能達成結果。以上三聯均屬此類。
    六、轉折關系
    出句推出條件,對句卻從相反的方向去敘說,稱轉折關系。這種句法在對聯中很常見。常用關聯詞“但”、“卻”、“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發店聯:
    雖為毫末技藝
    卻是頂上功夫
    上聯“毫末技藝”在于抑,下聯“頂上功夫”,意在揚。
    再如:翁同龢自題聯:
    文章真處性情見
    談笑深時風雨來
    此聯雖未用關聯詞,不難看出仍為轉折關系。兩種境界有彌縷之感,但其轉折處卻是山回路轉,柳暗花明。關聯詞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對內容的處理以及作者的文辭好惡,此無定法。
    七、選擇關系
    上下句分別說兩件事,表示二者擇一,稱為選擇關系或稱取舍關系。常用“寧……不……”、“與其……不如……”、“但”、“不”等,如:
    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
    聯句以“寧……不……”關聯直抒胸臆,表現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英雄氣概。
    再如一婚聯:
    但求天長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這是一對身居兩地的新婚夫婦,為表達愛情的真摯而撰寫的對聯。
    八、因果關系
    出句和對句分別推出原因和結果的關系。 —般出句講原因、理由,對句講結果、或做出結論,但也有倒裝者。
    例如一棉花店聯:
    聚來千畝雪
    化作萬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說棉花大豐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說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覺得冬天的嚴寒。
    再如雁門關聯: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多故人
    此為因果倒裝句式,出句是結論,對句是理由,倒裝句式,可增添對聯的文學色彩。
    九、目的關系
    出句和對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動的關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對句是行動或措施,但也有互為倒裝者。
    看下聯:
    巧理千家事
    增添萬戶心
    出句說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動;對句說的是目的。
    再看一聯:
    忍令上國衣冠淪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還我河山
    此聯為石達開所作。出句是說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統治者)對我們的壓迫,意在行動起來;下聯說的是要達到的目的,此聯即為倒裝式。
    以上所舉三例均為短聯,至于帶有短句的長聯,讀者可以據此理去分析、領會,這里不再贅述。
    對聯的結構,即聯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聯的文法結構必須相互照應,相互對稱,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如此等等。聯句結構之優劣,決定對聯的成敗,所以,完整地組織聯句,有利于突出主題,使對聯富有藝術感染力,是撰寫對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請看峨媚山圣積寺聯:
    半天——開佛閣
    平地——見人家
    出句和對句都是由一個雙音節偏正結構和一個三音節動賓結構組成,其意義單位和節奏單位一致,使人讀之上口,不失為一副佳作。
    杭州龍井園有一副對聯:
    詩寫——梅花月
    茶煮——谷雨春
    再看:
    勤勞門第春來早
    和睦人家燕去遲
    “春來早”和“燕去遲”都是“主——謂——補”結構。
    請看貴州甲秀樓聯:
    水從碧玉環中出
    人在青蓮瓣里行
    意義單位為一、五、一。 “水”與“人”是名詞相對,“出”與“行”是動詞相對。“從碧玉環中”與“在青蓮瓣里”則是兩個介賓結構相對。上下結構相似。
    內容決定形式。對聯結構相對,形成整齊和諧的形式美,不過,由于內容的需要,有時也可靈活一些。如:
    世間有佛宗斯佛
    天下無橋長此橋
    此聯為二、二、三結構,意義單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動賓結構,“長此橋”卻是“長于此橋”的省略,是動補結構,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結構偶爾不相似也是允許的。此聯節奏單位和意義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變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聯必須相等。這是對聯結構的前提。在字數相等的基礎上,出句和對句各意義單位的語法結構必須相似,方成佳構。再如杭州云棲寺聯:
    水——向石邊——流出——冷
    風——從花里——過來——香
    其意義單位為“一三三一”。“水”與“風”,“冷”與“香”分別為名詞、形容詞相對;“向石邊”與“從花里”是介賓結構相對;“流出”、“過來”都是動詞、趨向動詞,結構也相似。
    作品的組織和構造,作品的各個部分的聯系和安排,這就是結構問題。結構特點是顯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內容決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題要求形成的結構是沒有的。另外,結構對于體裁有依從性,所以小說、戲劇、詩歌等作品,都有別于其它自身的體裁形成的特點。對聯的結構同樣如此。 對聯的結構問題,極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簡單不過,無足措意,其實不然。清代趙翼在論到絕句詩歌時,曾說“也須結構匠心裁”。對聯的結構問題,顯然比絕句要復雜得多,下面談談有關對聯的結構。
    1.對襯、關聯
    對稱:是對聯結構最基本的要求。上下兩聯,要求具有嚴整的對稱美,像飛機的兩翼、車的兩輪一樣。如果上下聯光是字數相等而句子結構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嚴格的對稱美。例如陳愛珠女士(大文學家茅盾先生的母親)挽其夫沈永錫聯:
    幼誦孔孟之言,長學聲光化電憂國憂家,斯人斯疾,奈何長才未展,死難瞑目
    良人亦即良師,十年互勉互勵雹碎春江,百身莫贖,從今誓守遺言,管教雙雛
    此聯感情深摯,也有精美的詞語,但從結構形成來說,卻遠未達到嚴整對稱美的要求。上聯首句是動賓結構,下聯首句是主謂結構,“幼誦”對“良人”,“孔孟之言”對“亦即良師”等都沒有對好。我們的漢語言文字,一個詞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幾個字,因此在考慮字數相等時,也要考慮詞組相同,只有上下聯詞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結構相同,然后全聯的結構才能具有嚴整的對稱美。 關聯:這是對聯結構的第二個要求。
    水上公園尋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媼嗜評書 (平平仄仄仄平平)
    詞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對聯呢?不能。因為它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內容毫無瓜葛,沒有一點聯系。因為一幅對聯除了要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和諧以外,上下句還必須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機整體。再如“圖書館里查資料,動物園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干的兩句話,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對聯。以上說的是對聯結構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聯要對稱、要關聯,這是任何一副對聯都要達到的。但是對聯的內容、句法、體式既各不相同,其結構形式自然也會有多種多樣的不同,這是我們要進一步探究的。

    Q2:關于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的預言是真是假

    科學家說80%是真的,會有一場巨變

    Q3:相聚相統稱?

    在中國文化史上,《易經》被尊為“群經之首”、“六藝之源”。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于到《易經》中去尋找答案。比較多的一種說法,它和《易傳》又統稱于后來的《周易》。
    可以說,我們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字里行中,會經常發現很多的文化典故和現代文明,都能在找到《易經》的影子,可見《易經》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將它稱為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真是一點也不為過。
    出自《易經》的成語,我們在日常文字中,能見到很多。下面出自《易經》的64個成語,不僅耳熟能詳,還有助于理解《易經》的含義:
    1、自強不息《易經·乾卦》 2、原始返終《易經·系辭》
    3、群龍無首《易經·乾卦》 4、虎視眈眈《易經·頤卦》
    5、云行雨施《易經·乾卦》 6、謙謙君子《易經·謙卦》
    7、窮神知化《易經·系辭》 8、厚德載物《易經·坤卦》
    9、王用三驅《易經·比卦》 10、九五之尊《易經·乾卦》
    11、防微杜漸《易經·坤卦》 12、舍爾靈龜《易經·頤卦》
    13、見幾而作《易經·系辭》 14、勿藥有喜《易經·無妄卦》
    15、反目成仇《易經·小畜卦》 16、止所當止《易經·艮卦》
    17、井泥不食《易經·井卦》 18、以上臨下《易經·臨卦》
    19、不戒不虞《易經·萃卦》 20、結繩記事《易經·系辭》
    21、鳥焚其巢《易經·旅卦》 22、出入無疾《易經·復卦》
    23、正大光明《易經·離卦》 24、設險守國《易經·坎卦》
    25、至日閉關《易經·復卦》 26、亂極必治《易經·蠱卦》
    27、勞民勸相《易經·井卦》 28、我仇有疾《易經·鼎卦》
    29、物極必反《易經·泰卦》 30、治歷明時《易經·革卦》
    31、居易候命《易經·困卦》 32、類族辨物《易經·同人卦》
    33、幽獨之賢《易經·履卦》 34、商兌未寧《易經·兌卦》
    35、枯楊生華《易經·大過卦》 36、原始要終《易經·系辭》
    37、殊途同歸《易經·系辭》 38、否極泰來《易經·否卦》
    39、樂天知命《易經·系辭》 40、洗心革面《易經·系辭》
    41、無妄之災《易經·系辭》 42、革故鼎新《易經·雜卦》
    43、介疾有喜《易經·兌卦》 44、不速之客《易經·需卦》
    45、王臣蹇蹇《易經·蹇卦》 46、飛鳥遺音《易經·小過卦》
    47、三陽開泰《易經·泰卦》 48、威明相濟《易經·噬嗑卦》
    49、文過飾非《易經·賁卦》 50、天地玄黃《易經·坤卦》
    51、風雷激蕩《易經·益卦》 52、井冽寒泉《易經·井卦》
    53、保和太和《易經·乾卦》 54、節以制度《易經·節卦》
    55、用晦而明《易經·明夷卦》 56、龍馬出河《易經·系辭》
    57、申命行事《易經·巽卦》 58、翰音于天《易經·中孚卦》
    59、正位凝命《易經·鼎卦》 60、觀國之光《易經·觀卦》
    61、日中見斗《易經·豐卦》 62、有戎勿恤《易經·夬卦》
    63、朋友講習《易經·兌卦》 64、 事業未竟《易經·未濟》
    事實上在漢語中,有多答200余條成語源出《易經》。這些成語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分享《易經》里的30個成語,一起領略古老而深沉的智慧。
    1、自強不息
    【出處】《易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釋義】自強不息的意思是自己要努力向上,永遠不懈怠。深層次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處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個強大的自己,若想強大自己,必須堅持,不放棄努力。
    2、厚德載物
    【出處】《易經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釋義】厚德載物提倡的是一種寬容精神,它要求一個人像大地那樣厚實寬廣,像大地承載萬物、生長萬物那樣,在為人處世方面心胸開闊,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3、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出處】《易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釋義】上段話實際上形成了兩條成語:一條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意思是說兩個人一條心,力量很大,像鋒利的刀劍一樣能斬斷銅鐵,后常以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喻指緊密團結,力量無敵;一條是“金蘭之友”,用來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
    4、懲忿窒欲
    【出處】《易經損》:“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釋義】懲忿窒欲的意思是克制忿怒,抑止嗜欲(嗜欲指肉體感官上追求享受的要求),它強調的是克己與忍讓。
    5、信及豚魚
    【出處】《易經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釋義】信及豚魚的意思是對小豬和魚這樣微賤的東西也要講信用,比喻信用非常好,指出做人要誠實守信。
    6、卑以自牧
    【出處】《易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釋義】《易經》上述話中包含兩個成語:謙謙君子與卑以自牧。謙謙君子指謙虛謹慎、能嚴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卑以自牧指以謙卑自守,要求人們保持謙虛的態度,提高自身的修養。
    7、朝乾夕惕
    【出處】《易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釋義】朝乾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勤奮謹慎,沒有一點疏忽懈怠。
    8、剛柔相濟
    【出處】《易經系辭上》:“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釋義】剛柔相濟的意思是剛強的與柔和的事物互相調劑補充,使之恰到好處。這條成語強調的是人們在處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關系時,必須順應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注重和諧、協調、平衡,做到不偏執、不過激,從而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
    9、尺蠖之屈
    【出處】《易經系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huò)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釋義】《易經》上述話中包含三個成語:能屈能伸、尺蠖之屈和龍蛇之蟄。能屈能伸,能彎曲也能伸直,指人能適應各種境遇,在失意時能忍耐,在得志時能施展抱負;尺蠖之屈比喻以退求進的策略;龍蛇之蟄比喻引退。
    10、藏器待時
    【出處】《易經系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釋義】《易經》上述話中包含兩個成語:藏器待時和待時而動。藏器待時的意思是懷才以等待施展的時機,比喻不急于表現才干能力,等待施展的機會;待時而動是說等待有利的時機,然后行動。
    11、見機而作
    【出處】《易經系辭下》:“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
    【釋義】見機而作的意思是看到適當的時機就立刻行動。
    12、安不忘危
    【出處】《易經系辭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釋義】安不忘危表示要在安全的時候不忘記危難,意思是時刻謹慎小心,提高警惕。
    13、履霜堅冰
    【出處】《易經坤》:“初六,履霜堅冰至。像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釋義】履霜堅冰釋義是行走在結霜的大地上,便會想到結堅冰的寒冬即將到來,比喻事態逐漸發展,將有嚴重后果。
    14、物以類聚
    【出處】《易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釋義】指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開。現多比喻壞人和壞人常在一起,互相勾結。
    15、謙尊而光
    【出處】《易經謙》云:“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釋義】謙尊而光的意思是尊者謙虛而更顯示其美德。
    16、改過遷善
    【出處】《易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釋義】改過遷善是表示道德品質和作風的用語,意即:有德行的人見到別人的善良德行就學習、仿效,見到別人有錯誤就自覺對照改正。明朝王廷相在《慎言小宗》中有“遷善當如風之速,改過當如雷之決”表示遷善和改過速度很快且果斷。
    17、觸類旁通
    【出處】《易經系辭下》:“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釋義】觸類:接觸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貫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就能推知同類的其他事物。
    18、探賾(zé)索隱
    【出處】《易經系辭》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
    【釋義】這一段話有兩個成語:探賾索隱和鉤深致遠。賾:幽深玄妙。探賾索隱的意思是探究深奧的道理,搜索隱秘的事情。鉤深致遠也比喻探討深奧的道理。
    19、數往知來
    【出處】《易經說卦》:“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釋義】數往知來表示明了過去,可以推知未來,即可以根據過去推測未來。
    20、極深研幾
    【出處】《易經系辭》:“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釋義】極深研幾指的是要探討研究事物的深奧隱微之處,形容鉆研深刻、細致。
    21、見仁見智
    【出處】《易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釋義】對同一事物,因各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法不一致,就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作“見仁見智”。
    22、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出處】《易經坤》:“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釋義】積善:積累善舉,指經常做好事。余慶:遺留福澤。舊時指經常行善的人家,一定會給子孫留下幸福。也就是所謂善有善報。
    23、殊途同歸
    【出處】《易經系辭下》:“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釋義】原作“同歸殊途”,意謂通過不同道路,達到一個目標。孔子曾經說過,天下的人,最后都回到同一個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來是一致的,但人們卻有種種的思慮。
    24、應天順人
    【出處】《易經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釋義】應、順:順應、順從。天:舊指心目中的上帝。順應天命,順從人心。舊時常用以頌揚建立新的朝代。中國古人認為朝代的更迭、的變革,是天意和人心共同作用的結果。后應天順人演變成為封建社會帝王登基時常用的套話。
    25、滿腹經綸
    【出處】《易經屯》:“云雷屯,君子以經綸。”
    【釋義】經綸:治理絲縷,理出絲緒叫“經”,編絲成繩叫“綸”。滿腹經綸泛指人很有學問,形容人極有才干和智謀。
    26、匪夷所思
    【出處】《易經渙》:“渙有丘,匪夷所思。”
    【釋義】夷:平常。匪夷:不是一般人。匪夷所思 ,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形容人的思想、言談、技藝、事情等離奇,超出尋常,也形容所見事物的離奇或復雜。
    27、群龍無首
    【出處】《易經乾》:“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釋義】首:頭,引申為領袖。一群龍沒有一個領頭的。比喻眾人會集,沒有領頭人,無法統一行動。
    28、革故鼎新
    【出處】《易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釋義】革:《易經》卦名,意為變革。鼎是烹飪器皿,能使食物由生變熟,由硬變軟,故引申有更新之意。革故鼎新,意為破舊立新,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
    29、出神入化
    【出處】《易經系辭下》:“精義入神,以致用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釋義】神:神妙。化:化境,極高超的境界。出神入化 ,超越神妙,入于化境,形容技藝達到極高的境界。
    30、否極泰來
    【出處】《易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象曰:天地不交,否。”《易經泰》:“泰,小往大來,吉亨。”“象曰:天地交,泰。”
    【釋義】“否”、“泰”為卦名。天地交,即天地相互作用,謂之“泰”,不交謂之“否”;“泰”則亨通,“否”則失利。意思是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是達到一個關節點,就要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一事物變成另一事物,“否”可以轉化為“泰”。后來便常用“否極泰來”形容情況從壞轉好。
    人們說“樂極生悲”、“苦盡甜來”、“壞事變好事”、“好事變壞事”等都是“否極泰來”的意思。它充分體現了辯證法思想,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改變原有的形態,出現新的狀況。
    “好”可能轉化為“壞”,“壞”可能轉化為“好”,“有利”條件可能轉化為“不利”條件,“不利”條件也可能轉化為“有利”條件,在實際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這種事物互變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開課信息
    公眾號:心學教育【重要通知】易經,雙導師研學游重啟中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點擊下方文章題目,更多精彩不見不散... ...
    中、西醫的“三觀”能和嗎?
    大難興邦,這次疫情我們讀懂了一體之仁
    《傳染病》的神預測一點也不神
    大災大難面前,正是修心時
    心學傳統是怎樣對待瘟疫的
    一名西醫的視角,有關西醫與中醫的思考
    司馬昭之心 路人未必知
    臨大事而不亂,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家園
    人在大病時,人生觀都要改變;社會大病一場,是否也會改變?
    沒有任何一場災難可以打敗中國!
    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的標志,中華文化的延續
    真正的修行,是透過身邊的人來覺察自

    Q4:易經316號什么日子

    你最近身體不太好吧?夢越復雜,記憶越清晰,說明睡眠質量越差,最好找中醫調理一下

    Q5:【觀音靈簽抽簽結果】您抽到了第?51?簽 觀音靈簽:五一簽 吉兇...

    簽很好。要是求職和事業的話就更好了。孔明入川官拜宰相(軍師)。二把手有很大的權利。該出手就出手不要遲疑,收獲很大。

    Q6:請高人幫解觀音靈簽 第五十一簽

    五一簽、上簽子宮:(孔明入川) 夏日炎天日最長,人人愁熱悶非常;天地也解知人意,熏風拂拂自然涼。
    詩意:此卦人人愁熱之象。凡事隨心從意也。
    解曰:進退莫疑。自有佳期。營謀用幺。不須妄為。

    展開全文
    下一篇:下一篇:97年屬牛的命里缺什么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