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舟山觀世音菩薩開光,普陀山南海觀音開光儀式

    內容導航:
  • 觀音道場的舟山
  • 下月到普陀山拜佛,怎樣請一尊觀世音菩薩像?
  • 為什么舟山民間這么新觀世音菩薩
  • 南海觀音在哪?
  • 南海觀音開關儀式
  • 關于南海觀音立像的提問:立像建造時間
  • Q1:觀音道場的舟山

    被大海包裹的小島,千百年來不知吸引著多少虔誠的心靈。海天佛國,觀音道場,究竟在這里流傳著多少傳奇的故事?觀世音菩薩的形象究竟經歷了哪些歷史演變?  普陀山有三大鎮山之寶,楊枝觀音碑就是其中的一個。珍藏這塊碑刻的寺院也因此得名楊枝庵。這幅觀音繪畫的作者就是初唐時期有畫圣之稱的閻立本。
    從閻立本的畫作我們可以看出,那個時代觀音菩薩的造型是非常美麗的女性形象。
    同是觀音的畫像,這幅拍攝于《觀音寶相集》中的觀音像卻是一個長著胡子的男性形象,這與常見的觀音形象大向徑庭,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觀音造像還有男女之分嗎?觀音菩薩的信仰是經過絲綢之路,隨著天馬、葡萄和胡服一起傳入中國的。最初,觀音菩薩以偉岸的男菩薩的形象高坐于寺院殿堂。 由隋代至初唐,無論是男相還是無性相的觀音,都已顯示出女性神的端倪。唐代社會的鼎盛伴隨著佛教信仰和佛教藝術的普及。觀音的形象也開始朝著世俗化發展,變得豐滿嫵媚,端莊美麗。至此,觀音菩薩被改造為中國化的“觀音娘娘”,成為一位美麗的女菩薩。
    宋代以后由于理學風行,觀音的造像也開始受到影響,沒有了唐代那般嫵媚和暴露。 觀音不再像一位美麗的少女,而更像一位慈愛的中年婦女。
    訪談:智宗
    觀音菩薩的變化,他是有深刻的文化背景的。在印度的時候,觀音菩薩他現的是丈夫像,是個男像觀音,為什么呢,因為在印度文化當中,他們崇尚的慈悲是男性的特質,凡是女性代表著智慧,這是一點,而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歷來是認為父嚴母慈,女性才具備這份慈悲的美德和品德,所以說為了更方便的讓我們中國的老百姓接受觀音菩薩,接受觀音信仰,對觀音菩薩的外在的形象進行一定的轉化和描繪,也是必要的。
    看來觀音菩薩從印度傳入中國后,深受中國歷史文化及民間信仰的影響,觀音的形象隨之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其實在佛教經典中,觀音菩薩形象也是有多種變化的,這種變化始終闡釋還是與佛教相關的內容。
    訪談:普陀山凈敏和尚
    佛教有兩部非常著名的經典,一部是妙法蓮花經,一部叫大佛頂首楞嚴經,那么在妙法蓮花經當中有一個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它的一個段落,這里面就講到了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化身,而楞嚴經當中就講到了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印身,這里面有一個微妙的區別,但是大同小異。
    如今在普陀山普濟禪寺的圓通大殿兩側陳列的就是《楞嚴經》中所記載的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造像。佛經上說觀音菩薩是為了教化不同種類的眾生,因時因地因人而示現不同的形象。千手觀音就是觀音菩薩所示現的眾多形象中的一種。佛經說“千手千眼”就是用來觀察塵世,救助眾生的。
    來到觀音道場,近距離接觸觀音文化,有一個疑問是很多人都要追尋的,那就是觀音菩薩的來歷。觀音菩薩究竟由何而來呢?
    訪談:普陀山智宗和尚
    說到觀音菩薩的傳說或者說來歷,我倒想起來《紅樓夢》當中,那些太太小姐們在猜謎語時候,曾經擲過這么一條謎語,謎面叫觀世音,打《論語》中的一句話,它的答案叫做隨善如真,就說她很好,深受老百姓的信仰和供奉,但是他究竟是什么來歷,什么身份什么出處,很多經典上應該說語言不祥,或者說記載也是眾說紛紜的。
    無論佛教或經典如何記載觀音菩薩的來歷,但在普陀山人的故事里觀音菩薩就是曾經生活在這里的一個公主。
    普陀山有一個叫桃花島的地方。傳說古時有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三公主妙善一心向佛,后來出家就在桃花島的白雀寺。但妙莊王不能容忍女兒出家,因此對妙善公主軟硬兼施,但妙善矢志不移。對此妙莊王很是氣惱,一怒之下就放火燒了白雀寺。
    燒了以后,大火彌漫,妙善公主無處可逃了,就發現一只白雀,把她銜到一個大殿后,白雀把她領到大殿后面以后,這個火就熄了,所以叫白雀寺。當時觀音在這里出家以后,妙莊王總以為妙善公主已經死了,就回去了,但是妙善公主沒死,他繼續在白雀寺出家。如今白雀寺 依然是桃花島上香火最旺的地方,妙善公主的故事依然在這里繼續著。來自印度的觀音菩薩,來到中國的鄉土后,得到了太多人的喜愛,這里的人們認為觀音菩薩就是一個善良的公主,就是多年前生長在這里的一個美麗少女。
    來到普陀山的觀音菩薩成為人所眾知的南海觀音,也使普陀山成為名副其實的觀音道場。那么觀音菩薩究竟是怎樣來到普陀山的,觀音道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在普陀山無論走到任何一個地方,聽到的故事無不與觀音菩薩有關。經過時代的演變,觀音菩薩已是完全女性化的形象了。那么觀音菩薩是怎樣來到普陀山的呢,普陀山又是怎樣成為觀音道場的呢?
    訪談 :普陀山文史專家王連勝
    這里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觀世音菩薩原來是住在洛迦山,這座山比較小,菩薩看中了對面的普陀山,這個地方很大很美麗的,他要在那邊開辟道場,所以從這里洛迦山他一跳就跳過去,飛過去,飄過去,飄到那邊觀音跳一個很大的石頭,他就落下來,留下一個很大很大的腳印,這個腳印像我們普通人兩只腳一樣大,留下這么一個古跡,觀音跳這個石頭也是很美麗的,現在我們很多的游客,香客對菩薩的腳印都很尊敬,我看有很多西藏來的,東南亞來的一些信徒,他把頭磕到菩薩的腳印里去碰他,他認為我的腦子就聰明起來了 。
    遠遠望去,洛迦山就相一尊仰臥的觀音,安靜地躺在碧波之上。連接普陀山和洛迦山的這片海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蓮花洋。每當海風吹拂,海水翻滾,蓮花洋就像千朵蓮花盛開,給海天佛國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如今來到普陀山朝拜的香客,都要在朝拜普陀山之后再去朝拜洛迦山,因此這里自古就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的說法。
    傳說畢竟還是傳說。據史料記載,普陀山觀音道場的真正確立,是與一個叫慧鍔的日本和尚有著很大關系的。公元863年,日本國遣唐僧慧鍔在五臺山見到一尊觀音像,心生喜愛,未征得寺僧同意,就肩扛觀音圣像準備乘船回日本。當慧鍔上船的時候,本來很輕的觀音像突然重不可舉,十幾個人一齊用力才抬到船上。當船經過普陀山時,本來風平浪靜的蓮花洋突然濤怒風飛,海水中布滿了鐵蓮花,船被釘住了 ,寸步難行。船上的人無不感到十分恐懼。晚上,慧鍔夢到一個僧人模樣的人對他說:“你只要把我安放在此山,我就讓風送你回日本。”于是,慧鍔和眾人一起把觀音像抬到了普陀山上的潮音洞旁邊,被慧鍔留在普陀山的觀音像,因不肯去日本,就有了另外一個名字:不肯去觀音。
    普陀山上一位姓張的島民知道此事后,內心感動,便把不肯去觀音請歸自己的家中,把房宅施舍出來建了一座“不肯去觀音院”,它就是現在普濟寺的前身“寶陀觀音寺”。現在的“不肯去觀音院”,是在原先無量殿舊址上新建的。那么普陀山的觀音文化的是不是就是從慧鍔時候開始的呢?
    訪談:普陀山智宗和尚
    實際上并非如此,因為按照我們的歷史上記載,在晉太康年間,公元3世紀左右 就已經有很多人到普陀山來看這個美景,覺得像他們心目中的普陀山。
    看來佛教文化對普陀山的影響是由來已久,但是無論如何,日本和尚慧鍔與不肯去觀音的故事,的確給普陀山觀音道場的確立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就是這個傳奇的故事,讓人們無論如何也無法忘記這個虔誠的異國僧侶。
    慧鍔當年留在普陀山的觀音塑像已無從找尋,但是從那時起,中日兩國關于佛教文化以及觀音信仰的交流就沒有中斷過。如今日本的中國觀音靈場會,經常會派出交流團隊朝圣普陀山。從這些來自日本的觀音塑像,我們也許可以想象當年慧鍔留在普陀山的觀音塑像的一些特點吧。
    如今來到普陀山的人是一定要在普陀山的潮音洞傾聽海潮的聲音的,康熙皇帝留下的墨寶清晰可見。難道普陀山的海潮聲會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嗎?原來佛教把佛的聲音就比喻為海潮音,他們認為海潮音的原始出處就在普陀山的潮音洞。還有人說潮音洞就是觀音菩薩的耳根,來到潮音洞前,聆聽海潮的聲音,在信徒們看來,他們的祈禱也許已經在觀音菩薩的耳邊回響了。
    來到普陀山的觀音菩薩,不僅形象產生了變化,就連稱喂也發生了改變。 也許因為普陀山地處中國南部海域,也許是受吳承恩《西游記》的影響,在這里人們已經習慣于稱觀音菩薩為南海觀音、海島觀音、渡海觀音或鰲魚觀音,總之與海很有關系。在普陀山法雨寺大雄寶殿的后面,就塑有海島觀音群雕,據說觀音的這個造像就是在普陀道場說法時的形象。
    訪談:凈敏
    四大(佛教)名山當中,我說只有觀音菩薩是身居海島,所以這個觀音就必須把他作為一個地域特色的海島觀音,要出現海水,要有山,觀音菩薩往往就站在鰲魚頭上,我們也可以把他稱為獨占鰲頭,很吉祥的,觀音菩薩有兩位侍從,中國人叫金童玉女,在佛教當中男為善才,女為龍女,善才童子和龍女手捧寶珠,這是觀世音菩薩的侍從,為了烘托就會出現一些蝦兵蟹將,天上會有一些神仙,甚至有人融入了道家的信仰,把八仙過海也拉進去。
    海島觀音由于她獨特的地域性,更受到這里漁民的敬愛,他們的生活每天都在與大海打交道,自然的風浪讓他們時時感覺到生命的脆弱,因此在心理上他們更加需要一個慈愛善良的保護神,因此對于海上觀音的信仰就成了他們別無選擇的精神寄托。
    觀音信仰傳入中國后,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其表現形式也是多元化。在法雨寺的欄桿上我們就拍到了一組中國儒家極為推崇的二十四孝圖。
    訪談:信光
    不只是觀音文化,整個佛教的文化跟儒家的思想都是有非常密切的一些相通之處,當然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解說的人也因為自己對佛法對儒學的思想的研究的不同,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那么從根本上說,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那么佛家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就把它講得淋漓盡致。
    二十四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在佛家的寺廟雕刻中國儒家文化的精髓,這應該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相通相容的一種表現吧。
    在普陀山觀音道場流傳了許多美麗的傳說,這些傳說寄托了人們怎樣的情懷?觀音菩薩的精神究竟包含了怎樣的內涵?
    短姑道頭是一個古老的碼頭,在新的碼頭起用之前,它是香客們登上普陀山的惟一碼頭。短姑道頭的名字也是來自于一個美麗傳說。
    相傳元末明初,有姑嫂兩人相伴到普陀山朝拜觀音菩薩,沒想到經過千辛萬苦來到普陀山后,小姑子突然身體不適。這樣一來,嫂子就只有把把小姑子獨自一人留在了船上自己。不一會,潮水漲了起來,船只離開了海岸。小姑子很害怕,加上饑餓,坐在船上哭了起來。正在這時,忽然看見一個慈祥的老媽媽,踏著海水由遠及近,來到小姑子的船上。老媽媽給她送來了一籃子的飯菜。
    這個老媽媽,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水中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礁石,似乎就是會唱歌的石頭,在微微的海風中,千百年來,一直在向過往的人們講述著這個神奇的故事。 這個故事所表達的正是所有人們的愿望。觀音菩薩就是人們身邊一位善良慈祥的老媽媽。
    短姑古跡旁邊的海岸牌坊,巍巍屹立,在這里,朝圣者感到觀音精神有時是一種力量,有時又像這平靜的海濤,時時送給人們一個溫馨的夢想。
    從這個傳說也可以看出,元明清三代,觀音信仰已徹底世俗化。觀音信仰與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密切。觀音形象的變化也更貼近老百姓的世俗需要,出現了大量的送子觀音、水月觀音、魚籃觀音變身形象。更滿足了老百姓的需要……
    訪談:凈敏和尚
    關于這一點有一幅對聯其實回答了這個問題,上聯叫云河菩薩現女像,下聯回答說只緣大士有婆心,就用佛教的教義點出了人們的疑慮,回答了這個問題,觀音菩薩為什么在所有的菩薩當中有這么一個特殊性,不顯丈夫像,而顯一個女性像,是因為觀音菩薩有婆心,老媽媽的心,非常的慈悲善良,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千百年來會這么受到中國信眾的歡迎的一個殊勝點。中國有句贊美人的俗語,叫菩薩心腸。“菩薩心腸”其實就是中國民間對觀音精神的通俗表述,而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當他們看到觀音菩薩的種種形象的時候,最直接的聯想,就是自己的慈母。長期的世俗演變之后,觀音菩薩的形象雖然已經經歷了很多次的改變,但她大慈大悲的精神已經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在這里,信眾們認為觀音菩薩就是愛的化身,美的化身,慈悲的化身。
    據說農歷的二月十九是觀音的圣誕日,六月十九是觀音的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觀音的出家日。這三個日子不知從哪天起已經成為普陀山最隆重的節日,每到這個時候,普陀山就會聚集來自各地的香客,向觀音菩薩頂禮膜拜。
    普陀山方丈戒忍來到普陀山已經很多年了,每年的香會他都要三步一拜拜向佛頂山。對于觀音的信仰已經成為他一生的追求。每當看到帶著無比的虔誠來到普陀山的信眾們,他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訪談:普陀山方丈戒忍
    每年香會期讓我最感動的,來的這么多信徒當中,他們有的是從碼頭,三步一叩頭,叩到佛頂山,什么樣的人都有,他們非常虔誠,有些人磕頭從碼頭磕到佛頂山,要磕多少,要整整磕十來個小時,因為他一口氣磕不下,他怎么呢,磕到一定的時候,他歇下來喝杯茶,要吃點點心,再慢慢磕上去,那個場面的壯觀真是讓我們非常感動。
    讓戒忍方丈感動的不僅僅是一種場面,更多的還是來到這里的人們對觀音信仰的虔誠。……
    每年的香會期間,夜晚的普陀山也會綻放異樣的光芒。
    這個是傳燈法會……

    Q2:下月到普陀山拜佛,怎樣請一尊觀世音菩薩像?

    1、選擇佛像:
    去寺廟的佛經佛像流通處,選擇一尊觀世音菩薩像。第一眼看上去就特別喜歡的就好。
    2、加持開光:
    一般請出家師父做個簡單的開光儀式,了解觀世音菩薩的一些基本常識,和供奉需要注意的事項。如果不方便,就自己念觀世音菩薩的圣號,只要心誠,舉行儀式與否并不重要。
    3、請回到家:
    在回家的路上,如果是畫像,則可以卷起來裝好。如果是立體的塑像,則應該用一塊黃布之類的東西蓋起來,抱著的時候,佛像的臉朝外,保持恭敬即可。
    4、供奉佛像:
    一般選擇客廳等干凈的地方,將佛像安置好。畫像可以懸掛在墻上,立體佛像應擺在一個專門的供桌或佛龕里。保持佛像擺放之處干凈整潔。擺放一些水果之類的供品,燒上三炷香,禮佛三拜或九拜,完成請佛的全部工作。

    Q3:為什么舟山民間這么新觀世音菩薩

    因為觀音菩薩有大慈悲。

    Q4:南海觀音在哪?

    南海觀音(三亞南海觀音)
    《三亞南海觀音》,指建造在三亞市海邊的巨大觀音像。位于海南三亞南山文化旅游區。高108米。
    南海觀音(普陀山南海觀音)
    普陀山南海觀音坐落于雙峰山南端的觀音跳山崗上。此處勢隨峰起,秀林蔥郁,氣順脈暢,碧波蕩漾。蓮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衛;雙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頻傳。普陀山新的人文景觀,海天佛國的象征。
    南海觀音(廣東南海西樵山南海觀音)
    南海觀音文化苑,坐落于廣東南海西樵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大仙峰。1995年農歷六月十九日奠基,歷時三年營建,于1998年農歷二月十九日開光并對外開放。景區占地面積200萬平方米。

    Q5:南海觀音開關儀式

    顯圣?

    Q6:關于南海觀音立像的提問:立像建造時間

    “南海觀音”銅立像是普陀山當時的首任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倡建的。工程于1996年農歷九月十九日奠基動工,至1997年農歷六月竣工,農歷九月二十九日(公歷1997年十月三十日)舉行開光大典。

    展開全文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