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卦是損己利人之相,所以要從這一點來考慮,把所有對你有利的條件都放棄,甚至自己的戀愛都要損失,而且你損失越多可能結果越好,不要奢求回報,你的命運是自然向上的,損失了一些但是得到信任,沒有悔咎。卦辭上說“利有攸往”就是說調動到別的地方是對你有利的。
解者緩也。 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
解就是緩慢的意思,緩慢必定有所失敗,所以接著是損卦
損益盈虛 與時偕行
41、損卦《損》(下兌上艮)??第四十一
誠信處世客滿庭,損剛益柔見虛盈;
心懷若谷守君道,居中懷德利貞行。
不謀私利常得友,知錯既改有吉慶;
福壽資糧上蒼佑,廣結賢臣留美名。
【原文】?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hé之用二簋guǐ,可用享。【譯文】損卦,象征減省也,其意主要在損下益上,損剛益柔,損有余以益不足。損卦強調能以誠信為前提,行減損之道,將可獲致「大吉祥、無咎害、可合乎正道、并利于往前有所作為」等四項善果。損下益上之道惟在心誠,不必損其過甚,只要心存誠信恭敬,雖微薄之物,亦足以奉獻于上。并不要求皆以豐盛之物益上?。
本卦卦名為“損”,要做的事當然就是“損”,這個損現實意思就是要“出點血”,那主指當然是自己。自己要受點損失拿出些好處送給別人,這么做結果卦辭已說明白,繼續問為什么就有點傻了,可以肯定不如此就是卦辭相反結果。比較有意思的是最后這句,上供的東西不用多,兩碗飯足矣,這是在說誠信恭敬更重要,但顯然也有成本核算之意,否則“有孚”已然在前,又何必多此一舉,何況既然“有孚”就應該根據自身狀況,那又怎么能規定具體供品呢?卦辭這里故意擺了個迷魂陣,隱含了處損基本原則:一,當損必損不可吝嗇;二,可以少損不必多損;三,態度恭敬比供品多少更重要;四,以損求益故要成本核算……
特別說明一下,《周易》假占卜形式表達思想,這里只是以祭祀上供說事,這一比喻用在此處卻形象生動,上供就是送禮,這在今天也不過時。處損一般都是“損下益上”,那可不就跟“上供”差不多嗎?
《損》卦談的是減損自己的卦。但是這種減損,并不意味著損傷自己一部分利益去迎合別人,也不是一般的損人利己;而是如何在不使自己一方受到絲毫損傷的情況下去獲得相當的利益,和如何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適當減損或放棄一部分利益而去追求更大更多的利益。這是《損》卦最本質的東西。
【原文】?《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譯文】?《象辭》說:本卦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兌,兌為澤,可見山下有澤是損卦的卦象。君子觀此卦象,以澤水浸蝕山腳為戒,從而制止其忿怒,杜塞其貪欲。
忿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陽惡曰忿,艮為陽卦,憤怒之時火氣上涌,如艮之陽在上,艮為山為止,為遏制,故君子觀象而悟之以制怒;
?陰惡曰欲,兌為陰卦,人之嗜欲如澤水,深不見底,兌為澤為脫為損,故君子觀象而悟之以節欲。懲與窒互文。
羅曼.羅蘭說過:“你愛他時,他并不愛你;他愛你時,你又不一定愛他;你和他深深地相愛了,未必能在一起;在一起時,又未必能相依到老”。在愛情的世界里,遺憾和幸福是同時存在的,往往遺憾和痛苦多于幸福。你、我、他都在緣的網絡之中。常言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萬里之外,異國他鄉,陌生人對你哪怕是相視一笑,這便是緣。也有的雖心儀已久,卻相會無期。緣,有聚有散,有始有終。有人悲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緣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
??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讓人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要說對待生活,還是許志摩說得好:“得之,我幸;不得之,我命。如此而已。”
人生難免于種種境遇,此境遇非人自身所能控制,人所能控制的是不為種種境遇牽著鼻子走,所謂隨遇而安。孔子所說的隨遇而安并沒有什么消極的意味在其中,如逆來順受所體現的。無論何種境遇,我都要做好我應當做的,這就是儒家所講的“素位”之學——“
素富貴行于富貴,素貧賤行于貧賤”。?損己利人,一生無憂。
損人利己,肯定出丑。
關鍵是根本沒什么損失。主要是保持心態平衡。忘恩負義的人還是少數。
多奉獻,少索取。肯定回報讓你意想不到。
損卦是損中有益之卦,即減其有余,增其不足。
損卦表明人不能只順從自己的想法,任性為之,應當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否做到了誠信,是否辨其是非、分其邪正,是否明于心而驗于事,是否真履實踐,有始有終。簡言之,您現在處在迷茫之際,做出的決定也很不理智,忘掉了您自己的初衷和諾言,雖有海誓山盟和美好的憧憬,但真履實踐的太少,只能算是有始無終,有損無益了,所以,一定要堅持初衷,貫徹到底,有始有終方能有益。
變卦大畜是溫養圣胎之卦,表明不可輕舉妄動,以靜養為宜,或可以說順其自然為妙。在于您是提示您準備工作已完成了,馬上就要進入重要環節,但仍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可能會有始料不及的事情發生,需要您一如既往,時時防危,才能達到您的心愿。
及由子:你好。
【天風姤】卦:父母要持世,臨丑土。
有詩曰:父母持世主身勞。(這里身指卦主。卦主占卜遇到姤卦,不管問什么,都是白辛苦。)
求嗣妾眾也難招。(若是卦主想問子嗣之事,既是妻妾成群,也是白搭)。
官動財旺宜赴試。(若是卦主問赴京考試,遇到姤卦,須官鬼爻發動、財爻旺,必然高中。
此卦官鬼不動,有無財爻。問考試之事,門也沒有。)
財搖謀利莫心焦。(此卦,無妻財爻,想發財,也沒門。)
占身財動無賢婦,(此卦無妻財爻,老婆的事,少操心。)
又恐區區壽不高。(卦主要注意健康了。)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預測學原著,也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
易經的易字是由蜥蜴的象形字所演變而成(含有變化之意);而周易所代表的意義則有兩種,一為說明“浩瀚宇宙中所產生的變化”,一為“周朝所流行的易占之書”。在易經這部書中,系將萬事萬物分為六十四種不同的形態,而后以預測者所在的位置為中心,來指示方位,進而促使人們努力開拓自己的命運。其中包括說明六十四卦的經,及解釋內容的“十翼”(對易所做補充說明的十篇文章)。而十翼最重要的部分則是解釋易經哲理的“系辭傳”。
易的基本哲理乃為陰、陽。陰代表女性,柔順而消極;陽則代表男性,剛強而積極。陰爻與陽爻三條線交錯組合乃成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等八種,這就稱為八卦。把這八卦兩兩相配,就會得到六十四卦。
易經是我國古代占卦的原典。其雛型被推定是在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公元前八世紀)完成的。殷代盛行用火灼龜甲或獸骨,再觀其裂痕來占卦,謂之龜卜。到了周代,又盛行蓍草占吉兇,謂之占筮。占卜的結果,由朝廷細心保管。其后,再由累積下來的筮辭中,挑選出適當而符合各卦各爻的,加以編篡,就成為易經的雛型了。易經的雛型完成之后,占筮就不再為朝廷所獨占有,而普及各地的諸候士大夫階級。以后,占筮的儀式就盛行于各種場合中。占筮普及以后,極需要一本專門解釋的書,由于易經中的用辭艱深難解,必須有統一的解釋,意義才不致發生差異。因此,從戰國末期到前漢初期,十翼(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漸被作成,而完成了易學。后來,儒學被尊為儒教之經典,而高居于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首位的易經,成為中國傳統學術的根源。后由于宋代新儒學的興起,易經更被視為形而上學的主流,極受重視。但是,根據傳說,八卦是伏羲氏所作,六十四卦為神農氏所作,卦爻辭是文王與周公所作,十翼是孔子所作,迄今尚無定論。易的本質就是預測,《易經》就是一本卜書,這是無可否認的。而易學預測,是以“易經”這門最能體現中國系統思維的大學科作為自己的理論依據,以六十四卦做為自己的邏輯構架,同時納入“四時”、“五行”、“五方”、“五音”、“十天干”、“十二地支”、“卦氣”、“易數”等極為復雜、科學的參考因素,密切注意到周圍事物的動靜變化信息,如時間、地理、天時、聲音等諸元,作為預測未來結果的預兆信息,依循固有的邏輯結構,推衍出事物可出現的趨勢和細節,正因為易學預測術融合了如此豐富的文化內容,且是完全建立在唯象理論基礎上的,因此我們對易學預測的研究,無疑對現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具有廣泛的啟迪和影響。如如何學好周易預測 易經是我國古代占卦的原典。何學好周易預測 易經是我國古代占卦的原典。
周易納甲信息預測法亦稱“六爻預測法”、“火珠林法”,系中國正宗預測大法。周易納甲信息預測法系給周易各卦中的各種因素輸入五行信息后,根據卦中的五行生克、沖合扶拱及其與時空的信息關系,分析出所需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和細節。周易納甲信息預測法的特點是預測事物細致、縝密、周嚴、具體、信息規劃性強,其預測模式呈公式化,隨意性小,故其法極易掌握。宋、明、清的許多學者都認為,周易納甲信息預測法源于西漢京房氏。京房(公元前77年 ̄前37年)是西漢的經學家,著有《京房易傳》等多部研究易學的作品,后人稱為“京房易”、“納甲法”,及至清代,由王洪緒所著《卜筮正宗》一書對此法進行了系統總結“定型”,成為近代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易學預測方法。在后面的章節中,我們將著重講解《卜筮正宗》中的有關預測理論方法。如何學好周易預測 易經是我國古代占卦的原典。
“夫大人者,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期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周易.乾卦.文言》)。德行高尚的人,功德與天地相契合,光明與日月相輝映,進退與春夏秋冬四時同步。“大人”的行為先于天時,但符合自然的法則,后于天時,而遵循自然的變化時機。《周易》認為,一個把握宇宙真理的人,其行為準則是與社會相契合的。推而廣之,人類是與自然息息相關的。用現代科學術語來說,人是宇宙的全息縮影。我們引為自豪的智慧老人老子、莊子,也是一再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完全和諧統一的。在古代圣哲那里,宇宙、人身本為一體,精神、天地自然溶融,宇宙中有的,人身中各各悉備。基于此,古人認為:人們既可能從自然界的某些物質運動規律中領悟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也可以從人體生命現象中推測自然界的發展過程。于是“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素問.舉痛論》)。“善言人者必能推知天地”,所謂“指節可能觀天,掌紋可以察地”(《類經圖翼》引邵子)。所以,盡管古人論說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各說都無一例外地力圖追索天人相通之處,從而形成了關于“天人相應”的學說。這一學說的主要特征,就是認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本是相類相通、和諧一致的,它強調的是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橫向聯系,注重的是彼此間的協調和協作。這些富于全息色彩的古典理論。主要來源于古代先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取人身”的唯象觀察方法,而通過“無極”、“太極”(或一)、“二儀”(陰陽)、“三家”(三五、氣象數、精氣神)、“四象”、(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辟卦、十二律等等的思維模式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