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道教掐指算命術,算命是佛教還是道教

    內容導航:
  • 在古代掐指一算是怎么算的
  • 為什么常說“掐指一算?
  • 如何用手指掐算算命
  • 求文檔: 鬼谷子掐指占卜術
  • 道教子午決怎么掐?最好有圖片
  • 什么道教手印,有圖解嗎?
  • Q1:在古代掐指一算是怎么算的

    請伸出你的左手,注意一定是左手,看自己左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每根手指都分三節,給這三節分別標上名稱:
    食指的下節叫大安,代表最大的吉利;食指上節叫留連,代表運氣平平,凡事拖延;
    中指上節叫速喜,代表喜事就在眼前,算各種事情都是上吉的好卦;
    中指的下節叫空亡,這是最兇的卦,所占事宜均很大的不利;
    無名指的上節叫赤口,代表多爭執有官訟,事態不和;
    無名指下節叫小吉,代表將要有好結果,所算的事情值得等待和堅持。
    這六個手指節剛好在手指上繞成一個圓,在占卜時就是繞這個圓圈數過去。我們來再排一次,分別是大安,留連,速喜,赤口,小吉,空亡。
    多為算命者使用“待我掐指一算”看起來神秘,其實這只是一個計算天干地支的方法而已:十天干與十二地支之間的相互配合,一般需要紙筆,但古人在推算命理時不大會有機會利用紙筆因此:將手指分三節,剛好固定十二天干,與地支相配時就需要按指節念地支,這樣可以較為迅速計算出該年年份、月份的天干地支
    望采納,謝謝

    Q2:為什么常說“掐指一算?

    一方面,“掐指一算”多為算命者使用“待我掐指一算”一言中,這看起來神秘,其實這只是一個計算天干地支的方法而已:十天干與十二地支之間的相互配合,一般需要紙筆,但古人在推算命理時不大會有機會利用紙筆。

    因此:將手指分三節,剛好固定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時就需要按指節念地支,這樣可以較為迅速計算出該年年份、月份的天干地支,掐指一算由此而來。另一方面:或指扳著指頭算,比喻數量少。?

    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1、遇事即刻起卦,無事勿占,凡事只占一次,再占不驗。

    2、同樣一件事,也可以以臨時起卦,如上個事件,也可以按在接到朋友之約時的具體時間起卦。但同一個事件,只能算一次,比如按約會時算了,就不能再按約會的時間算了。

    3、任何占卜都不是絕對準的,大的方向對就算準了。一般來說,平時生活中能算對個總事件的8成。如被盜了,算出了能否找到罪犯、人數、方向、破案時間,但沒算對追回來的數額,這也算是成功了。

    4、冥冥中藏有,所以對于六壬等掐指一算不能心中大不敬,否則不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掐指一算

    Q3:如何用手指掐算算命

    好像用掐手指是算歲數和生肖的

    Q4:求文檔: 鬼谷子掐指占卜術

    【《鬼谷子》捭闔第一】
    縱觀古今歷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為眾人的先導。通過觀察陰陽兩類現象的變化來對事物作出判斷,并進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徑。計算和預測事物的發展過程,通曉人們思想變化的規律,揭示事物變化的征兆,從而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終是一樣的。事物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歸宿:或者屬陰,或者歸陽;或者柔弱,或者剛強;或者開放,或者封閉;或者松馳,或者緊張。 所以,圣人要始終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度量對方的智謀,測量對方的能力,再比較技巧方面的長處和短處。至于賢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區別的。所有這些,可以開放,也可以封閉;可以進升,也可以辭退;可以輕視,也可以敬重,要靠無為來掌握這些。考察他們的有無與虛實,通過對他們嗜好和欲望的分析來揭示他們的志向和意愿。適當貶抑對方所說的話,當他們開放以后再反復考察,以便探察實情,切實把握對方言行的宗旨,讓對方先封閉而后開放,以便抓住有利時機。或者開放,使之顯現;或者封閉,使之隱藏。開放使其顯現,是因為情趣相同;封閉使之隱藏,是因為誠意不一樣。要區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計謀研究明白,計謀有與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須有主見,并區別對待,也要注意跟蹤對方的思想活動。 如果要開放,最重要的是考慮周詳;如果要封閉,最重要的是嚴守機密。由此可見周全與保密的重要,應當謹慎地遵循這些規律。讓對方開放,是為了偵察他的真情;讓對方封閉,是為了堅定他的誠心。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使對方的實力和計謀全部暴露出來,以便探測出對方的各方面的程度和數量。圣人會因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測出對方的程度和數量,圣人會為此而自責。因此,所謂開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者是讓別人進來。所謂封閉,或者是通過封閉來自我約束;或者是通過封閉使別人被迫離開。開放和封閉是世界上各種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開放和封閉都是為了使事物內部對立的各方面發生變化,通過一年四季的開始和結束使萬物發展變化。不論是縱橫,還是離開、歸復、反抗,都必須通過開放或封閉來實現。 開放和封閉是萬物運行規律的一種體現,是游說活動的一種形態。人們必須首先慎重地考察這些變化,事情的吉兇,人們的命運都系于此。口是心靈的門面和窗戶,心靈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謀都要由這個門窗出入。因此,用開放和封閉來把守這個關口,以控制出入。所謂“捭之”,就是開放、發言、公開;所謂“闔之”,就是封閉、緘默、隱匿。陰陽兩方相諧調,開放與封閉才能有節度,才能善始善終。所以說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嗜好、財貨、得意、情欲等,屬于“陽”的一類事物,叫做“開始”。而死亡、憂患、貧賤、羞辱、毀棄、損傷、失意、災害、刑戮、誅罰等,屬于“陰”的一類事物,叫作“終止”。凡是那些遵循“陽道”的一派,都可以稱為“新生派”,他們以談論“善”來開始游說;凡是那些遵循“陰道”的一派,都可以稱為“沒落派”,他們以談論“惡”來終止施展計謀。 關于開放和封閉的規律都要從陰陽兩方面來試驗。因此,給從陽的方面來游說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給從陰的方面來游說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來求索微小,以崇高來求索博大。由此看來,沒有什么不能出去,沒有什么不能進來,沒有什么辦不成的。用這個道理,可以說服人,可以說服家,可以說服國,可以說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時候沒有“內”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時候沒有“外”的疆界。所有的損害和補益,離去和接近,背叛和歸附等等行為,都是運用陰、陽的變化來實行的。陽的方面,運動前進;陰的方面,靜止、隱藏。陽的方面,活動顯出;陰的方面,隨行潛入。陽的方面,環行于終點和開端;陰的方面,到了極點顯就反歸為陽。凡是憑陽氣行動的人,道德就與之相生;凡是憑陰氣而靜止的人,開拓勢就與之相成。用陽氣來追求陰氣,要靠道德來包容;用陽氣結納陽氣,要用外力來約束。陰陽之氣相追求,是依據并啟和關閉的原則,這是天地陰陽之道理,又是說服人的方法,是各種事物的先異,是天地的門戶。捭闔陰陽之道,是萬事萬物的根本道理,是天地間解決萬事萬物的鑰匙。
    【《鬼谷子》反應第二】
    在古代能以“大道”來化育萬物的圣人,其所作所為都能與自然的發展變化相吻合。反顧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驗未來;反顧以考察歷史,再回首以了解當今;反顧以洞察對方,再回首以認識自我。動靜、虛實的原則,如果在未來和今天都得不到應用,那就要到過去的歷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經驗。有些事情是要反復探索才能把握的,這是圣人的見解,不可不認真研究。 人家說話,是活動;自己緘默,是靜止。要根據別人的言談來聽他的辭意。如果其言辭有矛盾之處,就反復詰難,其應對之辭就要出現。語言有可以模擬的形態,事物有可以類比的規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預見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謂“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謂“比”,就是類比言辭。然后以無形的規律來探求有聲的言辭。引誘對方說出的言辭,如果與事實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對方的實情。這就像張開網捕野獸一樣,要多設一些網,匯集在一起來等待野獸落入。如果把捕野獸的這個辦法也能應用到人事上,那么對方也會自己出來的,這是釣人的“網”。但是,如果經常拿著“網”去追逐對方,其言辭就不再有平常的規范,這時就要變換方法,用“法象”來使對手感動,進而考察對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實情,進而控制對手。自己返過去,使對手返回來,所說的話可以比較類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數。向對手一再襲擊,反反復復,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說話反映出來,圣人可以誘惑愚者和智者,這些不必再懷疑。 古代善于從反面聽別人言論的人,可以改變鬼神,從而刺探到實情。他們隨機應變很得當,對對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況就不明了,得到的情況不明了,心里底數就不全面。要把模仿和類比靈活運用,就要說反話,以便觀察對方的反映。想要講話,反而先沉默;想要敞開,反而先收斂;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獲取,反而先給與。要想了解對方的內情,就要善于運用模仿和類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對方的言辭。同類的聲音可以彼此呼應,合乎實際的道理會有共同的結果。或者由于這個原因,或者由于那個原因;或者用來侍奉君主,或者用來管理下屬。這就要分辨真偽,了解異同,以分辨對手的真實情報或詭詐之術。活動、停止,言說、沉默都要通過這些表現出來,喜怒哀樂也都要借助這些模式,都要事先確定法則。用逆反心理來追索其過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這種反聽的方法。 自己要想平靜,以便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事理,論說萬物,辨別雄雌。雖然這還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據輕微的征兆,探索出同類的大事。就像刺探敵情而深居敵境一般,要首先估計敵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敵人的意圖,像驗合符契一樣可靠,像蛇一樣迅速,像后羿張弓射箭一樣準確。 所以要想掌握情況,要先從自己開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別人。對別人的了解,就像比目魚一樣沒有距離;掌握對方的言論就像聲音與回響一樣相符;明了對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樣不走樣;偵察對方的言辭,就像用磁石來吸取鋼針,用舌頭來獲取焦骨上的肉一樣萬無一失。自己暴露給對方的微乎其微,而偵察對手的行動十分迅速。就像陰變陽、又像陽轉陰、像圓變方,又像方轉圓一樣自如。在情況還未明朗以前就用圓略來誘惑對手,在情況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來戰勝對方。無論是向前,還是向后,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都可用這個方法來對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確定策略,統帥別人也無法步調一致。做事沒有技巧,叫做“忘情失道”,自己首先確定斗爭策略,再以此來統領眾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圖,讓旁人看不到其門道所在,這才可以稱為“天神”。
    【《鬼谷子》內揵第三】
    君臣上下之間的事情,有的距離很遠卻很親密,有的距離很近卻很疏遠。有的在身邊卻不被使用,有的在離去以后還受聘請。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卻不被信任,有的距離君主十分遙遠卻聽到聲音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納和建議兩方面,平常的東西都與本源相連結。或者靠道德相連結,或者靠朋黨相連結,或者靠錢物相連結,或者靠藝術相連結。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張,就要做到想進來就進來,想出去就出去;想親近就親近,想疏遠就疏遠;想接近就接近,想離去就離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領小蜘蛛一樣,出來時不留洞痕,進去時不留標記,獨自前往,獨自返回,誰也沒法阻止它。 所謂“內”就是采納意見;所謂“揵”就是進獻計策。想要說服他人,務必要先悄悄地揣測;度量、策劃事情,務必要循沿順暢的途徑。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徹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響君主的意向。以道術來進言當應合時宜。以便與君主的謀劃相合。詳細地思考后再來進言,去適應形勢。凡是內情有不合時宜的,就不可以實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勢,從便利處入手,來改變策略。用善于變化來爭取被采納,就像以門管來接納門楗一樣順當。 凡是談論過去的事情,要先有順暢的言辭,凡是談論未來的事情要采用容易、變通的言辭。善于變化的人,要詳細了解地理形勢,只有這樣,才能溝通天道,化育四時,驅使鬼神,附合陰陽,牧養人民。要了解君主謀劃的事情,要知曉君主的意圖。所辦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為對君主的意圖還有不了解的地方。意見一致了,而不能密切結合是因為只停留于表面親近,而背地里還有距離。如果與君主的意見沒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會為其謀劃的。 所以說,與君主相距很遠卻被親近的人,是因為能與君主心意暗合;距離君主很近卻被疏遠的人,是因為與君主志向不一;就職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為他的計策沒有實際效果;革職離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為他的主張被實踐證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卻不被信任的人,是因為他行為不得體;距離遙遠只要能聽到聲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為其主張正與決策者相合,正等他參加決斷大事。 所以說,在情況還沒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說的人,定會事與愿違,在還不掌握實情的時候就去游說的人,定要受到非議。只有了解情況,再依據實際情況確定方法,這樣去推行自己的主張,就可以出去,又可以進來;既可以進諫君主,堅持己見,又可以放棄自己的主張,隨機應變。 圣人立身處世,都以自己的先見之明來議論萬事萬物。其先見之明來源于道德、仁義、禮樂和計謀。首先摘取《詩經》和《書經》的教誨,再綜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討論是就任還是離職。要想與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內部,要想離開現職,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處理內外大事,必須明確理論和方法,要預測未來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種疑難面前臨機決斷,在運用策略時要不失算,不斷建立功業和積累德政。要善于管理人民,使他們從事生產事業,這叫做“鞏固內部團結”。 如果上層昏庸不理國家政務,下層紛亂不明為臣事理,各執己見,事事抵觸,還自鳴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還自吹自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朝廷詔命自己,雖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絕。要拒絕對方的詔命,要設法給人一種錯覺。就像圓環旋轉往復一樣,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辦法。
    【《鬼谷子》抵戲第四】
    萬物都有規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對立的兩個方面。有時彼此距離很近,卻互相不了解;有時互相距離很遠,卻彼此熟悉。距離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為沒有互相考察言辭;距離遠卻能彼此熟悉,是因為經常往來,互相體察。所謂“巇”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會由小變大。在裂痕剛剛出現時,可以通過“抵”使其閉塞,可以通過“抵”,使其停止,可以通過“抵”使其變小,可以通過“抵”使其消失,可以通過“抵”而奪取器物。這就是“抵巇”的原理。 當事物出現危機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單獨知道它的功用,按著事物的變化來說明事理,了解各種計謀,以便觀察對手的細微舉動。萬事萬物在開始時都像秋毫之末一樣微小,一旦發展起來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樣宏大。當圣人將行政向外推行時,奸佞小人的一切陰謀詭計,都會被排斥,可見抵巇原來是一種方法。 天下動亂不止,朝廷沒有賢明的君主,官吏們沒有社會道德。小人讒言妄為,賢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來,一些貪圖利祿,奸詐虛偽的人飛黃騰達,君主和大臣之間互相懷疑,君臣關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離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輕微的裂痕”。當圣人看到輕微的裂痕時,就設法治理。當世道可以治理時,就要采取彌補的“抵”法,使其“巇”得到彌合繼續保持它的完整,繼續讓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壞到不可治理時,就用破壞的“抵”法(徹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這樣“抵”,或者那樣“抵”;或者通過“抵”使其恢復原狀,或者通過“抵”將其重新塑造。對五帝的圣明只能“抵而塞之”;三王從事的大事就是了解當時的殘暴,從而奪得并重新建立政權。諸侯之間互相征伐,斗爭頻繁,不可勝數,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善于斗爭的諸侯才是強者。 自從天地之間有了“合離”、“終始”以來,萬事萬物就必然存在著裂痕,這是不可不研究的問題。要想研究這個問題就要用“捭闔”的方法。能用這種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當世道不需要“抵”的時候,就深深地隱居起來,以等待時機;當世道有可以“抵”的弊端時,對上層可以合作,對下屬可以督察,有所依據、有所遵循,這樣就成了天地的守護神。
    【《鬼谷子》飛箝第五】
    凡是揣度人的智謀和測量人的才干,就是為了吸引遠處的人才和招來近處的人才,造成一種聲勢,進一步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一定要首先考慮派別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區別各種對的和不對的議論,了解對內、對外的各種進言,掌握有余和不足的程度,決定事關安危的計謀。確定與誰親近和與誰疏遠的問題。然后權量這些關系,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進行研究,進行探索,使之為我所用。借用引誘對手說話的言辭,然后通過恭維來鉗住對手。鉤鉗之語是一種游說辭令,其特點是忽同忽異。對于那些以鉤鉗之術仍沒法控制的對手,或者首先對他們威脅利誘,然后再對他們進行反復試探;或者首先對他們進行反復試探,然后再對他們發動攻擊加以摧毀。有人認為,反復試探就等于是對對方進行破壞,有人認為對對方的破壞就等于是反復試探。 想要重用某些人時,或者先賞賜財物、珠寶、玉石、白璧和美麗的東西,以便對他們進行試探;或者通過衡量才能創造態勢,來吸引他們;或者通過尋找漏洞來控制對方,在這個過程中要運用抵之術。要把“飛鉗”之術向天下推行,必須考核人的權謀和才能,觀察天地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寬窄和山川險阻的難易,以及人民財富的多少。在諸侯之間的交往方面,必須考察彼此之間的親疏關系,究竟誰與誰親密,誰與誰疏遠,誰與誰友好,誰與誰相惡。要詳細考察對方的愿望和想法,要了解他們的好惡,然后針對對方所重視的問題進行游說,再用“飛”的方法誘出對方的愛好所在。最后再用“鉗”的方法把對方控制住。 如果把“飛鉗”之術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對方的智慧和才能,度量對方的實力,估計對方的勢氣,然后以此為突破口與對方周旋,進而爭取以“飛鉗”之術達成議和,以友善的態度建立邦交。這就是“飛鉗”的妙用。如果把“飛鉗”之術用于他人,可用好聽的空話去套出對方的實情,通過這樣連續行動,來考究游說的辭令。這樣就可以實現合縱,也可以實現連橫;可以引而向東,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還,也可以引而復去。雖然如此,還是要小心謹慎,不可喪失其節度。
    【《鬼谷子》忤合第六】
    凡是有關聯合或對抗的行動,都會有相應的計策。變化和轉移就像鐵環一樣環連而無中斷。然而,變化和轉移又各有各的具體情形。彼此之間環轉反復,互相依賴,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處世都是為了說教眾人,擴大影響,宣揚名聲。他們還必須根據事物之間的聯系來考察天時,以便抓住有利時機。國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從這里出發去掌握,并設法促進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轉化。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沒有永遠占領高貴地位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也沒有永遠居于榜樣地位的。圣人常常是無所不做,無所不聽。辦成要辦的事,實現預定的計謀,都是為了自己的主人,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這一方的利益。凡是計謀不可能同時忠于兩個對立的君主,必然違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這一方的意愿,就要違背另一方的意愿;違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這一方的意愿。這就是“忤合”之術。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運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用到某個國家,就必然把整個國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運用到某個家族,就必然要把整個家族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這種“忤合”之術用到某一個人,就必然要把這個人的才能氣勢都放在忤合之中。總之,無論把這種“忤合”之術用在大的范圍,還是用在小的范圍,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進行謀劃、分析,計算準確了以后再實行“忤合”之術。 古代那些善于通過背離一方、趨向一方而橫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內的各種力量,控制各個諸侯,促成“忤合”轉化的趨勢,然后達成“合”于圣賢君主的目的。過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湯,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動目的還未被世人所知,就決定一心臣服商湯王。呂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紂王,其行動目的還未顯露于世人,就最后歸服了周文王。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約,所以才能歸順一主而毫不猶豫。對于一個縱橫家來說,如果沒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曉深層的規律,就不可能駕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如果不會全神貫注地考察事物的實際情況,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膽量都不足,就不能統兵作戰;如果只是愚忠呆實而無真知灼見,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規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聰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優劣長短,分析在遠近范圍之內還比不上誰。只有在這樣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隨心所欲,可以前進,可以后退;可以合縱,可以連橫。
    【《鬼谷子》揣篇第七】
    所謂揣情,就是必須在對方最高興的時候,去加大他們的欲望,他們既然有欲望,就無法按捺住實情;又必須在對方最恐懼的時候,去加重他們的恐懼,他們既然有害怕的心理,就不能隱瞞住實情。情欲必然要隨著事態的發展變化流露出來。對那些已經受到感動之后,仍不見有異常變化的人,就要改變游說對象,不要再對他說什么了,而應改向他所親近的人去游說,這樣就可以知道他安然不為所動的原因。那些感情從內部發生變化的人,必然要通過形態顯現于外表。所以我們常常要通過顯露出來的表面現象,來了解那些隱藏在內部的真情。這就是所說的“測深揣情”。 所以謀劃國家大事的人,就應當詳細衡量本國的各方面力量;游說他國君主的人,則應當全面揣測別國君主的想法,避其所短,從其所長。所有的謀劃、想法、情緒及欲望都必須以這里為出發點。只有這樣做了,才能得心應手地處置各種問題和對付各色人物。可以尊敬,也可以輕視;可以施利,也可以行害;可以成全,也可以敗壞,其使用的辦法都是一致的。所以,雖然有古代先王的德行,有圣人高超的智謀,不揣度透徹所有隱蔽的和深藏的實情,將什么也追求不到。這是智謀的基礎和游說的通用法則。人們對某些事情常常感到來得突然,是因為不能事先預見。能在事情發生之前就預見到,這是最難的。因此說:“揣情,最難把握”。游說活動必須深謀遠慮地選擇時機。過去我們看到昆蟲蠕動,都與自己的利益相關,因此才發生變化。而任何事情在剛剛產生之時,都呈現一種微小的態勢。這種揣情,需要借助漂亮的言辭或文章而后才能進行游說應用。

    Q5:道教子午決怎么掐?最好有圖片

    百度百科【道教】一詞條有說。

    叩拜禮儀

    道教禮儀源自《周禮》,涉及宗教活動、日常生活各方面,包含叩拜、供養、誦經、戒律、服飾等內容。信眾對常人行拱手禮或作揖禮,而對神仙、真人則行叩拜禮,以示特別尊敬。道教叩拜方式分為一禮三叩、三禮三叩、三禮九叩三種,其基礎是拱手禮和作揖禮。拱手禮亦稱為抱拳禮,分為兩種:一種是儒家禮儀,兩手相抱,舉于胸前,立而不俯;另一種是左手抱右手,負陰抱陽、蘊含五行,內掐子午訣,外呈太極圖。作揖禮動作為:一面躬身,一面抱拳,自下而上,向人行禮。[29]

    (一)拱手禮

    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禮亦稱抱拳禮。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禮,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種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時,其寓意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禮或作揖禮時,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Q6:什么道教手印,有圖解嗎?

    我是個道士 這個你只能作為了解,不要自己學,要是要拜師 掐訣 又稱“握訣”、“捏訣”、“捻訣”、“法訣”、“手訣”、“神訣”,有時稱“斗訣”。簡稱“訣”。道法行持基本方法之一,符{上竹下錄}派尤其重視。指在手掌和手指上掐某些部位,或手指之間結合成某些固定的姿勢,起到感召神鬼、摧伏精邪的作用。它與步罡一起為道法行持中最重要的形體動作。《道法會元》卷一六O:“夫步罡者,乘于正氣以御物,訣目者,生于神機而運化。修仙煉真、降魔制邪莫不基之于此。”又說“祖師心傳訣目,通幽洞微,召神御鬼,要在于握訣。”掐訣之法基于賦予掌指的象征意義。最為基本的是于固定部位象征北斗七星、十二辰文、九宮八卦、二十八宿等,稱為訣文。如在二、三、四指九個關節紋上以中指紋為九宮中文,余八個關節紋為八卦文(依據后天卦位從四指根部關節紋為乾文起始),五指上布十二辰文。每掐該“文”,即表示把握八卦、十二辰、二十八宿等。由于古人常用八卦、北斗、二十八宿等象征宇宙中天象的運行、造化的奧秘,故通過訣文,在手掌上形成了一個濃縮的宇宙圖景;故有“生于神機而運化”之說。由訣文加上其余指掌聯結方式構成訣目。通常說掐某訣,即指某訣目。訣目象征的內容比較具體,如泰山訣代表東岳,又代表酆都金剛山;寶相蓮花代表仙尊的寶座,表示接仙;大、小豬頭,代表斗姆坐騎;藥叉,代表可叉戳鬼魅的利器;獅子,代表太乙天尊坐騎九頭神獅;三清訣,代表上清、玉清、太清尊神;靈官訣,代表靈官,各種元帥訣,代表所要召請的天蓬元帥、雷部元帥等,天羅地網訣,代表圍捕邪魅的天羅地網;五斗訣,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星斗。由于其取象具體,掐時必須結合行持科儀的具體內容,并常與相應的符、咒、步、存想相配合。隨著新的道教科儀增多,訣目也日漸豐富。同時,訣目中有一部分稱手印,或簡稱為印,來源與佛教手印有關。宋以后,道士又將掐訣與體內氣機發動聯系起來,認為:“訣者,竅也。《黃庭經》云; ‘子為人關握盛衰’,則手能握一身之造化。掐子則腎水之神盛,掐午則心火之神盛,一一有說,不可盡究。”(《太極祭煉內法》)這樣又使掐訣與氣功修煉結合在一起。道士誦經、行符、念咒、步罡、結壇、召將、氣禁、收邪、治病、祈禳的各個環節都要掐相應的訣目。《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卷九:“凡行步、問病、治邪、入廟、渡江、入山、書符,并須掐訣目。”例如人廟破廟時,掐大指第一紋,稱破廟目、第二紋為人廟目;制伏大虎掐左手辰文下,稱大虎目;伏惡鬼掐卯文上為伏鬼目;召遣神兵圍捕妖邪時掐都監目;人人家醫病,掐右手寅文上,稱為病目;反擊針對自己的魘詛.掐右手于文上,稱為翻詛咒目。具體行持方法,在道門內秘授。掐訣多數用左手,有時亦用右手.左右手訣文分布原理相同,但掐同一訣文有時卻代表不同訣目。一只手掐訣稱單訣,二手同掐稱雙訣。 結印 又稱“結手印”、“手印”、“印”,即按一定手勢掐訣。印為印記,痕跡。佛教以文為印,將文定理,文理相應的實理稱“法印”。《陀羅尼集經》:“誦咒有身印等種種印法,若作手印誦諸咒法,易得成驗”。手印指誦咒時特定手形。道教亦稱掐訣為結印。 訣文 又稱“手印”。指大指所掐其他四指的部位。掐訣時,設想宇宙在乎手,故在掌指上固定某些部位表示時間、方位、星宿。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乾、坤、坎、離、震、巽、艮、兌八卦,及北斗七星、二十八宿在指上皆有相應分布,掐住其所在,即稱某文。如子在四指根部,大指掐于上即稱子文,離在三指最上一根關節線上,掐于上稱離文。訣文為掐訣中最基本的要素,由若干訣文配合手指張、弓、伸;直、壓等構成訣目,才算一個完整的手訣。簡單的訣目只含一個訣文,復雜的訣目則含多個訣文。 五行訣 伏魔印 都天大法主印 上清訣 玉清訣 太清訣 北帝訣 天師訣 天丁訣 變神訣 收瘟訣 斗訣 南斗訣 禁鬼訣 金刀訣 追鬼訣 驅百怪訣 乘云訣 殺鬼訣 八訣 龍蛟刀支目 五黑訣 膏靈訣 真君訣 神虎提魂印 等等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福生無量天尊

    展開全文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