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臟配屬五行,則由於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
①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洩的功能,有「木」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有「火」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有「金」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②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系。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臟相互資生的關系。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洩脾土的壅郁;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氾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臟相互制約的關系。
③說明人體與外界環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系。總之,五行學說應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的統一性。
你看的不全面。五行都分陰陽,水也有陰水,陽水,火也有陰火,陽火。
甲乙都為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
丙丁都是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
內丹學術語。“五氣”指的是心、肝、腎、肺、脾這五臟之氣。凡俗之人,五臟之氣散居五行所屬之位,未能形成統一的聚合能量。道教內丹家為了超越此等局限,遂探索煉氣法門,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體驗,內丹家提出了“五氣朝元”說。早在漢代的《周易參同契》已經有關于“五氣”的朦朧意識,該書言“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稟中宮,戊己之功”。這雖然沒有出現“五氣”的概念,但卻以五種顏色作為象徵,以表明五行的關系。在道教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臟的符號象徵。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易參同契》包含著五臟之氣的認識,這是可以得到證實的。不過,在這部書中并沒有明確的“五氣朝元”說法;直接使用這個概念的是《鐘呂傳道集》,該書有《論朝元》一節,提出了五臟之氣隨著陰陽的轉換而有不同朝元方式的觀點,以為日月運行之間,當一陽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氣乃朝于“中元”,所謂“中元”實際上就是以兩乳之間為基準而切入的中丹田;當一陰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液朝于“下元”,所謂“下元”就是以肚臍以下一寸三分為基準的下丹田。內丹家以神光察照,以水之壬氣、火之丙氣、金之庚氣為帥導,三陽(壬、丙、庚)上朝于天宮(腦門)內院,于是心神也返于天宮,五氣也就朝于上元。關于“五氣朝元”的問題,唐末五代以來,道門內丹家作了許多解釋,從宋代的張伯端,到金元時期的邱處機、蕭廷芝等都有論述,《性命圭旨》總結了前人的諸多論述,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五氣朝元”的理論,該書還繪制了“五氣朝元圖”,便于人們明了其要領。該書從生命發源的問題入手,首先指出了凡俗之人五常(五行)異地而五方異氣的情形,進而說明了修行之人合煉五氣使之朝元的可能與方法門徑。在《性命圭旨》的作者看來,人的五臟本來有青、赤、黃、白、黑五帝鎮守,五帝則以天干、五行、數字及其相互關系來表現其功能。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氣,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氣,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氣,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氣,黃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氣。修煉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氣氣匯通聚合,所謂“攢五簇四會三合二而歸一”就是通過會聚而使朝元的過程。金德之四氣與水德之一氣匯通而成五,木德之三氣與火德之二氣匯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氣,“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氣則朝元而聚于頂,體現了內丹修煉的一種高級境界。
臊氣(肝屬木)、焦氣(心屬火)、香氣(脾屬土)、腥氣(肺屬金)、腐氣(腎屬水)
五位,源于梵語,是佛教修行中的用語,有大乘和小乘之分。
大乘五位:1.資糧位;2.加行位;3.通達位;4.修習位;5.究竟位
小乘五位:1.資糧位;2.加行位;3.見道位;4.修習位;5.無學位
因為比較復雜,一般蠻族了解不了就 不做另行解釋了。
五色:青、白、赤、黑、黃。按照五行說青屬木位東方主肝經;黑屬水位西方主腎經;黃屬土位中方屬脾經;白屬金位北方屬肺經;赤屬火位南方主心經.
五氣,出自《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提出的五氣有兩種,分別是1.臊氣、焦氣、香氣、腥氣、腐氣,這五氣是指物體散發出的味道;2.寒、暑、燥、濕、風,這五氣是指外界氣候,以及外界影響人體經絡的五種方式狀態。
五化,也是出自《黃帝內經·素問》,本別是生、長、化、收、藏,指萬物生長的五個階段
五季:春、夏、長夏、秋、冬。春屬木,夏屬火,長夏屬土,秋屬金,冬屬水
五色、五氣、五化、五季都與五行有聯系,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一些概念,由于近代偏近西方化的教育,西方哲學的思考方式已經在現代中國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很多中國傳統哲學的理念用西方哲學的思考方式是無法理解的。
震位一詞,有三種意思,1.東方;2.太子宮(太子居住的宮殿);3.借指太子
Lz說的這個應該是指北京的東直門。東直門在明清一般走運送木材的車和運送磚瓦的車。
至于五氣,解釋就很多了,也不知道你想要說的是那種
指五種氣味:臊氣、焦氣、香氣、腥氣、腐氣
指五運之氣,即金、木、水、火、土
五臟化生的情志活動,即喜、怒、憂、悲、恐
五色之氣,即青氣、白氣、赤氣、黑氣、黃氣
寒、暑、燥、濕、風五氣
不過估計你說的五氣是寒、暑、燥、濕、風
按照中醫的理論,五行與方位,五氣,五味都是相對應的,按照先后對應順序排列為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黃 白 黑
方位:東 南 中 西 北
如果按照對應理論延伸來說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簡單舉幾個例子
木對應東方,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所以都是向上的,木的顏色是青色的,對應的味道是酸味
西方,屬金,肺,中醫理論中提到人體內肺:主毛發,肺為水之上源,從實際來解釋說,西方盛產金屬礦產,比如西藏的金屬礦就很豐富,為水之上源,你看我們國家的水資源都是從西方流到東方,源頭都在西方,主毛發,你看西方人的體毛都非常豐富,肺開竅于鼻,你看西方人的鼻子都很高
北方屬于水,水屬于腎,腎主骨,所以你看東北人的骨架都特別大
中屬于脾胃,主肌肉,所以你看河南一帶的人都相當的敦實,這和北方的大個子又不一樣
所以按照易經理論(中醫理論是從中延伸出來的),萬事萬物都有聯系的,呵呵,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點理解,希望能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