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是一種粘菌復合體。在《本草綱目》稱之為肉靈芝、肉芫,從今天的考古發掘來看,太歲極有可能就是《山海經》中的視肉、聚肉、封,屬菌科生物,自然界發現極少。
太歲,是一種粘菌復合體。
在《本草綱目》稱之為肉靈芝、肉芫,從今天的考古發掘來看,太歲極有可能就是《山海經》中的視肉、聚肉、封,屬菌科生物,自然界發現極少。
與《山海經》中記載的視肉特征:“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也;食之盡,尋復更生如故”比較,可以發現,太歲同樣是一大坨肉,具有自身修復功能,割下一塊肉,幾天后即長好,恢復如初,唯一不同的是視肉有兩只眼睛,可能是古人神話的結果。
關于太歲,漢族民間傳說木星運行到哪,相應的方位下會出現一塊肉狀物,是太歲星的化身。
在此處動土,會驚動太歲,所以漢族俗語有“不得在太歲頭上動土”一說。人們依據木星運行,還每年制定出沖犯太歲的屬相,每年都要帶紅,以辟邪。
根據我國古籍《山海經》記載,太歲極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視肉這種生物。
在《山海經》所述奇聞異物中,有一種叫“視肉”的生物,十分奇特:“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也;食之盡,尋復更生如故”,說的就是“視肉”一物,說它形如牛的肝臟,有兩只眼睛,吃它快吃完了,它又會不斷生長,變回原來的模樣
在《山海經 海外南經》中記載狄山的情形時說:“狄山,帝堯葬于陽,帝堯葬于陰。爰有熊、羆、文虎、蜼、豹、離朱、視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
郭璞在這段經文中對所指“視肉”作注:“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也;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太歲,是天皇氏時代創制的星紀,又稱“攝提紀”。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語出《爾雅·釋天》)。
太歲神
太歲神,又名歲星,順星,太歲星君。太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兇禍福。
中文名
太歲神
別名
歲星,順星,太歲星君
簡介
《淵海子平》記載:“太歲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則兇。”《三命通會》說:“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太歲當頭有災禍,刑沖破害鬼推磨,流年若還逢忌神,頭破血流難躲過。”可見太歲神乃諸神中最有權力的年神,掌管人們一年的禍福,主宰全年運程。
干支的順序,中國的一種記年方式
太歲臨月見約見這個是在算命當中犯太歲就是那個忌諱的意思
犯太歲,下個月就沒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