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信則準,不信則不準。因為事情都是在發展變化的,你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娛樂。
絕對不準確,好多偉大的人物稱骨都很低,但事實確命運很好,很矛盾的
所有的算命,測八字都是行為,沒有一點科學依據。不過是自欺欺人,尋求自我安慰罷了。不斷努力提升完善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靠誰都不如靠自己,越努力越幸運。所有的幸運都是昨天努力的最終結果。
周易稱骨算命是最不準的一種,參考價值不大。你應該換一種方法預測一下。
通常,成年人有206塊骨頭,包括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可是,我們中國人和日本人,只有204塊骨頭。這是因為我們的第五趾骨只有2節,而歐美人卻有3節,所以中國人比歐美人少了2塊。兒童的骨頭比成年人多一些,一般為217或218塊。他們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沒有成型的骨頭如骶骨和尾骨等,往往幾塊連在一起,長大成人后,幾塊相連的骨頭便合為一塊了。
人體的骨頭形狀不同,大小各異,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四種類型。其中,長骨像棍棒,短骨近似立方體,扁骨猶如扁扁的板條。人體中最長的骨頭是大腿上的股骨,一般占人體身高的27%。有個叫康斯坦丁的德國人股骨長75.9厘米,可稱得上是世界之最。耳朵里的3塊骨頭是人體最小的骨頭,其中最小的鐙骨只有0.25~0.43厘米長。
人的骨頭是很硬的。有人曾作過一番測試,每平方厘米的骨頭能承受2 100千克的壓力,花崗石是很硬實的,也只能承受1350千克。
人的骨頭中,一半是水,一半是礦物質和有機物。一般,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骨頭中礦物質的比例比較大,因而骨頭硬而脆,容易骨折。少年兒童恰好相反,有機物的比例較大,所以他們的骨頭韌而嫩,容易變形。相比之下,男子的骨頭重而粗,女子的骨頭輕而細;胖人的骨頭,表面比較光滑,而瘦子的骨頭表面比較粗糙。
從顱骨到腿骨
顱骨像個堅硬的球殼,保護著我們的大腦。如果沒有顱骨,那么,我們栽了一個跟斗就永遠別想爬起來,更別說足球隊員頂球射門、雜技演員用頭頂物,演出多姿多采的節目了。
男人的肋骨和女人一樣多,一共有12對。這些肋骨和胸骨及脊柱共同圍成胸廓,好像一只堅固的籠子,保護著里面的心和肺等內臟器官。
連接胸骨和肩胛骨的長骨叫鎖骨。它們位于脖子兩側的皮下,伸手就可以摸到。這是頸部和胸部的分界標志,也是上肢和軀干的唯一骨骼聯系。鎖骨支撐著肩胛骨,既能維持肩關節的正常位置,又保證了上肢的靈活運動。
如果說股骨是人體最長的骨頭,那么,脛骨就是人體最堅硬的骨頭了。脛骨位于小腿的內側,它們像兩根鐵柱,承擔著全身的重量。舉重運動員手舉幾百千克杠鈴,而不會被壓垮,與一副堅固的脛骨是分不開的。據測量,脛骨能承受的重量,可以超過人體平均重量的20多倍。
人體頂梁柱
一間房屋,最重要的是大梁。在人體中,脊柱像頂梁柱一樣,支撐著大部分體重,因而俗稱脊梁骨。它是人體軀干中央的一串骨骼,包括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以及1塊骶骨和1塊尾骨。這個頂梁柱是可以活動的,能前屈、后伸、左彎、右旋,作各種方向的運動。
正常人的脊柱并不是筆直的。從側面看,它是S形的——有四個地方是彎曲的。這些彎曲不是生來就有,而是逐漸形成的。新生兒的脊柱是弓形的。小兒開始抬頭時,頸部的椎骨逐漸凸向前方,出現了頸曲。孩子能坐了,胸椎的后凸便變得明顯起來;要是胸椎后凸得很厲害,就會成為駝背。孩子開始學走路了,為了保持身體平衡,腰椎會前凸,骶骨和尾骨就彎向后方。這四個彎曲可以減輕走路、跳躍時從下面傳到脊柱的震動,從而減輕對頭部的沖擊。
在人的脊柱中,頸椎的體積最小,而活動量最大。我們能“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也能左顧右盼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是和頸椎的正常功能分不開的。為了使頸椎能正常地發揮作用,我們可以在平時適當作些頸部的旋轉活動。睡覺時,枕頭不要過高、過低或過硬。萬一頸部受到損傷,自己不要輕易扭動,最好去請醫生幫忙。
科學家發現,十到十六七歲的孩子應該特別注意脊柱的正常發育,否則就容易造成脊柱變形,產生不正常彎曲。這不僅會影響人體美,還會使肺活量減少,影響全身的健康發育。
人體的三根彈簧
人體的第一根彈簧在脊柱上。這是脊椎骨之間的“海綿軟墊”——椎間盤。它由內、外兩部分組成:外部是堅韌而富有彈性的纖維環,內部是白色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的髓核。這種結構可以使脊柱承受壓力、吸收震蕩、減輕沖擊。不同部位的椎間盤,厚度是不一樣的:胸部中段最薄,腰部最厚,因而腰部活動起來方便得多。女子的腰所以要比男子柔軟,原因也在這里。女子腰部的椎間盤比男子要厚,而且空隙要大一些。這就使她們得天獨厚,能完成柔軟的體操或雜技動作,而男子只能望塵莫及了。
人體腿部的肌肉以及連接肌肉和骨骼的肌腱,也是一種彈簧。其中,最出色的莫過于小腿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特別是與它們相連的跟腱。跟腱全長37厘米,彈性與優質橡膠相仿。據測算,一個人以每秒4. 5米的中等速度奔跑時,地面的最大作用力大約是人體重量的2. 8倍,而跟腱承受的力量約等于人體重量的7倍。
足弓是人體的另外一種彈簧。這是腳底的拱形結構。猿類幾乎沒有足弓,所以走起路來搖搖晃晃,踉踉蹌蹌。有了足弓,人的體重大約52%就落在腳后跟,剩下的落在拇趾跖骨頭和小趾跖骨頭上。體重主要落在這“三腳架”上,走路時就不會左右搖擺。有了足弓,腳就富于彈性,勞動和運動時能對震動起緩沖作用。
軟骨人和脆骨人
缺鈣或缺維生素D的人,會得佝僂病和骨軟化癥。這種人的骨頭會因變軟而發生畸形,所以又稱軟骨病。據考證,秦始皇就是個軟骨病人。
從小進行訓練的人,身體會變得特別柔軟,如有的雜技演員鉆壇子,反曲身咬花等等,柔軟自如。1987年在瑞士蘇黎世的一次比賽中,一個孩子將兩腳從前胸經腋窩拉到了后腦,而且保持這種姿勢達半個小時,被譽為“軟骨人”。
加拿大30歲男子皮耶全身關節生來就像橡皮一樣柔軟,可以把兩只腳向后轉180度,也可以把兩只手臂向后扭轉,好像脫了臼。吃飯時,他常將兩腳扭轉向上,把腳底當桌子,自由自在地用餐。醫生發現此人一切正常,無法解釋他為何能如此彎曲自如。
人的骨頭是很堅硬的。然而,有的人骨骼卻脆得像玻璃。中國廣州有位20多歲的“玻璃姑娘”,從小骨頭就特別脆,有時在床上翻個身也會骨折。她的手骨和腳骨經常骨折,好在骨折處會很快自行愈合,而且她自我感覺并不很痛苦。有的醫生認為,這是“先天性骨形成不全癥”,并不是缺鈣引起的,可是真正的病因卻尚未查明。
年齡和骨齡
人體的骨骼發育有一個過程,先是軟骨階段,以后隨著年齡增長,軟骨逐漸被骨組織代替。研究表明,在人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骨骼的發育程度有著明顯的區別。科學家用骨骼生長發育的程度來評定一個人的生理年齡,這就是骨齡。一般,人們是用手掌骨的X光片來判斷骨齡的。
我們平時說的年齡,是指人出生后經歷的年份,也就是生活年齡。由于每個人生長發育的早晚和快慢不同,有些人的骨齡和生活年齡是一致的,也有些人的骨齡會略大于或小于生活年齡。比如,在15歲少年中,有的人骨齡已達到十六七歲,有的人骨齡卻只有14歲。科學家認為,與生活年齡相比,骨齡能更準確地反映一個人的生長發育狀況。
通常,骨齡小于生活年齡的少年兒童,將來身體比較高大;相反,骨齡大于生活年齡的以后個子不會太高。此外,骨齡小于生活年齡的少年,生長發育高潮的持續時間較長,運動能力“自然增長”的潛力也比較大,這樣的少年經過一定的科學訓練,常常能在體育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因而,測定骨齡是選拔優秀運動員的方法之一
人體全身的骨頭有206塊,以正常人體中重量比例而言,體重就約占了1/5~1/10。
如果你的體重是50公斤,50×(1/5~1/10)=5~10公斤,這就是你的骨頭重量。
軀干骨51塊。當然任何計算都是相對的,四肢骨126塊。人體骨骼要到25歲左右才能完全發育成熟人體骨骼由206塊骨頭組成,比如胖的人占體重就要小一些了;5,成人骨占體重1/,其中頭骨29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