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光寺位於廣東省興寧市神光路,舊時稱為南山壽慶寺,建於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寺的創建有這樣的傳說:邑人羅孟郊在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上京城殿試,高中探花,官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當時恰有一位朝廷大官貶謫潮州,途經興寧縣擁慧亭(即今福興五里亭),遠眺神光山,形如殿旗,與貴人峰相連,嘆曰:此地現已出翰林控花,今后也應人才輩出,如能在南山上建一寺院,則錦上添花矣!於是在他了指點下,當地父老在山腰建一寺廟,命為壽慶寺。明朝成化年間,壽慶寺經過數百年的風雨,已顯破漏。其時陳禮明任興寧縣令,留心文教,培育人才,於成化十五年(1479年)擴建重修壽慶寺,改南山為神光山,改壽慶寺為神光寺。
神光寺后依山巒,前臨平地,極目遠望,寧江繞城如帶,田舍園林,高低錯落。鄉人為寺門題曰:“神光依古寺,山勢繞齊昌。”寺內楹聯是:“慈云廣布三千界,甘露低頭咫尺天。”每逢重陽佳節,邑人登高,必到神光寺觀禮酬愿。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廣樂提學副使魏校(別號莊渠先生),巡視興寧,把神光寺改為探花院,以供學生讀書.至明嘉靖三十年(1551)邑人王天敘捐資重修神光寺,將探花書院移至墨池側.
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興寧縣令陳應薦倡導再修神光寺,后為佛殿,前為學士祠,門前有大觀亭和古榕.崇禎初年牧原和尚又重修神光寺。
1958年,神光寺已完全毀壞,祗剩墻腳,幸存大匾“甘雨救民”和青銅香爐坐腳。
984年,興寧縣經濟考察團訪問泰國,曼谷北柳龍福寺住持彰慈大師(石善充)等旅泰僑胞,提議將神光山開辟為旅游區,甚得國內外鄉親的贊許。1985年興寧縣人民決定在神光寺山開辟旅游區,并同意修復神光寺。經過幾年的努力,神光山神光寺又展新姿,成了海內外同胞旅游和拜佛勝地。
興寧寺現存建筑有大雄寶殿、藏經閣、地藏殿、觀音殿、祖師殿、僧房、海會塔等,其中大雄寶殿為泰國式荷花殿,寺中有碑刻14塊。
雖然歷盡滄桑,神光寺重要文物和古跡依然歷歷可數:
千年古榕,生長於祖師殿門坪右邊,直徑2.17米,枝葉茂盛,覆蓋面積達2畝。
古石刻群,位於祖師殿背山嘴上,在露出土面的30多塊巖石上,有的清晰,有的已模糊不清。
緬甸漢白玉釋迦牟尼塑像,高1.6米。1993被請到寺院安放。
泰國1500公斤銅塑釋迦牟尼佛,位於大雄寶殿正中。此外尚有鴛鴦菩提樹,位於寺門坪中央。碑刻,存放於祖師殿二十四周天走廊。明代牌匾,存放於牧原堂。明代古香爐,位於大雄寶殿前。明代萬歷年間仙鶴一對,位於大雄寶殿前。
興寧寺著名祖師為何南風,著名方丈為達照法師。現任當家明光法師,37歲,廣東興寧人,興寧市政協常務、梅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興寧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墨池寺位於廣東省興寧市風景秀麗的神光山南麓貴人峰,寺詢有曾子湖,寺旁有口石泉,泉水自石縫涌出,長流不息,清澈純凈,美味甘醇。據明朝祝枝山編《正德興寧縣志》記載,宋諫議大夫、翰林學士、探花羅孟郊童年在比讀書。常在池邊習書,洗硯池中,其水盡黑。明萬歷辛亥孟夏縣令陳應薦親筆書“墨池”兩字刻石,立於池邊,后人便在此修建一座墨池寺,以供信眾奉香朝拜。寺內有一座房舍,名曰“探花書院”,有對聯曰:“掛榜名山池染黑,墨池書院紫薇香”,成為興寧古八景之一。
墨池寺從1987年重修開光寺以來,無數海內外香客游人前來奉香游覽,并踴躍捐資修建,使原來破舊不堪的小寺發展成為建筑面積近2000平方米、擁有七個大小殿堂的寺院。大雄寶殿內塑有高8.3米貼金的佛陀、阿難、迦葉像各一尊,1.5米高的羅漢像五百尊,還塑有普陀、九華、五臺、峨嵋佛教四大名山及觀音、地藏、文殊、普賢四大菩薩像;下殿有聞名於梅州佛教界的12.85米高的貼金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一尊、寺側建有探花亭。
1980年10月31日,墨池寺被列為興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現存文物古跡有:墨池、墨池碑刻、探花亭、曾子湖、佛舍利等已形成清凈莊嚴、制度健全、管理規范的佛教叢林寺院,在海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
寶林寺位於廣東順德市太平山。俗話說:“未有順德,先有寶林”。據史志記載:順德海濱原有一孤寺,始建於五代之南漢年間(917-971)年,至今千余年。至明景泰初,遂成地方首剎。明景泰三年順德建縣之后,每遇國家大典或朝廷詔令,則地方官紳父老集合於此寺舉禮。歷代以來,此寺維系了地方人士和海外鄉親的感情,時至今日,星洲美洲之寶林僧徒,經常聞訊祖庭和故鄉的情況。據羅天志《五山志林》所載,肇慶鼎湖慶云寺開山凄壑禪師剃度於寶林寺,道高德重,故寶林寺在佛教南宗的歷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近代鐵僧襲常氏行醫濟世,有口皆碑。但至1995年,寶林寺祗余改作他用之大雄寶殿一座。經多方考究,聽取有關人士意見,遂擬易地重建寶林寺,由市有關人士組成籌建委員會募資歷重建。新址選在市南太平山麓,佛殿莊嚴,生活設施齊全。三寶珠佛請自浙江天臺山。五百羅漢具有很高藝術性,碑廊等附屬建筑增加了文化內容,古樹奇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新建寶林寺是一座更勝原寺的瑰麗禪林,又是旅游休憩之所。1995年5月動工,1998年10月竣工。
龍山國恩寺位于廣東省西部的云浮市新興縣集成鎮境內。省城至新興一百六十公里,從廣州乘火車可到達新興,有廣州至新興直達豪華大巴只需二小時,更有長途汽車從各處通往新興縣城,再由縣城坐1路公共汽車直達龍山國恩寺,交通十分方便。寺前有省內著名的溫泉度假區。
國恩寺始建于唐代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它與六祖祝發道場廣州光孝寺,畢生弘法道場曲江曹溪南華寺鼎足而立,并稱六祖三大祖庭。國恩寺既是六祖肉身菩薩的故居,又是六祖弘法、示寂以及輯錄六祖“法寶壇經”的圣地而名揚海內外。
唐宋時期,國恩寺在佛教界被視為“嶺南第一圣域”,“中國禪文化的發祥地”。香火鼎盛,僧人甚多,來寺朝拜參學者絡繹不絕,寺院殿堂頗具規模,有僧田1800畝。宋紹興年間寺宇重修,明永樂年間再次修葺。爾后,國恩寺漸衰,僧田多被豪強侵占,寺產被變賣。至使這座被尊為“中國禪宗發源地”的古寺,殿堂失修崩塌,香火式微。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知縣鄧應平發起,官民集資重修寺宇。此后國恩寺不斷擴建。明神宗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名士歐真義建龍粵庵(觀音殿),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知縣陶若曾建浴身亭;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新州知縣吳士熙、紳士趙良洗建山門牌坊,并鑿寺前鏡池;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本寺方丈白現法師、名士潘文伯等建金剛樓和左右禪房。明思宗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新州名士潘尚茂建經堂;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本縣名人潘稷建珠亭;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至十二年(公元1655年)再次重修和擴建;舉人麥安創建法堂,新州名士美符重修山門石橋等。至此,國恩寺便形成了較為龐大的建筑群,殿堂鱗次櫛比,氣勢巍峨莊嚴,成為廣東省境內屈指可數的大叢林及全國僅存的兩大祖師故居之一。恩寺雖歷經滄桑興廢,至解放前仍保存著唐朝至清代五朝古跡文物。但在文革期間,寺內佛像、法器等文物古跡均受到嚴重破壞,僧眾被遣散。只有鼎光、自覺等幾位法師堅持在寺內生活。他們常與到寺廟搞破壞者講佛法、論道理,使搞破壞者認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從而使整個建筑物沒有受到太大破壞,得以保留了部分主要殿堂。改革開放后,一九八三年廣東省人民批準修復開放,在方丈鼎光法師的帶領下,加上當地主管部門和廣大信眾及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十幾年的修葺,寺貌煥然一新。寺前山門大牌坊、天王殿、大雄寶殿、六祖殿及配殿、方丈室、客堂、禪堂、報恩塔、六祖紀念堂、圓通寶殿等主體建筑已經修復和重建。同時還重修了六祖父母墳、浴身池、卓錫泉,理護了六祖親手種植的荔枝樹,新建了以弘揚六祖禪文化為主的龍山碑林等。縱觀國恩寺,寺宇殿堂,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各具特色而渾然一體。
開放后的國恩寺,在黨和的關懷及僧眾的自主管理下,來寺尋根謁祖、觀光旅游的人與日俱增,國內外的佛教團體;港、澳、臺同胞及海外華僑接踵而至,絡繹不絕。每年到寺游客達數十萬之眾。為了吸引更多的國內外香客、游人來寺謁祖、觀光。我寺還將籌建藏經樓、鐘鼓樓、經堂、普同塔、焚香亭、僧舍、貴賓樓、重塑佛像金身,還將把現在保存的文物古跡展示出來讓游人觀賞
永福寺位於廣東省饒平縣汫洲鎮虎頭山南麓,聞一法師創建於宋朝,與海山隆福寺同一法源,即南華——靈山——隆福——永福一脈相承,故稱“瀛蓬雙福”。歷代興衰無常,“文革”時期作他用。
改革開放後,現任住持光輝法師多方奔走,募資易地重建。新寺占地二萬多平方米,前臨大海,背靠鶴峰,將軍東聳,蓮花西拱,風光秀麗。四周是圍墻,沿中軸線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側是伽藍殿、地藏殿、文殊閣、鐘樓;西面為玄天上帝殿、觀音閣、普賢閣、鼓樓,此外還有香積堂、客堂、倉庫、功德堂、殯儀館、塔院、慈德閣及放生池。塔林三座,東座塔主是美國根造法師舍利塔,內供奉舍利一百多粒。石碑刻有趙樸初、啟功、智誠法師等名家及長老手跡。
永福寺現任方丈光輝法師,65歲,廣東省饒平縣人,1946年4月出家,師從新曦法師,兼任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汕頭市、潮陽市、饒平縣佛教協會副會長,饒平縣政協委員,潮陽靈山寺首座兼知客。現任監院如道法師,28歲,廣東省饒平縣人,1987年出家,師從耀文法師,畢業於廣東省韶關南華寺佛學院,兼任饒平縣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永福寺監院兼知客。雷音禪寺位於廣東省饒平縣黃岡鎮棲云山腰,後面有一碩大天然石壁,宛若一幅浮雕畫屏鑲嵌於半山之間,瑰麗多姿,故又稱雷音禪寺為石壁庵。現為縣佛教協會會址,又是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壁山(又稱棲云門)風景秀麗,山上有怪巖奇石,嶙峋陡聳,其態萬狀,雷音禪寺點綴其間,如綿上添花。清廉熙翰林、饒平縣令郭於藩作詩贊美道:“遙雷音曲徑通,良朋引我入云中。天然石壁煙籠黑,日照梵宮火樣紅......”雷音禪寺東行數百步有漱玉泉,泉水自洞內淙淙流出,清純甘冽長年不絕,如臥龍吐水。洞頂為巨石覆蓋,縱橫十馀米,洞底洞壁皆由巨石組成。洞內供奉彌勒佛,半跏趺坐,開口含笑,洞口刻有“跏趺半坐笑何人”之句,深含禪意。石洞上面刻有“漱玉泉”三個大字,署款“明嘉靖三年春石壁馀翁”。洞中有洞,孔道深邃。據寺內觀間洞(原名長神洞)刻石記載,雷音禪寺始建於嘉靖二十八年,後幾度興廢(據清《饒平縣志》記述),至清嘉慶五年(1850年)童真和尚主持該寺,中興雷音,并親題“雷音禪寺”石刻匾額嵌於寺門頂上,至今猶存。乾隆年間宰相漳浦籍人蔡新與童真和尚交情售篤,仰其道風,特書贈一聯:“法席撐持過去未來皆壯色,鉗錘直下銅頭鐵額盡寒心。”
1923年雷音寺再行重修。1939年住持定梵法師修建觀音閣,十方善信捐款建成。1952年住持純益法師又重修。至“文革”年間荒廢。1980年,定意法師入主該寺。1984年,三學寺、圓明講堂定因法師施捐人民幣12萬元,定意法師主其事,先後修建大雄寶殿、廂房、廚房、客堂、僧房及普同塔。1987年,定因法師再次倡議,旅港同胞鄭金松先生、顏巧柔女士、蘇將盛居士等施凈資,興建慈悲亭、觀音亭、飛虹橋,為佛地增輝。1938年,旅港同胞吳序泰先生捐資在山麓建一心亭。1989年,弘澈法師入主該寺,縝密籌劃,并得各方善信鼎力支持,於1991年動工,從該寺向東西兩側擴建兩幢雙層僧舍,辟寺前陡峭山坡筑起三層樓閣,第一層為基礎,第二層外面為走廊,內面建寬敞,可容百多善信誦經聽法,第三層建天王大廳,此殿與大雄寶殿遙相對峙。中間為寬廣大院,可容數百人焚香禮佛。站在遠處仰望三層樓高沭I殿,十分雄偉壯觀。此次工程是自雷音禪寺以來一次最大的擴展,耗資一百多萬元,歷時二年竣工。越二年,弘澈法師又將寺後放棄多年的觀音閣舊址擴建為藏經樓。該樓距主殿百米之遙。破土劈石,斬棘披荊,因地造形,分段修筑,石級蜿蜓,高低有序,酷似梯田,盡量保持原來的參天巨木及奇形巖石,雜植花卉,自然景色與人造風光相映成極。藏經褸分上下兩層,按庭園宮殿式建造,巍然矗立。兩旁構筑僧舍,肅穆靜謐。工程又歷二年,耗資近二百萬元,從原來總面積的600平方米,擴展為現在的3800平方米,增加五倍多,成為初具規模的叢林。雷音禪寺位於閩粵交通要沖,東通漳、廈,西臨汕、深,交通方便,且均屬涉外特區,因此海外信眾來寺禮佛參禪者絡繹不絕。禪寺北倚崇山,古木參天,山明水秀,風景宜人。東有“金龜朝北斗”,西有“龜鱉石”“仙翁床”,大雄寶殿后有一天然石洞,古稱棲云洞,供奉觀世音菩薩和善財龍女,現稱觀音洞。全寺置身大海群山之間,令人心曠神怡。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該山題“粵東一壁,靈秀以昭”八個大字,高度概括了此寺的特點,現已立為山門牌坊。騷人墨客來寺者無不忘返潑墨揮亳,至今仍珍存於寺內的,有明桂陽知州余熙聯一對,南明禮部尚書黃錦詩一首,清黃督軍張殿雄詩一首民國監察院長於右任題字、旅港名僧定因法師聯二對,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法師聯二對及藏經樓匾額,現代知名人士戲劇家曹禺、郭啟宏、名畫家山月、書法家廖蘊玉、名作家王蒙等紛紛題辭,琳瑯滿目,邑異彩紛呈。雷音禪寺為黃檗宗法系,知名住持為童真和尚、怡經法師、純益法師。現任住持弘澈法師,廣東省揭陽市人,現年61歲,80年代畢業於南京棲霞山佛學院,1997年任潮州開元鎮國禪寺方丈,嶺東佛學院院長。現任監院達照法師,廣東省饒平縣人,修學有索,眾所欽仰。
東山寺位於廣東省陽江市東獄公園。明朝天啟四年邑人陳恩盛捐田畝修建。康賾二十五年鮑輔仁重建,道光十二年朱延桂再修。1949年后拆平。1996年3月26日興工修建,占地面積2541平方米,主樓中廳為大雄寶殿,左為觀音殿,右為東獄殿。為古典園林式建筑,古樸莊嚴。寺內現有碑刻18塊,珍藏佛經300部。
東山寺現任住持蓮宗法師,76歲,廣東省陽江市人,1943年出家,師從雪峰法師。兼任陽江市佛教協會會長。本寺管理委員會負責人謝百勝居士,廣東省陽江市,師從蓮宗法師,兼任陽江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石覺寺位於廣東省陽江市區南三里外的漠陽江畔,坐南朝北,占地面積四千平方米。“石覺禪林”,是陽江八景之一。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原名開元寺,與開元塔舊址相連。歷代五次重修。清順治十一年(1554年),邑人陳千勝、陳奇兄弟捐地拓建觀音閣,掘出一石,上刻“石覺”二字,故改稱“石覺寺”。康熙三年(1664年)增建大佛殿、準提亭。乾隆十三年、嘉慶二十二年兩度重修,增建文昌閣。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又重修,民國五年(1910年)住持性堅法師再次重修。民國十二年(1923年)挖建放生池,民國十六年(1927年)建八角亭小拱橋。1945年雪峰法師(滌塵大師)再度重修,加高正殿,增建客房、禪房。寺門橫額“漠陽福地”,系明朝本邑仙師朱在參所題;兩邊石聯“漠江水洭三摩地;頓缽山呈一指禪”,是清代狀元林召棠所書。八角亭石匾“登彼岸”三字,乃蘇東坡手跡。“文革”中本寺遭受嚴重破壞。宗教政策落實後,經過十多年的修葺,寺貌煥然一新。趙樸初先生題“石覺寺”三字,氣勢雄奇,為寺增輝。千佛塔高聳入云,登塔遠眺,十里風光,盡收眼底。寺內碑刻15塊,珍藏佛經100部。
現任方丈蓮宗法師,76歲,原籍廣東省陽江市,1943年出家,師從雪峰法師,兼任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陽江市佛教協會會長,陽江市人大代表。金臺寺位於廣東省珠海市斗門縣黃楊山,瀕臨南海,靠近港澳。黃楊山山勢奇雄,清凈幽雅,身臨其境,如登仙界。“環海鏡面”、“第一石門”、“無底深潭”、“赤腳仙蹤”、“金臺瀑布”、“茶田吐翠”、“清泉冽水”和“也字山峰”為黃楊山八景。茶田吐翠還有這樣一段典故:宋末承節郎趙時鏦、翰林學士鄭光薦、大理寺丞龔行卿隱居黃楊山避亂,在其精舍(金臺寺前身)左右山坡上開辟九畝茶園,并用附近的清泉泡茶,香醇無比。至今群眾還廣泛種植,名“黃山云霧茶”。“也字山峰”系黃楊山主峰之一,有“宋太傅樞密副使越國公諱世杰墓”,墓前石柱上有聯道“云山空望侍郎宅,海水猶朝永福陵。”張世杰率宋兵在南海崖門口與元兵激戰,全軍覆沒,張世杰亦犧牲,尸苜逆流而土至黃楊山下,被村民掩埋在也字山中。
金臺寺始建於宋末元初,相傳當時有高僧行腳至此結茅而居,後經本地皇室後裔趙氏倡議興建道場,取名金臺寺。“金臺”古為招賢納士之意,以此為名,意為十方圣賢凡愚同來道場,并成佛道,廣度眾生。清乾隆壬辰年間,光鏡法師募資擴修金臺寺,“高其垣墻、廣其堂宇”。後經戰亂,寺宇頹廢。1992年弘如法師主持重建金臺寺,兩位居士捐資落成大雄寶殿。1995年初,建成一幢六百多平方米的綜合用房及大殿,殿前為一千多平方米的花崗巖石板地面。1996年又修建了三面擋土墻,確保了金臺寺的安穩,雨季不再流失水土。大殿內佛像也已重塑完成。計劃繼續修建藏經樓、鐘鼓樓、功德堂、客堂、庫房、僧房、天王殿等。
金臺寺著名祖師為光鏡法師。現任方丈弘如法師,33歲,江蘇人,兼任廣東省佛教協會理事,珠海斗門縣政協委員。現任監院界心法師,30歲,安徽人。鼎湖古寺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山,棲壑法師始建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初名蓮花庵。崇禎九年(1636年)建成後,改名為“慶云寺”,現名“鼎湖古寺”。鼎湖古寺歷經興廢,1860年由第四十代住持淡凡法師主持重修,1916年第六十五代住持最堅法師又重修,1987年第八十三代住持洪慈法師再加修整。
鼎湖古寺依山而建,分為七級,是具有嶺南佛教特色的建筑群,現存建筑主要有大雄寶殿、韋馱殿、睡佛樓、塔殿、藏經閣、七佛樓、大悲樓、準提閣、鐘樓、鼓樓、禪堂、法堂、宗堂、客堂、開山初代影堂、開山二代影堂、嘉客堂、龍華堂、方丈室、五百羅漢堂、榮睿紀念堂、綜合樓、服務樓、僧人住宿樓等。整體結構嚴謹,氣勢雄偉壯觀。寺中現有第二代住持於崇禎八年(1635年)手植的白茶花樹,相傳又名姻緣樹、菩提樹。鼎湖古寺有塔林280馀座,最古老者為開山祖師樓壑之塔,最重要者為榮睿碑亭。寺中有碑刻26塊,分別為:鼎湖山固、民國放府禁伐樹木碑、清代重修慶云寺碑、民國初年重修慶云寺碑、乾隆重修大殿及憩庵碑、僧眾護山碑、袁枚等人詩刻浮圖舍利緣起碑、1987年第三次重修碑記等。寺中珍藏《龍藏》等藏經四部,供有第一代住持樓壑從憨山弟子那里請得的舍利四粒。
鼎湖古寺著名祖師為樓壑。現任方丈洪慈法師,62歲,廣東省佛山市人,兼任廣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廣東省肇慶市佛教協會會長,省、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現任監院結真法師,77歲,廣東省肇慶人,兼任鼎湖區政協委員。白云古寺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開湖山的西南角,始建於唐朝,為六祖慧能大師的弟子智常法師所建。相傳當時白云古寺有三十多間招待游方僧人的寮房,遍布鼎湖山中,規模不小。白云古寺歷經興廢,宋、元、明都有修葺,明萬歷年間重建,清咸豐和光緒年間又兩次重修。
白云古寺中古跡甚多,有千年古桂、古梅。寺外有一涅盤臺,刻有相傳為智常手書的“正fa眼藏、涅盤妙心”八個大字。寺院興盛時,寺前空地成為僧徒集會之處,稱為“羅漢市”。白云古寺附近有羅漢橋、躍龍庵、釣魚臺、仙棋石、圣僧橋、石城門等遺跡,有老龍潭、三昧潭、浴佛池、水簾洞天等旅游勝地。
白云古寺所在鼎湖山包括鼎湖、三寶、鳳來、雞籠、青獅、伏虎等十多座山峰。主峰雞籠山海拔約一千米。層巒疊幛,為嶺南四大名山之一。山頂有湖,四時不竭。本名頂湖山,民間傳說黃帝曾鑄鼎於此,因而稱之為鼎湖山。西北坡西溪龍泉坑有水簾洞、鵝潭、葫蘆潭等八處瀑布。飛瀑從30多米高的峽谷傾瀉而下,形似覆蓋絕壁的銀幕,令人嘆為觀止。山間林木蔥蘢茂密,各類植物多達一千七百多種,千姿百態,有蘇鐵、杪羅、鼎湖鉤樟、鼎湖冬青等世界少有的特殊林木,已被聯合國列為國際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17000畝。慈云寺為鼎湖山的三十六招提之一,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迄今400余年,現所見之寺是1997年重建的,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整個建筑以嶺南建筑特色為主,但又融入了江南的建筑風格。 位于風景秀麗的肇慶鼎湖山群峰環抱之中,創建于明末崇禎年間(1633年-1636年),距廣州約100公里。該寺素有“禪、凈、律三宗俱善”之盛名。光緒十九年慈禧太后敕賜該寺“萬壽慶云寺”匾額及《龍藏經》、《釋迦事跡應化圖》。1923年7月孫中山先生游覽該寺即席揮毫寫下“眾生平等,一切有情”的大字條幅。寺內還藏有舍利子、千人鍋、大銅鐘等一大批文物。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該寺近期新建了九龍壁、石牌坊、桂花圩、負離子呼吸廣場等景點,并興辦齋菜館、工藝特產供應部、經書流通處,經辦慶云渡假村、慶云山莊等旅游設施為游人服務。
北京路步行街附近的“大佛寺”(在附近,免門票的),中山六路的“光孝寺”、“六榕寺”
不要錢
四祖寺,古稱幽居寺,原名正覺寺,又名雙峰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四代祖師道信大師的道場,它位于黃梅縣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廟創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歷史,是中國禪宗第一所寺院。它不但在我國佛教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國際上,特別是在日本、印度、韓國、東南亞和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享有盛譽,也是著名的旅游勝地。
中文名: 四祖寺
別名: 幽居寺,原名正覺寺,又名雙峰寺
位置: 黃梅縣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
創建時間: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目錄
基本信息地理位置
歷史積淀——中國禪宗叢林的發端
住持退居住持
現任住持
大事紀要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歷史積淀——中國禪宗叢林的發端
住持 退居住持
現任住持
大事紀要
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位于湖北黃梅縣雙峰山下,距縣城15公里,占地110多畝,與東山五祖寺相隔20公里。西山,又名破額山、雙峰山,海拔599.8米。風景秀美,名勝眾多。其中三塔(毗盧塔、眾生塔、衣缽塔)、兩橋(靈潤橋、明月橋)、一石刻(靈潤橋摩崖古石刻群)[1]
歷史積淀——中國禪宗叢林的發端
四祖道信禪師(580~651),俗姓司馬,世居河內(今河南沁陽縣),后遷蘄州廣濟(今湖北武穴市)梅川鎮。12歲投司空山璨禪師求解脫法門,言下大悟,攝心無寐,脅不至席六十年。21歲于江西吉安受戒修學。越三年,聞璨和尚遍游江右告竣,歸司空侍之,得傳衣缽,為中國禪宗第四祖。大業二年(606),璨禪師寂。至廬山,住大林寺十年,研習止觀。大業十三年(617),38歲,住吉安祥符寺,令城中禁屠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解圍城之困。 全貌
唐武德七年,蘄州道俗請師至黃梅造寺,見雙峰有好泉石,一住近三十年。大敞禪門,聚徒五百人,自耕自足,勤坐為本。著《菩薩戒本》一卷以傳戒法;又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教人修習一行三昧以明心地。以農養禪,行證并重,禪戒合一,融攝止觀等一切法門。蘄州雙峰多有得果之人。其忍禪師,承信禪師后,法妙人尊,時稱東山法門;荊州法顯,受“出要之方,降心之術”;衡岳善伏,得“入道安心”之法;荊州玄爽“亟發幽微,唯存攝念,長坐不臥,系念在前”;牛頭法融,則悟“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之旨;新羅法朗,秉法東歸,開海東禪道之濫觴。四祖及其六大神足,不僅神州禪門法運之所系,新羅法朗實海東禪道奠基人。 永徽二年(651),祖命弟子造塔于寺之西嶺。同年古歷閏九月初四,自入塔中,垂誡門人,言訖而寂,世壽七十有二。第二年,塔門自開,肉身不朽,眾迎真身回寺供奉。代宗敕謚“大醫禪師”,塔曰“慈云”。 弘忍后,有清皎、仲宣、居訥、法演、止堂、云谷、平川、三昧寂光、戒初、起高浪、晦山戒顯、道綸溥等高僧相繼駐錫西山。 明正德十四年,四祖真身舉手至頂,吐火自焚,得無數舍利,殿亦同灰。荊王發起重建。清咸豐四年(1845)冬,毀于兵燹,光緒間復修。后又毀,僅存三間祖殿與古柏數株。 1995年12月,本煥長老擔起重興大業,歷時五載,建成殿堂樓閣200余間,昔日祖庭,重現輝煌。2003年9月12 日,本老功成身退,凈慧大和尚繼任方丈。師以重振四祖禪風為任,倡導生活禪法,加強僧制建設,繼辦《正覺》期刊,舉行以禪修為主旨的四眾共修法會及禪文化夏令營等活動,并進一步整治寺院周邊環境。而今,寺前停車場、“慈云之塔”石牌坊、傳法洞、寺院至毗盧塔及傳法洞朝圣臺階等工程相繼竣工。千古禪剎,生機煥然。 全體合照
編輯本段住持
退居住持
本煥老和尚:法名心虔,俗姓張,名志山。生于1907年9月,祖籍湖北省新洲李集西張灣村。1930年出家,是臨濟宗法脈第44代傳人。現為廣州光孝寺、黃梅四祖寺、深圳弘法寺退居,同時還擔任韶關丹霞山別傳寺、南雄大雄禪寺、南雄蓮開凈寺、武漢新洲報恩寺、和浠水斗方寺的方丈。 本煥老和尚
本老是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席、湖北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深圳市佛教協會會長、韶關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曾當選為廣東省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二屆委員和廣東省仁化縣政協副主席。 本老入佛門七十余年,有著不平凡的一生,也有過坎坷的修行生涯,數十年來,行化南北,弘法利生,法流天下,尊為佛門泰斗。 1907年9月21日,本老出生于湖北新洲李集西張灣村。因家境貧窮,僅讀六年私塾,就輟學到武昌當印刷徒工,不久又到新洲倉子埠當雜貨店學徒。因當時腐敗,外侮內患,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本老深感世事無常,漸萌脫俗之念。常到倉埠報恩寺,聽傳圣老法師講經說法,隨立志潛心向佛,追求人生真諦。 1930年1月15日,本老22歲,殊緣萌發,毅然割愛離家,投報恩寺拜傳圣老法師剃度出家,賜法名本煥。 1930年4月8日,本老禮武昌寶通寺持松大和尚求受戒具。從此清靜自修,廣利有情。 1930年7月1日,本老決心進一步潛修,前往江蘇揚州高旻寺參來果老和尚為依止師。不久當侍者,后任衣缽。在高旻寺一住七年,足不入俗。1934年,他參加打八個禪七后,又連續打五個生死七,九十一個日日夜夜,禪坐靜思堅持不倒單,為防止倒單,他仿效古人"頭懸梁"的辦法,用繩子一頭套于下巴,一頭系在梁上,苦修禪法,深得來果老和尚贊許,相繼又任維那,后堂等職。 1937年1月,本老30歲.發愿往五臺山朝禮文殊道場。從揚州經武漢乘火車至河北定縣。從定縣至五臺,全程三百余里,堅持三步一拜,日行三華里,歷時六十五天,于當年三月三日拜到五臺圣地。繼又三步一拜,拜完五個臺頂,行程四百余華里,腳腫了,膝蓋上跪成層層厚繭,心中卻始終充滿歡喜,拜完五臺山之后,就住進碧山寺(又名廣濟茅蓬)落腳修行。 1939年4月8日,本老32歲,在碧山寺與喜冶、法度、因修、凈如等師兄弟,同時接廣慧老和尚的法,繼承臨濟法脈,續佛慧命。在這年,擔任碧山寺監院,管理寺務。 1941年,抗戰時期,五臺山已是八路軍抗日游擊區,本老堅決擁護八路軍救國救民的抗日方針,支持八路軍的抗日活動。有一次,八路軍里有一個營長在孰行任務時,被日軍發現緊追不舍,情況十分緊急,本老果斷地將該營長藏于寺內,自己不顧生命安危,與日軍周旋,巧妙地支走了日軍,事后得到八路軍的贊揚。 1942年10月至1945年7月,在山上棲賢寺閉關三年,閱讀大藏經千余卷,并連續放焰口一千臺。超度抗日陣亡將士。 1946年,本老39歲,到山西應縣凈土寺結夏安居,在此刺舌血為墨,書寫十余萬字的血經,又放一百多臺焰口。至今保存一卷五千九百五十二字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并奉為日課,現雖已九十七歲高齡,仍堅持朝晚必誦數遍,令人敬仰。 1947年3月,本老40歲,為保護寺內的珍貴文物--華嚴寶塔,在五臺山苦修十年后離開碧山寺,經北京、天津,將華嚴實塔送到上海碧山寺下院,交與壽冶、法度兩位師兄手中保存。 1948年1月,本老因母病危,由上海回湖北新洲住報恩寺。一方面侍候母親湯藥,一方面在報恩寺放一百臺焰口,為母親消災延壽。不久母親去逝,就在母親墳旁搭一靈臺,燃臂為燭,日夜誦《地藏經》,守孝四十九天。 1948年7月,本老41歲,應近代高僧虛云老和尚邀請到廣東南華寺六祖道場。當年十一月接法于虛云老和尚,立為臨濟宗四十四代傳人。 1949年4月8日,本老42歲,任南華寺方丈,當年虛云老和尚已一百一十一歲,由云門寺步行百里來為之送座。 本煥老和尚
1958年7月,本老51歲,蒙冤入獄,歷時十余載,至1980年告別鐵窗,****之后重歸山門。 1980年3月,本老73歲,由廣東省仁化縣聘請到丹霞山恢復別傳禪寺。1984年4月8日,舉行殿堂落成開光典禮,1982年6月,原國民黨廣東省主席李漢魂先生,得知別傳寺已恢復重光,特由美國回來拜訪本老,重贈他當年書寫的"別傳禪寺'匾額。1986年春節后,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在視察別傳禪寺時,賦詩贊揚本老恢復別傳寺之功績。詩云: "群峰羅立似兒孫!高坐丹霞一寺尊,定力能經滄海喚,叢林尚有典型存。一爐柏子參禪味,七碗松濤覓夢痕,未得遍堂行集看,愿將半偈鎮山門。" 1986年10月,廣東省葉選平省長,專程來丹霞山瞻仰別傳寺,贈書:"鐘樓"、"鼓樓"二樓墨寶,并與本老合影留念。 1986年12月,本老80歲,奉中國佛教協會和廣東省宗教局禮請為廣州光孝寺首任方丈,并擔重修光孝寺之重任。光孝古剎,始建于三國,衰于民國,建于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悠久歷史,光孝寺是中國早期佛教譯經圣地,又是六祖惠能弘揚南禪的祖庭。1987年全國人大彭沖副委員長,全國政協趙樸初、費孝通、周培元,錢偉長副主席和廣東省林若書記等,都親臨光孝寺視察,贊揚本老對重修光孝寺作出的貢獻。 1989年12月舉行重修光孝寺奠基儀式,省委郭榮昌副書記、省政協陳子彬副主席、省佛協云峰會長親自陪同本老一起揮鍬動土,奠基樹碑。1996年在完成山門、千佛殿、回廊工程后,于同年4月8日退居。 1985年7月,本老在深圳特區籌建弘法寺。在建好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法堂和鐘鼓二樓后,由于建設手續不規范而停建。于1990年由中國佛教協會接收開始續建。1992年6月18日弘法寺舉行佛像開光和方丈升座典禮。自1992年至1997年歷時七年的艱苦歷程,籌資四千多萬元,完成殿堂僧寮面積約三萬四千余平方米。 1988年,本老82歲,在湖北新洲重修報恩寺,此寺原址在倉子埠集,現重建于道觀湖畔。1994年建成,籌資一千五百多萬元,完成建筑面積約六千余平方米。重修的報恩寺,今昔對比顯得更加雄偉壯觀,成為江夏名剎。1994年9月21日,本老回祖庭歡度八十七歲生日。同時,舉行了佛像開光、方丈升座、水陸法會。前來祝賀、參觀、敬香的人士,成千上萬,熱鬧非凡,一時轟動新洲城鄉。 1995年3月,本老88歲,重建四祖正覺禪寺。四祖寺由禪宗四祖道信禪師創建于唐武德七年,距今有一千四百余年悠久歷史,雖幾經修復,但仍毀于清末。如今僅存四祖殿一間和幾株古柏樹。蒙各級支持,各方人士相助,重建四祖寺。1996年元月5日大雄寶殿正式開基動工啟建,至2000年6月止,僅四年多時間,建成殿堂、僧寮等建筑面積約一萬三千余平方米,營建造價四千五百多萬元。同年10月四祖寺舉行竣工、佛像開光暨本老升座慶典。三年后本老功成身退,在四祖寺退居。為宏揚四祖宗風,本老于1999年12月創辦了《正覺》刊物。宏揚佛教文化,奉獻社會,造福人間。 1996年11月,本老89歲,重建廣東南雄蓮開凈寺尼眾道場。本老見諸多尼眾披度無處安身修道,悲心切切,遂發愿重建蓮開凈寺。于1996年11月8日大雄寶殿動土開工,至1999年12月全面落成,完成建筑面積約七千多平方米,營建造價二千五百多萬元。 2001年,本老94歲,在廣東南雄城郊珠璣古巷開山新建大雄禪寺,占地面積約四萬五千五百六十三平方米。如今大雄禪寺已成為南粵最大的叢林之一。 本老在前半生,志在苦行,參研經、律、論教理教義,坐禪、閉關、跪拜五臺、刺血寫經、燃臂孝母、弘法度生、領眾守戒,遵循百丈清規,繼承禪門宗風,倡導人間佛教,尊稱佛門泰斗。在后半生奔走中外,行化四方,廣結善緣,披心瀝膽,建寺安僧,光復、新建諸多寺院。德業巍巍,堪稱佛門巨匠。 本老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修行一生,常以慈悲饒益眾生,熱心社會公益。他率僧眾多次參加支持全國各災區的捐款捐物活動,支持社會福利事業,修建希望小學、興建醫院,扶貧濟困,修橋補路等等,善行無數。 本老重視將中國佛教文化傳播海外,十余年來出訪過港臺以及歐美和東南亞諸多國家和地區。 1987年7月和1993年7月,兩次到訪問寶蓮寺和志蓮凈苑,同覺光法師、永惺法師、劍釗法師、智慧法師等交流兩地佛教文化發展情況,加強了友誼。還在志蓮凈苑講了"禪宗用功之道"的開示。 1993年7月出訪澳大利亞時,曾教授墨爾本居士林全體信眾禪修的具體方法。 1995年4月,出訪泰國,受到了泰國國王的接待。 1995年5月,應邀出訪,參觀了中臺寺、林泉寺等各大叢林。應眾人之請在靈泉寺傳授高旻寺禪規,后編成《禪堂開示》流通。 1997年7月,出訪美國、加拿大,在美國萬佛城主持水陸法會。 1998年8月,出訪日本。 1999年6月,本老92歲,出訪德國、法國、盧森堡、比利時、荷蘭、意大利、丹麥、梵蒂等國家,每到之處,都得到信眾的熱烈歡迎。 2001年12月20日,應邀前往大嶼山觀音寺講《普賢菩薩行愿品》。 2002年元月4日,應理工大學和溫暖人間周刊之請,在港分別宣講"禪體會"、"禪凈雙修"開示。 2003年元月,應佛教會覺光會長、永惺副會長的邀請,赴港參加"祝愿特區繁榮穩定萬人祈福法會"。 2006年4月,本老參加在杭州舉辦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 住持合照
現任住持
凈慧大和尚,祖籍湖北新洲,生於一九三三年。一歲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撫養。十四歲在武昌三佛寺拜師學經,奠定超脫出世的宗教品格和獻身佛教的理想。一九五一年十八歲時到廣東云門寺受比丘戒,得以親侍中國現代禪門泰斗虛云老和尚,因敏悟過人,深受器重,一九五二年即成為虛云老和尚傳法弟子。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三年,在北京中國佛學院學習,是新中國第一批佛教研究生。從一九六三年被錯劃為“右派”,輾轉北京、廣東、湖北等地接受勞動改造。一九七九年落實政策后回到北京,在中國佛教協會從事佛教文化宣傳工作,參與創辦《法音》雜志,并任責任編輯;一九八四年,開始擔任《法音》主編,同年,當選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一九九三年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至今。 一九八八年,受河北省有關部門之邀和中國佛教協會委派,參與創辦河北省佛教協會并任會長,主持河北省佛教的興復工作。一九八九年創辦《禪》刊。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一年期間,協助有明法師修復正定臨濟寺,開展講經、傳授在家菩薩戒等各種大型弘法活動。從一九九一年冬開始,主持趙州祖庭柏林禪寺的興復工作,使柏林禪寺從一片廢墟變成殿堂莊嚴、規模宏大的叢林,組織僧團,弘宗演教,振興河北佛教。從一九九三年起,每年在柏林禪寺舉辦“生活禪夏令營”,倡導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的生活禪,在佛教界和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日,河北省佛學院舉行試辦開課式。同年九月三十日(農歷八月初十日),隆重舉行柏林禪寺中興十周年慶典,正式就任柏林禪寺住持。二零零零年一月,河北省佛學院獲國家宗教事務局批準,五月十五日,正式出任河北省佛學院院長。 從一九八二年開始,先后出訪亞、非、歐、美、澳諸洲十余國,聯誼布道,廣結佛緣。 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河北趙縣柏林禪寺退居,湖北當陽玉泉寺退居、湖北黃梅四祖寺住持;政協河北省趙縣委員會副主席、政協河北省委員會七屆、八屆、九屆常委;全國政協第九屆、十屆委員會委員。
編輯本段大事紀要
△1992年,提心法師倡緣重建四祖寺,《廣東佛教》月刊刊發了他的緣起文告。省黃梅同鄉會會長、邑人帥元甲先生在縣辦公室主任兼管宗教外事的領導陪同下到四祖寺考察。帥公回臺后,在會刊《池州學報》全文刊發重建緣起,募集善款,支持四祖寺重建善舉。 △1992年5月,縣博物館專業人員踏勘雙峰尖,發現古砦遺址,又在門坎山口發現黑臉門生石塔。 △1992年11月,該寺僧人行時,通過多方打聽,找到了本煥和尚親侄女張奶(新洲縣人,原鎮農技站喻站長之妻),在黃梅濯港十里化工廠邊建房生活居住,并與主持全面工作的副張立瑞登門拜訪,了解其到時廣州光孝寺見叔父(本煥大師)經過,萌生通過堅光禮請本煥大師修四祖寺之意。 △1993年6月,縣宗教局刻制并發文啟用了:“湖北黃梅四祖寺”公章,同時發文批準成立了:湖北黃梅四祖寺民主管理委員會。縣宗教局發文明確:行時法師任湖北黃梅四祖寺民主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宗教局張副向其授發“湖北黃梅四祖寺”公章,全面負責四祖寺工作。為解決五祖寺常住派系矛盾,宗教局將堅光弟子高山等到五名沙彌,從五祖寺調來四祖寺常住,并負責護持寺院。 △1993年9月,縣博物館業務人員一行,首次對毗盧塔、魯班亭、衣缽塔實施測量,為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前期資料準備。首次在魯班亭后側發現建亭記事碑刻,記載魯班亭建于宋元符二年(1099)二月二十日,由德化(今黃梅縣)匠人盧仁仲設計施工。 △1993年10月,為了四祖寺的發展,縣宗教局在做好行時法師讓賢的工作后,委派五寺祖副寺、本煥和尚接法弟子堅光法師任四祖寺常務副主任,并組成了新的四祖寺民主管理委員會,任命了管委會成員:主任暫缺(留給本老),堅光法師任常務副主任、行時法師任副主任、覺道任委員。縣宗教局副張立瑞,親送堅光到四祖寺上任,親自主持了前后任主要負責人的公章、寺務、財務等事務交接工作。 △1993年12月,黃梅縣副縣長章江汶在四祖寺主持召開了:大河鎮長黃焱軍、黃梅縣土地局副何國啟、黃梅縣民族宗教事務局主持全面工作副張立瑞、四祖村於書記、四祖寺民管會常務副主任堅光參加的,落實四祖寺土地政策聯系會議。會議統一了思想,達成了共識。大河鎮黃鎮長和村書記同意:只要四祖寺開發,要多少給多少。完全同意縣宗教局的意見:按落實宗教政策規定,原屬四祖寺的山林土地無償交還四祖寺。土地局表態,批文后,他們保證辦理有關土地權屬手續,并進行了現場劃界。也是后來批文和宗教局請示中的四址范圍和估算的面積。 1994—1998年 △1994年元月,在黃梅縣政協委五屆第一次會議上,縣政協常委、縣博物館洪志在大會上作《搶救文物資源,開發四祖古寺》的提案發言。
直接請貔貅真的不知道有沒有,不過你自己帶過去請大師開光的話就肯定沒問題。
當然你最好就是到寺、觀去上香時先與大師預約個時間,再帶貔貅去讓大師開光。要是能夠跟里面的師兄(一般信佛的人相互間的稱呼)談的來,讓他直接帶你去找大師也行。
記得!開光是需要開光錢的,至于是多少都是隨意的,一般也就1-200元吧,也有人會給幾千上萬的,這都看你自己的條件和心意了。
光孝寺還沒有開放,應該快了,自己可以百度上搜上面說開放了就可以去了,解禁后應該不用預約吧,買了門票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