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金木水火土
五行分別代表: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五行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于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系統論。
擴展資料:
五行學說的應用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它光輝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極重大的促進作用。五行學說的實質,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條件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國古代人民,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根據太陽、月球對地球來回寒熱一年十二月周期運動變化的交互作用,總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干支紀年紀月歷法,并發展成為融入五行生克學在內,影響至現,在的“干支紀年月五行生克歷法”。
木,具有生發,條達的特性,屬東方。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屬南方。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屬中央。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屬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屬北方。
五行學說采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將世上萬事萬物樸素地分為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生克制化的關系,來說明和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變化。像陰陽一樣,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五行
金 4 木 3 水 1 火 2 土 5
我國古代文化中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
五行與數字1、2為木,1為陽木,2為陰木 3、4為火,3為陽火,4為陰火 5、6為土,5為陽土,6為陰土 7、8為金,7為陽金,8為陰金 9、10為水,9為陽水,10為陰水 五行的方位與特性 甲乙寅卯東方木;丙丁已午南方火;戊己中央土;辰戌丑未四庫土;庚辛申酉西方金;壬癸亥子北方水。 “木”具有生發、條直的特性,木主仁,其性直,其情和; “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火主禮,其性急,其情熱; “土”具有生養、孕育的特性,土主信,其性重,其情厚; “金”具有肅靜、殺斂的特性,金主義,其性剛,其情烈; “水”具有清涼、向下的特性,水主智,其性聰,其情善。 五行相生次序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克次序為: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在陽數中處于居中的位置,有調和之意。五,會意。從二,從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錯。本義:交午,縱橫交錯。東漢·許慎《說文》中解釋道:五,陰陽在天地之間交午也。《史記·項羽本紀》中寫道: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中國自古就有“六”是陰數,“九”是陽數之說,而5=2*2+1*2,6=5+1*2,9=5+2*2,這說明5是代表陰陽平衡的數字。在象征天地之氣的洛河圖里,5在中心,足見5是一個支配天地之氣的數字。
后天之相,基于五行。人教大興后,施教化,定禮法,衍化出更多的“五”之數: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靈——天、地、人、神、鬼
五方——東、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黃、白、黑
五時——春、夏、四季、秋、冬
五谷——稻、黍、稷、麥、菽
數字五追捧
古代先賢們,利用唯物主義觀,發現了有幾樣東西經過轉換,會有不同的形態的變化,而這個變化呢,能解釋我們宇宙大部分的物件構成,在當時沒有提出原子的概念時候,是相當先進的,他們認為,我們的空間是由五樣東西組合而成的。就是金、木、水、火、土。
跟著由于發現五行類別的各種屬性,他們將其貫穿成為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特別是到了戰國前期,大家看“尋秦記”經過鄒衍(歷史上傳說紀紀嫣然歸隱的人)里面大五行學家“”五行學說成為一個熱捧而完整的學說。
同時也一直影響整個中國的歷史發展,特別在道德經變成形而上學的學術研究和道士修德通真的學說后,五行學說融入到道德經里面,成為了道術的一部分。
但是五行最重要的一個貢獻,就是成為中華醫學文化的基石,上古們很多先賢將五行學說研究到及至,最后完美的架構了整個中醫學說,首先提出五行能對應內臟,頭部,手,腳,和身體經絡的概念,并利用此概念對應五行作藥物治療,其理念就是來自簡單包括全部物質組成的五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