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關系,既來之則安之。
開光,又稱開光點眼,多用在神像或者宗教藝術品上,乃是透過宗教儀式,請來神靈以靈力進入神像或宗教藝術品內。主其事者通常是僧侶,在,也常由民意代表、高級官員或者門閥聞人為之。其儀式大略是在念誦各種咒語或者吉祥話后,以朱砂筆點神像或藝品之上。佛教開光儀式所具有的內涵,是佛教特有的提升加持。佛教開光儀式,不僅是開佛眼,更是開眾生的心眼,開內在般若智慧。
開光是佛教術語,釋迦牟尼佛在《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中講:“復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如點眼相似,即誦開眼光真言二道。”在《事師五十頌》中稱“開光”為“圣住”,“圣住”是非常標準的稱呼,意思是請佛和菩薩的化身與般若智慧安住于佛像內。嚴格來說,“開光”只適用于寺院落成、佛塔落成、佛像落成與安放、以及佛經安放等佛教活動上。依照佛教的傳統,寺院、佛塔和佛像落成后,要選擇適合的日子,舉行致禮儀式,以表示供奉、安住等意。
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佛教認為,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就受到無明塵垢的污染,而不能徹見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開發我們內具的智慧。唐代神秀禪師說過:“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以,在開光儀式中,行使主法的人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塵的動作,這是表示要拂去眾生心地上的垢塵;用鏡子一照,表示垢除凈顯,明心見性,真正見到諸法的本來面目;用朱砂筆點向佛眼,是因為眼睛代表了智慧,所以點開佛眼,開發眾生的內在智慧。如果眾生沒有智慧,對諸法妄起分別,就如眼睛有病,見到空花,還執為實有,所以需要除去眼病,發掘原有的般若智慧。
去寺里詢問一下,讓他們幫你開光
首先你既然選擇開光那你肯定是要尊重的比如 :洗澡的時候你要把開光的東西放到背部 還有房事的時候你最好是取下來,真的忘記取下,佛菩薩也不會懲罰你的。外面最好是不要去觸碰
佛像開眼或者閉眼代表這不同的修行方式。
閉眼佛:代表修行禪定,修行慧觀。重點在于修行精進
開眼佛:代表觀察世間,循聲救苦。重點在于吉祥如意
擴展資料:
中國佛教雕塑簡介:
中國的佛教雕塑正式記載是在公元200年以后,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約220-280年)記載有"窄融大起浮屠祠內有一尊金銅佛像",這是中國正史中首次明確的雕造佛像記載。
現存后趙石虎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金銅佛像是中國有明確紀年的最早佛像,標志著定型化的單獨佛教雕塑已普遍出現。
印度佛像傳入中國后,適應中國人的審美習慣作了改造。早期佛教造像,面相豐圓,肢體肥壯,神態溫靜。北魏(386-534年)孝文帝親政以后,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并遷都"洛陽"。這時的佛教雕塑,受到"秀骨清像"
風格的影響,融合南北,出現了以龍門石窟為代表的面容清瘦,風神飄逸的佛教造像。 龍門石窟雕塑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時期是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燦爛輝煌的時代,佛教雕塑在唐朝的武則天時代達到高潮。龍門奉先寺是唐高宗和武則天開鑿的大型摩崖像龕,包括盧舍那佛及弟子、羅漢、菩薩、天王、力士等一鋪十一尊巨像。
主像高17米,群像布局嚴謹,刀法純熟。佛像面容貼切近人,身體圓肥豐碩,筆意豪壯;菩薩細腰斜款、雍容華麗;天王、力士肌肉怒凸,神情雄武。唐玄宗時期是中國佛教造像的黃金時代,此時的造像,圓潤豐腴,寬妝高髻,充滿生命的活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圓熟與完美。
唐代佛教雕塑最集中地體現在佛教石刻藝術上。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佛教雕塑的起源
開光要正規 像身里必須有心經 念誦經文 咒語 加持才行
開光是念誦經文把神、佛的法身請來進入這個像里受眾生供養,才是真正的開光不然都是空殼,除神、佛像以外,其他物品都是加持,不叫開光。
佩戴的神、佛像,照片等等,自己念誦佛號----阿彌陀佛 意念請佛加持一下就行了
要提供照片,才能夠幫您看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