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歸元寺、寶通寺、蓮溪寺、龍華寺、古德寺、古卓刀泉寺; 道教:長春觀(著名的道教龍門派道觀,為紀念長春真人邱處機而建)、樓隱寺; 基督教:榮光堂、救世堂、崇真堂、武昌堂; 天主教:漢口、漢陽、武昌曾經是三個獨立的教區,分別隸屬于不同的傳教修會。漢口總主教區為意大利方濟各會,武昌教區為美國方濟各會,漢陽教區為愛爾蘭高隆龐傳教會。圣若瑟堂、圣家堂、圣高隆龐堂、漢陽顯正街; 伊斯蘭教:起義門清真寺、原廣益橋清真寺、民權路清真寺、江岸清真寺、二七街清真寺。
古德寺,蓮溪寺
大的就2個,歸原寺和寶通蟬寺
武漢市
寶通禪寺
位于洪山南麓,為武漢市佛教四大叢林之一。唐貞觀年間殿宇擴建,又名彌陀寺。明成化年間改為“寶通禪寺”。現存為清光緒五年(1879年)所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德寺
0位于漢口解放大道東。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由隆希和尚創建,名為“古德茅篷”。光緒三十一年曾擴建,1914年至1919年間又增建,改為現寺名“古德寺”。
歸元禪寺
位于漢陽區漢陽翠微峰下,原址為明代漢陽詩人王章甫的私人林園“王氏葵園”,為清順治 15年(1658年)由白光法師興建,取“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的佛偈而命名,其與寶通寺、蓮溪寺、正覺寺合稱武漢四大叢林。
蓮溪寺
位于武昌丁字橋南面約兩公里的盤龍山上,是武漢市目前唯一的一座佛教“女眾叢林”——尼姑庵。蓮溪寺創建于元末明初,當時的香火很旺盛。現今的蓮溪寺座北朝南,占地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所存主要建筑大都為元明時所建。1959年該寺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報恩寺
位于新洲區青龍山,始建于 1918年,原址在新洲倉埠鎮。現存建筑為大霞山別傳寺住持釋本煥及其弟子出資于1982年起開始興建。其建筑有大雄寶殿、藏經閣、天王殿、觀音殿、鐘樓、鼓樓、羅漢墻、放生池、寮房、食堂、花園、方丈室等。總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寺院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環境幽雅。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重重疊疊,錯落有致,氣勢磅礴,掩映綠樹叢中。寺內珍藏有《龍藏》。
黃石市
栗山寺
位于下陸區,始建于東漢,迭經興衰,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新進行了一次修整。該寺法系屬臨濟寺。現存建筑兩千馀平方米,有明嘉靖及清乾隆年間所造墓塔數座。寺內另珍藏佛經二部。
弘化禪寺
位于東方山中,相傳此山因漢代人奇人東方朔而得名,馬祖道一大師高足德聰和尚在此結廬,唐憲宗為其修建梵宇,御書賜名“寶峰招提”,宋真宗御筆親改寺名為 “寶寧禪寺”,元成宗御筆改題寺名為“化禪寺”,明憲宗又改寺名為“弘化禪寺”,歷來是鄂東南佛教道場中心。弘華禪寺整體布局縝密,回廊曲折,相互貫通,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地藏殿、觀音殿、大雄寶殿、祖師殿等。寺內有重要的文物祖師舍利塔金塔頂,鎮寺之寶為宋初的沉香木祖師像。寺內有塔林,有塔約五十座,最重要的開山智印祖師塔。珍藏佛經三百馀部,有碑刻五十馀塊。
廣法寺
為北宗慶歷年間鐵牛和尚所建。現有建筑大雄寶殿、鐘樓、客堂、齋堂、關房等多為近年陸續重建。寺內有有墓塔十馀座,塔主為開山祖師鐵牛禪師及薰聞法師等。另有經文碑、功德碑等碑刻五十馀種塊。
華藏寺
位于鐵山區鹿獐山公園西側。始建明萬歷年間,開山祖師為云晦法師。建筑總面積達五千余平方米,它由玉佛殿、轉佛場、大雄寶殿、齋堂及兩邊寮房等組成一個氣勢恢宏的寺廟建筑群。為1993年重建,均是全木結構。寺中有現代碑刻四塊,及桂樹、羅漢松等珍貴植物數株。
襄樊市
位于谷城縣茨河境內,五朵山獅子峰。始建于隋大業年間(公元605至618年),距今近1400年歷史,是全國百家名寺之一,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首批命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成化、嘉靖年間,清康熙、同治年間及解放后都曾進行過不同程度的維修。前有天王殿,殿建臺上。后有大雄寶殿,高18米,內供 8.2米的毗盧佛一尊,是全省少有的大佛。天王殿左側有鐘樓三間,重檐二層,上吊萬斤巨鐘,下供如來佛。寺有八景:萬銅鐘、玉帶水、獅子山、金字山、臥牛池、玉石碑、龍泉池、鎖風橋。古稱“峰巒環拱,聚氣藏風,水遠貫通”。現已列入隆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鹿門寺
位于襄樊市襄陽城南約15公里處東津鎮鹿門山。始建于東漢建武年間,是漢唐以來的佛教勝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建武年間襄陽侯習郁立神祠于山,因神道口刻有二石鹿,俗稱鹿門廟。西晉改名為萬壽禪寺,唐復名鹿門寺。漢末名士龐德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皮日休皆棲隱于此。明景泰年間(1450~1456),在此建"三高祠",并供其像,以示紀念。明末毀于火,清初以來,屢有修廢。現保存有石鹿、龍頭噴泉、瀑雨池、天井、大殿等古建筑和碑刻。目前,鹿門寺已修葺一新,并有龐德公采藥棲身洞、孟浩然亭、伏虎亭、望江亭等16個景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德寺
位于襄樊市襄陽城西10.5公里處。寺建于唐代,原名云居寺,分為四大殿,明景泰年間重建,弘治年間稱廣德寺,并修造多寶佛塔于殿后。原建筑物年久失修,僅剩后殿,為硬頂重檐式磚木結構。多寶佛塔高17米,分塔座、塔頂兩部分,呈八角形,每角上方嵌有石雕龍頭,東、西、南、北四壁各有一扇門,故稱“八方四門”。南門為正門,門外上壁雕一尊盤膝坐佛,其上還雕有“多寶佛塔”4個字。塔座內有灣形石臺階,拾級可登塔座頂部。在塔座頂部平臺上建有五座塔峰。正中的塔峰為六層圓徑不同的密檐式磚塔,高10米,上有生鐵鑄成的一個鍋形鐵頂,鐵頂下沿掛有8枚形體相同的小鈴鐺。寶塔上下內外,共雕有大小不同的盤坐式佛像48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水寺
位于棗陽市吳店鎮獅子山。原名白水禪林,寺內原祀劉秀塑像。明宣德年間,主持真隆和尚將正殿改為供佛,以西偏殿祭祀光武。光武帝位旁列云臺28將的牌位,現已換為卷軸畫像。現存的主要建筑為大雄寶殿、劉秀殿、娘娘殿。寺內還存有“白水重光”石刻及今人書畫數十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孝感市
泅洲寺
位于云夢新店鎮。因寺周為湖沼被水環繞,故名。相傳系唐代創建。據寺前元代石碑記載,泰定四年(1327年)曾重修。其主體建筑為大殿,殿前鐘樓、鼓樓分列左右,再前有山門。大殿為木結構,高9米,面積117平方米,重檐歇山頂,保存較好。鐘樓東西向,平面近方形,高8.5米,面積50平方米,亦重檐歇山頂,現尚存。鼓樓于1954年被洪水沖毀,山門及圍墻現已不存,均未修復。
鄂州市
靈泉寺
位于鄂州市鄂城區西山公園內,原為吳王避暑宮,名“圓通寺”;始建成于晉太元年間,名為“西竺蘭若”;南北朝稱作“積翠山房”;隋名為“西山寺”;宋元中稱“靈泉寺”;明代稱“資福寺”;清代改為“古靈泉寺”,又名“靈泉禪林”,沿襲至今。主體建筑包括:文殊師利堂,天王殿,大雄寶殿,拜殿,武圣殿,觀音殿,避暑殿,念佛堂,藏經樓及禪房、三賢亭等建筑,還有正在規劃中的五百羅漢堂、祖師殿等,總占地面積近五千多平方米,成為西山風景區的主體建筑群。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宜昌市
玉泉寺
位于當陽市城西南12公里的玉泉山東麓。因其佳境獨擅而享有"三楚名山"之譽。占地面積約5.3萬平方米。是湖北省最大的佛寺,被譽為"荊楚叢林之冠"。玉泉寺初名普凈庵,東漢年間,高僧普凈禪師云游到此,結茅為庵。夷陵之戰時,劉備親臨當陽為關羽設祭,并擴建原廟,興建"顯圣祠"。隋開皇十三年(593),高僧智凱奉詔建寺,改名玉泉寺,為智者道場,晉王楊廣賜額"玉泉寺",與南京棲霞寺、山東靈巖寺、浙江國清寺并稱天下叢林"四絕";唐儀鳳三年(678)神秀在此宏揚禪法,玉泉寺成為海內外佛教徒景仰的圣地;宋真宗時改稱"景德禪寺";元、明、清均有所修葺。為中國佛教天臺宗的四大祖庭之一。玉泉寺坐西朝東,中軸對稱布局,有鐵塔、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東堂、西堂、東禪堂、般舟堂、藏經樓等。大雄寶殿為寺內主體建筑,始建于明代,面闊七間41米,進深五間24米,高23米。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構架,立柱72根,天花、藻井均施彩畫,1982年落架大修。玉泉鐵塔鑄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位于玉泉寺前方。原名"佛牙舍利寶塔"。通高17.9米。八角十三層仿木構樓閣式鑄鐵建筑,重達3.83噸。雙層須彌座,鐵鑄塔座、塔身,銅制塔剎。塔身每層出平座,置斗拱出檐,底層柱角鑄8個力士,走馬板上鑄有二龍戲珠、八仙過海、海山、水波、海藻等浮雕圖案。相間諸面各設壸門龕和佛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岡市
四祖寺
位于黃梅縣城西北十五公里的雙峰山。原名正覺寺,又名雙峰寺,又因座落在西山半山腰,故名西山寺。由禪宗四祖道信大師親手創建于唐武德七年,幾經復毀,現已重修。現存有毗盧塔、魯班亭、靈潤橋、四祖殿、慈云閣等古代建筑,還有授法洞、卓錫泉、洗筆池、石魚磯、釣魚臺、夾木石、碧玉流等名勝古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祖寺
位于黃梅縣東山,又名東山寺。為五祖弘忍大師創建,因以為名。始建于唐咸亨年間,幾經復毀,現已重修。現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麻城殿、圣母殿、觀音堂、真身殿、干佛殿、方丈樓、禪堂、戒壇等建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然禪寺
位于浠水縣秦春山。隋朝開山,唐初建寺,是禪宗三祖僧璨的住錫地。現存建筑有祖師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觀音殿、講經堂等。祖師殿系全花崗巖結構,內有降龍祖師像,系宋朝遺物。舍利塔一座,塔主為慧元法師。又有明朝的古樟樹、皂莢樹。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為“天然禪寺”、“三祖殿”親筆題額。
天求禪寺
位于浠水縣城東10公里的石峰山上,始建于唐文宗開成四年,1954年毀于山洪,現已重修。現存有鐘鼓樓、天王殿、寺門石刻、凈手池、和尚池、雙寺峰、缽孟峰、虬虹領、白額崖等景。有三祖殿碑文和唐代截玉印。
斗方禪寺
位于浠水縣白蓮鎮白蓮河風景區斗方山,又名“崇歸寺”。因山形如斗,故名“斗方山”,寺以山名。世傳為魯班始建,文獻記載系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所修。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多次修葺。現存上斗方三重殿堂,上殿梁、柱皆石結構,石柱八根,高4.6米,柱圍2.2米,建筑牢固,造型壯觀,工程巨大。殿前有月臺式場地,場前有石質臺階。中殿和下殿為青磚結構,亦有石柱八根,殿內有石質佛龕。附近有羅漢洞、八卦洞、飛云洞、百合洞、觀音洞、醒酒石、撐腰石、燈籠石、連花石、三生石等。
安國寺
位于黃岡市黃州城南的青云塔下。唐顯慶三年創建,另一說寺立于唐保大二年,始名護國,嘉佑八年賜今名。現存門樓、三座大殿和部分房屋。寺內存唐代所傳玉印一顆和《大藏經》一部。
十堰市
溫泉寺
又名湯泉寺,位于房縣城關鎮東南5公里馬欄河南岸,背靠湯池溝口,因寺內有溫泉而得名,建于唐代,清嘉慶年間重修。現存建筑面積218平方米,磚木結構。其中大殿、九脊四坡頂,面寬5間,進深3間,軒昂宏偉。臺亭,六角攢尖頂上下兩層,高9米,俏拔卓立。
回龍寺
位于十堰市茅箭區瞿家灣。寺旁兩口清澈見底的水井,如龍雙睛,寺前縈繞曲流的馬家河,似龍回游,因以寺名。元代始建,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后毀修多次。現存前后三重大殿和東西廂房。前殿內四大天王像,系巨石所雕,魁偉威武,極為壯觀;中殿門前“重建回龍寺記”石碑,制作精致,刻字工整;后殿樓上尚存大幅彩色壁畫,耐人欣賞。寺外左右有小巧古樸的泰山廟、娘娘廟和明建照北塔。
荊州市
鐵女寺
位于荊州市荊州城區,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明嘉靖二十四年重修。鐵女寺現有山門、韋陀殿、大雄寶殿等建筑。山門內赫然兀立有2米多高的大石碑,正面為一巨大“佛”字,背面就是朱植的《鐵女寺碑記》。二鐵女置于大雄寶殿內,分別高90厘米,137厘米,其形態模糊,如坐似立,與美麗的傳說交相呼應,令人遐想。
章華寺
位于荊州市沙市區太師淵。據寺內碑文記載,該寺始建于元代泰定年間,即1325年左右。另據史料記載,該寺的位置正是楚靈王行宮古章華臺的遺址,章華臺是楚靈王于公元前535年所建。因此,章華寺當初又名章臺寺。清代章華寺重修。鼎盛時期占地約14.7萬平方米,殿宇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有山門、天王殿、財神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彌陀殿、藏經樓、禪堂、念佛堂、凈月堂、齋堂、客堂、方丈室等主體建筑,規模巨大,雄偉壯觀。寺內珍藏有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賞賜《龍藏》一部、鑾駕半副以及其他宮廷珍品。章華寺內的章華古梅、沉香古井、銀杏古樹、石碑古刻被稱為"四古之絕"。其地下還有春秋時的貝殼路和東漢時的大漢磚等。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鷲寺
位于松滋市清神路旁的降道嶺,相傳晉朝為紀念游方和尚靈鷲所建,是當時江南第一大寺廟,60年代修建洈水水庫時被毀,現已重修,殿宇宏偉,共有六重,第一重為戲樓大院,第二重是韋陀四大天王殿,第三重是三尊佛殿,第四重為羅漢祖師殿,第五重為方丈禪房,第六重供坐佛一尊(高達10米),旁邊有財神殿、百子堂,后面有經堂數十間。
恩施市
回龍寺
位于恩施市龍鳳鎮小龍潭村,始建于清代,“文革”期間被毀,現僅存廟宇遺址,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保存有原石門、部分圍墻和寺前石級階梯。在石級路旁,還有回龍寺石碑一塊,高1米、寬0.4米,碑文記載了寺前石級修建情況。
文昌祠
位于恩施市鰲脊山頂。為清代佛教建筑。又稱文昌宮、文昌廟。據《恩施縣志》記載,文昌廟原建于城南門外,嘉慶三年(1798年)移于今址。坐西朝東,為雙重檐歇山頂無斗拱磚木結構建筑,東西長25米,南北寬15米,占地375平方米。正門為牌坊式,出檐飛角,飾以人物、山水、花草。石門框上則雕刻吼獅云龍,整個門墻富麗堂皇,為祠中建筑的精華。祠內分前中后三進,前為天井,中為卷廳,后為正殿。天井中原有戲臺,是演唱鄂西地方戲--南戲的主要場所之一。卷廳為木構建筑,高4.5米,進深7.5米,有圓柱8根頂撐屋面。正殿又名桂香殿,高10米,進深8.5米,以24根圓柱頂撐屋面。枋間襯體及石柱礎上雕刻麒麟、斗獸等動物及蓮花、棋、琴、書、畫等圖案,線條簡潔流暢。
仙佛寺
位于來鳳縣城東7公里的西水河邊佛潭巖上。是湖北省唯一的石窯寺。也是我國開鑿年代最早的石窟,始鑿于335年。。仙佛寺上依絕壁,下臨深潭,重檐三疊。干欄式廟宇直伸河沿。石窟中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高的5米余,矮的10多厘米,且神態各異,雕工精湛。大佛坐于蓮臺之上,高約五米半,中間的大佛旁有小佛四尊,兩側的大佛,伴有小佛兩尊,小梯高約兩米。南有石窟群,刻有一米高的小佛十九尊,整座石窟全長三十五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仙桃市
普佛寺
位于沔城鎮。其前身為"甘露寺",元改為"普佛寺",1986年重修。現存有大雄寶殿、天王殿、三圣殿、觀音殿、地藏殿、念佛殿等建筑,總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
天門市
白龍寺
位于天門市皂市鎮五華山。始建于為南朝齊,1993年重修。現存有前殿和大雄寶殿,有佛像32尊。前殿供有彌勒佛、韋馱、四大天王;大雄寶殿供有如來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善才、龍女、文殊、普賢、十八羅漢。寺內尚有明代碑碣三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還有荊門千佛寺、潛江大佛寺等。
在佛教寺院的過程當中應當注意什幺1)、不可以帶“墨鏡”進入佛教殿堂。2)、在佛教寺院是不允許給佛像照相的,那樣表示對佛祖的不尊敬,從文物保護角度來講,不論我們現在所用的照相機有多幺的先進,他們所放射出來的光線多多少少對我們的佛像都有損害,而在損害了之后再去維修的費用是無法計算的,況且有些東西一旦損壞了是沒有辦法彌補的,所以,不管是站在文物保護的角度,還是對佛教尊敬的角度,我們都不應該在佛教寺院里面給佛照相。3)、不管是游覽藏傳佛教寺院還是漢傳佛教寺院都要從左向右順時針游覽,在西藏只有信奉苯教的寺院才從右向左逆時針旋轉的。4)、還有我們在進入佛教殿堂的時候是不可以用腳去踩踏“門檻”的,因為在佛教“門檻”象征著佛的肩膀,如果踩踏了會不吉利的,而且在我國的南方也有這種說法:“在古代,只有青樓女子傍晚在招攬客人的時候才依欄踩門,因此而忌諱踩門檻,尤其忌諱女子踩門檻”;還有說法認為“門檻”象征著一個家族的財運,如果用腳去踩就相當于把自家的財運踩在腳永遠都不得翻身。5)、佛教寺院忌諱雙數,因此在“轉經”時要幺轉一圈、要幺轉三圈,另外我們看到的塔一般都是“一層”、“三層”、“五層”、“七層”、“九層”、“十一層”和“十三層”,其中“七層”最常見,我們經常聽“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浮圖”就是寶塔的意思。“七級浮圖”就是七層寶塔的意思。6)、在佛教寺院“合掌”用于表示對對方的敬意,在拜佛的時候一般要“合掌”于胸前,然后由上到下分別在額頭、嘴邊、和胸前各停留一下,表示自己的“身”、“語”、“意”與佛祖的“身”、“語”、“意”相一致,也就是說自己在說話做事都要言行一致,不能心口不一。然后這樣拜三下,拜的的是“三身佛”。一拜“法身佛”、二拜“報身佛”、三拜“應身佛”。敬佛,許多細節上都有講究的。
首先說選門進,寺廟建筑都有許多道門,從哪一道門進入都有講究的。據說只有開了光的寺廟才有資格修十三道門。正中間的三道門,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游客,進門只能走右邊的那道門,中間那道門叫空門,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
進門時,女客先邁右腳,男客先邁左腳,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門檻上,而且這步子,需邁得越大越好。
燒香的話,三炷為自己祈福,六炷為兩輩人祈福,九炷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個極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圓滿的高香。
是燒香再叩頭。燒香的話,應該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燭,因為常人用右手殺雞剖魚,如果是左撇子的話,則反之。
燒香時,先點燃香,要越旺越好,人們就常說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舉過頭頂作揖。
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進門叩頭了。叩頭的話,要認準佛祖菩薩或羅漢。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薩一陣猛叩頭。
跪拜的姿勢是這樣的,雙膝跪在蒲團上,雙手合什,注意,這個雙掌合什要注意手心處呈空心狀,高舉過頭頂,向下至嘴邊停頓,可許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攤開雙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還有一個儀式叫"開光",當然是由得道高僧來主持最好。平時開光的東西置于家中,須得初一十五凈手焚香,否則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開普光,則不同,開光的物件可隨身攜帶。供開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
把開光的物品和寫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記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寫)的紙用紅紙或紅錦囊包好,遞上隨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數字相關),請大師幫忙開光。言語需恭敬,否則冒犯了大師,不給你開光。
開光的過程是把所有的開光物件放于一托盤,置于佛前,大師念經數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賦于靈氣與法力,可以帶在身邊保佑你了。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每年春節及農歷初一、十五等日期,廣大群眾有到寺院香禮佛、祈福求安的習慣。為使十方善信種植福田、廣獲法益、正善正行,以滿所愿,故將燒香祈福的正確方法簡要的介紹給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進寺廟上香有什么禁忌注意事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