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尚書·洪范》記述的是周武王與箕子的對話,其中談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傳統認為《尚書·洪范》、《尚書·甘誓》是西周作品。疑古派因為戰國前著作中「五行」出現的很少,就認定戰國前出現「五行」的作品必是後人偽作。這種論證是不妥當的。聶文濤指出,《左傳》所說「五材」是五行思想的應用或延伸,而不是「五行」理論的發端。「材」在春秋時期沒有「行」的含義。《左傳》:「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表明「五行」理論已經具有很大影響。《左傳》同一時期的《孫子》中就提到了「五行」,疑古派要證明《孫子》是戰國後期的偽作是很困難的。疑古派曾推定《尚書》為漢代作品,但郭店楚墓竹簡證明《尚書》確非漢代人偽作的。
可以肯定,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一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因為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帝》篇中記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那麼,什麼是五行,歷史上又是如何詮釋「五行」的呢?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范》中則指出「鯀矱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確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認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時,已將「五行」認定為構成萬物的五種基質。在《左傳》中也存在著「五行」,在這里,他是被認為是「地之五行」與「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關的。
「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所謂「行」,鄭玄注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則具有一定的象徵的意義——「行」。「行」所指稱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依循著本身之為呈現所固有的一種規則而持續地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為。因此當鯀矱洪水時,帝要震怒,因為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作為,天命之降於禹,是因為禹因勢利導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壞水性,壞了自然之性,定會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導致人怨,是以夏啟伐有扈氏,認為所行之討伐是「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五行」意味著物質運動;意味著萬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實際在表達一種思想:不順「五行」而行,則將如有扈氏與鯀般,為天命所棄絕!雖有點唯心之嫌,但也并非不無道理。遇事依循自然,因事而治,一定會比盲目胡為要來的順暢。
五行可以由八卦推出來:
五行:金木水火土,一提五行,有人就不屑一顧的說是,有人還穿鑿附會說是五種物質,對應大自然的金屬,樹木,流水,烈火,土壤,其實五行乃是五氣,比喻為五種物質,乃形象描述。當然化氣為物,說是五種物質也有道理,但不能偷梁換柱,五氣乃是根本。
萬物從一開始,一的內涵就夠我們研究的了,可能還好多人研究半天也不懂,外國人就更不懂了,一分為二,畫為「—」和「--」,即陰陽兩儀,陰陽又是根本,外國人,懂陰陽嗎,還是我們中國人說了,才懂,還一知半解,中國古人可陰陽研究透了的,還發展為陰陽學說,這不是中國人智慧的表現嗎?光是陰陽就足以解釋世界萬事萬物了,如陰陽對應季節就是夏、冬。陰陽兩儀分為四象,即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對應1、3、2、4,陽為單,陰為雙,為什麼,不會看不懂吧。太陽,少陽對應1、3,太陰,少陰對應2、4。太陽為1,少陽為3,太陰為2,少陰為4,同時也是1234數的順序的由來,古人發明了1234四個數了。太陽對應太陽,太陰對應月亮。太陽為至陽純剛之氣,月亮為至陰純柔之氣。少陽為木,太陽為火,少陰為金,太陰為水,對應四季為木春,火夏,秋金,冬水。夏的陽氣至明,故太陽為夏火,木春為少陽。這里應該看得懂,把事物分為陰陽四象,現在看來很簡單,但這是三千多年前的知識,把陰陽四象與數相聯系,就更加不簡單了,就是今人也不一定做得到,難道古人的思維是跳躍式的。
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這個也應該看得懂,現實中有很多例子證明。古人是如何得出來的呢?是觀察自然就得出這麼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高度概括的理則嗎?中國的古人很不簡單,因此在學習古代文化時要多有敬畏之心,不要罵古人,其實現在的很多問題,在古人那里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只是我們無知淺薄丑陋而已。1為陽氣之始,2為陰氣之始才對,故剛才的太陽為1,太陰為2,是錯誤的要修正,故太陽轉為陰之始為2,相應的火也為2,太陰轉為陽之始為1,相應的水也為1,古人想到這里太了不起了,故水1,火2,木3,金4。
順生逆克,這個定理不知是誰提出來的,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很多例子證明,那麼推理是怎麼回事呢?古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秘訣就是舉一反三,對人類與自然觀察仔細,現今有幾人瞭解自己,瞭解自然,生活在大都市里,迷失在大都市里,認為自己是城市的一部分,認為生來如此吧。在中醫里,氣順則百病除,氣逆則百病生,當然順生逆克,其實犯了循環論證。春夏秋冬,自然之順序也,1234,數之順序也,順則符合自然規律,故順生,違反自然規律則亡,故逆克,說出來道理很簡單,故古人云:大道至簡。金木水火,春夏秋冬皆氣也,由春而夏,由夏而秋,氣之流動也,自然之規律也,不可違反也,違反則自取滅亡。這里也應該看得懂。順生,由春而夏,故木生火,由秋而冬,故金生水,由夏而秋,是不是火生金?否也,由春而夏,陽氣漸旺上升,由秋而冬,陰氣漸旺下降。陽主升,陰主降,也應該看得懂,大自然也很多例子證明。升降是符合陰陽學說的,升為陽,降為陰,故陽上陰下,引申一點,男女交合,男上女下,自然之位,不要說連男陽女陰都不曉得,那麼是不是女上男下就不對,哎,又犯了形式主義了,陰陽是二氣,不是形式,氣之流動,變化莫測,唯有軌跡可尋,陰陽有這麼簡單就對了,男上女下,或女上男下,不過是陰陽二氣流動的兩種形式而已,形式多著呢,研究這方面學問的人就是陰陽家,古代的性保健專家,哎,一兩千年前就出現了性保健專家,而且知識那麼豐富,無所不包,中國人的性生活質量卻不是世界上最好的,究竟是古人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拋棄了古人。
由夏而秋,因為有個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陰陽轉換,故不可火生金,而有個中間轉換的樞紐,名之為土,土在中間,至此五行全,由此可見,陽極而陰,陰極而陽,也不是說變就變,而有個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很好理解,因為火為太陽,變成的是陰之始,但接下來的金是少陰,不是陰之始,由陰之始到少陰,肯定有個過程,故先火生土,土再生金,而且是由陽變陰,陽主生,而陰主亡,陽主進,陰主退,順主陽,逆主陰,故由火到金才有火生土,土生金,而由水到木,只有水生木,無中間土的轉送。火變金,全賴土之功,陽變陰,本為逆,因為有了土,就火生土,土生金,順生了,陰變陽,本來就是順,故水生木。這就是五行相生的原理,五行相克一樣的道理。你自己看看這些是不是騙人的,如果是騙人的,那麼千千萬萬的古人都是騙人的,他們都騙人干什麼?而且在這些虛假的知識基礎上還建立起那麼高深的學問來,陰陽五行說,只是中國古老文化的地基,而在地基上面已經建立起摩天大樓了,難道這座摩天大樓是空中樓閣,古人真的就這麼無聊。一談到陰陽五行學說你就搖頭,那這座摩天大樓你是一點都不知道的。這些在中醫里都是很基礎的部分,中醫辨五行,就是辯五氣,辯五氣,遠遠比這里講的復雜高深,畢竟那是一門學問,這里只是告訴你五行就是五氣,推理五行就是辨識五氣的流動軌跡。
再來與數相聯系,土自然對應5,由此數發展為五個,12345。五行再分陰陽,注意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陽可再分陰陽,陰也可再分陰陽,故陽木,陰木,陽火,陰火,陽金,陰金,陽水,陰水,陽土,陰土,共十個,用數表示是1234567890,這只是其順序數,即自然數,還沒有與氣相聯系。這里五行再分陰陽,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外國人有嗎?學習中國古代文化只能用中國人的思維才能學會,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容易學會,還是缺乏中國土壤滋潤的外國人容易學會,用西方的話說就是中國注重形象思維、抽像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結合,以形象思維為主,而西方是抽像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結合,以抽像思維為主,你學了西方文化,再來學習中國文化,思維能力都有所提高。12345是有氣的內涵的,故為了區別,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表示(陽木,陰木,陽火,陰火,陽金,陰金,陽水,陰水,陽土,陰土)十氣,故十干就是十氣,中國用了那麼多年的干支紀年,你不要說現在你才曉得十干就是十氣,由此五氣發展為十氣,甲陽木,乙陰木,丙陽火,丁陰火,庚陽金,辛陰金,壬陽水,癸陰水,戊陽土,己陰土,為什麼戊陽土,己陰土?注意用中國人的思維,土在中間呀。12345為陽,67890為陰,12345為生數,67890為成數,有生數,才有成數,這句話應該看得懂吧,意思是說67890是由12345變來的。12345對應水火木金土,67890也對應水火木金土,12345為陽,67890為陰,故甲陽木3,乙陰木8,丙陽火2,丁陰火7,庚陽金4,辛陰金9,壬陽水1,癸陰水6,戊陽土5,己陰土0,現在應該清楚為什麼會有十個數了吧,十進制是如何來的吧,你每天都在用1234567890,卻不知道他是由陰陽五行變化來的,不是可笑嗎?為什麼1234567890是由陰陽五行變化來的,可以反證,中醫里辨識十氣的流動,可以用1234567890加減得來,這不是證明1234567890,我們常用的十個數代表十氣嗎?氣數,氣數,氣化為外為數,數的加減就是氣的變化,萬物乃氣化凝成(這句話可能好多人看不懂,不是氣變魔術一樣化為萬物,而是說生存在這地球上的萬物都要受陰陽五行的影響),也就是說萬物都是可以計算的,中國人的口氣真大,但你信不信呢?如果告訴你計算的方法,你認為可不可以呢?
再舉例說明數可以計算,1+1=2,很好理解,一畫再加一畫,就是兩個一陽變為太陽,一陽為1,太陽為2,故1+1=2,同樣,1+2=3,2為太陽,陽極而陰,變為陰之始,變為動,動為陽,在上,故一陽加太陽,相當於一陽加太陰,剛好為震卦3。注意,學習中國的文化要用中國的思維。
十干為十氣,剛好圍成一個圓圈,(春夏秋冬就是一個圓圈了,就是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產生的),但這里的圓圈并不只是因為地球圍繞太陽轉時是個圓,而是認為氣之流動的形式就是平滑線,因為要周而復始,故為圓,因為氣產生於天體運行,沒有地球自轉和公轉,就沒有白天黑夜,沒有春夏秋冬,就沒有陰陽五行,故干又稱為天干。說了干的來歷了,接下來說地支的由來。
地支由來相對簡單的多,因為陰陽產生了八卦四象,六十四卦,還可以接著往下推,2的n次方個卦,相當於用2進制來計算世間的萬事萬物,陰陽分為兩類,四象分為四類,八卦分為八類,64卦分為64類,以致劃分無窮。古人分到64卦,已足夠用矣,因為計算機的出現,朝64卦下面細分不是難事,但要有古人那樣的智慧。作為中國人應該清楚什麼是乾卦和坤卦吧,應該清楚先天八卦圖吧,乾在上代表天,坤在下代表地,乾到坤六種變化,坤到乾六種變化,即十二消息卦,這12種變化剛好為一周,即一日,或一年,故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說法,日為自轉,年為公轉。這12種變化古人用地支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12種變化也是氣的12種變化,故12地支就是12氣。天干十氣,也是在一天之中,或一年中變化,故只有年、日有干支紀法,月時沒有,月時的干支由年月干支推出。年有12變化,故年有12月,日有12變化,日有12時,現在發展為24時。地支為12氣,天干為10氣,天干為主導,故12地支可轉換為10天干,10天干就是陰陽五行,故12地支也是陰陽五行,可以用數來計算。一年之中,月亮的圓缺可不是剛好12次,月亮的圓缺用初一、初二來記錄,那年12氣的變化用什麼來表記呢,就是24節氣,每一個節就是氣的轉換點,每過了一個節才是一個新月的開始,這里的月不是月亮,而是12地支對應的12月。故計算地支氣的變化時,要用節來區別。12地支也可分陰陽,就變成24節氣,每一個節氣里氣前為陽,氣後為陰。可以接著變化下去,24變36,變48,變60,變72,以至變化無窮。12地支氣和10天干氣是不同的,10天干氣是陰陽兩儀變化而來的,與地球的轉動沒有關系,符合萬事萬物,放之四海而皆準,古人的描述是充盈天地之間,無處不在。而12地支氣是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引起的,故稱為地支,和地球有關,和大地的位置有關,和大地的方位有關,12地支有方位,10天干沒有方位,知道年有12變化,日有12變化,必然知道地球有自轉,但不知道公轉,認為太陽圍繞地球轉動,古人有太陽的視運動圖,但這是兩千多年前的知識,古人能有這樣的成就,不感到了不起嗎?多少人知道干支紀年,又有幾人知道干支代表氣,干支可以計算,把握我們看不見,卻離不開的氣的運動。學氣功必然懂干支,學中醫,必然懂干支。而這是最起碼的,相當於小學只認識了1234567890。
渾沌初起之狀為一,為圓球狀,分為陰陽,故天干之氣彌漫天地,無處不在,到處都有陰陽,像個實心圓球,故天圓。12消息卦也可以圍成一個圓圈,但是有圓心,從圓心出發,畫出12線,圓均分為12份,12地支代表12方位,圓為大地的平面圖,故地方。結合起來,就是天圓地方,方是方位的意思,你還會不會譏笑古人認為地是方的。古人把由眾多星體組成的茫茫宇宙稱為「天」,把立足其間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由於日月等天體都是在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而大地卻靜悄悄地在那里承載著我們,恰如一個方形的物體靜止穩定,於是「天圓地方」的概念便由此產生。這里的方是平穩的意思。北京,民宅以四合院居多,這種民宅體現了「天圓地方」,這里的方是四平八穩的意思。而四平八穩都是根據地支代表方位而來的。12地支代表12方位,支可以轉化為干,故干也有方位,木東,火南,金西,水北,干和卦的關系很緊密,故八卦可以納干支,熟悉易經的都知道八卦納上干支,就可以演算了。八卦不知產生於多少年前,現在熟悉易經的不知有多少,用易經來偶爾玩下的又不知有多少,易經還被稱為群經之首,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源畢竟是源,未免有點淺顯,就像小學的加減乘除的算術,哪能和大學的微積分相比較,易經是基礎部分,群經之首嘛,他制定一套規則,就是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的演算,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好比加減乘除的法則,八卦好比1234567890十個數。因此,依靠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八卦與八卦的重疊分組,變化無窮,實際上就是氣的流動,萬變不離其宗,靠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理順氣的變化。
五行與太極
金為陰(陽、柔、剛),水、木為陽(陰、剛、柔),相生、相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水為陰(陽、柔、剛),木、火為陽(陰、剛、柔),相生、相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木為陰(陽、柔、剛),火、土為陽(陰、剛、柔),相生、相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火為陰(陽、柔、剛),土、金為陽(陰、剛、柔),相生、相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土為陰(陽、柔、剛),金、水為陽(陰、剛、柔),相生、相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希望對你有幫助
五行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于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義包涵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系統論。
五行來源
陰陽本于易經,而五行出于八卦,都基于河圖數理
先天八卦反映物理基本能量態勢的分類(天干,如動能):比如乾為自旋(庚)、兌為向心(癸)運轉(辛),坎為頻率(壬)、離為波長(丁),震為電勢(甲)電流(丙),巽為電場(乙)波幅,艮為磁球物質(戊),坤為駐波力場(己)。其中甲電與戊磁、辛運動(動能)與乙振動(勢能)互為鏡像。
而后。天八卦反映能態所對應的物質狀態(地支,如動量),河圖就是物質四象的分野工具: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四象為八卦構成之物質基礎,與五行物質四象未辰丑戌一一對應。后世把四象附為金木水火,實非五行本義之所在。
故八卦是自然物理量的分類(經),而陰陽五行歸納各物理量間的數理關系(緯)。五行合化可直譯為物理方程,概括宇宙的根本運行規則。一個自然平衡、自我修復的系統,必然八卦齊備、五行運化——如同人體(洛書全息)。
五行是五種動態平衡的運動方式,而非實在的某種特定的元素,這個概念錯了后面就全是錯誤中的錯誤。
蔡墨早在春秋時期便提出了屬性論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土、金、水為序,是循環數了 ,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一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因為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帝》篇中記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范》中則指出“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它提出了為人們所用的以水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但是它沒有觸及“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系。
五行學說的形成可能有多條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堯舜時期羲和就開始了術數五行實踐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已有考證;其二是源于商代后期以來方位觀念的術數化,甲骨文中有很多關于“四方”、“四土”的記載,東、西、南、北、中央的五方觀念在商代后期已經形成。這種方位觀念的術數化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完成,如《墨子·貴義》有時序和方位,如《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鳥(雀)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史記·天官書》有對四季天象方位的觀測做記錄。其三,是來源于西周后期以來逐漸興起的“五材學說”,五行最初源于五材,五材則導源于六府。古代有木、火、土、金、水、谷六府主管事務,周幽王之后撤銷谷府,逐漸形成“五材”。《國語·魯語》《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中均有所記載,春秋時期,五行基本確定,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則有五行。
“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所謂“行”,鄭玄注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則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義--“行”。“行”所指稱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依循著本身之為呈現所固有的一種規則而持續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為。因此當鯀矱洪水時,帝要震怒,因為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作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為禹因勢利導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壞水性,壞了自然之性,定會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導致人怨,是以夏啟伐有扈氏,認為所行之討伐是“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著萬事萬物運動;意味著萬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實際在表達一種思想:不順“五行”而行,則將如有扈氏與鯀般,為天命所棄絕!
德性論五行學說由道家與思孟學派共同發展的。道家《五行》曾伴隨古本老子出土兩次,其中有明顯的道家成分與子思學派氣息。馬王堆帛書五行和郭店簡《五行》的出土即是證明。
五行學說興盛與戰國時期,五行對應五德最先是鄒衍
鄒衍是道家代表人物、陰陽家創始人,漢族,戰國末期齊國人。他提倡的主要學說是五行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后于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
五行是一個抽象概念,簡而言之五行在不同領域,代表不同意義,如:方位、物質、五臟、季節等: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五行和陰陽本質有二: 一五行是陰陽的不同的組合狀態。二五行是陰陽交互運動的不同階段。易經中有八卦為乾、坤、艮、兌、離、坎、巽、震從個經卦,按照《周易》的解釋,八個卦都有各自的五行性質: 震為雷的性質為木,位于正東方;兌為澤的性質為金,位于正西方;離為火的性質為火,位于正南方;坎為水的性質為水,位于正北方;坤為地的性質為土,位于西南方;艮為山的性質為土,位于東北方;巽為風的性質為木,位于東南方;乾為天的性質為金,位于西北方。
五行的性質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個性質,依次如下: 木-好華美,且具有風雅的個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愛,又行善的意思。 火-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禮,就是為人謙讓謹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性情溫厚篤實,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誠實又溫厚誠懇之意。 金-性情剛強,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義,就是崇善棄惡,事事都順理。 水-人聰明,并能推測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觀察事物詳細,對于任何事能預知前兆,善理權謀術事。 也可以說是仁、義、禮、智、信的五行。中醫五行相生相圖
五臟:木性為肝臟;火性為心臟;土性為脾臟;金性為肺臟;水性為腎臟。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紅色;土代表黃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五方:木為東方,火為南方,金為西方,水為北方,土為中央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五行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五行相生’是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生成化育,‘五行相克’就是互相反駁、互相戰斗、制衡。 根據宇宙的磁場原先是浩瀚的大海(水).在海中產生了植物(木).再經由太陽(火)的照射慢慢的有了陸地(土).再從陸地中去發現了鐵的礦物質(金).爾后從鐵礦中提煉成鐵器做成盆子來取水。這就是大地自然的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循環狀態。 又赤裸裸的大地一定要植樹(木),用大樹的根來拱固土質大雨來時才不會土質流失(土),大雨會造成水災就必需用土來筑墻保衛家園(水),古時家園的門口都要擺個大水缸下雨時備水以備火災可滅火(火),為保衛家園及家中煮飯生火必需有刀槍斧頭器具所以要提煉頑鐵(金),生火需要用鋸子斧頭來劈材(木),這自然的相克制衡道理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天地間的萬物產生之后,雖然有相生但也要有制衡,如水會使樹木生長,也會使土質流失,而木按照‘木克土’的道理來克土,這就是自然的循環狀態。
五行:為水。
含義:代表繁榮,寓意對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祝福。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魚”和“水”的圖案是繁榮與收獲的象征,人們用“鯉魚跳龍門”寓意事業有成和夢想的實現,“魚”還蘊涵著吉慶有余、年年有余。
五環代表色:貝貝溫柔純潔,是水上運動的高手,和奧林匹克五環中的藍環相互輝映。
設計說明:貝貝的頭部紋飾使用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魚紋圖案。
”晶晶”是只大熊貓
原型:以熊貓為原型,來自森林。
五行:為木。
含義:代表快樂,象征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體現綠色和人文的奧運理念。晶晶是一只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帶給人們歡樂。作為中國國寶,大熊貓深得世界人民的喜愛。晶晶憨厚樂觀,充滿力量,代表奧運五環中黑色的一環。
設計說明:晶晶頭部紋飾源自宋瓷上的蓮花瓣造型。-原型:以奧運圣火為原型,代表激情。是福娃中的大哥哥。
”歡歡”火娃當大哥
五行:為火。
含義:體現奧林匹克精神,象征中國北京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熱愛和對世界的熱情邀請。歡歡是運動激情的化身,他將激情散播世界,傳遞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所到之處,洋溢著北京2008對世界的熱情。
五環代表色:他性格外向奔放,熟稔各項球類運動,代表奧運五環中紅色的一環。
設計說明:歡歡的頭部紋飾源自敦煌壁畫中火焰的紋樣。
藏羚羊”迎迎”寓健康
原型:以藏羚羊為原型,來自草原大地。
五行:為土。
含義:代表健康,他來自中國遼闊的西部大地,將健康的美好祝福傳向世界。體現中國人民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對生態環境建設的熱愛,是綠色奧運的展現。
五環代表色:他身手敏捷,是田徑好手,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黃色的一環。
設計說明:迎迎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中國保護動物藏羚羊,頭部紋飾融入了青藏高原和等西部地區的裝飾風格。額頭兩側的紋路是蒙古族傳統的雕花紋路,頭上的藍色圓形珠子是西藏傳統的綠松石佛珠,藏羚羊頭上的圓頂是伊斯蘭民族風格的圓頂。藏羚羊集中代表了西藏、青海、等西部省市的形象,它的設計運用了多民族風格的融合。
”妮妮”是只北京燕
原型:以京燕為原型,來自天空。
五行:為金。
含義:代表幸運,是一只展翅飛翔的燕子,“燕”還代表燕京(老北京的稱謂),贊頌人類對美好人間的向往和對理念社會的追求。妮妮把春天和喜悅帶給人們,飛過之處播撒“祝你好運”的美好祝福。
五環代表色:天真無邪、歡快矯捷的妮妮將在體操比賽中閃亮登場,她代表奧運五環中綠色的一環。
設計說明:造型創意來自北京傳統的沙燕風箏。
五行學說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并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根據五行學說,“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土爰稼穡”,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金曰從革”,凡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則歸屬于金;“水曰潤下”,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動的事物則歸屬于水。
五行學說以五行的特性對事物進行歸類,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性質及作用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后,將其分別歸屬于五行之中。
與五行相關的藥及植物有:五行茶,相傳為名醫藥王孫思邈所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