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陌生感:貓本來就怕生,而狗本來就叫生的。
2.貓對比它體型大的動物就有恐懼感,所以就不喜歡狗咯。
3.從小養在一起也不見得會和睦相處,只是不會那么見面就吵架,還是可以同處一室的。
4.他們有時為了爭寵爭食物也會吵架,
綜上所述所以不合類。
我家的狗經常被欺負,貓有時候還常常路過狗旁邊時要打它一下呢,狗只是瞥它一下,然后隨它打一下就走開了。有的狗善良就會和貓計較這些,但是有的狗兇的話就會趕著貓吵的。
針頭削鐵 形容極力刮削搜刮。
針頭線尾 縫紉用的針線等物。
針頭線腦 見“針頭線腦”。
獐頭鼠目 像袋象獐子那樣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樣又小又圓。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嶄露頭腳 指初顯露優異的才能。
嶄露頭角 嶄:突出;露:顯露。頭上的角已明顯地突出來了。指初顯露優異的才能。
斬頭去尾 斬掉頭部,除去尾部。指將整體分割。也指剩下中間部分。
斬頭瀝血 形容為匡扶正義而不顧生死。
賊頭賊腦 形容舉動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賊頭鼠腦 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樣子。
賊頭鬼腦 同“賊頭鼠腦”。
賊頭狗腦 同“賊頭鼠腦”。
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 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順從。
暈頭轉向 暈:頭發昏;轉向:辨不清方向。頭腦發暈,辨不清方向。形容糊里糊涂或驚惶失措。
源頭活水 原比喻讀書越多,道理越明。現也指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冤有頭,債有主 冤有冤頭,債有債主。比喻要了解事情,必須找為主的人。
冤家對頭 仇人,仇敵。
冤各有頭,債各有主 〖解釋〗比喻處理事情必尋負主要責任的人。
有頭有尾 有開頭,有結尾。指做事能堅持到底。
有頭有腦 喻有頭緒,有條理。
有頭有臉 有面子;頭面人物。
有頭無尾 有開頭沒有收尾。指沒有把事情做完。
有頭無腦 形容蠢人。
有頭沒腦 形容心神不定,言行丟三落四。
有天沒日頭 〖解釋〗比喻無稽言行。同“有天無日”。
油頭滑腦 形容人又輕浮,又狡滑。
油頭滑面 見“油頭滑臉”。
油頭滑臉 形容人狡猾輕浮。
油頭光棍 指浮浪子弟。
油頭粉面 頭上擦油,臉上搽粉。形容人打扮得妖艷粗俗。
蠅頭小利 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潤。
蠅頭小楷 〖解釋〗像蒼蠅頭一般大小的楷體漢字。
蠅頭蝸角 〖解釋〗蒼蠅頭,蝸牛角。比喻微小的名利。
蠅頭微利 如同蒼蠅頭那樣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潤。
迎頭痛擊 迎頭:迎面,當頭;痛:地。迎上去給敵人以的打擊。
迎頭趕上 迎:向著;頭:走在前面的。加緊追過最前面的。
鷹頭雀腦 〖解釋〗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
銀樣镴槍頭 樣子象銀子實際是焊錫做的槍頭。比喻外表很好看,實際上不中用。
銀樣蠟槍頭 樣子像銀子實際是焊錫做的槍頭。比喻外表很好看,實際上不中用。
依頭順尾 謂對上下各方都聽從、依順。
依頭縷當 比喻把事情一件件弄清楚。
一身兩頭 一個人同時有兩個主張。比喻無所適從。
一蛇兩頭 比喻陰險兇惡的人。
一塊石頭落了地 〖解釋〗比喻放下了心。
一塊石頭落地 比喻放了心,再沒有顧慮。
搖頭嘆息 形容感慨或難過的表情
搖頭麰尾 見“搖頭擺尾”。
搖頭幌腦 見“搖頭稾腦”。
搖頭晃腦 晃:搖動。腦袋搖來搖去。形容自己感覺很有樂趣或自己認為很不差的樣子。
搖頭稾腦 腦袋搖來搖去。多形容自得其樂、自以為是的樣子。
搖頭擺尾 原形容魚悠然自在的樣子。現用來形容人搖頭晃腦、輕浮得意的樣子。
搖頭擺腦 腦袋搖來搖去。形容驕傲自得或自得其樂的樣子。亦以形容讀書吟誦的姿態。
昂頭闊步 指抬頭大步前行。
燕頷虎頭 ①形容相貌威武。②借指武將、勇士。
燕額虎頭 同“燕頷虎頭”。
懸頭刺股 見“懸梁刺股”。
繡花枕頭 比喻徒有外表而無學識才能的人。
心頭撞鹿 心里像有小鹿在撞擊。形容驚慌或激動時心跳劇烈。
心頭鹿撞 見“心頭撞鹿”。
斜頭歪腦 喻相貌不周正。
小鹿觸心頭 形容因為害怕而心臟急劇地跳動。
巷尾街頭 指大街小巷。
跣足科頭 科頭:不戴帽子;跣足:光腳。光著頭赤著腳。
顯露頭角 露:顯露。頭上的角已明顯地突出來了。指初顯露優異的才能。
吳頭楚尾 今江西北部,春秋時是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它處于吳地長江的上游,楚地長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銜接。
無頭無尾 沒有線索;沒有來由。
無頭告示 用意不明的文告。也指缺乏主要內容的官樣文章。
烏頭馬角 同“烏白馬角”。
烏頭白馬生角 比喻不可能出現的事。
烏頭白,馬生角 比喻不可能出現的事。
蝸角蠅頭 〖解釋〗蝸角:蝸牛的觸角;蠅頭:蒼蠅頭。比喻獲利甚微,不足掛齒。
萬緒千頭 〖解釋〗緒:絲頭。比喻事情的開端,頭緒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復雜紛亂。
萬頭攢動 形容許多人聚集在一起爭著看。
頑石點頭 形容道理說得透徹,使人心服。
團頭聚面 形容非常親密地相聚在一起。
兔頭麞腦 形容人面貌猥瑣。多形容壞人。
土頭土腦
頭足異所 見“頭足異處”。
頭足異處 謂被斬。
頭足倒置 比喻顛倒事物的主次關系。
頭重腳輕 頭腦發脹,腳下無力。形容身體不適。也比喻基礎不牢固。
頭暈眼花 〖解釋〗頭發昏,眼發花。
頭暈目眩 頭發昏,眼發花。
頭一無二 唯一,只有一個。
頭癢搔跟 頭癢搔腳。比喻花了氣力而于事無補。
頭眩目昏 同“頭昏眼花”。
頭頭是道 本為佛家語,指道無所不在。后多形容說話做事很有條理。
頭痛治頭,足痛治足 〖解釋〗比喻只解決具體問題,不深究產生問題的根源。同“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比喻被動應付,對問題不作根本徹底的解決。
頭痛腦熱 見“頭疼腦熱”。
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解釋〗指針對疼痛的部位治療,不追究病根。比喻只解決具體問題,不深究產生問題的根源。
頭痛額熱 見“頭疼腦熱”。
頭童齒豁 童:原指山無草木,比喻人禿頂;豁:缺口。頭頂禿了,牙齒稀了。形容人衰老的狀態。
頭疼腦熱 泛指一般的小病。
頭稍自領 見“頭梢自領”。
頭梢自領 自己扯著頭發。比喻自討苦吃,自找麻煩。
頭上著頭 猶言頭上安頭。
頭上著頭 〖解釋〗猶言頭上安頭。比喻多余和重復。
頭上末下 第一次,初次。
頭上安頭 比喻多余和重復。
頭破血流 頭打破了,血流滿面。多用來形容慘敗。
頭破血淋 見“頭破血流”。
頭破血出 同“頭破血流”。
頭面人物 指在社會上有較大名聲或的人(多含貶義)。
頭沒杯案 頭伏在酒杯和桌子間。比喻盡情歡樂,不拘形跡。
頭角崢嶸 頭角:比喻青年人顯露出來的才華;崢嶸:特出的樣子。形容年輕有為,才華出眾。
頭焦額爛 形容十分狼狽窘迫。
頭昏眼暈 頭腦暈亂,眼睛昏花。
頭昏眼花 頭腦昏暈,眼睛發花。
頭昏眼暗 猶言頭昏眼花。
頭昏腦脹 頭腦發昏。形容人的繁忙或事物毫無頭緒,使人厭煩。
頭昏腦眩 見“頭昏腦脹”。
頭昏腦悶 猶言頭昏腦脹。
頭昏目暈 猶言頭昏眼花。
頭昏目眩 見“頭昏目暈”。
頭會箕斂 頭會:按人頭征稅;箕斂:用畚箕裝取所征的谷物。形容賦稅繁重苛刻。
頭會箕賦 見“頭會箕斂”。
頭高頭低 形容用秤稱東西時,秤桿的一端高一點或低一點,難免稍有出入。
頭出頭沒 比喻追隨世俗。
銅頭鐵額 銅鑄的頭,鐵打的額。形容人勇猛強悍。
銅頭鐵臂 見“銅頭鐵額”。
探頭探腦 探:頭或上體向前伸出。伸著頭向左右張望。形容鬼鬼祟祟的探望。
探頭縮腦 小心膽怯張望貌。
太歲頭上動土 比喻觸犯強暴有力的人。
縮頭縮腦 形容害怕不敢向前,或膽小不敢出頭負責。
縮頭縮頸 〖解釋〗形容畏縮不前,或膽小不敢出頭。同“縮頭縮腦”。
死對頭
死到臨頭
死不回頭
水調歌頭 詞牌名。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當為中序的第一章。雙調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兩個六字句,多夾葉仄韻。也有平仄互葉幾乎句句押韻的。共八體。有《元會曲》、《凱歌》、
鼠目麞頭 見“鼠目麞頭”。
鼠目獐頭 〖解釋〗眼睛像老鼠那樣又小又圓,腦袋象獐子那樣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舒頭探腦 伸頭去探看。形容行為鬼鬼祟祟。
十字路頭 道路橫直交叉的地方。
十字街頭 指縱橫交叉、繁華熱鬧的街道。也借指人世間,現實社會。
生死關頭 非生即死的緊急關頭
神頭鬼面 比喻怪模怪樣。
神頭鬼臉 ①形容不愉快的臉色。②喻蓬頭亂發,不加修飾。
伸頭探腦 〖解釋〗不斷伸著腦袋張望。形容遲疑觀望,或心中有鬼。
伸頭縮頸 形容在暗中察看的神態。
蛇頭鼠眼 形容人的面相丑惡,心術不正。亦作“蛇眉鼠眼”。
少頭缺尾 比喻事物殘缺不全。
傻頭傻腦 〖解釋〗形容思想糊涂,愚笨癡呆。
搔頭抓耳 抓抓頭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態。
搔頭弄姿 原指梳妝打扮。后形容女子賣弄姿色(含貶義)。
搔頭摸耳 抓抓頭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時無法可想的焦急神態。
三頭六證 眾多的人證。
三頭六面 謂當著眾人或有關各方之面。
三頭六臂 三個腦袋,六條胳臂。原為佛家語,指佛的法相。后比喻神奇的本領。
三頭兩緒 形容事務繁雜,不易弄清頭緒。
三頭兩日 三二天。形容時間相隔很近。
三頭兩面 看對方的臉色而改變態度。比善于迎和奉承和玩弄兩面手法。
三頭對案 指有關雙方在證人或中間人在場時一起對質,講清楚事情真相。
三頭八臂 見“三頭六臂”。
三天兩頭 隔一天,或幾乎每天。形容經常、頻繁。
軟骨頭
容頭過身 只要頭容得下,身子就過得去。比喻得過且過。
認影為頭 佛教語。謂認虛作實。
認影迷頭 佛家語。形容非常糊涂。
人頭畜鳴 鳴:叫。這是罵人的話,指雖然是人,但象畜類一樣愚蠢。也比喻人的行為非常惡劣。
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 比喻為人清白,作風正派,過得硬。
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比喻為人清白,作風正派,過得硬。
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 【出處】【解釋】比喻為人清白,作風正派,過得硬。【示例】【故事】
墻頭馬上 為男女愛慕之典實。
強龍不壓地頭蛇 比喻實力強大者也難對付當地的。
千頭萬緒 緒:絲頭。比喻事情的開端,頭緒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復雜紛亂。
千頭萬序 見“千頭萬緒”。
掐頭去尾 除去前頭后頭兩部分,也比喻除去沒有用的部分。
齊頭并進 幾個事情或多方面同時進行
破頭爛額 猶言頭破血流。
評頭品足 評:評論;品:品味。指輕浮地議論婦女的容貌。比喻發表評論任意挑剔
評頭論足 原指輕浮地議論婦女的容貌。現也比喻任意挑剔。
評頭論腳 見“評頭品足”。
平頭正臉 形容相貌端正。
品頭題足 亦作“品頭論足”。①指無聊的人隨意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②現亦比喻在小節上一味挑剔。
品頭評足 原指輕浮地議論婦女的容貌。現也比喻對人對事任意挑剔。
品頭論足 見“品頭題足”。
劈頭蓋臉 正對著頭和臉蓋下來。形容(打擊、沖擊、批評等)來勢很猛。
披頭散發 頭發長而散亂。形容儀容不整。
披頭蓋腦 〖解釋〗蓋:壓。正對著頭和臉蓋下來。形容(打擊、沖擊、批評等)來勢很猛。
捧頭鼠竄 抱著腦袋,象老鼠似地逃竄。形容倉皇逃跑的狼狽相。
蓬頭跣足 蓬:散亂。跣:赤腳。頭發散亂,雙腳赤裸。形容人衣冠不整,十分狼狽或困苦之狀。亦作“披頭跣足”、“蓬頭赤腳”。
蓬頭厲齒 形容頭發蓬松,牙齒缺落,年高衰老的容態
蓬頭歷齒 頭發蓬亂,牙齒稀疏。形容人衰老的容貌。
蓬頭垢面 頭發蓬亂,臉上很臟。舊時形容貧苦人生活生活條件很壞的樣子。也泛指沒有修飾。
蓬頭赤腳 頭發蓬亂,光著腳丫。形容未經修飾很不整齊的樣子。
拋頭露面 拋:暴露。露出頭和面孔。原指婦女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中。現指公開露面。
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比喻憤怒到極點就會膽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也泛指惱怒到極點。
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 【出處】《五代史平話》:“朱溫未聽得萬事俱休,才聽得后,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解釋】比喻憤怒到極點就會膽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也泛指惱怒到極點。【示例】【故事】
牛頭馬面 傳說中的兩個鬼卒,一個頭象牛,一個頭象馬。比喻各種丑惡的人。
鼻息如雷 嗤之以鼻 橫挑鼻子豎挑眼 寒心酸鼻 抹一鼻子灰
聽人穿鼻 仰人鼻息 掩鼻而過 一鼻孔出氣 有鼻子有眼 成語(點擊查看詳解) 解釋
抓耳搔腮 見“抓耳撓腮”。
抓耳撓腮 撓: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幫子。形容心里焦急而無法可想的樣子。
屬垣有耳 有人靠著墻偷聽。
屬人耳目 屬:集中在一點。指引人注意。
忠言逆耳 逆耳:不順耳。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于改正缺點錯誤。
執牛耳 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著盛牛耳朵的盤子。故稱主盟國為執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權威的地位。
震耳欲聾 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
遮掩耳目 見“遮人眼目”。
遮人耳目 玩弄手法,掩蓋真相。
在人耳目 表示為人們所聽到看到,都已熟知。
游心駭耳 發人遐想,動人聽聞。
庸耳俗目 指學識淺薄的人。
以耳為目 把聽到的當作親眼目睹的。指對傳聞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為真。
以耳代目 拿聽到的代替親眼看到的。指不親自去調查了解,光聽信別人說的。
洋洋盈耳 〖解釋〗洋洋:眾多;盈:充滿。指宏亮而優美的聲音充滿雙耳。形容講話、讀書的聲音悅耳動聽。
眼餳耳熱 〖解釋〗兩眼半睜半閉,朦朧而視,雙耳燥熱。形容飲酒微醉時的感覺。
眼花耳熱 〖解釋〗兩眼昏眩,雙耳燥熱。形容飲酒微醉時的感覺。
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掩人耳目 遮掩別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騙人。
掩耳偷鈴 同“掩耳盜鐘”。
掩耳盜鍾 見“掩耳盜鐘”。
掩耳盜鐘 亦作“掩耳盜鍾”。捂住耳朵偷鐘。比喻自己欺騙自己。語出《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怳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掩耳盜鈴 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言猶在耳 猶:還。說的話還在耳邊。比喻說的話還清楚地記得。
言提其耳 揪著他耳朵。謂懇切地教誨。言,助詞。
迅雷不及掩耳 雷聲來得非常快,連捂耳朵都來不及。比喻來勢兇猛,使人來不及防備。
袖如充耳 袖:常帶笑容。面帶笑容,塞耳不聞。
洗耳拱聽 見“洗耳恭聽”。
洗耳恭聽 洗干凈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嵬眼澒耳 “嵬”念wéi。亦作“嵬目鴻耳”。猶言動人觀聽。
嵬目鴻耳 見“嵬眼澒耳”。
危言逆耳 正直的規勸聽起來不順耳。
挖耳當招 人家用手挖耳朵,卻以為是在招喚自己。比喻希望達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妥首帖耳 〖解釋〗猶言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馴服恭順。
舌敝耳聾 講的人舌頭破了,聽的人耳朵聾了。形容議論多而雜,別人不予理睬。
搔頭抓耳 抓抓頭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態。
搔頭摸耳 抓抓頭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時無法可想的焦急神態。
塞耳偷鈴 〖解釋〗比喻自己欺騙自己的愚蠢行為。
塞耳盜鍾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塞耳盜鍾”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蓋掩蓋不了的事情。
塞耳盜鐘 〖解釋〗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蓋掩蓋不了的事情。
如雷灌耳 亦作“如雷貫耳”。①形容聲音大(多指語音)。②形容人的名聲很大。
如雷貫耳 貫:貫穿,進入。響亮得象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
如風過耳 象風在耳邊吹過一樣。比喻漠不關心,不相關涉。
秋風過耳 象秋風從耳邊吹過一樣。比喻與己無關,毫不再意。
清耳悅心 耳為之清寧,心為之歡喜。形容樂曲美妙動人。
傾耳注目 注目:集中視線注意看。原形容權勢極大,為眾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極其集中。
傾耳細聽 側耳留意而聽
傾耳而聽 傾:歪,側著。側著耳朵仔細聽。
墻有耳 〖解釋〗比喻秘密易于外泄。同“隔墻有耳”。
飄風過耳 比喻對某件事情漠不關心或不當一回事。
爬耳搔腮 急切無奈貌。
躡足附耳 踩人足以示意,附耳說悄悄話。
逆耳之言 聽起來不舒服的話(多指尖銳、中肯的勸告或批評)。
逆耳良言 〖解釋〗雖然使人聽起來感到刺耳,但卻是有益的好話。逆:抵觸,不順從。
逆耳利行 猶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謂忠誠正直的話雖然不順耳,但有益于行為。
撓腮撧耳 抓搔腮頰,揪扯耳朵。形容慌亂焦急
目食耳視 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顛倒錯亂。
目擩耳染 擩:通“濡”,沾染。因耳目經常接觸而受到感染,影響。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
目濡耳染 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目染耳濡 見“目擩耳染”。
目見耳聞 親眼看見,親耳聽到。
目擊耳聞 親眼看到,親耳聽到。
目睹耳聞 〖解釋〗睹:看見;聞:聽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目達耳通 形容感覺靈敏,非常聰明。
面命耳提 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面紅耳熱 見“面紅耳赤”。
面紅耳赤 臉筆耳朵都紅了。形容因激動或羞漸而臉色發紅。
俛首帖耳 馴服恭順貌。
馬耳東風 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
馬耳春風 見“馬耳東風”。
六耳不同謀 原意是三個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輕信傳聞的話沒有益處。
賃耳傭目 指借助于所見所聞
聊復爾耳 姑且如此而已。
兩耳塞豆 比喻為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兩豆塞耳 比喻為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臉紅耳熱 見“臉紅耳赤”。
臉紅耳赤 形容感情激動或害羞的樣子
歷歷在耳 形容聽到的某種聲音清清楚楚地盤旋在耳邊
賴有此耳 賴:依賴、倚靠。幸虧有一著(才得解救)。
苦口逆耳 苦口:藥吃起來特別苦。逆耳:聽起來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誠的規勸。
口耳之學 指只知道耳朵進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
口耳相傳 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
口耳相承 謂接受傳聞。
口耳并重 對說和聽的訓練同等重視。
撧耳揉腮 見“撧耳撓腮”。
撧耳撓腮 形容焦急無計的樣子
撧耳頓足 用手抓耳,以腳頓地。形容束手無策。
酒酣耳熟 酒酣:飲酒盡興而痛快。耳熱:指面紅過耳,非常興奮。形容酒興很濃,喝得痛快。
酒酣耳熱 形容飲酒到高興的時候。
驚耳駭目 耳聞目見后內心震驚。
捷雷不及掩耳 〖解釋〗猶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備。
交頭接耳 形容兩個人湊近低聲交談。
交頭互耳 猶交頭接耳。
賤目貴耳 指輕視眼前所見,重視遠道傳聞。比喻舍近求遠
疾雷不暇掩耳 〖解釋〗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疾雷不及掩耳 突然響起雷聲,使人來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
疾雷不及塞耳 〖解釋〗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豁人耳目 開擴眼界,使耳目清新。
黃耳寄書
黃耳傳書 黃耳:犬名;書:書信。黃犬為主人往返傳書。后比喻傳遞家信。
轟雷貫耳 打雷的聲音貫滿耳邊。形容人的聲名很大。
國耳忘家 見“國而忘家”。
貴耳賤目 重視傳來的話,輕視親眼看到的現實。比喻相信傳說,不重視事實。
公耳忘私 見“公爾忘私”。
隔墻有耳 隔著一道墻,也有人偷聽。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別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勸人說話小心,免得泄露。
附耳射聲 謂傳聞異辭,捕風捉影。
附耳低言 附:貼近。貼近別人的耳朵低聲說話。形容和對方密談要事。
俯首帖耳 象狗見了主人那樣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卑屈馴服的樣子。
俯首貼耳 俯首:低頭。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恭順服從,屈卑馴服的樣子
俯首弭耳 見“俯首帖耳”。
俯首戢耳 見“俯首帖耳”。
伏首貼耳 畏縮恐懼的樣子。
風吹馬耳 比喻對別人的話無動于衷。
肥頭胖耳 見“肥頭大耳”。
肥頭大耳 一個肥胖的腦袋,兩只大耳朵。形容體態肥胖,有時指小孩可愛。
方面大耳 〖解釋〗方臉盤,大耳朵。舊指富貴相。
法不傳六耳 〖解釋〗指極端秘密,不能讓第三者知道。
耳熏目染 指見聞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覺受影響
耳習目染 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耳聞則誦 聽過就能背出來。形容記憶力強。
耳聞眼見 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耳聞眼睹 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耳聞是虛,眼觀為實 親自聽到的還不足為信,只有親眼看到的才是真實可靠的。
耳聞目染 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耳聞目覽 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耳聞目見 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耳聞目擊 擊:接觸。親自聽說,親眼看見。
耳聞目睹 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耳聞不如眼見 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可靠。比喻親身感受比傳聞可靠
耳聞不如目見 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可靠。比喻實際經驗的重要。
耳聞不如面見 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可靠。比喻實際經驗的重要。
耳聽心受 用耳朵聽,并記在心里。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 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耳聽是虛,眼見是實 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耳聽八方 耳朵同時察聽各方面來的聲音。形容人很機警。
耳提面命 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耳順之年 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耳熟能詳 指聽得多了,能夠說得很清楚、很詳細。
耳視目聽 用耳朵看,用眼睛聽。三代道家荒唐地認為視聽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耳視目食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顛倒錯亂。
耳食之言 耳食:耳朵吃飯。指沒有確鑿的根據,未經思考分析的傳聞
耳食之談 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審察,輕信傳聞。指聽來的沒有根據的話。
耳食之論 形容聽來的沒有確鑿根據的言論。亦作“耳食之談”、“耳食之言”、“耳食之見”、“耳食之學”。
耳軟心活 比喻自己沒有一點主見,就是相信別人的話。
耳濡目染 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耳濡目及 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耳濡目擊 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耳熱眼花 眼睛發花,耳朵發熱。形容飲酒微有醉意,精神興奮的感覺
耳染目濡 染:沾染;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耳旁風 〖解釋〗同“耳邊風”。在耳邊吹過的風。比喻聽了不放在心上的話。
耳目眾多 耳目:指為別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圍注意的人很多。也指為刺探情報的人很多。
耳目之欲 欲:欲望。指耳聽眼看,滿足于享樂的欲望
耳目昭彰 昭彰:十分明顯,人所共見。眾人已聽到和看到,十分明顯。形容被眾人了解得清清楚楚,無法藏匿。
耳目一新 耳目:指見聞。聽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鮮。
耳目心腹 耳目:指偵探消息的人。指輔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與親信
耳目喉舌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為搜集、了解情況和宣傳政策的工具
耳目股肱 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輔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耳目閉塞 比喻少見寡聞,對于世事情況了解甚少
耳鳴目眩 眩:眩暈。兩耳作響,兩眼眩暈
耳滿鼻滿 滿耳朵滿鼻子都是。形容聽得爛熟。
耳聾眼瞎 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耳聾眼花 指年老體衰者聽覺、視覺衰退。形容人對事物的知覺極為遲鈍
耳聾眼黑 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耳后生風 像耳后刮風一樣。形容激烈、迅速運動時耳后根產生的感覺。
耳后風生 形容馳驅迅速
耳紅面赤 耳朵和面部都紅了。形容過于用力、情緒激動或羞愧時的臉色。
耳根清凈 耳邊無事噪聒。指無事打擾。
耳聰目明 形容頭腦清楚,眼光敏銳。
耳不忍聞 不忍心聽,形容情景十分凄慘
耳不旁聽 兩耳不往旁邊聽。形容專心致志的神態
耳不離腮 兩種關系十分接近、親密
耳鬢相磨 鬢:鬢發;相:互相;磨:擦。耳與鬢發互相摩擦。形容相處親密
耳鬢撕磨 〖解釋〗鬢:面頰兩旁近耳的頭發;撕:同“廝”,互相。形容親密相處。
耳鬢廝磨 鬢:鬢發;廝:互相;磨:擦。耳與鬢發互相摩擦。形容相處親密
耳鬢斯磨 鬢:面頰兩旁近耳的頭發;廝:互相。形容親密相處的情景(多指小兒女)。
耳邊之風 耳旁之風,一吹而過。比喻不重視,聽了不放在心上的話
耳邊風 在耳邊吹過的風。比喻聽了不放在心上的話。
耳報神 指暗中通風報信的人。
頓足捩耳 形容束手無策的困態。
杜耳惡聞 塞住耳朵不愿聽。
洞心駭耳 形容使人震驚。
東風射馬耳 〖解釋〗射:射出。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充耳不聞,無動于衷。
東風馬耳 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
東風過耳 見“東風射馬耳”。
東風吹馬耳 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
道聽耳食 對傳聞之辭不加去取,盲目輕信。
不絕于耳 絕:斷。聲音在耳邊不斷鳴響。
習性不同
貓狗之間并沒有絲毫天生的怨仇。它們根本不是宿敵。由于貓狗語言互譯過程中不斷加深的誤會,才使得它們采取這樣一種互相仇視的態度。這雖然會引起扭斗和撕咬,但不會出現“蓄意謀殺”和“歐斗致死”的局面。
順便說一下,貓狗不和還應歸咎于狗的主人的莫名其妙的反貓偏見。許多愛狗如命的人同時又恨貓入骨,并且把這種情緒傳染給他們的狗。他們從小便唆使狗去咬貓。習慣成了自然,這些狗一見到貓就咬牙切齒窮追不舍。由于人的縱容,有的狗消除了不敢咬死貓的顧慮,往往致貓于死地,貓的報復也愈來愈厲害。在這里,動物之間的仇視,責任不在動物本身,是人教會了它們誓不兩立。反之,有人的把貓和狗自幼放在一起喂養,貓狗關系卻相當融洽,這不僅因為它們都掌握了一門“外語”,很少出現誤會,還跟主人的“教育”有關。因此,倘若人們嚴格遵循“一切動物都平等”的原則行事,那么“貓狗不和”并不是不可消除的,它們可以通過相互了解來消除紛爭。《人獸之間》
在生活中,人們常見貓狗不和,狗追貓逃的場面。
然而它們為什么不和呢?以色列基爾尼特·海依姆動物研究所所長R·門策爾博士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揭開了狗貓不和之謎。
為了進行實驗,門策爾找來一條叫阿比的西班牙長毛狗和一只名叫吉姆的德國短毛公貓。這一狗一貓都是1歲左右,它們從生下來便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同類中,彼此從未見過面。實驗開始了,它們被關在同一間寬敞的實驗房里。消除了陌生感并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以后,彼此都產生了要和對方一起玩的意向。但是,接踵而來的卻是一串后果嚴重的誤會。
阿比狗為了表達它想一起玩的意圖,伸出了一只前爪,使勁地搖動尾巴,這完全是出于狗的傳統習慣。在這里,伸出狗爪的動作并非是向人搖尾乞憐的舉動,而是狗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語言,它的含義是:“給我一點兒吃的”或“跟我一起玩玩吧。”可在貓的語言中,含意恰恰相反,伸出爪子搖動尾巴的意思是:“滾開!要不我用爪子抓你。”因此,公貓吉姆立即對阿比充滿了戒備心。看來,問題完全是貓言狗語互譯過程中的誤解。可是這對可憐的動物又怎么會知道呢?
過了一會,公貓吉姆消除了戒備心,想主動找阿比玩玩。貓的這種意圖是通過發出一種舒適的“呼嚕”聲來表達的。但對于狗來說,這卻是一種威脅性的信息,等于“別來惹我,否則我會咬你。”這一回是貓語言的含義與狗的理解大相徑庭了。
盡管這一貓一狗都有友好相處的愿望,卻由于肢體語言和聲音含意的隔閡,一切努力都落空了。
門策爾再用其他的狗和貓進行反復試驗,結果都表明,貓狗之間沒有絲毫天生的怨仇,它們根本不是宿敵。只是由于貓狗語言翻譯過程中不斷加深誤會,才使得它們采取一種互相敵視的態度。
你喜歡就可以養
和屬相是沒有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