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一下,五黃,指的是風水里的五黃星,
一次偶然發現,引出千古傳說;
一塊奇特肉團,
掀起軒然大波;
有人說它長生不老,
有人說它太歲出世,
它究竟是什么?
請收看《走近科學》──破解太歲之謎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太歲頭上動土。這句話的意思呢就是用雞蛋碰石頭,比喻觸犯那些超
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人和事。這句話我們經常聽說,但是我們并不知道出自哪里,那么,太
歲到底有沒有?如果有的話,它又長成什么樣子?恐怕就更沒有人說清楚了。但是在10多
年前,在陜西周至縣發現了一個不明生物體,當地人都把它說成是太歲出世。那么這個不
明生物體是傳說中的太歲嗎?
1992年8月22日,陜西周至縣農民吳鳳蓮和兒子杜戰盟到渭河邊上去打撈因山洪暴發而沖入
河中的浮柴,
采訪 吳鳳蓮:我們這沒有柴火燒,只要河里一發水,河里就從山里飄下來樹枝,我們就到
河里去撈柴火燒。
上午9時許,他們突然看見湍急的河水中有一大塊黑乎乎的東西,兒子杜戰盟跳入齊腰深的
水中一把抱住此物,將其拖到岸邊,將它放在沙灘上仔細察看和觸摸。
采訪:吳鳳蓮 大概就是圓的,長長扁形的,黃黃的好像牛身上的皮,就那樣子,端起來就
像河里的鵝卵石。當時我把它當成是牛腿上的一塊肉,在泥里水里不敢動,我拿腳踏。
由于渭河經常發大水,有時就從上游沖下死牛死豬等動物尸體,開始的這次發現并沒有引
起吳鳳蓮母子的注意。所以她們沒有把發現的不明物帶回家。但是過了三四天,吳鳳蓮改
變了主意。原來在村里人們經常把動物的死尸,埋到地里當肥料使用。吳鳳蓮覺得那個肉
團可以拿回來埋到自己地里。于是決定再去看看。然而沒想到那里的景象讓他們大吃一驚
。
采訪 吳鳳蓮:后來時間長了,水落下去了,在干河灘上擱著,已經隔著四天了,三天以內
河的死魚就已經生蟲了,那個東西旁邊光溜溜的,什么東西都沒有。
看到這個東西在三伏天里既沒有爛掉也沒有招蚊蟲,吳鳳蓮母子覺得這個肉團有點奇特。
于是她們把東西搬回來以后,并沒有把它埋到地里,而是把它洗干凈以后,放到一口大鐵
鍋里。一個星期以后,令人沒想到的事情再次發生了。
采訪 吳鳳蓮:(一個星期以后), 發現它大了,有些人就猜想它可能長,這是個活物,
大小據我來看,周圍一圈大了兩寸。
據吳鳳蓮回憶,當時剛搬回來的時候她們稱的重量是20多公斤,這次稱過以后,發現長到
了35公斤。幾天時間竟然長了10多公斤。看來他是塊活肉。那么這到底是個什么東西,既
然是肉的話,能不能吃呢?
采訪 吳鳳蓮:我拿了刀子割開了它 ,一割,一看里面,像是白肉,我跟我的孩子說:這
怎么像肉一樣。我和我孩子一商量,割了一塊,放到爐子上熬。割了一塊肉,有二兩重,
倒了一瓢子水,熬了一個多小時,就熬化了,提起來就像面糊糊,是粘稠的。孩子擱點糖
,喝了然后就對我說沒有什么味道,我說沒有什么味道,就沒有什么壞處,只有好處,要
是有壞處,人心里就發惡心,這個可沒有。
據吳鳳蓮介紹,后來他們在食用了“肉團”后的幾天時間里,都神清氣爽、渾身上下有使
不完的勁。而且,在蚊蠅多如牛毛的三伏天,放置這個“肉團”的屋子里一個蚊蠅也沒有
。沒過幾天,吳風蓮家發現寶物的消息傳遍了當地。許多村民都來割肉。其中有個村民切
下來100克重的一塊,沒想到幾天時間就長了一倍。更為奇怪的是這個“肉團”原來割下來
幾塊肉的地方沒過幾天便又重新長好。有的人就說這是傳說中的太歲,誰吃了就可以延年
益壽長生不老。那么這個肉團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生物體,它是否是傳說中的太歲呢?
陜西周至縣發現不明生物體的消息,在很短的時間里迅速傳開,許多新聞媒體進行了大量
報道。而這些報道也引起了西安一些科研機構和院校的重視。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因為當地村民傳說這就是太歲,因為太歲本來就是一個
帶有色彩的一個東西,然后各種各樣的說法很多很多。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社會上
打電話的,各界打電話的,問詢的人特別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西安)市科委指示西北
大學盡快拿出科學結論來。
1992年9月的一天,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受命前往吳風蓮家進行科學調查。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因為系上當時給我交代說是發現了一個動物,但是我去
了以后根據這個動物的特性一看,沒頭,沒身子,當時的形態它是一個近似橢圓形的,中
間比較厚,邊緣比較薄的,這么一個橢圓形的一個東西,表面帶有褐色,然后腹側帶了一
些純白色,當時用水一拍就跟肥豬肉差不多的那種感覺,所以當時我們非常吃驚,不知道
這個東西到底是什么東西,但是根據外形,根據形態結構,當時初步判斷這有可能是一個
生物,有可能是一個生物,但是究竟是不是,所以當時我提出來必須得做一個,就是說得
取一點材料,帶回我們生物系得做一些實驗,
由于當時在現場無法判定這個生物體的種類特性,所以楊興中在征得吳鳳蓮的同意后,從
肉團上切割了一塊當作實驗材料,馬上趕回西北大學進行科學鑒定。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首先是不是一個生物,那么從它的一個生命的特征再來
做判斷,如果是生物的東西,就有細胞結構,那么這個細胞通過細胞的結構以后,就可以
判定你是植物,還是動物,還是其他的東西。
通過對這個不明生物體細胞學的鑒定,發現它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這就證明它確實是一
個生物體。但是它在很短的時間里迅速變大,是因為它自身生長的緣故,還是像死去的生
物死尸一樣在水里泡大的呢?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在實驗室簡單測了一下呼吸的指標,通過儀器測了以后
,這個東西有呼吸作用,就是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二氧化碳直接測定,就證明了它有一
個代謝過程,有二氧化碳的產生,那就證明它是活的。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董兆麟:它繁殖的很快,它沒有鼻子,沒有眼睛,什么都沒有,
它就那么一塊肉,肉呢,它是死的,放了三天以后它就發臭了,但是它不發臭,所以認為
它是一種活的生物體,但是這個生物體目前的話,人們在整個生物界又不知道它是什么東
西,沒有對它進行鑒定。
雖然科學實驗證明這個肉團是一個活的生物體,但是由于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社會上關
于太歲的傳說愈演愈烈。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太歲這個詞,在農村里面一直是源遠流長的,一直有這
個太歲這一說,所以一旦土里頭挖出一個肉乎乎的一團的這個東西,老百姓都認為是太歲
。從我小的時候人們就說,老人經常給我講這些事情,講過去誰家蓋房子的時候,挖地的
時候挖了個太歲,從此那一家就敗落了,還有死人的,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所以這個在關
中這一帶老百姓廣為流傳的一個事情,所以一旦河里挖出這么一個怪怪的,像個肉,又不
腐爛沒有任何味道東西,他們第一印象可能是太歲。
據中國一些辭書的解釋,太歲是古代民間對木星的一個別稱,木星它每12年要圍繞太陽轉
一圈,它每一年有一個位置,地下相對應的就有一個太歲出現。民間傳說蓋房子興土木的
時候門不能正對著它在天上的星位。不然地上的太歲就會動怒。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太歲
頭上不能動土“的說法。如果按照民間的說法,人們對太歲是十分避諱的,但是為什么又
把它與長生不老聯系在一起呢?
其實在中國幾千年前的古籍《山海經》中就有關于太歲的記載。在<山海經>中太歲也被稱
為 “視肉”、“聚肉”、“肉芝”。你看都帶個肉字,說明可以食用。據《山海經》記載
,“視肉”最早是作為古代帝王生前喜歡食用的物品出現在古帝陵前的。具有 “食之盡,
尋復更生如故”,“食一片復一片” 的特點,也就是說吃一片,它自己可以再次生長,這
和陜西周至發現的“不明生物體”似乎一樣,具有自生自長的能力。至于吃了以后長生不
老延年益壽的說法,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確有記載。在《本草綱目》中李
時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菜”部“芝”類,與我們現在見到的靈芝,并稱為“本經上品”。
《本草綱目》里還列舉了幾部以“芝”為主的藥方,說明對一些疑難病癥有著特殊療效,
其共同的特點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而且由于它具有自生自長的特點,顯得更
加珍貴.所以歷代帝王都千方百計去尋找它,其中據說古代帝王將相尋找肉靈芝的故事,以
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找藥最為著名。
據《史記.秦本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聽說東方有一種仙藥
,食用以后能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于是在秦二十八年親自率將東行尋找仙藥,他來到了山東
省的瑯琊鎮,尋訪到了非常出名的方士名醫徐福,命為其尋找到長生不老的仙藥,并賜給
徐福大量的人力、物力。徐福隨即率五百童男童女東行,來到了山東蓬萊尋找仙藥不成。
于是徐福又修造船只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扶桑,到達了古代瀛洲、方丈也就是現在的日本
列島一帶繼續尋找仙藥。據說秦始皇讓徐福尋找的仙藥當中就有肉靈芝。然而2000多年過
去了,徐福和他的尋找船隊消失在歷史長河里,而它夢寐以求的仙藥也化為了歷史傳說。
但是在陜西周至縣發現的這個不明生物體,卻再次把人們與肉靈芝聯系在了一起。
采訪 陜西省中醫研究院 副院長 米家烈:古代的肉靈芝上面的描述呢,本草綱目上它描述
的比較詳細一些,我去看的時候 它的形狀就是像描述的,它的這個黃的像紫金,這個切起
來就像一塊肉,那個紫金你看起來就像那個紫金顏色又發黃又紫。而且,它的外圈上還有
,一圈一圈好像在那個增生,一圈一圈的在那里發展,發育這個過程中留下的一個痕跡都
比較很清楚,那個手摸到上頭光光的,而且摸下來還一點黏度感,就好像咱們那種椒鹽蛋
白那個在上面出現的那種現象,感覺到非常的寶貴,我也沒敢用手很有勁的去摸,就輕輕
地看了一下我感覺到這是一個寶貝,我可以斷定地說它就是肉靈芝。
米家烈的說法源自《本草綱目》對肉靈芝的描述。據《本草綱目》記載“肉芝狀如肉,乃
生物也。白者如截肪,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這些描述似乎與陜西周至所
發現的不明生物體的特征非常相似。再加上它自我生長迅速的特點,不得不令人懷疑它是
否就真的是傳說中的肉靈芝?
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這個不明生物體,在各地進行了公開展出。由于人們紛紛傳聞這就
是古書上記載的太歲肉靈芝,觀看的游人絡繹不絕。就連在海洋生物研究方面有著很深造
詣的日本天皇明仁,在得知此生物體發現的消息后,特地參觀了這個“不明生物體”,并
稱它為:“稀有的寶物”。
為了判定陜西周至發現的這個不明生物體是否就是傳說的肉靈芝,楊興中對這個不明生物
體又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近一個月的緊張科學觀察,楊興中發現這個生物體具有兩根鞭
毛 結構的游動細胞,并可看到游動細胞鞭毛的一端無選擇性的攝取食物顆粒。根據這個特
點,楊興中確定, 這個不明生物體的身份,是一種生命演化過程中介于原始菌類向植物動
物演化過程中的粘菌復合體。
其他地方雖然這個粘菌的普遍存在,但是這么大的復合體來講,這又是第一次發現,因為
當時我們研究完了之后,形式一個初步結論就是說它是處于原生動物和植物之間的過度類
型,這本身就是說明了它在生物界里面進化方面的一個奇特性,所以當時價值體現的比較
大一些,所以就引起了很多學者的一些關注吧,科學界的一些關注,尤其是像當時在日本
先皇參觀了以后,他是一個海洋生物家,他參觀完了說了一句話,說這是生物學界的一大
發現,這個價值初步肯定的。
根據楊興中他們的結論,這個不明生物體是一種生命演化過程中介于原始菌類向植物動物
演化過程中的粘菌復合體。這個結論說明了什么呢?你看這是一株植物,這是一個動物,
這是一株真菌,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是由幾十億年前一種原始的鞭毛單細胞生物
進化而來。這種生物叫做原生質生物,是生命的原始狀態。原生質生物生活在水中能夠游
動,它既可以像動物一樣通過吞噬其他的生物生活,也可以像植物一樣通過光合作用生活
。前一種叫異樣功能,后一種叫自養功能。后來隨著演化按兩個方面發生分化:一部分原
生質生物自養功能加強,運動功能退化,進化到單細胞綠藻由之發展成植物界。另一部分
原生質生物運動功能和異養功能加強,自養功能退化進化到單細胞原生動物,由之發展到
動物界。這個粘菌復合體,它的細胞結構和原始的鞭毛細胞的結構非常相似,不同的是這
種細胞不含光合色素,按《生命起源及進化譜系圖》分析,它的位置應在菌、(藻)類植
物和原生動物之間。也就是說處于生命演化的一個岔道口上,左拐呢就會發展到植物界,
右拐呢就會向動物界發展,原地不動就變成了像蘑菇靈芝一樣的真菌類。由于非常少見,
一直是生物演化研究的一個盲點,所以它對研究生命演化過程十分有意義。
但是這個大型粘菌復合體是否具有像人傳說的延年益壽的功能呢?為了進一步揭開里面的
秘密,楊興中進一步觀察了它的物質結構。他發現這個大型粘菌復合體體內含有將近50%的
蛋白質和核酸,這些物質對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十分有幫助。而且有時在它表面會形成一種
類似塑料薄膜一樣的物質。那么這個薄膜,而且在手上捻就是光光的,黏黏的那種感覺,
至少是一種多糖類的物質,可以蘊含多糖類,那么這個多糖類,這個在免疫這一方面有非
常大的作用,就是至少作為一種藥物開發,或者保健品開發,它這個如果進入人體以后,
可以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增強你的免疫功能,那么這個從一個側面來說,那就達到了一
個保健的作用,所以還是有一定道理,至于里面含有其他物質,這個沒測量。
但是對于這個大型粘菌復合體,為什么可以快速的生長,它生長的具體環境是什么樣子,
它的年齡有多大,是否真的具有可以開發的利用價值,楊興中介紹由于當時只是做了一個
初步的研究,這些未解之謎沒有揭開。所以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遺憾的事情。至于它是不
是古書上描寫的肉靈芝,他不敢肯定。然而就在事隔12年之后,他聽說又有人,在黃河邊
上揀到了一個與《本草綱目》記載更加相像的肉團,于是他馬上到收藏者張安君家進行調
查尋訪。
根據了解,這個不明生物體是張安君在2004年9月從黃河邊上的一個農民手中收購的。
而經過對這個不明生物體的外觀觀察,楊興中認為它比1992年周至縣發現的那個粘菌復合
體,更像傳說中的肉靈芝。
楊興中:《本草綱目》里面曾經這句話說,就是肉汁狀如肉,那么在這個里面外形體現在
好多的紋理上,和邊上一些肌肉束的一些結構上這個是符合的,《本草綱目》曾經對顏色
記載,其中里面有這么一句話,就是“黃者如紫金”,那么這個也可以從表面的顏色上有
可以體現出來,另外還有一句話“動輒如尖兵”指的是內部結構,那這里面斷層上我們可
也可以看出非常白的一些結構,這個也是符合《本草綱目》里面的記載,另外《山海經》
里面的記載有這么一句話“與彼馬勃,頗相仿佛”,就是說跟一個扭曲的馬脖一樣,這個
從整體上來看,這個從扭曲的,而且外表上像馬皮膚差不多這種結構,那么這個根據《山
海經》的記載又很相似,所以從這兩個古籍記載,以及咱們現在看到的這種情況來看,它
是一個菌類可能是沒有多大問題的。而且是在純自然的狀況下自然生長出來的,但是現在
究竟它是一個什么樣一個具體的菌種,就是一種什么樣的物種,必須經過嚴密的科學實驗
和一些細致的工作,才能得出一個比較科學的結論來,就是說這個結論說,但是可能預言
這個東西的價值,體現的學術價值,體現其他方面的價值也是非常高的,因為它比較少見
。
雖然只從外觀進行了鑒定,但是楊興中認為這個菌體與1992年周至縣發現的那個粘菌復合
體無論從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都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這個肉感更強,更接近于動物。那
么它是不是也是粘菌復合體,他認為必須在進行更嚴密的技術鑒定后,才能得出一個比較
科學的結論。同時楊興中認為如果第一個肉團出現是偶然的,那么再次出現的這個肉團就
證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產物,而不是傳說中的神明。他希望這一次能夠進行更加深入的研
究,從而最終通過科學的手段,揭開太歲和肉靈芝的不解之謎。
--
太歲有幾種意思,不是只有傳說中的生命形態。綜合以前有的答案,供您參考一下:
一種是表示五行屬性的,太歲又稱太歲星君,太歲就是天上的木星,因為木星每十二個月運行一次,所以古人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太歲又稱太歲星君,或者歲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間奉祀的神只。
一般人的年庚,若與值年太歲相同,民間稱為犯太歲,年庚對沖者,則叫沖太歲;詩約: 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因此,無論是那一種,在那一年里必定百事不順,事業多困厄,身體多病變,因此務必要拜奉太歲星君以保平安。
六十甲子各有歲神輪值,而當年輪值之歲神稱為值年太歲,如想知道自己的值年太歲,只需找出自己在六十甲子所屬的名稱,便可找出自己的值年太歲。
甚么叫做犯太歲,犯其實即是沖,「沖」亦分為「年沖」及「對沖」。
「年沖」即是指生肖之年,例如今年是蛇年,屬蛇者即為年沖;
「對沖」即是指生肖之年再加上六年,「對沖」又叫「六沖」,即子午沖、丑未沖、寅申沖、卯酉沖、辰戌沖、巳亥沖;以辛巳蛇年為例,巳與亥為相沖,因此肖豬的人仕在辛巳蛇年,便是「對沖」,犯了太歲;凡是遇到「年沖」或「對沖」的生肖,都要到廟里拜太歲,才會諸事順吉。
甚么叫做刑太歲,刑太歲,又稱「偏沖」,自己的出生年如與流年所屬生肖相差三年,便是刑克,即與流年太歲「偏沖」。古語有云: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例如蛇年,肖蛇為太歲,肖豬為沖太歲,而肖猴和虎為「偏沖」太歲。
本為道教神明的尊稱,是對應天上地下的神煞領導。后被引用為“神煞論”來推斷人的運程。古書云:’’歲攝兵權,?
人生死。”又云:”逢太歲之年,無喜必有禍。”或云:”反吟伏吟,涕泣零零。”等等之論點。 流年太歲?
流年,是指一年一年不停地替換。
流年太歲,共有60位〈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組合而成〉,每一位太歲都有衪的姓名,而順序值年,周而復始,循環不息,故又稱“值年使者”。
流年太歲,是司管人間一年之吉兇禍福的歲君。古書云:”太歲如君,為眾神之首,眾煞之主,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 2002壬午馬年有四個生肖犯太歲 馬人—犯刑、鼠人—犯沖 兔人—犯破、牛人—犯害 “刑”:有刑律、刑傷之意;抵觸相刑,亦稱伏吟。 “?”:有?擊、對抗之意;交戰相?,亦稱反吟。 “破”:有損壞、破裂之意。“害”:有不和、不合之意。
無論是犯刑、沖、破、害者,皆受到流年太歲的影響,會導致官非糾纏、仕途阻滯、投資失利、情緒波動、人事不和及感情離合、嚴重者有意外血光之災等情況出現。
除此之外,壬午年之太歲姓路名明。若有人叫路明、姓路或名明;則須注意觸犯太歲姓名的名諱。 化解太歲之兇力。可拜太歲作福,以求趨吉避兇。 亦可求取“化太歲靈符”,以保護身平安。
不過
“在太歲頭上動土”是中國的一句老話,它表明一種文化忌諱。過去人們認為,不信這種忌諱、真的會招致災禍。唐代《酉陽雜俎》一書記載:有個叫王豐的人,“于太歲頭上掘坑,見一肉塊,大如牛,蠕蠕而動,遂填,其肉隨填而長。豐懼,棄之。經宿,長塞于庭。豐兄弟奴婢數日內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廣異記》中也說:晃良貞不怕鬼怪,每年者要在“太歲”頭上挖土。有一次挖出肉塊,用鞭子打了幾百下,扔到大路上了。當夜有人看見有些神人騎馬坐車來慰問那肉塊,并問:“太歲兄,你為什么受他辱打而不報仇呢?”回答是:那人血氣方剛,我也沒辦法。天明后“太歲”就不見了。
在中國民間,“太歲”向來被人們看作是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一種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響人們命運的力量。它無影無蹤,而又無處不在。其實,“太歲”實際上是古代人假設的一種天體。作為一種具體的生物,“太歲”是真實存在的。
??在《山海經》、《本草綱目》等古籍中均有詳盡記載,稱其為“肉芫”,“視肉”、“土肉”、“聚肉”、“封”等。在中國神話史書《山海經》中,就有對“肉芫”的記載:“聚肉有眼而無胃,與彼馬勒頗相仿佛,奇在不盡,食人薄味。”晉代著名學者郭璞在注釋《山海經》時,對“視肉”做的解釋是:“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唐代著名學者虞世南的《北堂書抄》中也有一條關于“土肉”的記載,他的史料轉錄于《臨海異物志》,文中說:“土肉,正黑,大如小兒,臂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釵股,浚克食。”
到了明代,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類,稱其為“本經上品”,并將芫分為五類,其中對“肉芫”是這樣描述的:“肉芫狀如肉,附于大石,頭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同時,《本草綱目》“芫”類條目中還列舉了幾部以“芫”為主的藥方,說明“芫”類對一些疑難病癥有特殊療效,其共同特點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據吉林大學微生物專家解釋,俗稱的“太歲”是介于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細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極強,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細菌復合體。吉林樺甸夾皮溝云峰村雙合屯發現的這塊“太歲”,被保存于紙盒箱中雖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爛、無蟲蛀、不變質,“太歲”仍鮮活如初,無任何異味。對此,專家稱,它其實是一個有生命的、低等菌類混合體,與《本草綱目》等古籍記載的“肉芫”不能簡單劃等號。 本報今天以《“太歲”駕臨南部山區?》為題,對在西營鎮中閣老村發現的一個不明生物進行了報道,引起了很多市民的興趣,大家說法不一。記者就有關問題向山東大學生物專家盧浩泉教授求證。盧教授以前曾接觸、研究過這類東西。盧教授告訴記者,被百姓說成“太歲”的東西,很可能是一個由粘菌、真菌、細菌等組成的菌類混合體,南方較多北方較少,但不管在哪,只要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適宜,就會出現。今年降雨量較大,南部山區山村出現這個東西并不稀奇。至于當地百姓說的“太歲”能發出像青蛙一樣的叫聲,盧教授說,有可能是菌落里面夾有空氣,當人用腳踩時,氣體受擠排出而發出的聲音。另外,因為菌群也是一個生命體,要與周圍的環境進行新陳代謝,出現代謝物是正常的;當環境條件發生變化、不適宜菌群生長時,它也會慢慢腐爛、解體。 盧教授還稱,這類菌群沒有多少實際價值,不能與《本草綱目》等古籍上的記載完全劃等號。
五黃是風水九星里的一顆兇星五行屬土 太歲就是當年值班天子不可冒犯 當五黃星于太歲同一宮時當年會發生災情 因為他們都屬土按照土克水的理解所以會引起干旱。所以東邪西毒里的開篇語就說今年五黃臨太歲天下到處都是旱災。
每一位太歲都有他的姓名,順序值年,周而復始,循環不息,
與太歲相值就是與當值的太歲相合
就是所謂的犯太歲
犯太歲實際上是指觸犯了本不該碰的東西或事。而在命相上,犯太歲,就是指流年干支和出生年的干支相同,現在認為只是地支相同也算犯太歲,實際上就是遇到本命年。遇到本命年也不一定就是不好,或者一定會發生什么不吉利的事情.但是從命理角度講,在本命年的時候,會產生一個和四柱的年支相同的地支或者干支來影響四柱,由于力量重疊的關系,這會使某些要發生的事情變得突出.
一次偶然發現,引出千古傳說;
一塊奇特肉團,
掀起軒然大波;
有人說它長生不老,
有人說它太歲出世,
它究竟是什么?
請收看《走近科學》──破解太歲之謎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太歲頭上動土。這句話的意思呢就是用雞蛋碰石頭,比喻觸犯那些超
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人和事。這句話我們經常聽說,但是我們并不知道出自哪里,那么,太
歲到底有沒有?如果有的話,它又長成什么樣子?恐怕就更沒有人說清楚了。但是在10多
年前,在陜西周至縣發現了一個不明生物體,當地人都把它說成是太歲出世。那么這個不
明生物體是傳說中的太歲嗎?
1992年8月22日,陜西周至縣農民吳鳳蓮和兒子杜戰盟到渭河邊上去打撈因山洪暴發而沖入
河中的浮柴,
采訪 吳鳳蓮:我們這沒有柴火燒,只要河里一發水,河里就從山里飄下來樹枝,我們就到
河里去撈柴火燒。
上午9時許,他們突然看見湍急的河水中有一大塊黑乎乎的東西,兒子杜戰盟跳入齊腰深的
水中一把抱住此物,將其拖到岸邊,將它放在沙灘上仔細察看和觸摸。
采訪:吳鳳蓮 大概就是圓的,長長扁形的,黃黃的好像牛身上的皮,就那樣子,端起來就
像河里的鵝卵石。當時我把它當成是牛腿上的一塊肉,在泥里水里不敢動,我拿腳踏。
由于渭河經常發大水,有時就從上游沖下死牛死豬等動物尸體,開始的這次發現并沒有引
起吳鳳蓮母子的注意。所以她們沒有把發現的不明物帶回家。但是過了三四天,吳鳳蓮改
變了主意。原來在村里人們經常把動物的死尸,埋到地里當肥料使用。吳鳳蓮覺得那個肉
團可以拿回來埋到自己地里。于是決定再去看看。然而沒想到那里的景象讓他們大吃一驚
。
采訪 吳鳳蓮:后來時間長了,水落下去了,在干河灘上擱著,已經隔著四天了,三天以內
河的死魚就已經生蟲了,那個東西旁邊光溜溜的,什么東西都沒有。
看到這個東西在三伏天里既沒有爛掉也沒有招蚊蟲,吳鳳蓮母子覺得這個肉團有點奇特。
于是她們把東西搬回來以后,并沒有把它埋到地里,而是把它洗干凈以后,放到一口大鐵
鍋里。一個星期以后,令人沒想到的事情再次發生了。
采訪 吳鳳蓮:(一個星期以后), 發現它大了,有些人就猜想它可能長,這是個活物,
大小據我來看,周圍一圈大了兩寸。
據吳鳳蓮回憶,當時剛搬回來的時候她們稱的重量是20多公斤,這次稱過以后,發現長到
了35公斤。幾天時間竟然長了10多公斤。看來他是塊活肉。那么這到底是個什么東西,既
然是肉的話,能不能吃呢?
采訪 吳鳳蓮:我拿了刀子割開了它 ,一割,一看里面,像是白肉,我跟我的孩子說:這
怎么像肉一樣。我和我孩子一商量,割了一塊,放到爐子上熬。割了一塊肉,有二兩重,
倒了一瓢子水,熬了一個多小時,就熬化了,提起來就像面糊糊,是粘稠的。孩子擱點糖
,喝了然后就對我說沒有什么味道,我說沒有什么味道,就沒有什么壞處,只有好處,要
是有壞處,人心里就發惡心,這個可沒有。
據吳鳳蓮介紹,后來他們在食用了“肉團”后的幾天時間里,都神清氣爽、渾身上下有使
不完的勁。而且,在蚊蠅多如牛毛的三伏天,放置這個“肉團”的屋子里一個蚊蠅也沒有
。沒過幾天,吳風蓮家發現寶物的消息傳遍了當地。許多村民都來割肉。其中有個村民切
下來100克重的一塊,沒想到幾天時間就長了一倍。更為奇怪的是這個“肉團”原來割下來
幾塊肉的地方沒過幾天便又重新長好。有的人就說這是傳說中的太歲,誰吃了就可以延年
益壽長生不老。那么這個肉團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生物體,它是否是傳說中的太歲呢?
陜西周至縣發現不明生物體的消息,在很短的時間里迅速傳開,許多新聞媒體進行了大量
報道。而這些報道也引起了西安一些科研機構和院校的重視。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因為當地村民傳說這就是太歲,因為太歲本來就是一個
帶有色彩的一個東西,然后各種各樣的說法很多很多。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社會上
打電話的,各界打電話的,問詢的人特別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西安)市科委指示西北
大學盡快拿出科學結論來。
1992年9月的一天,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受命前往吳風蓮家進行科學調查。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因為系上當時給我交代說是發現了一個動物,但是我去
了以后根據這個動物的特性一看,沒頭,沒身子,當時的形態它是一個近似橢圓形的,中
間比較厚,邊緣比較薄的,這么一個橢圓形的一個東西,表面帶有褐色,然后腹側帶了一
些純白色,當時用水一拍就跟肥豬肉差不多的那種感覺,所以當時我們非常吃驚,不知道
這個東西到底是什么東西,但是根據外形,根據形態結構,當時初步判斷這有可能是一個
生物,有可能是一個生物,但是究竟是不是,所以當時我提出來必須得做一個,就是說得
取一點材料,帶回我們生物系得做一些實驗,
由于當時在現場無法判定這個生物體的種類特性,所以楊興中在征得吳鳳蓮的同意后,從
肉團上切割了一塊當作實驗材料,馬上趕回西北大學進行科學鑒定。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首先是不是一個生物,那么從它的一個生命的特征再來
做判斷,如果是生物的東西,就有細胞結構,那么這個細胞通過細胞的結構以后,就可以
判定你是植物,還是動物,還是其他的東西。
通過對這個不明生物體細胞學的鑒定,發現它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這就證明它確實是一
個生物體。但是它在很短的時間里迅速變大,是因為它自身生長的緣故,還是像死去的生
物死尸一樣在水里泡大的呢?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在實驗室簡單測了一下呼吸的指標,通過儀器測了以后
,這個東西有呼吸作用,就是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二氧化碳直接測定,就證明了它有一
個代謝過程,有二氧化碳的產生,那就證明它是活的。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董兆麟:它繁殖的很快,它沒有鼻子,沒有眼睛,什么都沒有,
它就那么一塊肉,肉呢,它是死的,放了三天以后它就發臭了,但是它不發臭,所以認為
它是一種活的生物體,但是這個生物體目前的話,人們在整個生物界又不知道它是什么東
西,沒有對它進行鑒定。
雖然科學實驗證明這個肉團是一個活的生物體,但是由于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社會上關
于太歲的傳說愈演愈烈。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太歲這個詞,在農村里面一直是源遠流長的,一直有這
個太歲這一說,所以一旦土里頭挖出一個肉乎乎的一團的這個東西,老百姓都認為是太歲
。從我小的時候人們就說,老人經常給我講這些事情,講過去誰家蓋房子的時候,挖地的
時候挖了個太歲,從此那一家就敗落了,還有死人的,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所以這個在關
中這一帶老百姓廣為流傳的一個事情,所以一旦河里挖出這么一個怪怪的,像個肉,又不
腐爛沒有任何味道東西,他們第一印象可能是太歲。
據中國一些辭書的解釋,太歲是古代民間對木星的一個別稱,木星它每12年要圍繞太陽轉
一圈,它每一年有一個位置,地下相對應的就有一個太歲出現。民間傳說蓋房子興土木的
時候門不能正對著它在天上的星位。不然地上的太歲就會動怒。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太歲
頭上不能動土“的說法。如果按照民間的說法,人們對太歲是十分避諱的,但是為什么又
把它與長生不老聯系在一起呢?
其實在中國幾千年前的古籍《山海經》中就有關于太歲的記載。在<山海經>中太歲也被稱
為 “視肉”、“聚肉”、“肉芝”。你看都帶個肉字,說明可以食用。據《山海經》記載
,“視肉”最早是作為古代帝王生前喜歡食用的物品出現在古帝陵前的。具有 “食之盡,
尋復更生如故”,“食一片復一片” 的特點,也就是說吃一片,它自己可以再次生長,這
和陜西周至發現的“不明生物體”似乎一樣,具有自生自長的能力。至于吃了以后長生不
老延年益壽的說法,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確有記載。在《本草綱目》中李
時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菜”部“芝”類,與我們現在見到的靈芝,并稱為“本經上品”。
《本草綱目》里還列舉了幾部以“芝”為主的藥方,說明對一些疑難病癥有著特殊療效,
其共同的特點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而且由于它具有自生自長的特點,顯得更
加珍貴.所以歷代帝王都千方百計去尋找它,其中據說古代帝王將相尋找肉靈芝的故事,以
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找藥最為著名。
據《史記.秦本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聽說東方有一種仙藥
,食用以后能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于是在秦二十八年親自率將東行尋找仙藥,他來到了山東
省的瑯琊鎮,尋訪到了非常出名的方士名醫徐福,命為其尋找到長生不老的仙藥,并賜給
徐福大量的人力、物力。徐福隨即率五百童男童女東行,來到了山東蓬萊尋找仙藥不成。
于是徐福又修造船只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扶桑,到達了古代瀛洲、方丈也就是現在的日本
列島一帶繼續尋找仙藥。據說秦始皇讓徐福尋找的仙藥當中就有肉靈芝。然而2000多年過
去了,徐福和他的尋找船隊消失在歷史長河里,而它夢寐以求的仙藥也化為了歷史傳說。
但是在陜西周至縣發現的這個不明生物體,卻再次把人們與肉靈芝聯系在了一起。
采訪 陜西省中醫研究院 副院長 米家烈:古代的肉靈芝上面的描述呢,本草綱目上它描述
的比較詳細一些,我去看的時候 它的形狀就是像描述的,它的這個黃的像紫金,這個切起
來就像一塊肉,那個紫金你看起來就像那個紫金顏色又發黃又紫。而且,它的外圈上還有
,一圈一圈好像在那個增生,一圈一圈的在那里發展,發育這個過程中留下的一個痕跡都
比較很清楚,那個手摸到上頭光光的,而且摸下來還一點黏度感,就好像咱們那種椒鹽蛋
白那個在上面出現的那種現象,感覺到非常的寶貴,我也沒敢用手很有勁的去摸,就輕輕
地看了一下我感覺到這是一個寶貝,我可以斷定地說它就是肉靈芝。
米家烈的說法源自《本草綱目》對肉靈芝的描述。據《本草綱目》記載“肉芝狀如肉,乃
生物也。白者如截肪,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這些描述似乎與陜西周至所
發現的不明生物體的特征非常相似。再加上它自我生長迅速的特點,不得不令人懷疑它是
否就真的是傳說中的肉靈芝?
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這個不明生物體,在各地進行了公開展出。由于人們紛紛傳聞這就
是古書上記載的太歲肉靈芝,觀看的游人絡繹不絕。就連在海洋生物研究方面有著很深造
詣的日本天皇明仁,在得知此生物體發現的消息后,特地參觀了這個“不明生物體”,并
稱它為:“稀有的寶物”。
為了判定陜西周至發現的這個不明生物體是否就是傳說的肉靈芝,楊興中對這個不明生物
體又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近一個月的緊張科學觀察,楊興中發現這個生物體具有兩根鞭
毛 結構的游動細胞,并可看到游動細胞鞭毛的一端無選擇性的攝取食物顆粒。根據這個特
點,楊興中確定, 這個不明生物體的身份,是一種生命演化過程中介于原始菌類向植物動
物演化過程中的粘菌復合體。
其他地方雖然這個粘菌的普遍存在,但是這么大的復合體來講,這又是第一次發現,因為
當時我們研究完了之后,形式一個初步結論就是說它是處于原生動物和植物之間的過度類
型,這本身就是說明了它在生物界里面進化方面的一個奇特性,所以當時價值體現的比較
大一些,所以就引起了很多學者的一些關注吧,科學界的一些關注,尤其是像當時在日本
先皇參觀了以后,他是一個海洋生物家,他參觀完了說了一句話,說這是生物學界的一大
發現,這個價值初步肯定的。
根據楊興中他們的結論,這個不明生物體是一種生命演化過程中介于原始菌類向植物動物
演化過程中的粘菌復合體。這個結論說明了什么呢?你看這是一株植物,這是一個動物,
這是一株真菌,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是由幾十億年前一種原始的鞭毛單細胞生物
進化而來。這種生物叫做原生質生物,是生命的原始狀態。原生質生物生活在水中能夠游
動,它既可以像動物一樣通過吞噬其他的生物生活,也可以像植物一樣通過光合作用生活
。前一種叫異樣功能,后一種叫自養功能。后來隨著演化按兩個方面發生分化:一部分原
生質生物自養功能加強,運動功能退化,進化到單細胞綠藻由之發展成植物界。另一部分
原生質生物運動功能和異養功能加強,自養功能退化進化到單細胞原生動物,由之發展到
動物界。這個粘菌復合體,它的細胞結構和原始的鞭毛細胞的結構非常相似,不同的是這
種細胞不含光合色素,按《生命起源及進化譜系圖》分析,它的位置應在菌、(藻)類植
物和原生動物之間。也就是說處于生命演化的一個岔道口上,左拐呢就會發展到植物界,
右拐呢就會向動物界發展,原地不動就變成了像蘑菇靈芝一樣的真菌類。由于非常少見,
一直是生物演化研究的一個盲點,所以它對研究生命演化過程十分有意義。
但是這個大型粘菌復合體是否具有像人傳說的延年益壽的功能呢?為了進一步揭開里面的
秘密,楊興中進一步觀察了它的物質結構。他發現這個大型粘菌復合體體內含有將近50%的
蛋白質和核酸,這些物質對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十分有幫助。而且有時在它表面會形成一種
類似塑料薄膜一樣的物質。那么這個薄膜,而且在手上捻就是光光的,黏黏的那種感覺,
至少是一種多糖類的物質,可以蘊含多糖類,那么這個多糖類,這個在免疫這一方面有非
常大的作用,就是至少作為一種藥物開發,或者保健品開發,它這個如果進入人體以后,
可以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增強你的免疫功能,那么這個從一個側面來說,那就達到了一
個保健的作用,所以還是有一定道理,至于里面含有其他物質,這個沒測量。
但是對于這個大型粘菌復合體,為什么可以快速的生長,它生長的具體環境是什么樣子,
它的年齡有多大,是否真的具有可以開發的利用價值,楊興中介紹由于當時只是做了一個
初步的研究,這些未解之謎沒有揭開。所以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遺憾的事情。至于它是不
是古書上描寫的肉靈芝,他不敢肯定。然而就在事隔12年之后,他聽說又有人,在黃河邊
上揀到了一個與《本草綱目》記載更加相像的肉團,于是他馬上到收藏者張安君家進行調
查尋訪。
根據了解,這個不明生物體是張安君在2004年9月從黃河邊上的一個農民手中收購的。
而經過對這個不明生物體的外觀觀察,楊興中認為它比1992年周至縣發現的那個粘菌復合
體,更像傳說中的肉靈芝。
楊興中:《本草綱目》里面曾經這句話說,就是肉汁狀如肉,那么在這個里面外形體現在
好多的紋理上,和邊上一些肌肉束的一些結構上這個是符合的,《本草綱目》曾經對顏色
記載,其中里面有這么一句話,就是“黃者如紫金”,那么這個也可以從表面的顏色上有
可以體現出來,另外還有一句話“動輒如尖兵”指的是內部結構,那這里面斷層上我們可
也可以看出非常白的一些結構,這個也是符合《本草綱目》里面的記載,另外《山海經》
里面的記載有這么一句話“與彼馬勃,頗相仿佛”,就是說跟一個扭曲的馬脖一樣,這個
從整體上來看,這個從扭曲的,而且外表上像馬皮膚差不多這種結構,那么這個根據《山
海經》的記載又很相似,所以從這兩個古籍記載,以及咱們現在看到的這種情況來看,它
是一個菌類可能是沒有多大問題的。而且是在純自然的狀況下自然生長出來的,但是現在
究竟它是一個什么樣一個具體的菌種,就是一種什么樣的物種,必須經過嚴密的科學實驗
和一些細致的工作,才能得出一個比較科學的結論來,就是說這個結論說,但是可能預言
這個東西的價值,體現的學術價值,體現其他方面的價值也是非常高的,因為它比較少見
。
雖然只從外觀進行了鑒定,但是楊興中認為這個菌體與1992年周至縣發現的那個粘菌復合
體無論從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都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這個肉感更強,更接近于動物。那
么它是不是也是粘菌復合體,他認為必須在進行更嚴密的技術鑒定后,才能得出一個比較
科學的結論。同時楊興中認為如果第一個肉團出現是偶然的,那么再次出現的這個肉團就
證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產物,而不是傳說中的神明。他希望這一次能夠進行更加深入的研
究,從而最終通過科學的手段,揭開太歲和肉靈芝的不解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