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對應的五行是:
子-水、丑-土、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申-金、酉-金、戌-土、亥-水
學習吧,用知識武裝頭腦,用修養提升品位,真正的品位不是做出來的!
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陰
陽:交替奇數位為陽,偶數位為陰。如子為一為陽,丑為二為陰如此類推
五
行:春季
東方
寅卯
木
生
夏季
南方
巳午
火
生
四季末
中部
丑未辰戍
土
生
秋季
西方
申酉
金
生
冬季
北方
亥子
水
生
(木)
一、為什么地支有12個,地支的時空意義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地支為什么是12個?
地支做為一種符號被創造出來不會是無緣無故的,是人們觀察到世界運轉得到的結果。比如人們會注意到月亮圓缺12次地球上物候完成一次循環,出于記錄時間的需要就產生了12個符號,也就是說12地支初始是用來紀月的。后來人們也發現一天和一年也可以對應,比如中午炎熱好比一年的夏天,半夜濕寒好比一年的冬天,早晚好比一年的春秋,因此就用12地支來記錄一天的時辰。這樣就形成了一年12月,一天12時辰的時間記錄系統。
也就是說地支被創造出來是因為記錄時間的需要,后來慢慢的用其代表方位、生肖,其含義是后來逐漸豐富的。
二、地支通過時間、空間與五行對應
我們說五行的本質在于時空屬性,時空能量,我們用地支記錄時空時就可以通過時空屬性和五行對應起來。比如我們用寅卯辰表示春天三個月,春天五行屬木,所以寅卯辰三月也是五行木。巳午未代表夏天三個月,夏天五行屬火,所以巳午未三月五行就屬火。同理就有了申酉戌三月屬金,亥子丑三月屬水的對應。
同樣當用地支代表空間時,就有了寅卯辰代表東方木,巳午未代表南方火,申酉戌代表西方金,亥子丑代表北方水,這樣地支就通過空間也和五行有了對應。
萬物皆分陰陽,地支也分為6個陽支和6個陰支,子、寅、辰、午、申、戌為六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六陰支。為熟練應用,我們要把12地支和12月、12時辰、12屬相熟練對應起來,然后和四季、四方對應起來,還要分陰支和陽支分別按順序記憶。
需要注意的是辰戌丑未四個都屬土,分布在四季末,在四季交接前18天,也就是24節氣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18天為土主事,這幾天五行為土。
五行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
天干地支與陰陽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陰天干:乙、丁、己、辛、癸
陽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
五行與干支
天干 地支
金:庚、辛、 金:申、酉
木:甲、乙、 木:寅、卯
水壬、癸 水:子、亥
火丙、丁 火:巳、午
土戊、己 土:丑、辰、未、戌
--------------------------------------------------------------------------------
二十四節氣
正月寅月:立春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雨水到驚蟄止。
二月卯月:驚蟄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谷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滿到芒種止。
五月午月:芒種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潔之時刻,經過中氣處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丑月:小寒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寒到立春止。
--------------------------------------------------------------------------------
時間與地支對照表
23 — 1點 子時 1 — 3點 丑時
3 — 5 點 寅時 5 — 7點 卯時
7 — 9 點 辰時 9 — 11點 巳時
11 — 13點 午時 13 —15點 未時
1 5— 17點 申時 17 —19點 酉時
19— 21點 戌時 21— 23點 亥時
十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代歷法選冬至日且日月相會日(月朔日)為對應于“子”刻度,月針繞行一周約27天多,但此時作為太陽視運動的年針已前行了約一個刻度,月針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趕上太陽進行日月相會,這時就相會于“丑”刻度,這樣日月相會日就會逐步發生在十二刻度中,以此確定月建。
擴展資料:
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干支歷和農歷是兩套不同的歷法。
干支歷又稱甲子歷,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歷,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作為歷法已施行了數千年,它完全參照黃道地日關系創建,以立春為元旦,一個回歸年為一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天干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