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供奉神明,要選擇與自己有緣的神明;供奉與自己有緣的神明,一定會有所靈驗。家庭供奉大道高真圣像,不需太多、太雜、太亂。供奉一尊主神就可以代表一切神明,供的多又雜亂,反而不靈。
見到哪一尊神像自己心里覺得特別高興、歡喜,就是與哪位神仙有緣 ~ ~
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道德天尊、純陽呂祖、玄天上帝、文昌帝君、慈航元君等尊神,任擇其一即可。
供奉神明一定要開光,不開光的神像,只是擺設和工藝品而已。神像的大小尺寸,應該和法壇、神堂的空間位置比例相稱,不應太大或太小。安奉神位,有條件的話應當單獨用一間靜室作為神堂,閑雜人等、小孩、貓狗等不能隨便進入;也不應用作會客、談笑、宴飲之所,而只是以供奉神明、禮誦經文、焚修玄功之用,不作其他用途。若條件不允許,則應選擇供奉在客廳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清靜干燥之處,高度在1.5米左右,不可低于腰部。神像背后不可臨窗,應當面對門窗,陽光充足,使人進門便可一目了然。坐向宜坐東朝西、坐北朝南,民間風水師所定的方位可以作為參考,但也不必拘泥、。
只要不把神像面對廁所、爐灶或直接面對自己的臥床就好 ~ ~
令牌是道教齋醮 科儀中常用法器。道教法器令牌起源於中國古代軍隊發號施令用的虎符。道書援神契》有「令牌」項稱,「《周禮》,牙璋以起軍旅。漢銅虎符上圓下方,刻五牙文,若垂露狀。背文作一坐虎,形銘其旁曰:如古牙璋,作虎符。近召將用令牌,此法也。《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中有五雷號令牌的圖文。其圖之正面雕有龍蟠劍身,背面有雷令符文云:右令牌,取雷擊棗木造成,長五寸五分,闊二寸四分,厚五分。選擇吉日,依式造之,四側周圍刊二十八宿名,以錦囊盛之。法師在科儀行法時,於法壇上敲擊令牌,依恃祖師名號,發令,呼風喚雨,召神、遣將,或降臨法壇,或護送亡魂,或驅邪鎮魔. 自古以來,「令牌」屬於機密之一,一向是不公開的,有「令牌」的一定是受籙的大法師,而「令牌」又分等級,要看屬那一天宮,那一派的令牌,這其中的差別甚大。在現在應用中,在網絡管理中有一種被稱作“OTP”的技術,就是運用該技術。
令牌是道教齋醮科儀中常用法器。道教法器令牌起源於中國古代軍隊發號施令用的虎符。
在道教思想意識中,于施行五雷大法的法事活動中,無論是向神界申發表文章奏等道教文書,還是祈晴請雨、止風禱雪,或者是驅役神鬼、掃蕩妖怪邪氣、發符治病、差遺符吏,法師都必須使用令牌來發號施令。若不如此,就無法申明號令,諸神將帥不會依科行事,有關吏兵也不會整肅聽命。
自古以來,「令牌」屬於機密之一,一向是不公開的,有「令牌」的一定是受籙的大法師,而「令牌」又分等級,要看屬那一天宮,那一派的令牌,這其中的差別甚大。
擴展資料:
法器規格
道教的令牌多以木材或金屬制作,長方形 ,塊狀,六面均雕有或鑄有圖形和文字。明代《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中有五雷號令牌的 圖文。
其圖之正面雕有龍蟠劍身,背面有雷令符文云:右令牌,取雷擊棗木造成,長五寸五 分,闊二寸四分,厚五分。選擇吉日,依式造之,四側周圍刊二十八宿名,以錦囊盛之。道 士在科儀行法時,常於儀壇上猛擊令牌,以代表天神或者天師,發布號令,呼風喚雨,召神 遣將,或降臨法壇,或護送亡魂,或驅邪鎮魔。
道教修道,召神請將,一定要用「令牌」,這「令牌」是一切法均要施用的。「令牌」相當于開車的「匙鎖」,等于是法旨一般,請神召將時,將「令牌」拱起,雙 手結斗印或雙白鶴訣,將「令牌」夾住,或供在法案之上,或神將未至,可將令牌擊法案三聲,一般的神將就得喼喼前來聽令。
道教法器和令牌在宗教儀式中的意義: (1)鼓,通神及辟邪之用及醒人振奮的傳訊工具。醮壇多用、扁平手鼓等法器。晨鐘暮鼓原道門之習,藉以說明時間來去匆匆,也警惕人生應當日日振奮。 (2)圭簡,也稱朝簡、笏或手板,其長約五十厘米,寬五厘米,厚約五毫米,稍彎,上端略窄,用漆涂飾。古代大臣進宮朝覲,要持笏謁先帝王。如今道教齋醮時也用圭簡,法師兩手相合,恭執圭簡於胸前,以謁見三清、玉帝等神靈。 (3)法尺,長約卅厘米,寬約二厘米,厚約一厘米的木尺,主要功能是去除不詳及逐鬼。法尺通常用在道教齋醮法事上,形狀面刻有尺度、繪有吉祥圖案,如葫蘆等。另外,形狀四棱的天蓬尺是發揮天蓬神的辟邪力量的法器,他比法尺更有威力。古人認為,度量衡講究「規矩」及「合法」,且具有驅魔的力量。尺則被廣泛利用在信仰活動,僅次斗。道士利工匠也以魯班尺、文公尺、丁蘭尺等作為計算兇禍福。 (4)法繩,也稱法鞭,俗稱法索。法繩是一條長鞭,木納刻有蛇頭或龍頭,其上栓有長約一米的麻繩或綿繩,構成龍身龍尾或蛇身蛇尾。法繩多為法師驅逐惡靈、鞭撻惡靈及辟邪之用,及傳旨時使,至於道士施行法術時也使用法繩。 (5)法劍,又稱寶劍、劍或七星劍,長約六十厘米,有鐵製和桃木製兩種,古代道士有佩劍的規定。鐵製綱劍劍身兩面各鑲有北斗七星圖案,七星劍一般是兩把合一,可合起來使用,稱為合劍;也可兩手各握一把,稱雙劍。七星劍是斬殺惡靈的有力辟邪法器。至於桃木劍(桃劍)劍身畫有符咒,多用來驅魔,威力強大。 (6)筶,也稱珓或教,有以青銅製成或木製,不過通常是以竹根削成半月形,涂成紅色的卜具。其長度各異,較合規格的長約三厘米,寬約二厘米,凸面有十五級橫線,據說十二級代表十二時辰,其他三級是三界。筶形如半月形,后面凹,平面有個小洞,以便穿上紅繩。一條紅繩兩頭各穿一個,成為一雙,紅繩上頭打個結。筶兩個一對,平面為陽,凸面為陰。在神靈前祈禱時,將筶擲在地上。若一雙筶一陰一陽,則是圣筶,意思是神表示加納或肯定;若兩個平面則是笑筶,表示冷笑,即無。但若兩個凸面是伏筶,表示神生氣,即否定。筶是用於判定鬼神意向的最簡單方法,在所有的祭禮都經常使,在儀式進行,可用筶不停占卜神意。 (7)法印,道教對刻法之質料非常注重,多是木刻,但木質刻要尋穴霹棗木為佳。青銅印也有不少人使用,印上的字幾乎都是神仙稱號;如「道、經、師」,總稱「三寶」,即代「三清」的傳承。「三清」是道教最高的尊神,即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圣號,其他的神仙各有各的仙號刻印及道法的印璽。 (8)手爐,源於古代灌獻禮所的用圭瓚。醮壇儀式的發爐,即是道士執手爐燃香,以行祭儀。 (9)龍角,又稱靈角、號角等,製造的材料包括牛角、錫角及鋁角三大類。角身刻有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或刻日、月二字。龍角在古代戰爭中作號角,如今是醮壇法器,具有招神驅邪雙重作用。 (10)令牌,源於古代軍隊的虎符或稱雷令、五雷牌。此牌用棗木造,以雷辟棗木刻令牌為佳。令牌的孤頂刻有「風云雷電雨」,平底刻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其正面刻有「雷霆號令」;左邊刻有角、亢、氐、房、心、尾、箕;右邊刻有斗、牛、女、虛、危、室、壁;背后刻有龍盤七星劍,其意「總召萬靈」;兩側刻有奎、婁、胃、昂、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翌、軫,共為天上廿八宿的名稱。兩旁刻有「天聲天聲震動雷震」及「霹靂一聲隨令降臨」。其形狀特徵是上圓下方,象徵天地,是召集神靈的最神圣法器。 (11)帝鐘,也稱三清法鈴、法令,形如吊鐘,黃銅製。道教的法鈴有柄,特點在柄端,稱為劍,呈「山」字形,三根並列的突出尖刺象徵三清。帝鐘具降神利驅魔雙重作用。道士手握帝鐘搖動,發出叮呤叮呤搖鐘的聲音,齋醮科儀不可少的重要法器。 (12)木魚,其形圓如魚,故稱木鼓,醮壇誦經敲打之用。木魚分大小兩種,大木魚置於桌左側,與鐘磬相對,小木魚在法事中握在手中敲打。 (13)水盂,在道教儀式中用於盛圣水容器,俗稱凈水碗,黃銅製或竹製品。水盂的口稍窄,形如矮胖壺,也有呈大口的如茶碗形。醮壇法事,道士左手端水盂,右手持小柳枝或帶葉小花枝,其浸入圣水中后,在道場上到處灑遍凈壇。由於道教所有的儀式特別注重清潔,所以凈壇的水盂也是主要法器。 (14)凈板,原義是奉三清的敕旨,是用來發施號令的法器。凈板小而硬的長方形木塊,分為三層,底平面,最上的一層最小而微隆起,方便手持。凈板與過去法官所用的驚堂木或講評書人使用的醒木相同。在奉行儀式過程中奉旨始終放在桌上 ,是供道壇道士使用的法器,以拍桌威嚇惡靈。
我是個道士 這個你只能作為了解,不要自己學,要是要拜師 掐訣 又稱“握訣”、“捏訣”、“捻訣”、“法訣”、“手訣”、“神訣”,有時稱“斗訣”。簡稱“訣”。道法行持基本方法之一,符{上竹下錄}派尤其重視。指在手掌和手指上掐某些部位,或手指之間結合成某些固定的姿勢,起到感召神鬼、摧伏精邪的作用。它與步罡一起為道法行持中最重要的形體動作。《道法會元》卷一六O:“夫步罡者,乘于正氣以御物,訣目者,生于神機而運化。修仙煉真、降魔制邪莫不基之于此。”又說“祖師心傳訣目,通幽洞微,召神御鬼,要在于握訣。”掐訣之法基于賦予掌指的象征意義。最為基本的是于固定部位象征北斗七星、十二辰文、九宮八卦、二十八宿等,稱為訣文。如在二、三、四指九個關節紋上以中指紋為九宮中文,余八個關節紋為八卦文(依據后天卦位從四指根部關節紋為乾文起始),五指上布十二辰文。每掐該“文”,即表示把握八卦、十二辰、二十八宿等。由于古人常用八卦、北斗、二十八宿等象征宇宙中天象的運行、造化的奧秘,故通過訣文,在手掌上形成了一個濃縮的宇宙圖景;故有“生于神機而運化”之說。由訣文加上其余指掌聯結方式構成訣目。通常說掐某訣,即指某訣目。訣目象征的內容比較具體,如泰山訣代表東岳,又代表酆都金剛山;寶相蓮花代表仙尊的寶座,表示接仙;大、小豬頭,代表斗姆坐騎;藥叉,代表可叉戳鬼魅的利器;獅子,代表太乙天尊坐騎九頭神獅;三清訣,代表上清、玉清、太清尊神;靈官訣,代表靈官,各種元帥訣,代表所要召請的天蓬元帥、雷部元帥等,天羅地網訣,代表圍捕邪魅的天羅地網;五斗訣,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星斗。由于其取象具體,掐時必須結合行持科儀的具體內容,并常與相應的符、咒、步、存想相配合。隨著新的道教科儀增多,訣目也日漸豐富。同時,訣目中有一部分稱手印,或簡稱為印,來源與佛教手印有關。宋以后,道士又將掐訣與體內氣機發動聯系起來,認為:“訣者,竅也。《黃庭經》云; ‘子為人關握盛衰’,則手能握一身之造化。掐子則腎水之神盛,掐午則心火之神盛,一一有說,不可盡究。”(《太極祭煉內法》)這樣又使掐訣與氣功修煉結合在一起。道士誦經、行符、念咒、步罡、結壇、召將、氣禁、收邪、治病、祈禳的各個環節都要掐相應的訣目。《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卷九:“凡行步、問病、治邪、入廟、渡江、入山、書符,并須掐訣目。”例如人廟破廟時,掐大指第一紋,稱破廟目、第二紋為人廟目;制伏大虎掐左手辰文下,稱大虎目;伏惡鬼掐卯文上為伏鬼目;召遣神兵圍捕妖邪時掐都監目;人人家醫病,掐右手寅文上,稱為病目;反擊針對自己的魘詛.掐右手于文上,稱為翻詛咒目。具體行持方法,在道門內秘授。掐訣多數用左手,有時亦用右手.左右手訣文分布原理相同,但掐同一訣文有時卻代表不同訣目。一只手掐訣稱單訣,二手同掐稱雙訣。 結印 又稱“結手印”、“手印”、“印”,即按一定手勢掐訣。印為印記,痕跡。佛教以文為印,將文定理,文理相應的實理稱“法印”。《陀羅尼集經》:“誦咒有身印等種種印法,若作手印誦諸咒法,易得成驗”。手印指誦咒時特定手形。道教亦稱掐訣為結印。 訣文 又稱“手印”。指大指所掐其他四指的部位。掐訣時,設想宇宙在乎手,故在掌指上固定某些部位表示時間、方位、星宿。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乾、坤、坎、離、震、巽、艮、兌八卦,及北斗七星、二十八宿在指上皆有相應分布,掐住其所在,即稱某文。如子在四指根部,大指掐于上即稱子文,離在三指最上一根關節線上,掐于上稱離文。訣文為掐訣中最基本的要素,由若干訣文配合手指張、弓、伸;直、壓等構成訣目,才算一個完整的手訣。簡單的訣目只含一個訣文,復雜的訣目則含多個訣文。 五行訣 伏魔印 都天大法主印 上清訣 玉清訣 太清訣 北帝訣 天師訣 天丁訣 變神訣 收瘟訣 斗訣 南斗訣 禁鬼訣 金刀訣 追鬼訣 驅百怪訣 乘云訣 殺鬼訣 八訣 龍蛟刀支目 五黑訣 膏靈訣 真君訣 神虎提魂印 等等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福生無量天尊
話說最好是雷擊木,桃木和香樟也不錯,據說現在天師符受箓后給的也是香樟的,有長輩傳下來的老的最好了,重要的還是祭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