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 五種的運動。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條件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這種觀點中是建國以后,老中醫為了表明中醫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特征而注釋的。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未來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來推算人的命運(當下還沒有大量可靠的證據證實五行相生相克來推算人的命運是否準確)。在這一觀點中,“行”被理解成運動。
《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作者、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撰著了《儒醫理論與心身疾病治療》,對陰陽五行學說進行了全面訓詁和重新解析。引起學術界重視。鄭玄《洪范注》:“行者,順天行氣也。”《春秋繁露》解釋說:“行者,行也。”五行的“行”首先是動詞,然后轉化成描述“動”的名詞。五行,也就是五種基本走勢。所以接著就用了五種運動方式來說明木火土金水。可見漢代儒家理解的木火土金水,是基于陰陽運動方式作出的定義,而不是五種基本物質。至于《左傳》中才出現“五材” ,這并不表示五行就是五材。“行”字在古代從來就沒有“材”的含義,把“五行”解釋成“五材”也就沒有任何根據。這種把不同的文獻的內容沒經過文字訓詁而硬放到一起解說的做法,在學術上是不嚴謹的。 第一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于《洪范》。今人多理解為:
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火的特性: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第二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于當代學者聶文濤對《素問》的訓詁。
五行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太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從這三面考慮之后,才能體會出中醫學思維中對生命自我維護的理解。對人體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醫學的差別所在。
第三種觀點
木,生發、條達、主仁,其性直,其情和。
火,炎熱、向上、主禮,其性急,其情恭。
土,長養、化育、主信,其性重,其情厚。
金,清凈、收斂、蕭殺、主義,其性剛,其情烈。
水,寒冷、流動、向下,主智,其性聰,其情善。 ①歸類法:事物的五行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于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臟配屬五行,則由于肝主升而歸屬于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于火,脾主運化而歸屬于土,肺主降而歸屬于金,腎主水而歸屬于水。以方位配屬五行,則由于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于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于火;日落于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于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于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于目的“筋”和“目”亦屬于木;心屬于火,則“脈”和“舌”亦屬于火;脾屬于土,則“肉”和“口”亦屬于土;肺屬于金,則“皮毛”和“鼻”亦屬于金;腎屬于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于水。
③五行學說還認為屬于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系。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現將自然界和人體的五行屬性,列簡表如下。
對人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 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與規律,沒有相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想克就不能維持事物在發展和變化中的平衡與協調,任何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都存在生和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并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互為因果,相反相成,互相為用,推動和維持著事物的正常的發生,發展與變化。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相生與相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學說中認為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是屬于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聯系,才能使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使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關系,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系。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關系又可稱作“母子”關系。如以火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為金;由于水克火,故“克我”者為水。
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其正常協調關系下的變化和發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環無端,才能生化不息,并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2)相乘與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正常的生克關系遭遇破壞后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克現象。 相乘: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過度克制反應。
當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過于強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過,促使被克的“一行”虛弱,從而引起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例如:木過于強盛,則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稱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虛弱,因而對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過于強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圍。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在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過于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或是發生反侮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五行學說應用于生理,就在于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的統一性。
中醫五行分類表——五行與人體和自然界的對應關系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人體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六腑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形體 筋 脈 肉 皮毛 骨
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聲 呼 笑 歌 哭 呻
變動 握 憂 噦 咳 栗
自然界五音 角 徵 宮 商 羽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化 生 長 化 收 藏
五氣 風 暑 濕 燥 寒
五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長夏 秋 冬 (1)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臟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臟,用五行學說來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系。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系來判斷疾病的預后。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后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后良好。
(2)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于瀉肝木。 根據相克關系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制定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于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來選穴和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系,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較為具體和復雜的關系,從而有利于解釋復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
木得潤能上; 金得燥能下 是以金克木
設木亦得燥,則陽逆生火 木火刑金 是為反侮
火遇水則熄, 水遇火或可無恙,是以水克火
五行學說起源于對日常的觀察,不是單純枯燥的辯理
確定治則與治法主要是根據相生、相克規律來確定某些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如下幾方面:
①根據相生規律來確定治則治法: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盜母氣)等病證。基本原則是補母或瀉子,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難經》)。
補母:主要適用于母子關系失調的虛證。如肺氣虛弱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影響及脾之健運,而致脾虛。脾土為母,肺金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補脾益肺方法進行治療,此即虛則補其母之含義。
瀉子:主要適用于母子關系失調的實證。如肝火熾盛,有升無降,出現肝實證時,可采用清心瀉火法進行治療。肝木為母,心火為子,故瀉心火則有助于瀉肝火,此即實則瀉其子之含義。
此外,運用相生規律來進行治療,除母病及子及子病犯母外,尚有單純的子病虛證,亦可運用母子相生關系,兼顧補母以加強其相生之力,從而有助于子臟虛證之恢復。
臨床上依據五行相生規律所確定的治療方法,常用者有以下幾種:
滋水涵木法:指通過滋養腎陰以養肝陰,從而涵斂肝陽的治療方法,又稱滋肝養腎法、滋補肝腎法、乙癸同源法。主要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致肝陰不足,甚則肝陽偏亢之病證。金水相生法是滋補肺腎陰虛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補肺滋腎法、滋養肺腎法。主要適用于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榮于肺,以致肺腎陰虛病證。
培土生金法:是指補脾益氣而達到補益肺氣的治療方法。主要適用于脾虛胃弱不能滋養肺臟而致肺脾兩虛之病證。
②根據相克規律來確定治療原則:多用于臨床上由于相克關系紊亂而出現的乘侮病證,主要有相克太過、相克不及和相侮(反克)之不同。其治療原則主要是抑強或扶弱,并側重于制其強盛,以使弱者易于恢復。此外在必要時,亦可在其強盛之一方尚未發生相乘病變時,利用相克規律,預先加強其被克者力量,從而防止病情之發展。
抑強:主要適用于相乘或相侮病證。如肝氣橫逆犯胃或乘脾,出現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之病證,稱之為木亢乘土。治則應以疏肝、平肝之法為主。若由于脾胃壅滯,影響及肝,而致肝氣失于條達疏泄,形成土郁病證,是為相侮(反克)病證,其治療則應以運脾和胃為主。總之,抑制其強,則被克者之機能自然易于恢復協調。
扶弱:主要適用于相克之力不及,或因虛而被乘襲所產生的病證。如肝虛氣郁,影響脾胃之健運,則稱木不疏土,治宜補肝和肝為主,兼顧健脾之法。若因土虛木乘所致的肝脾不調或肝胃失和病證,則應以健脾和胃和疏肝理氣為法。總之,扶其弱則有助于相互制約協調關系的恢復。
臨床上依據五行相克規律所確定的治療方法,常用者有如下幾種:
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藥物治療脾虛肝氣亢逆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疏肝法。主要適用于脾虛肝郁病證。
培土制水法:是指用溫運脾陽或健脾益氣藥物,以治療水濕停聚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利水法。主要運用于脾虛不運,或脾陽虛損,水濕泛濫而致的水腫等病證。
佐金平木法:指通過清肅肺氣,以抑制肝火亢盛病證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清肺瀉肝法。主要適用于肝火亢逆,灼傷肺金,影響肺氣清肅而致的木火刑金病證。
瀉南補北法:指通過瀉心火,補腎水以交通心腎的一種治療方法。又稱瀉火補腎法、滋陰降火法。主要適用于腎陰不足,心陽偏亢,水火失濟,心腎不交病證。
此外,在針灸療法中,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四肢末端的穴位亦分屬于五行,即井、滎、輸、經、合五種穴位,分屬于木火土金水,臨床上即可根據不同病情,運用五行生克規律進行選穴針刺治療。
同樣,五行生克關系,對于精神療法亦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臨床上即可以運用情志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而達到治療目的。如《素問》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等,即是運用五行相克關系來調整情志,從而達到治療精神性病癥的目的。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相生與相克
1.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
2.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
(二)制化與勝復
1.制化:五行之間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以維持平衡協調,推動事物間穩定有序變化與發展的關系。
2.勝復:五行中一行亢盛,引起其所不勝的報復性制約,使五行之間復歸于協調穩定的關系。
(三)相乘與相侮
1.相乘:對其所勝之行的過度制約。
2.相侮:對其所不勝之行的反向制約。
(四)母子相及(相生關系異常的變化)
1.母病及子,母虛累子。
2.子病及母,包括子盜母氣和子病犯母。
二、五行學說的應用:
(一)依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法
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種。
滋水涵木法:是滋腎陰以養肝陰的治法,又稱滋腎養肝法,滋補肝腎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甚或肝陽上亢之證。
益火補土法:是溫腎陽以補脾陽的治法,又稱溫腎健脾法,溫補脾腎法。適用于腎陽衰微而致脾陽不振之證。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氣以補益肺氣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氣虛衰,生氣無源,以致肺氣虛弱之證;若肺氣虛衰,兼見脾運不健者,亦可應用。
金水相生法:是滋養肺腎之陰的治法,亦稱滋養肺腎法。主要用于肺陰虧虛,不能滋養腎陰,或腎陰虧虛,不能滋養肺陰的肺腎陰虛證。
(二)依據五行相克規律確定的治法
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瀉南補北法四種。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療肝脾不和或肝氣犯胃病證的治法,又稱疏肝健脾法、調理肝脾法。適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虛木乘之證。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療水濕停聚病證的治法,又稱為敦土利水法。適用于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陰清肝火以治療肝火犯肺病證的治法,也可稱為“滋肺清肝法”。適用于肺陰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證。
瀉南補北法:是瀉心火補腎水以治療心腎不交病證的治法,又稱為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適用于腎陰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證。因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故稱瀉南補北法。
和周易有關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墻”,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 “直到現在,我們基本上已把五行的各種意義分析過了,為了清楚起見,我們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范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里蔡墨所持。
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指借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征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以上有關五行的六種意義,除(1)及(3)之外,若把其余(2)(4)(5)及(6)這四項結合起來,才是陰陽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義。
▲------------------------------------五行------------------------------------▲
*五行:金水木火土。
*方位:東西南北中。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竊:金竊土,土竊火,火竊木,木竊水,水竊金。
*五行相溺:金蒸水,水溺木,木溺火,火燥土,土掩金。
*天干與五行、方位的關系:
甲為棟梁之木,東方。乙為花果之木,東方。
丙為太陽之火,南方。丁為燈燭之火,南方。
戊為城墻之土,中方。己為田園之土,中方。
庚為斧鉞之金,西方。辛為首飾之金,西方。
壬為江河之水,北方。癸為雨露之水,北方。
*地支相沖(激):
子(鼠)與午(馬)相沖,丑(牛)與未(羊)相沖, 寅(虎)與申(猴)相沖,
卯(兔)與酉(雞)相沖,辰(龍)與戌(犬)相沖,巳(蛇)與亥(豬)相沖。
*地支相害(穿):
子(鼠)與未(羊)相害,丑(牛)與午(馬)相害,寅(虎)與巳(蛇)相害,
卯(兔)與辰(龍)相害,申(猴)與亥(豬)相害,酉(雞)與戌(犬)相害。
*地支相刑(妨):
子(鼠)與卯(兔)相刑,丑(牛)與戌(犬)相刑,寅(虎)與巳(蛇)相刑,
辰(龍)與辰(龍)相刑,巳(蛇)與申(猴)相刑,午(馬)與午(馬)相刑,
未(羊)與丑(牛)相刑,申(猴)與寅(虎)相刑,酉(雞)與酉(雞)相刑,
戌(犬)與未(羊)相刑,亥(豬)與亥(豬)相刑。
*地支相合(和諧):
地支三合:
子(鼠).辰(龍).申(猴)合水局;巳(蛇).酉(雞).丑(牛)合金局;
寅(虎).午(馬).戌(犬)合火局;亥(豬).卯(兔).未(羊)合木局;
地支:
子(鼠)與丑(牛)相合化土,寅(虎)與亥(豬)相合化水,
卯(兔)與戌(犬)相合化火,辰(龍)與酉(雞)相合化金,
巳(蛇)與申(猴)相合化水,午(馬)與未(羊)相合化日月。
*地支與五行、方位的關系:
子(鼠)屬陽水,北方;亥(豬)屬陰水,北方。
寅(虎)屬陽木,東方;卯(兔)屬陰木,東方。
巳(蛇)屬陰火,南方;午(馬)屬陽火,南方。
申(猴)屬陽金,西方;酉(雞)屬陰金,西方。
辰(龍).戌(犬)屬陽土,中方;
丑(牛).未(羊)屬陰土,中方。
▲------------------------------------五行------------------------------------▲
在某些游戲中,五行更是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比如在仙劍中,使用屬性相克就可以更加輕松地戰斗。此游戲中,屬性相克為:雷(木)克水(冰),水(冰)克火,火克土,土克風(木),風(木)克雷,金克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