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搖銅錢卦 不成
電腦自動起卦不準
未濟是2:5卦的卦名,2:5是未濟卦的代號。2:5卦的主卦是2卦坎卦,卦象是水,特性是危險和困難;客卦是5卦離卦,卦象是火,特性是明亮和依賴,全稱:火水未濟
"未濟"的意思是"沒有渡過",未濟卦說明主方失敗以后,處境困難,受客方制約,為客方服務,在這種形勢下應當做什么。
起卦前必須客觀地、全面地、準確地分析主方和客方的情況,必須至少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此卦才有參考價值:
1.主方與水很相似,客方與火很相似。
2. 主方的陽數是2,客方的陽數是5。
3. 主方的行動是陰,素質是陽,態度是陰;客方的行動、素質和態度也是陽、陰和陽。
你的卦想了解晉升問題;你與主管領導之間關系不好,與下邊的一般群眾關系也不好,沒有人為你說好話、雖然你工作很努力,高層領導也知道你,可是你的競爭對手更厲害。
未濟卦第二爻,爻辭:九二:曳其輪,貞吉。人生啟示
從卦象上看,九二是以陽爻居于柔位,本身具有冒進和急躁的特性,但是能居中守正,把自己的脾性改掉了。
《象》中這樣分析本爻: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這里指出:九二爻之所以可獲吉祥,是因其持中不移,端正不偏倚,有所節制,這樣行事必獲吉祥。
占得此爻者,不是要讓自己加快速度前進,而是應放緩速度。在你的事業剛剛開始的時候,不要貪功求快,須知“欲速則不達”。此時,你要有意放緩速度,穩扎穩打,一步一步地來推進,居中守正,自然獲吉。
下面的解釋是我看到的比較好的。有關這方面的書籍,《白話易經》比較好,另外我最近在看《朱熹解易》,你只要在《易經》的題目下搜索,就能有很多的答案。 未 濟 卦 第 六 十 四 (下坎水 上離火 - 火水未濟卦) 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 1 . 未濟卦象徵事有未竟之意,即因事之未成,正可以促使其成,故亨。惟未濟雖有可濟之理,但若處事不夠敬慎,則如小狐涉水將濟而未濟,卻濡濕其尾,必將不能順利渡水成濟,則事必徒勞無益。 ◎汔,音氣,幾也,將近也。2 . 劉沅曰:未濟,事未成之時也,火上水下,兩不相交,故不成功用,六爻皆失位,故曰:未濟。既濟則事已窮,未濟則尚可望其濟,以此終之,變易無窮之理也。3 . 李光地曰:小狐汔濟,濡其尾,是戒人敬慎之意,自始濟以至於將濟,不可一息而忘敬慎也。史記黃歇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4 . 韓詩外傳曰:官怠於宦成,病加於小愈,禍生於懈怠,孝衰於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易曰:小狐汔濟,濡其尾。5 . 李士鉁曰:既濟者,人道之終,猶事物已成之後;未濟則未終,生生不已而無窮。故易終於未濟,寓變通不窮之意。6 . 序卦傳:物不可以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彖曰:未濟,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濟,未岀中也。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1 . 彖傳曰:卦辭謂未濟卦之所以得亨者,乃因卦主六五爻以柔居中,下應九二,能以柔納剛,而剛柔相濟,故得亨也。而九二爻有小狐涉水將濟而未濟之象者,乃因其居下坎之中,尚未能岀於坎險也。而初六爻居卦下,陰柔勢弱,有小狐涉水卻濡濕其尾,無所獲益者,乃因其力有未逮,有始無終,不能持續至終。而卦之六爻,雖不當位,但剛柔有應,故能化未濟為既濟,此亦未濟之所以亨之理也。2 . 陳孟雷曰:未岀中,指九二也,以其在坎險之中,未能岀也。不續終,指初六也,以其在下為尾。九二所以不能岀險,以初六陰柔力微,故首濟而尾不濟,不能續其後也。3 . 劉沅曰:柔得中,謂六五。未岀中,謂九二。不續終,謂有始無終,任剛之過。剛柔應,謂六爻皆失位,然各相應,能同心協力以圖濟也。天地無不濟之時,人事則履盛而滿,往往不濟。4 . 王弼曰:位不當,故未濟,剛柔應,故可濟。5 . 胡炳文曰:天地終始,皆水火相為用也。易不終既濟而終未濟,乃易不可窮也,未濟非不濟,未焉耳。既濟之中互未濟,未濟之中互既濟,非惟見時變之相為反覆(禍福相倚),亦復見水火之互藏其宅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1 . 大象傳曰:未濟卦下坎水、上離火,故有火在水上之象。火性炎上,水性潤下,火在水上,則兩不相交,不成功用,未能濟物,故有未濟之意。2 . 孔穎達曰:火在水上,不成烹飪,未能濟物,故曰:火在水上,未濟。3 . 君子者觀察未濟卦火在水上,兩不相交,居位不當,且六爻皆不當位之象,悟知未濟之時,必須審慎辨其物性,使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各當其所,以促成既濟。 ◎辨物居方,乃令物各當其所也。 方,處所。4 . 來知德曰:慎辨物,使物以群分;慎居方,使方以類聚。則分定不亂,陽居陽位,陰居陰位,未濟而成既濟矣。5 . 劉沅曰:未濟者,必欲強其相濟,則反有害,君子知之,故加敬慎。辨其物性,使各類聚,居以其方,使各群分。如水火之不相射,而不相害,不強其濟而已可濟矣。 ◎射,追逐也。6 . 項安世曰:必加慎者,以其未濟也。水火交則有難,辨之不早辨,居之不得其所,皆難之所由生也,可不謹乎?易終於未濟而始於屯,其意深矣。7 . 馬振彪曰:既濟之道在於防,未濟之時貴於慎,此二卦居下經之終,以應於上經之坎離。既濟之中含未濟,不防則功敗於垂成;未濟之中含既濟,不慎則不能轉亂而為治,防之於未然,慎之於既然,則既濟者可常濟,未濟者可終濟也。 初六,濡其尾,吝。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1 . 初六陰柔處坎險之下,當未濟之初,不可輕進之時,卻急於上應九四,冒險躁進,致有小狐濡尾,進則溺身之象,急於求濟,反而不濟,故有憾惜。2 . 王弼曰:未濟之始,始於既濟之上六。濡其首猶不反,以至於濡其尾。初六處未濟之初,最居險下,不可以濟者也。而欲之其應,進則溺身也。3 . 張振淵曰:卦辭所謂小狐汔濟,正指此爻。新進喜事,急於求濟,而反不能濟,可吝孰甚焉?4 . 象傳曰:初六冒險躁進,致有小狐濡尾,溺身而未濟之象者,乃謂其既不知時不可濟而冒進,亦不能敬慎以終濟,致有濡尾之吝。 ◎不知極,即不續終也。極,終也。 5 . 陳孟雷曰:既濟初九陽剛得正,離明之體,當既濟之時,知緩急而不輕進,故其濡尾而無咎。未濟初六,則陰柔不正,居坎險之下,又當未濟之時,冒險躁進,則至於濡尾而不能濟矣,故吝。6 . 馬其昶曰:既濟之初,離為牛,以曳車求濟而濡尾,故無咎。未濟之初,坎為狐,既不知不可濟而冒進,又不能終濟而遽下其尾,以至於濡,故吝。 九二,曳其輪,貞吉。象曰: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1 . 九二以陽居中,當未濟之時,雖上應六五,但仍居坎險之中,能謹慎而不輕進,故有拖曳其輪,車行緩慢之象,能謹守正道,可獲吉祥。2 . 潘夢旂曰:九二剛中,力足以濟者也,然身在坎中,未可大用,故曳其車輪,不敢輕進,待時而動,乃為吉也。不度時量力而勇於赴難,適以敗事矣。3 . 李光地曰:既濟之時,初、二兩爻猶不敢輕濟,況未濟乎?故此九二爻曳輪之戒,與既濟同。4 . 象傳曰:九二之能謹守正道,而獲吉祥者,乃因其陽剛居中,能守持中道,故其行為必能端正不偏。5 . 馬其昶曰:中未有不正,不必當位為正,故曰:中以行正。二、五不以當位為重,此亦通例也。6 . 劉沅曰:九二以陽居陰,上應六五,有濟變之才,得正而吉。九居二本非貞,而云貞者,以剛居柔,得其中道,則能行其正,不為險困也。 六三,未濟,征兇,利涉大川。象曰:未濟征兇,位不當也。 1 . 六三陰柔失正,處坎險之上,力弱不足以濟事,故不宜躁進,若急於求進,必有兇災。惟其下比九二濟變之才,上應上九誠信孚眾,剛柔相應,同舟共濟,則能涉險解難,脫離坎險而濟成其事。2 . 王弼曰:六三以陰之質,失位居險,不能自濟者也。以不正之身,力不能自濟,而求進焉,喪其身也,故曰征兇也。又二能拯難,而己比之,棄己委二,載二而行,溺可得乎?何憂未濟?故曰:利涉大川。3 . 象傳曰:六三力弱不足以濟事,急於求進,必有兇災者,乃說明六三陰柔失位不中,又處坎險之上,居位極其不當。4 . 俞琰曰:未濟卦六爻皆位不當,而獨於六三曰位不當,以六三才弱而處下體(坎險)之上也。5 . 葉酉曰:不釋利涉者,剛柔應也。已於彖言之也。 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象曰:貞吉悔亡,志行也。 1 . 九四已岀坎而入離,秉陽剛文明之質,事將可濟,雖失正而有悔,若能固守正道,則可獲吉祥而無悔。故當振奮有為,敬慎努力以濟事,猶如攻打蠻夷鬼方,三年而有成,將被封賞為大國之侯。 ◎震,同「振」,振奮有為也。2 . 劉沅曰:以九居四,宜有悔矣,然岀坎入離,陽剛文明,是能濟險者。以剛居柔,柔者臣職,剛者臣才,上近虛中文明之君,奮其戡亂濟世之才,信專寵固,故其象如此(有賞於大國)。3 . 雷思曰:先言貞吉誨亡,後言伐鬼方者,先自治而後治人也。4 . 象傳曰:九四秉陽剛文明之質,若能固守正道,則可獲吉祥而無悔者,乃謂其濟險之志可以踐行。5 . 李士鉁曰:既濟之三,以陽居陽,是君伐之;未濟之四,以陽居陰,是臣用君命伐之。君勤遠略非君德之美,臣伐遠方是臣力之勤,故三年既克,賞以大國之封。 沈該曰:既濟之憊,明衰也;未濟之賞,明進也。6 . 馬其昶曰:易示人以趨吉避兇之方,所謂吉兇,不任之天而主之人。故尤喜言貞吉、貞兇,可見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未濟一卦三言貞吉,其勸深矣。 六五,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象曰:君子之光,其暉吉也。 1 . 六五居離明之中,高居尊位,有文明之德,能謹守正道,則可獲吉祥。雖不得位,亦無所悔。而其下應九二,鄰比九四,均為陽剛濟事之才,能以其虛中離明之德,誠信待人,任人以能而事有可濟,則顯現其君子者之光彩,故可獲吉祥。2 . 李士鉁曰:六五以陰柔之德,居一卦之尊,所謂徽柔懿德,光於四方也。又體離火之明,有虛中之美,一人之光及於天下,天下之光皆其光也。上下交孚,事無不濟,吉可知矣。3 . 王弼曰:六五以柔順文明之質,居於君位,付物以能,而不自役,斯成君子之光。4 . 楊萬里曰:六五逢未濟之世而有光輝,何也?日之在夏,曀之益熱,火之在夜,宿之彌熾,六五變未既為既濟,光明之盛,又何疑焉? ◎曀,天陰沉貌。 ◎宿,久也。5 . 象傳曰:六五有君子之光彩者,乃謂其內蘊誠信,外耀光彩,顯現著吉祥。6 . 賀貽孫曰:離體虛明,美在內而陽發其光,故充實而孚。光之蘊為孚,其散為暉。7 . 張履祥曰:濟世之道,文武并用。治武者,臣之事也,九四也;修文者,君之事也,六五也。8 . 李光地曰:雷雨過而見青天,其輝光必倍於常時。凡人岀於磨厲,國家興於憂危,理皆如此。 上九,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1 . 上九以陽剛居未濟卦之極,物極而反,遂成既濟,故其諸事皆宜,心無煩憂,誠信孚眾,飲酒逸樂,無所咎害。而若其飲酒逸樂無度,荒廢政事,則有涉水濡首之危,此乃其所任者失當,誠信之所行,失其正道。 ◎失是,猶言有失正道。 是,正也。2 . 王弼曰:未濟之極,則反於既濟,既濟之道,所任者當也,所任者當,則信之無疑,而己逸焉,故曰:有孚於飲酒,無咎。以其信於物,故得逸豫而不憂事之廢,茍不憂事之廢,而耽於樂之甚,則至於失節矣。由於有孚,而失於是矣,故曰濡其首,有孚失是矣。3 . 李簡曰:未濟之終,甫及既濟,而復以濡首戒之。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道。4 . 項安世曰:既濟之終,有亂之理,故上六以濡首為時事之危;未既之終,有濟之理,故上九以濡首為人事之失。濟以孚為美,顧所以用此孚者,不可忽也。5 . 象傳曰:誠信孚於眾人,相互飲酒逸樂,而至於誠信失其正道,有濡首之危者,此說明上九也是不知自我節制。6 . 李士鉁曰:至甘之中藏有至苦,厚味之中含有厚毒,若飲酒而不知節,而至於濡首,則為恃其有孚而失其是矣。7 . 魯共公擇言篇云:大禹有戒,酒以合歡,酒以成禮,過三爵則為非禮
易經六十四卦是《未濟卦》,原文和白話講解如下:
原文: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
白話:《未濟卦》象征事未完成:經過努力可以得到亨通;小狐貍渡河快到對岸了,卻浸濕了尾巴,則沒有什么吉利。
原文:《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白話:《象辭》說:《未濟卦》的卦象是坎(水)下離(火)上,為火在水上之表象。火在水上,大火燃燒,水波浩浩,水火相對相克,象征著未完成;君子此時要明辨各種事物,看到事物的本質,努力使事物的變化趨向好的方面,這樣做則萬事可成。
原文:初六,濡其尾,吝。
白話:初六,小狐貍渡河時被水浸濕了尾巴,會有麻煩。
原文:《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白話:《象辭》說:“小狐貍渡河時被水浸濕了尾巴”,說明其自不量力,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使多大的氣力,急躁冒進,結果招致麻煩。
原文:九二,曳其輪,貞吉。
白話:九二,向后拖拉車輪,使車不快進,堅守正道可以得到吉祥。
原文:《象》曰: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白話:《象辭》說:九二爻之所以可獲吉祥,是因其恃中不移,端正不偏倚,有所節制,這樣行事必獲吉祥。
原文:六三,未濟,征兇,利涉大川。
白話:六三,事情未完成,急躁冒進去遠行,有兇險,但有利于渡過大河急流。
原文:《象》曰:“未濟,征兇”,位不當也。
白話:《象辭》說:“事情未完成,急躁冒進去遠行,有兇險”,說明此時所處的位置不當。
原文: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
白話:九四,堅守正道可獲吉祥,悔恨會消失;以雷霆萬鈞之勢征討鬼方國,經過三年的激烈戰斗終于得到了勝利,被封為一個大國的諸侯。
原文:《象》曰:“貞吉悔亡”,志行也。
白話:《象辭》說:“堅守正道可獲吉祥,悔恨會消失”,說明實現了建功立業的志向。
原文:六五,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白話:六五,堅守正道或獲吉祥,沒有什么悔恨;這是君子所具有的美德的光輝,有誠實守信的德行可以獲得吉祥。
原文:《象》曰:“君子之光”其暉吉也。
白話:《象辭》說:“君子所具有的美德的光輝”,說明此時正在事情即將成功的關鍵時刻,應該具有誠實守信、光明正大的美德,才能獲得成功,光彩煥發,得到吉祥。
原文:上九,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白話:上九,滿懷信心,充分信任眾人,這時可以安閑自得地飲酒作樂,沒有什么災禍;縱情濫飲,被酒淋濕了頭,則說明過分信任他人,將會損害君子的正道。
原文:《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白話:《象辭》說:“縱情濫飲,被酒淋濕了頭”,這樣喝得醉醺醺的,就會誤了大事,就有滅頂之災,這是放縱自己沒有節制的結果。
擴展資料:
《易經》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于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后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
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借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