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漢族同胞,與祖國東南沿海的閩、粵人,特別是與潮州、嘉應州、漳州、泉州、汀洲的關系,源遠流長。潮汕人移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最早可追溯到隋朝時代。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二月,隋煬帝虎賁武朗陳棱赴臺的艦隊,就是從潮汕沿海的港口出發的,其招募的隨員,也大多系潮汕沿海熟悉水性的漁民。在這個寶島上,到處留下閩粵先民的足跡,遍地撒下了他們的血汗,祖國大陸的許多生產經驗、生活習俗和民間工藝藝術也在流播和扎根。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的盛大節日。潮汕人過年習俗的“接揑頭”,保留著中華民族原生態的禮俗。人過年的風俗與潮人無異。在我國古代,民間過年,諸侯和官員都要向帝王賀喜,而在民間也流行種種風俗。人過新年,首重內部陳設,門口懸紅彩或八仙彩,廳堂點燈,神桌燃燭,桌上供疊柑塔、甜?(年糕)、菜頭?等年?,香爐里燃檀香,桌上供扎紅的面線三扎,祖先靈牌前供奉清茶、甜茶(紅棗茶)、甜料(甜仁、紅棗、糖果)等。神桌前之八仙桌圍桌裙,桌上供花瓶,內插紅梅、長春、水仙等吉利花卉,吃年飯,守歲。這與潮人過年時重視居室布置的習俗一樣。
人在正月初一黎明,各家早起,換新衣,穿戴整齊,開廳門,依行輩、長幼次序祭家神,拜祖先,恭迎新年,以迎善避厲,由長上依次行三跪九叩拜禮,祀拜極虔誠。繼之,燒壽金(印有壽字之金紙),刈金(印有財子壽三神像之金紙),此謂“開正”。“開正”之典完成,天色已屆微明。家人裝束一新,家主燃香開啟大門,謂之“開財門”。擇“喜神方”(喜神方每年方向不一,須查對通書)一揖,然后置香于門角,燃放大串爆仗,謂之“開門爆仗”,從此“除舊布新,康祥迎吉”。接著賀正開始,“賀正”俗稱“拜年”,首由家主率全體親屬向天、地、君、親、師行大禮,再由家人分長幼行祝賀禮。人在初一的早餐,例食面線,取源遠流長、長樂長壽之意。餐后,少年男女,自由出游。行前,家長檢閱通書,告知何方是吉利,何方是兇,大吉大利,謂之“出行”,也有稱作“游春”。婦女多用禮盒盛甜料、柑橘、紙鏹、香燭等,至各大廟宇進香,禱告合宅安泰。也有在家祭拜祖宗遺像,而求福蔭者,統稱為“迎喜”,或稱“行香”。“賀正”,除家屬互賀外,鄰居、朋友、親戚,都在道賀之列。彼此見面,顯得和和氣氣,譬如對老年人則說:“老康健,食百二”。對未婚女性則說:“食甜給你嫁好翁”。一般性的則說:“吃紅棗,年年好”、“食甜茶,大賺錢”、“食甜給你生后生(男孩)”。遇有稚年兒童,客主皆贈紅包,以偶數為宜。名曰:“百歲錢”。午餐,不炊新飯,蒸食除夕所剩之年夜飯。但菜肴必需豐盛。首先敬奉祖先,敬奉時應將桌面縫接處橫置,上下左右,各設三席,是為“拜公媽”。這些習俗,與潮人大同小異。
人過年還有許多禁忌。這些禁忌,也與潮人相同,大都是趨吉避兇、趨利避弊、趨福避災。一、忌正月初一掃地與丟棄垃圾。俗稱家里都藏有福氣財運,打掃時必須由屋外掃至屋內,且晚間不準丟棄垃圾。既然平常時就如此講究,更何況新春這天。另一說:掃帚有掃帚神,辛苦一年總要有一天讓它休息,此為人們體恤萬物之情。二、忌正月初一殺生。民間初一早上,只吃些素菜,或除夕夜吃剩的菜。三、忌正月初一汲水。水井有功于人,俗稱有水井神。既為神,每年起碼要有一天讓它休息,所以新年初一有禁汲之舉。可是大戶人家人口眾多,不能一日無水,權宜之計,只限定早上不汲水,讓水井有靜止的一刻。再不然,就在井旁放置金紙,算是致慰勞之意。四、忌正月初一吃稀飯。新春既然慎重,為討個吉利,大家吃干飯。若吃稀飯,恐怕以后一年到尾都得吃稀飯過活。
另外,還忌正月初一吃藥、午睡、打小孩、啼哭、在被中打噴嚏、打破器物等。人春節打破陶瓷器物、化解“破運”這個習俗與潮汕人相同。潮人如在正月正頭不慎打碎陶瓷器物,要做一下“訣術”。如澄海縣隆都鄉,每年的游神活動在正月初十日進行。鄉里外出的人,或官或民,或富或窮,都回來一同參與,或拿竹筒,或扛大鼎,一起參加祈福。游神隊伍中必然有一艘紙糊的香船,以及一口盛放著紅木炭的大鼎。當游神隊伍經過人家門口時,那些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神上天”到正月初四“神落地”這段日子里,有打破盤碗碟等瓷器的人家,就要象征性地拿出一兩塊碎片,擱在香船里,意味著將不吉利隨水東流,然后用家里量米用的竹筒,裝上幾塊木炭,換上大鼎里的火種,將帶來的火種帶回家倒進灶里,象征爐火旺。(摘自潮汕民俗網)
潮汕地區春節習俗:
潮汕地區便有 著許多既同于中原地區又異于中原地區的習俗活動。
一、貼門神、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 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 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撿閱百鬼。如果有惡鬼 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后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郁 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 中記載:正月一小“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 右郁壘,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郁壘, 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 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廠 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游記》中的敘述就更加詳細了: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 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征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征與之 對弈。沒想到魏征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 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 寶奏道:愿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 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于門上。后代人相沿 下來,于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舊 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荼、郁壘或兩員雄赳赳的戰將, 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锏。執 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锏者是秦瓊。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荼、郁壘畫 像,掛在兩扇門上。后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 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癮,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 桃木板(后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對子。據《宋史 ·蜀世家》載:蜀后主孟旭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貼對聯,并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 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 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于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 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于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 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潮汕人對春聯更是重視,買一副春聯,往往要 琢磨很久。
從各家各戶所貼的春聯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 其中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勞上進、團結和睦的特點,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產五谷豐登,善治家六畜興旺”等等。 潮汕對聯最有名的莫過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欽撰寫的“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堂”一聯。傳說,林大欽早年曾當過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東家夫人過生日,請來先生撰寫春聯、壽聯。只見林大欽提筆沾墨,不假思索便寫出此聯。
在潮汕的春聯中,經常還看到單扇門兒上或谷簟、福龕上貼著斗大的 一個“春”字。“春”字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層表示春回大地,萬象更 新;一層巧借“春”與“存”潮音的相諧,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魚,諧音“余”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后,除夕將至。于是,主婦們便忙著 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后,首先必須“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 然后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后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 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 于大廳,一家人入團團圍坐,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于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場必須用松枝菝草掃刷。然后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 齋菜。
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 就準備完畢,讓其晾干。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 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三、迎財神,放鞭炮
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民俗活動,就是在子夜時分拜財神。按說,臘月二十四日諸神上天,人間的諸路神仙都上天“匯報工作”去了。但人們寧愿相信財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間,會在這新春腳步來臨之際將財氣送到人間,所以各家各戶要在這時候拜祭。于是,子夜鐘響,鞭炮喧天,煙霧裊裊,仿佛是一團團瑞云祥氣,再有那“財神到”的吆喊聲,更給這子夜增添了不少熱鬧。關于鞭炮,不少書已經有過詳細介紹,它原來是人們用來避邪祛災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宗懔所載,似乎是承西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荒經》之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之。東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么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種動物而已,后代人以訛傳訛,于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災的功能。不過,隨著落后意識的逐漸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經很少包含驅鬼成分,而僅僅是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罷了。而伴隨著現代文明的到來,許多大中小城市都開始在節日禁燃鞭炮了。
四、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將鈔票取回。
五、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后輩先祝福長輩,然后長輩再給后輩曉以期望。早飯后,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后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
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 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于“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
望的莫過于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
祥。有好謔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潔,一一拜年后,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謔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六、摜春(挑禮盒)
春節期間,潮汕的另一個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便是“摜春”(春,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
大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禮。過去,這些禮物總是裝在一對大春樁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大舅子來到時,親家要殺雞宰鵝,熱情款待,民間俗語所謂“阿舅來,掠雞”,說的就是這種風俗。,大舅子送來的禮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還得有數十節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兒生活節節高的意思。禮物的豐儉程度由娘家經濟情況決定,但一般是:剛出嫁的女兒禮物要備得豐盛一點,不然會被親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當了婆婆的,就不那么講究了。女兒家收到這些東西,便分送給親戚鄰里,這形成了潮汕春節習俗中的一大特色。春節里,鞭炮聲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還有不少老太婆,提著花籃,托著紅盤,挨家挨戶于門外高喊:“××阿姆,下物食(大媽,送點心來了)。”因為各家各戶都有媳婦,故此,各家各戶都必須出動。從這一風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親鄰睦里的風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會按戶分送。
但是,嫁出去的女兒在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俗以為對娘家不利。
七、家庭
春節間的娛樂活動很多,如游神、游鑼鼓、標旗和猜謎等。值得一談的是,春節期間以“賭”為樂的習俗。
春節期間,大家都休息,兜里也都有錢。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人圍著,更多的是“家庭賭場”,往往是一家老小圍聚一桌,由家長做莊,其他人押注,賭個天翻地覆,但最終是“肥水不流別家田”,因而有的是歡樂,沒有真正時的緊張和擔心。尤其是勞碌一年,難得有歡樂機會的家庭主婦們,更樂意趁此機會玩一玩。大多數家庭只賭一晚便不再賭了,只是舊俗不改罷了。但有的人也可能由此而引起賭興,真賭下去,弄得“幾家歡樂幾家愁”。
今天,賭是犯法的,不能以此取樂,要徹底改變這一惡習。
八、回娘家(食日晝)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九、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曰“迎神”的日子。原來,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諸神都在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年來下界人間行為的善惡。正月初四這天,再回到下界來繼續監督人們,于是家家戶戶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臨。迎神時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雞、魚、豬頭,如果經濟不允許,也可免去,但是一盤米、一盤紅糖卻少不了。因為奉上白米一盤,意謂新年五谷豐登;紅糖一盤,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禮畢,便燃放爆竹,這時神靈便全部各就各位了。有趣的是在諸路神仙上天的這段日子各鄉村的廟字還不能忘了上供。為什么神靈上天了還要上供呢?因為上天的僅僅是各路神靈的“領導”,他們的手下還在“堅守崗位”呢!誰勤于祭拜,誰偷懶,他們會一一登記在案。
十、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 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兇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么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里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里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么顧忌了。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藥。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藥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潮汕人民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后,便開始忙碌準備過新年。家家戶戶對屋里屋外進行大掃除、重新布置、裝修;蒸制紅踩桃、鼠曲踩等各式品;購買年貨、新衣;理發、美容。到了大年三十日早大宰“三鳥”,購買祭祀物品。吃過午飯后,全家大小都要休浴,穿新衣,祭祖先,貼春聯,掛燈籠,貼照壁符。是晚設爐于廳,全家人圍著爐子吃團圓飯。一家人不論平時分散在多遠的地方,都必須趕回家來團聚。“圍爐”后,長輩要給小輩們發“壓歲錢”,能掙錢的小輩也要給長輩送紅包,稱為“壓腰兜”。這一天不能吵鬧,不能打壞盤、碗等器物,若打壞了說諸如“擊開嘴,大富貴”等吉利的話來彌補過失,象征著全家一年自始至終圓圓滿滿。家中的水缸要裝滿水、米缸要裝滿米,以象征“年年有余”。是夜燈火通宵,家家戶戶合家守歲,等待新年的來臨。
農歷正月初一為歲之首,稱“春節”,古稱“元旦”,俗稱“過年”。是日一大早,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穿新裝,燃放鞭炮,拜天地祖宗、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時要用素食作供,因為據說此日彌勒佛坐位,故用齋餐。此種習俗流傳很久,清順治《潮州府志》云:“元日,祭用齋。”清乾隆《普寧縣志》曰:元日,把祖先用素,韌二把祖先用葷。”接著全家入親親熱熱、和和氣氣吃早飯,下輩向長輩祝福,長輩給下輩寄以期望。吃過早飯后,父母就攜帶兒女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凡到親戚朋友家拜年,都要拿潮州柑去。因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與吉同音,用諧音會意法,就成了“大吉”。大桔表示吉祥。帶多少大桔沒多大關系,但一定要偶數,不能奇數。而主人家的茶幾也總要放著一盤紅綠相間的大桔、擯榔(今用橄欖代),另加糖果,迎賓敬客。關于潮汕用擯榔的風俗,府志、縣志都有詳細記載,清乾隆《潮州府志》云:“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因擯榔和賓郎同音,含有賓客的意思,所以“擯榔大桔”諧音便成為“賓臨大吉”,是互相致意,互換吉祥的一種禮節。客人進門時,相互說些“新年如意”,“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主人要請客人吃橄欖、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還有敬以“擂茶、米程”之俗),并互換大吉,還要互送小孩“利市”(紅包)。接著主人備酒設宴款待客人,俗謂之賀正。清嘉慶《澄海縣志入“各設酒看相邀飲。諺云‘正月酒,家家有’”。
春節是圣日,因此在潮汕有許多禁忌,如不要掃地、不要洗衣服,怕錢銀失去;不要在用膳時使用長短筷,否則過渡時就會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飯湯,否則出門會遇上天下雨;不許說壞話、罵人、打架,如果甲家孩子打或罵乙家孩子,甲家家長要拿一對大桔上門道歉,祝愿人家逢兇化吉。
春節上有許多禁忌,而其中不少的由來是因為人們對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藉由信仰、傳說、律令,甚至而衍生出來的一種防衛心理,也可說是在“無知”與“誤知”中對神鬼或祖靈所做的自我約束與慰藉,它像一張網,無形中圍堵著人們的道德,張羅了人類文化的遺跡。下面具體來看一看吧。
語言方面:
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兇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行為方面:
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場的人就得馬上說上兩句吉祥的順口溜(如"缶(瓷器)開嘴,大富貴"等)來彌補。
這一天米缸不能空著,以免一年之中有 斷炊之虞。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做"聚財"。因為潮汕 人在這一天,往往將水、士視作"財氣",將垃圾、糞便視為"肥
水",灑掃、傾倒垃圾,唯恐把"財氣"掃走、倒掉。與此同時,潮汕人在除夕將大小水缸裝滿之后,就舉行封井儀式。即用一個大的簸箕將井面蓋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開簸箕,因為人們往往將水視作財水,一揭開簸箕用水,豈不意味著財氣外流?近年來由于用上了自來水,往往是這里在舉行封井祭神,那里卻擰開水龍頭,讓水嘩嘩直流。因此,蓋井禁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認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么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里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 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里帶來不擇。同時, 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
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么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藥。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藥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禁忌形式之多堪稱五花八門,在同一生活模式下,不同的國家、種族、地域或文化中存在的禁忌各異其趣,有些禁忌看似荒誕可笑,有些卻頗有幾分道理,就拿咱們中國人的春節來說,這麼大的日子在言行上自是輕忽不得,因此這段期間的禁忌就比平時要來得多。
1.不要打破碗盤器皿,以免招來厄運,如不慎打破要趕緊念“碎碎(歲歲)平安”等吉祥話來化解,碎片則用紅紙包起來到初五後再丟入河里。
2.過年時最好不要炸年糕或送粿給親友,因為炸得焦紅的年糕有“赤貧”之意,而民間習俗只有守喪的人家才需由親友送粿。
3.初一初二為“水神生日”,不要洗衣、曬衣,全家人洗澡換下來的衣服先留著,過了初二以後再拿出來洗,以免得罪水神。
4.大年初一不要睡午覺,晚輩亦不可向睡在床上的長輩拜年,這樣會使長輩今年臥病在床或惡疾纏身。
5.不要殺生或動刀剪,殺生易引災禍,動刀剪恐招致破敗不祥之事。
6.春節期間不要打罵小孩或是和人起爭執,這些行為都會為來年帶來厄運。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春節期間禁忌習俗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初八是谷日,傳說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公眾號爸媽營祝你春節快樂!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農歷大年初九,民間習俗是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新竹不少信眾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天公壇,向天公祝壽,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正月十六夜則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做“碰燈”。講究的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毀。
地球是個大磁體,其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地磁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
指南針在地球的磁場中受磁場力的作用,所以會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輾轉傳入歐洲后在航海大發現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科學史家清楚,最早解答“指南針為何能夠指南”問題的并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科學家吉爾伯特。那么,中國發明指南針后對指南針理論作過什么樣的探討?吉爾伯特的理論是否及時傳到了中國?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又對我國指南針理論的發展有過哪些影響?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關增建從2003年起開始著手研究這些基本上還是空白的問題。
“中國最早的指南針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感應說’。”關增建介紹,11世紀中葉時我國大科學家沈括還對指南針感到匪夷所思,他的《夢溪筆談》介紹了指南針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發現和指南針的架設方法,但對指南針為什么會指南卻沒有一點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隨后,文人學者們從陰陽五行學說出發,結合當時人們對大地形狀的認識,提出各種指南針理論。例如,最晚成書于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邏輯:
“磁針是鐵打磨成的,鐵屬金,按五行生克說,金生水,而北方屬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鐵產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陽氣的孕育而產生的,陽氣屬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當于磁針之母。這樣,磁針既要眷顧母親,又要留戀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關增建表示,從近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蒙氏理論”完全異想天開,但從事物的屬性出發解釋其行為,在東西方科學史上都是常用的做法。我國古代陰陽學說昌盛,用陰陽學說闡釋指南針指南及“常微偏東”的原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特別是,該理論認為磁石不同端面有不同屬性,它們決定磁針的指向,這種說法很容易啟發人們發現磁石的兩極,并進一步聯想到磁極與磁針指向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找到可能的途徑。
南宋人的指南針原理,仍認為“指南針之所指,即陽氣之所在”,只是圍繞磁偏角現象,立論依據更多轉向地理方位的坐標系統——中國古人認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這樣地表面必然有個中心,過該中心的那條子午線就是唯一的南北方向。南宋人曾三異等認為,一旦測量地點不在這條南北線上,指南針所指向自然“少偏”。到明代,有人假托南唐人著作指出,指南正針由大地方位系統決定,而偏角則由天體方位劃分系統所決定。關增建認為,這種說法“體現了傳統指南針理論在陰陽感應學說和磁偏角的存在這一矛盾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窘迫”。
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傳教士來華,帶來西方的指南針理論、地球學說以及相關科技知識。受其影響,中國學者開始從新的視角探討指南針理論問題,在此過程中,陰陽五行的作用不斷淡化,力學角度的分析不斷增加,但吉爾伯特1600年提出的科學理論連西方學界都沒統一,更談不上入主東土。傳教士中,1658年抵華的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的指南針理論最系統,但他認為決定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的地理南北兩極本身,理論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學的范圍,而不像吉爾伯特認識到地球本身存在一個磁體。南懷仁理論在中國影響深遠,直到19世紀中葉,我國仍有學者用它解釋指南針問題。而此時,清末來華的傳教士已開始著手把西方近代磁學知識介紹給中國了。
吉祥溫馨提示---您的生肖* *年類別: 戊辰 庚申
我是屬 戊辰 龍、一月18日下午3:47出生的,
對方1980 庚申 年7月16日(陰歷)出生
10月為您二位結婚的吉月--極好,沒有不利您的沖日!
2011年10月恭候您二位結婚的黃道吉日是:
(您二位可任選)
2011年10月04日 農歷09月08日 星期二 沖狗(丙戍)
2011年10月06日 農歷09月10日 星期四 沖鼠(戊子)
2011年10月08日 農歷09月12日 星期六 沖虎(庚寅)
2011年10月09日 農歷09月13日 星期日 沖兔(辛卯)
2011年10月15日 農歷09月19日 星期六 沖雞(丁酉)
2011年10月18日 農歷09月22日 星期二 沖鼠(庚子)
2011年10月22日 農歷09月26日 星期六 沖龍(甲辰)
2011年10月29日 農歷10月03日 星期六 沖豬(辛亥)
2011年10月30日 農歷10月04日 星期日 沖鼠(壬子)
2011年10月31日 農歷10月05日 星期一 沖牛(癸丑)
祝愿你們美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