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招財進寶】
招財進寶,出自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折:“招財進寶臻佳瑞,合家無慮保安存。”古時多用于社會交往,傳遞感情,表達寄托吉祥,除兇避邪的良好愿望和對幸福...
招財進寶,出自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折:“招財進寶臻佳瑞,合家無慮保安存。”古時多用于社會交往,傳遞感情,表達寄托吉祥,除兇避邪的良好愿望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反映了古代民間風尚和習俗。古代方孔圓錢常見的面文有“招財進寶、黃金萬兩”、“招財進寶、黃金萬兩、胡人舞獅”等。
應該好些錢的吧!
“招財進寶”可對“日進斗金”。“招財進寶”古時多用于社會交往,傳遞感情,表達寄托吉祥,除兇避邪的良好愿望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反映了古代民間風尚和習俗。大多為方孔圓錢,常見的面文有“招財進寶、黃金萬兩”“招財進寶、黃金萬兩、胡人舞獅”等等。
清代花錢,錢幣比較大!真品值得收藏!
黃金萬兩的意思是代表賞賜的錢很多,并不是說賞賜一萬兩黃金,而且這里的黃金是銅錢,不是現代的黃金。
在大家印象中古代皇帝動不動就賞賜黃金萬兩,出手極為大法。但是你知道嗎,在秦朝之前,黃金的概念和現代是不一樣的,那時候開采和冶煉技術落后,因此是不存在黃金是流通貨幣這個說法的。在古代社會被皇帝稱為黃金的其實是銅幣,銅被發現時的出土量很大,而且銅的保存時間很長,所以被用來當作貨幣使用。當時皇帝賞賜的黃金萬兩并不是現代的黃金,也不是數量有一萬兩黃金,而是代表賞賜很多錢幣的意思。
到了漢朝黃金才開始出現,但是產量非常少,只有朝中大臣才能擁有。而且皇帝壟斷了黃金的開采權,民間是不能私自開采的。開采的黃金也不是流通貨幣,而是作為一種財富的象征。到唐朝時,國力強盛,民間的購買力越來越強,市面對于大面額的貨幣需求越是越來越大,所以當朝皇帝就大力開采黃金,然后普及到民間,這時黃金才被當作流通貨幣,很多人的家里都儲存有黃金,這時候銀子也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其價值在銅幣之上,黃金之下。
這時候雖然出現了黃金,但是皇帝賞賜的黃金萬兩也不都是黃金,而是一些黃金,銀子,銅幣混合在一起給的。
古代一兩錢相當于現在多少錢?
古代貨幣以兩為單位,故而也稱銀兩,銀兩始于兩漢,盛于明清,清又見有實,虛銀兩之分。在明代一兩銀子是一戶平民人家一年的開銷,據明史中記載,七品知縣一年的俸祿是45兩。因為各朝代的銀兩價值不同,我們用當時的米價對比一下現代大米的價格。
明朝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大米二石,當時一石約為94.4公斤,也就是說可以購買377.6斤的大米,現在大米一斤按3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名幣1132.8元。
到了唐太宗貞觀年間,當時物產豐富,一兩錢就可以購買20石米,當時一石約為59公斤,按照現在一般米的價格3元,算出一兩銀子相當于現在的7080元。
銀兩用大米的價格來衡量,得出的來的數據比較合理。據史料記載,清朝時期有人用70兩銀子在北京買了一套四合院,要是現在按北京房子價格來和古代房子價格對比,那銀兩的價值會成千上萬倍地往上增加。
黃金萬兩花錢:吉語錢古時多用于社會交往,傳遞感情,表達寄托吉祥,除兇避邪的良好愿望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反映了古代民間風尚和習俗。大多為方孔圓錢,常見的面文有“黃金萬兩招財進寶”“黃金萬兩一本萬利”“招財進寶黃金萬兩舞獅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