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孩子起名已經不按輩分按家譜來教了,可以選擇自己所喜歡具有一定意義的名字就挺好。
沒有這個必要啊,現在又不是古代的時候那種宗族,但是有的人可能就是比較喜歡吧,一家人如果有那種祖輩爺爺在,他可能還會要求這樣子,不過反正都是名字,其實也沒有很大區別。
現在年輕的父母們,都是有文化的人,希望把自己孩子起一個好名字,既響亮,又有內涵,又不跟別人相同;如果以輩分取名,許多派字是不大好起名組字的,族內難免同名;更難以表達年輕的父母們對孩子充滿的期望,難以表達年輕的父母們對孩子的未來充滿的夢想。正如古語所說:“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所以,現在的父母給孩子起名字,大都是凝聚著對孩子的殷切期望,寄托著對孩子的遠大抱負和理想,從小為孩子樹立遠大的目標和志向,激發孩子奮發向上,努力進取,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當然,那種按輩分取名字就不流行了。
因為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現代人并不那么注重輩分了。反而在取名的時候,會根據父母的喜好來決定,或者是專門為自己的子女取一個自己認為好聽的名字或者是比較美好的寓意,所以在輩分上并不會那么注重。
在古代,人們都是很注重輩分的,或許是因為學習的文化內容不同。而且古代一直尊崇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對孝道是非常重視的。在古代,如果一個人不注重孝道的話,那么不僅要受到道德的譴責,同時還要受到別人的指責,即便是帝王也是要遵從孝道文化的。而現代人因為和古代人學習的文化以及社會環境不同,所以在對待孝道文化方面,并不是很受重視。即便在現如今的社會,還是會聽到或者是遇到子女對父母不好的事情,而這樣的事情,在古代來說,一般都是沒有的。
同時,因為現代人開放的思想,思想以及文化方面都開放了很多,同時還接觸了西方的文化,所以現代人對輩分并沒有那么看重。在古代的話,一般都是一個家族或者是一個宗族的人一起生活,生活在一起的話,那么榮辱便是連接在一起的。而現代的話,因為家庭都是分開的,即便是年輕人結婚之后,也是和父母分開住的,所以對于輩分的問題,也沒有那么注重。現代人的親戚之間,感情反而會變得比較淡薄,甚至是不講感情的。甚至有時候,一個親戚的話,反而還比不上外人。因此,現代人對親戚是沒有什么好感的。
而古代人因為講求輩分,所以輩分算是親戚之間的一個紐帶。并且還會因為在這個紐帶讓親戚之間的關系變得比較好,而現代人因為工作生活的忙碌,反而很少會和親戚來往,因此雙方之間的關系會變得比較淡薄。
曾經在農村里的“按輩分取名”,現在再不流行了,這主要是因為現代人取名的含義與古代人取名字的含義大不相同了。
一、什么是按輩分取名
輩分是某一姓氏,為了本族人員長幼有序,輩分分明,避免混亂,就從某宗祖開始,以下每一代用一個字來表示。
例如,在司姓中一支,已知鼻祖宋朝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生,其后裔在清朝康熙四十二(公元1703)年第一次修宗譜時,從十八世時起,每代一字,稱為派:尚國大迋,以應熙朝,立紹世業,開繼光昭,禮全德裕,治良文超,乾坤保合,祥發泰交。第十八代為尚字,十九代為國字……,至目前已是到三十二代,為光字,三十三代為昭字 。
在一九九0年修譜時又增加16字:溫恭儉讓,蘭桂登高,謹遵宗訓,信啟英豪
問某某人是什么派,就是這人的輩分相對的某一字。越往上,輩分越大,派越大。越往下,輩分越小,派就越小。
以平均25歲一代一字,下面還有32字可用,也就是能用32代,可用800年左右,可以用到公元2800年以后。到那時又可以續增字派。
按輩分起名,就是自己的輩分是那一個字,就以這字再選一字,就是名字了。如上例中三十二代是光字,那名字就可以叫光耀、光輝、光明等等等等之類,其他亦然。
過去農村人文化不高,對名字的內涵沒有什么講究,依著派字起個名字,很簡單,同姓人一叫名字就知是祖輩、父輩、平輩、子輩、孫輩了。
即使父母起的名字不是按輩分起的,族內續修宗譜時,也都會將每人取個派名的,一派人為一代,根據長幼順序從長房往末房進行有序排列。
這樣,同族人無論相處多遠,是否認識,年齡多大,碰在一起了,稱呼就不亂套了。
二、為什么現代不流行了
現在年輕的父母們,都是有文化的人,希望把自己孩子起一個好名字,既響亮,又有內涵,又不跟別人相同。在字音上讀聽起來響亮好聽,字義有豐富的含義,深刻;字形好看,筆畫適中;新奇獨持,與眾不同。
現在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大人對孩子的希望,把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寓意于名字中。如果以輩分取名,許多派字是不大好起名組字的,族內難免同名。更難以表達年輕的父母們對孩子充滿的期望,難以表達年輕的父母們對孩子的未來充滿的夢想。
正如古語所說:“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所以,現在的父母給孩子起名字,大都是凝聚著對孩子的殷切期望,寄托著對孩子的遠大抱負和理想,從小為孩子樹立遠大的目標和志向,激發孩子奮發向上,努力進取,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當然,那種按輩分取名字就不流行了。
在以前農村,可以通過一些人的名字,就能得知他是哪一輩的人。這是因當時農村同一家族的人取名,是有講究的。往往某一輩的人會選一個相同的字,作為同一輩的人使用。不過隨著鄉村傳統【制度】的崩潰,那時按輩分取名的講究,慢慢就消失了。
是哪些原因,造成曾經按輩取名不再流行了呢?以我家族為例,我爺爺那輩的人都帶有個【元】字輩,到了我父親那一代人,他們是【開】字輩,然后在我這一代是【福】字輩,我兒子這一代人是【建】字輩。
我們那邊農村,之所以還能保留以輩分取名,主要還是我們那還建有宗祠,也有族譜,也就保留了這個傳統,不過這個傳統也不像當初那樣講究了。
比如:我父親有五兄弟,他們輩分取名,除了第二個字是以【開】字,后面的字也是連貫一起的,這五個字分別是:榮、華、富、興、貴,組合起來就是姓氏+開+最后一個字。這種取名方式,不但在輩分在能區分是哪一輩人,從全名來看也能知道誰是老大,誰是老小了。
而我這一代的人除了【福】字是相同,后面的字是連不起來的,我兒子那一代人也是這樣,造成這個現象的出現,其實也就是農村為何不再以輩分取名的原因了。
1、在我父親那一代的人及其我爺爺那一代的人,當時的農村普遍是多兒多女,一個家庭當中有4~5個小孩是很正常的。這樣取名就會比較連貫。
2、但到了我這一代時,那時農村陸續執行計劃生育,家中的小孩也就不能像以前那樣,你想生幾個都行。這時家中的子女就會少,各家取名都是以自己家庭為主。
3、以前農村取名,是需要通過家中的族長、德高望重的老人、讀書人(以前農村識字的并不是太多)他們來取大名。
而現在情況不一樣了,農村有文化的人變多了,自己就可以給自己孩子取名,不需要通過老一輩的人去取名。這也造成了每個家庭孩子取名,都有自己的偏愛。
綜上所述,以前農村按輩分取名,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當時農村文盲比較多,大家都很尊重那些讀書人、德高望全的老人;二是那時農村家庭兒女也生得多;三是以前農村家族觀念比較強。
而現在農村情況就不一樣了,某些地方連祠堂都沒有,更別說族譜了。并且以前在農村有話語權的老一輩人,說的話也沒有那么好使了。
畢竟現在農村很多高學歷的人,也有很多見多識廣的年輕人。他們完全可以自己給自己小孩取名,如果他們這些人,沒有家族觀念,也就不會再給后代按輩分取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