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算命報出生的 年 月 日 時 ( 注明陰歷還是陽歷 和 性別 以及 出生的地區) 說明要算的事情等。
《易經.系辭》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卜筮之道,起源甚早!《周禮》春官太卜掌三禮,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歸 藏早已亡佚,今僅有《周易》存焉。《周易》之始作於伏羲,當時僅有其象,尚未有文字。周文王開展為六十四卦, 又屬之以辭,是為《彖辭》。周公賦予爻象,各作《爻辭》。最后孔子作《十翼》。此經於是燦然大備,史稱“易經四圣”,而《易經》也成為后世陰陽五行哲學之圭臬!其中占卜一道,當然也是祖紹《周易》,萬變不離其中。不過更嚴格來說,卜筮之道起源早甚於《周易》,只是中國占卜之法,皆不能出《易經》之其右耳!
占卜之法繁多,古時之以蓍草占卦,方法十分繁復;如《系辭》云:“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 再扐而后掛”,此即是蓍草之占卜法。而后 來據說鬼谷仙師改蓍草為銅錢,定財、官、父、兄、子等用神之生克制化,這其實是占卜法的重大改革!因為古人心靜而誠,漫長的卜卦過程與時間,尚且可以制心一處,專心以待;今人事多而心有旁鶩,哪堪冗長的等待!蓍草尚未揲完,心思 就像是在放一千個風箏般,早已不知飛向何方了?而不專心又如何能占得準確的卦呢?這種簡化的趨勢,一直在進行中;像是以米粒,數字,以及字劃....,其中如《梅花易數》一書中,洋洋灑灑羅列了如物數占、聲音占、字占〔字占中包括了一字占、二字占....十一字占〕,以及丈尺占 和動、靜物占....等等。現今可見的占卜法中,大都脫不出這些范疇,只不過是略加變化而已。
占卜流派:
說到占卜的方法甚多,不勝枚舉。姑且不論中國人的占卜法,許多西洋舶來品占法,像撲克牌算命,或是近日時興的塔羅牌法,乃至於咖啡杯中的殘余咖啡圖案,皆可預示吉兇!若再加上我們自己固有之占法,那可熱鬧了。其實所謂“神機兆於動”,只要能掌握神機之靈動, 那就無物不能卜了。只不過話雖如此,深淺之間,則大有文章矣!
若單純以立卦而占卜來說,大約可分為:周易 卜卦、梅花易數,以及文王圣卦三種。
周易卜卦法:
這是以《周易》為主的占卦法。文王八卦,后天八卦也,有別於《連山》、《歸藏》,也不同於伏羲先天卦象,亦即是《周易》所傳之卦序卦象。伏羲先天之卦,位次依於〈河圖〉,是主,是體,是先天之氣,以乾坤為基;而文王后天之卦象,是客,是用,是后天之氣,以坎離代乾坤之用 。簡而言之,先天卦象是天地之間的基本型態,而后天卦象為世間萬物之流變。
諸圣作《周易》,主要是為了闡明天道,教人性命之旨。然《系辭》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天道的流布是生生不息的;以道學的角度看《周易》,固然是好,
但若以之為世間萬物的吉兇變現,也無不可!所以道家和道教之不同,在於前者是哲理,而后者是道術矣。這些僅是體與用的差異
而已,無關高低對錯也。職是之故,《周易》成了卜道之正宗,甚至應該說是陰陽五行哲學之必修科目。
所以稱之為“周易占卜法”,因為這門占卜方法,是以《周易》經文為主要解卦方法。因為有文本可看,似乎容易,其實不然!因為一者經文簡略,不敷現代人使用;二者卦象卦序甚為深奧,非一般人能知能解。如《論語?述而》:“子曰: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又《卜筮正宗》即云:“....鬼谷子仙師因易理浩蕩深遠,恐愚人不能參透,以錢代蓍卜定財官父兄子生克制化....”就是此意。 所以這種占卜法多為文人學院所重,大約有兩種傾向:一是走入了純哲理的探討;一是就文解意,隔靴搔癢矣!
梅花易數:
梅花易數,創始於邵雍—康節先生,是北宋慶歷年間之人。據說他“隱處山林,冬不爐,夏不扇,蓋心在於易,忘乎其為寒暑也”。做學問至如此,實在令人欽仰不已。不過,在《正宗梅花易數》序文中,這套占卜法似乎另有師承,只是經由康節先生發揚光大而已。事實如何?我們不得而知!這是歷史公案,不必去打擾我們學卦的興致。中國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大都歷經千百年來之錘鍊,才能成就一家之言。要嚴格說創始者為誰,是有些不容易的。更何況古人并不注重版權,又如何追究呢?
梅花易數以先天八卦為主,起卦之卦數,即以先天—乾一兌二震三....坤八為例。所謂先天為主,是指比較重視卦本身陰陽五行的生克對待,而對於后天《周易》之文辭,相對的只有參考而已。所謂先后天之辨,之前已有論之。簡單來說,先天重氣化,陰
陽五行之基本架構;而后天才開始有人文典章制度,工巧藝術。這也就是為何伏羲八卦僅有圖像,而無文字,而《周易》卦文皆有之理。所以梅花易數的核心架構,即是立體 、用,觀察其生克變化的一門學問也。
所謂體用者,陰陽也;體常靜而為陰,用常動為之陽。故卦分上下為內外卦,爻動者為用卦,靜而不動者為體卦。體為陰,陰者不可克,克之則傷!體卦宜強不宜弱,弱則此事不可為也。在實際卜卦過程中,先定出體、用卦;如卜得風水渙卦第五爻動,故知內卦不動是體卦,外卦動為用卦。體卦屬木,用卦屬水,用生體,則主事易成。再看體用卦衰旺如何?如果木逢春季則吉,逢金月則衰。另外互卦變卦也須考慮;簡言之,本卦是事情的狀態,互卦是事情的過程,而變卦為事情的結果。而它們之間五行衰旺生克,卜卦結果的重要依據。
梅花易數雖說重先天,但亦須考慮《周易》之卦辭,如邵康節論一少年人面有喜色,占得賁卦第五爻動,爻辭有”束帛戔戔“之文,而斷定有喜事,也不管這個卦象是體去生用是不吉的。這當然也牽涉到觸機及靈感,所謂“大匠誨人以規矩”,“只可 意會,不可言傳”。中國的預測學最重視的即是天份和靈感,在《梅花易數?卷五》中有一李淳風與其子占一婦人的丈夫平安否之例子?父子的判斷南轅北轍,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要問什麼時候該看爻辭?何時不用?恐非只字片語所能道盡矣!
文王圣卦:
講到文王圣卦之前,必先得提到“五行斷易”。它是以渾天甲子,即納甲安在六爻之上,又有世、應、身三爻,財、官、父兄、子五種用神;以之間的生克變化來斷休咎吉兇。文王卦就是在五行易的基礎上,加上天干、六獸、神煞等配件所形成的占卜法
。許多人僅知有文王卦,而不知有五行斷易,實質上二者并無很大的差異。因為五行之生克制化,才是主體,神煞六獸不過是更細微的呈現某種既定的結果而已。文王卦雖名“文王”,其實只是上托周文王之名,也有紀念他的意思。以斷卦的角度來說,他與《周易》的關系已漸行漸遠了!體系上雖跟梅花易數不盡相同,但在重視五行生克的角度上,是有其雷同處的 。也可說都是重先天一系也,而文王卦已經加入了許多如同子平八字的論述了。
文王卦實用的成分更多了,只要取對用神,即可論斷吉兇。譬如論財運,就以財爻為用神;問考試,父母爻就得旺相才好;又或者斷夫妻感情,我為世爻,對方看應爻....。觀用神之強弱,周邊的對待關系,看生之?克之?扶之?制之?....雖然只有六爻
,看似簡單,卻林林總總地呈現無限的因素與可能。這門卜卦法,歷經無數歲月的洗禮,多少前賢先哲的淬煉與升華,更融合了許許多多陰陽五行的派別!若要很單純地只是把它列入占卜這一系中,恐怕就有見樹不見林之憾了!
《周易》的思想博大精深,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三玄之冠。其本身包涵“大道”,更體現了現代人所說的“分析工具”,大可治理天下,小可占卜人生,從其功能本質上可以理解為研究“事物規律”的工具,是最古老的哲學經書。《周易》中所提“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其“八卦”本身會相重而生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因此,此“八卦”不能簡單的認定為八個卦象,而是包括了各類因素在內。而吉兇對企業發展而言,可以理解為企業發展的“好與壞”、“利與害”、“成與敗”等發展的各類辯證關系。能否成就大業,能否真正成功,從《周易》智慧來看,其決定因素在于發展因素的“吉兇”關系,是吉大于兇,則成,兇大于吉則敗,這本質上就是辯證關系。而吉兇之間本身可以轉化,兇可規避、吉可發揚。然而,決定吉兇的因素則在于“八卦”所體現的各類關鍵要素,如天時、地利、人和等。不同的事物會面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因素。以某企業為例,公司創立之初的最根本因素可以理解為核心帶頭人的因素——即具有相應能力的核心人,可以理解為“易”→“太極”,因為該核心人的特質和眾多好的表現和影響力,于是朋友、客戶開始關注于他,形成更加強大的合作關系;在其公司內部分工中,公司的得力副手十分重要,需要把握所有內務行政及后勤服務,而該核心人員則主要負責公司的關鍵管理、技術、市場以及公司的長遠的發展戰略,此為“兩儀”。公司起初發展往往較艱難,但由于管理層懂得認真觀察研究行業背景和發展環境,不斷努力,公司便可以逐步強化業務和團隊的建設,此時,“四象”基本構建。當“四象”構建時,“八卦”的格局亦即產生,并且,這個過程是一個全程運轉的過程、全程存在的過程、全程循環的過程。公司組織架構、人力資源、市場分額、資金運作、專業能力等各類要素不斷優化組合,這個過程本質上就是“八卦定吉兇”的過程,定得好則“吉”,定得不好則“兇”,本身是一直“運轉”、“生息”的過程。公司發展中隨時出現吉兇,皆因“八卦”變化所生,需要不斷創新、調整、優化“八卦”格局關系,方能“逢兇化吉”,成就大業。因此“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此仍“道”也!
古來就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的說法。八卦方位的五行口訣又有哪些呢?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八卦方位的五行口訣,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八卦方位的五行口訣
乾三連、坤六斷;離中虛、坎中滿;震仰盂、艮覆碗;兌上缺,巽下斷。
乾三連西北開天;(乾卦是三橫相連接的,八卦方位在西北方,代表天的符號,開天辟地嘛,故先天數為1。)
坤六斷西南八地。(坤卦是三橫中間斷為六個小段,八卦方位在西南方,代表地的符號,萬物生長于地,歸于地,故先天數為8。)
兌上缺西方雙澤;(兌卦是三橫上一橫缺個口,八卦方位在正西方,代表澤的符號,先天數為2。)
巽下斷東南無風。(巽卦是三橫下一橫斷開,八卦方位在東南方,代表風的符號,先天數為5。)
艮覆碗東北齊山;(艮卦是三橫上一橫是實的,下兩橫是虛的,象打翻的碗那樣,八卦方位在東北,代表山的符號,東北方總是山比較多,齊同七,先天數為7。)
震仰孟東方四雷。(震卦是三橫下一橫是實的,上兩橫是虛的,象缽盂那樣,八卦方位在正東方,代表雷的符號,先天數為4。)
離中虛南方真火;(離卦是三橫中間那橫是虛的,上下兩橫是實的,八卦方位在正南方,代表火的符號,三昧真火,故先天數為3。)
坎中滿北方六水。(坎卦是三橫中間那橫是實的,上下兩橫是虛的,八卦方位在正北方,代表水的符號,先天數為6。)
八卦相錯重疊生;(八卦其實就是由這八個符號兩個相重疊而來,八八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化萬象。(雖然只有64卦,就象人體遺傳基因的64個密碼一樣,能代表宇宙萬物。)
天地造化定乾坤;(天在上,地在下,天地運轉使萬物得以生長繁衍,這是總綱。)
雷厲風行必相薄。(雷和風往往會同時出現,薄是接近的意思,代表順暢,快速的含義。)
山澤相連可通氣;(山和澤在一起必是好風水,因為山之勢、水之氣,相輔相成。)
水火相克不相射。(水和火相克,看起來不相融,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白天太陽在天空,而晚上月亮在天空,相互輪轉,不相互照射,都各自運行不息,是再自然不過的現象了。)
五行八卦預測的口訣
人不為己天地滅;(人只要不自私,不只是為了自己謀福利,他可以放心的去做任何事情,天地都沒了,天地都管不了你。)
信口開河可通神。(只要你的心能相信的話,隨便你怎么說,所預測的結果都是準確的,是和神靈所相通的。)
言詞表達需注意;(在說話的時候語言表達很重要,要把不好聽的說好聽,把好聽的說的動聽。比如你想說這個人很胖,你要說他身體好、有福相、討人喜歡;比如你想說這個人很瘦,你要說他很精干,精神好;比如你想說一個人和老婆身高不般配,一個很高,一個很矮,你要說陰陽平衡。等......)
恰如其分通天理。(在那樣的環境或磁場內,不加一分也不減一分,加一分,過了,減一分,不夠,說的恰到好處,說的對方不斷的點頭就好。這和天的道理是一樣的。)
兩兩相克叫制約;(當你說到五行相克的時候,要以制約、控制約束、平衡制約來表達。)
生生不息為有利。(當你說五行相生的時候,要以源源不斷的幫助、有利、有好處等來表達。)
陰陽重疊必相吸;(當五行有陰陽性質的時候,要說相互之間的聯系很深,是相吸引的。)
同類比和陰陽理。(當五行陰陽性質相同時,要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來打比喻。)
八卦象數口訣
象中有數數中理;(萬事萬物的現象之中,一定存在著定數12345678......,而定數之中又包含道理:五行生克制化。)
以道觀象明數理。(我們觀察事物時要以道(自然的真理)來看,從而知道了這些現象中的定數與五行生克制化。)
以理言事真無比;(然后以五行生克制化的理來判斷事物,把結果表達出來,就是預測的正確結果。)
不可不信妙無許。(學會了這些道理,是妙不可言的,就像掌握了未來那樣,很是自在。)
心若無欲心則靈;(在預測時,心中如果沒有任何的貪婪與自私的話,心就一定靈驗,心所想的就是準確的預測結果。)
心無掛礙言出行。(在判斷事物時,不要懷疑自己,放心,沒有任何的障礙,說出來一定會應驗。)
法外無法無定法;(預測方法就這么簡單,完全是在易經范疇之內的,但方法也不是固定的,要活學活用啊。)
不拘古法心為法。(不要拘泥于原先人們的那些預測的方法,以自己的心為主才是好方法。)
注意事項:心血來潮讀易經;(我讀易經是心血來潮讀的,這里主要是讀《易傳》,易傳是易經的解釋,又稱十翼,是給易經裝的十支翅膀,畢竟易經是上古人士作的,我們看不懂,也不必看懂,只要理解了易傳的含義,把握其中的精華所在,然后和自己的體悟融會貫通,但一定要熟記64卦的掛名就可以了。易經一定有它簡易的一面,我們就從簡單的入手就好。)
讀懂易經神來到。(其實,讀懂易傳足夠了,根本就不必去再讀易經原文了,就像自己就是神仙那樣,很舒服自在。)
順手拈來八卦象;(預測未來完全是任憑心血來潮、隨意找出卦象來。)
鬼使神差不枉然。(就算是寫錯了八卦,搞錯了卦理,說出來的結果也是準確的,就這么怪。)
世間本無善與惡;(其實啊,人世間并沒有善與惡的分別,只是人們自己分開來的。)
因果循環天理合。(宇宙間只有因果的天理在循環。)
吉中有兇兇藏吉;(其實,所有的事物皆是如此,好事情中總是有不完美的地方,壞事情中也有好的地方。)
居安思危便化無。(如果能做到順境中考慮到逆境會到來的話,做好預防措施,逆境就永遠不會來到,兇也能化為吉了。)
通行本《周易》分《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與他經不同之處,即是先有卦象,而后系以卦、爻辭。清胡渭在《易圖明辨題辭》中說:“古者,有書必有圖,圖以佐書之不能盡也。凡天文、地理、鳥獸、草木、宮室、車旗、服飾、器用、世系位諸之類,非圖則無以示隱賾之形,明古今之制。故《詩》、《書》、《禮》、《樂》、《春秋》皆不可以無圖,唯《易》則無所用圖,六十四卦二體六爻之畫,即其圖矣。”針對《易經》而言,的確,歷來人們就把六十四卦的爻畫本身視為“易圖”,而不就卦、爻辭的文字意義畫出什么“圖”。這《易經》的六十四卦爻畫圖象,就是《易經》本圖。
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量“易圖”,幾乎全是針對《易傳》有關文字而畫出的圖。雖然六十四卦圖象是“易圖”,但是卻是屬于《易經》的圖。《易傳》本身全是文字,人們陸續作了一些“圖”,目的也是為了 “佐書之不能盡”。“看圖識字”,圖有直觀形象的特點。既然其他五經的文字需要“圖”,則《易傳》的文字也需要用圖。所以,片面強調《周易》“無所用圖”,是胡渭出于他那個時代的需要而發的議論。事實上,胡渭之后,人們還在用圖,甚至還在不斷地畫出新的“易圖”。《易經》有六十四卦圖,的確可以“無所用圖”,《易傳》全是文字,需要“用圖”佐其不能盡。
宋人鄭樵在《通志》中說:“《易》雖一書,而有十六種學。有傳學,有注學,有章句學,有圖學,有數學,有讖緯學。安得總言易類乎?”又說:“圖,經也;書,緯也,一經一緯,相錯而成文。圖,植物也;書,動物也,一動一植,相須而成變化。見書不見圖,聞其聲不見其形;見圖不見書,見其人不聞其語。圖,至約也;書,至博也,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于左,置書于右。索象于圖,索理于書。故人亦易為學,學亦易為功。”正因為如此,人們就《易傳》文字作了一些“易圖”,也是情理中事。至于所作之圖的“水平”,自然是有高亦有低。關鍵則在于“學者”如何“為學有要”,有選擇地索象。
《易經》之有圖,當在有文字之前,卦、爻辭是系于六十四卦圖象之后的。《易傳》之有圖,也很古老。絕不是如同清代四庫館臣所說,是“至宋而象數中復歧出圖書一派”。事實上,只不過是宋代人所作“易圖”較多,并且能大量保留下來而已。有關《易傳》之圖,當然是先有文字而后出圖。至于有的古人認為《易傳》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是圣人則了什么“黃河”所出之圖與“洛水”所出之書而畫卦,那只是他個人的理解而已。我們“為學有要”,就是要通過對“易圖”的研究和分析,弄明白古人的圖和圖說,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沒用的。
第一圖:易經本圖
我們把《易經》中的文字去掉,就會得到六十四卦的“易經本圖”。又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變”,則上經可畫出十八個卦象,下經亦可畫出十八個卦象。這樣一來,就會得到上面所列的圖。該圖六十四卦的次序是: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
咸、恒、遯、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中孚、小過、既濟、未濟。
因為《易傳》中的《序卦》是就《易經》六十四卦的這一次序而系的文字,所以后人就稱此圖為“序卦圖”。從正本清源的角度來說,去掉《易經》中的文字,只留下六十四卦圖象,這樣的圖是最早的“易圖”,是早于通行本《易傳》文字的圖。《序卦》的文字是后出的,雖然其敘述卦義依照了通行本《易經》六十四卦的次序,但是“圖”卻是《易經》中早已存在之圖,并非是依照《序卦》文字所出之圖。所以,稱之為“序卦圖”是有商量的。
第二圖:《易傳》本圖
《易傳》有十篇文字,通常稱作“十翼”。“十翼”之名,當附為《易經》羽翼之義。“傳”學為注解“經”學而作。傳說“十翼”出于孔子,所以其地位很高,就一直與《易經》合為一體,而稱作《周易》流傳下來。
《易傳》全是文字,我們所謂的“易傳本圖”,其定義是:《易傳》中的有關文字是據有關之圖而寫出。也就是說,先有了有關的圖,而后方有有關的文字。這樣的圖,我們目前只能找到一幅。這就是《說卦》中一段文字所表達的“易圖”。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言: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我們從《說卦》這一段文字的描述可知,八卦是有方位屬性的,而且是在《說卦》成文之前就有這樣的方位布局。有卦畫圖象的方位布局,就是一幅圖。其次序是震(東方)、巽(東南方)、離(南方)、坤(西南方)、兌(西方)、乾(西北方)、坎(北方)、艮(東北方)。
《管子·四時》曰:“東方曰星,其時曰春;南方曰日,其時曰夏;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北方曰月,其時曰冬。”《說卦》所言八卦方位,震居東方,為春季,所以“萬物出乎震”;離居南方,為夏季,所以“萬物皆相見”;兌居西方,為秋季,所以“萬物之所說”;坎居北方,為冬季,所以“萬物之所歸”。
《帛書·要》曰:
孔子繇《易》,至于《損》《益》一卦,未嘗不廢書而嘆,戒門弟子曰:二子!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兇之□也。《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益》。《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物之所老衰也,長夕之所至也,故曰產。
從孔子這段話中可知,他是就一幅八卦方位圖說話。《益》下震上巽,自初爻上行到上爻,是自震順時針右旋,自春季流行到夏季,故有“春以授夏之時”與“長日之所至”之說;《損》下兌上艮,自初爻上行到上爻,是自兌順時針左旋,自秋季流行到冬季,故有“秋以授冬之時”與“成夕之所至”之說。顯然,孔子這里就《說卦》所言八卦方位圖說話,就說明這樣的八卦方位圖是早就存在著的。宋人依據《說卦》有關文字,畫出了這樣的八卦方位圖,并命名為《帝出震圖》,只不過是把原圖復原而已。在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的人提到了這樣的八卦方位。如《周髀算經》:“冬至從坎,陽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見日光少,故曰寒;夏至從離,陰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見日光多,故曰暑。”他如《黃帝內經》、《神異經》、《十洲記》、《淮南子》、《易乾鑿度》、《易通卦驗》、《春秋考異郵》等等,都有關于這樣的八卦方位的描述。今見唐代的銅鏡實物(藏陜西省博物館),其背面就有這樣的八卦方位圖案,而《重修宣和博古圖》載隋十六符鐵鑒和唐十二辰鐵鑒等,其背面也有這樣的八卦方位圖案(見下圖)。《道藏·洞真黃書》(自說出東漢安帝元年,公元142年)所載二幅《八卦九宮圖》,其八卦也是這樣的方位布局(見下圖)。
自宋代邵雍說“乾坤縱而六子橫”(見《觀物外篇》)之后,人們作出了“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艮西北,震東北,巽西南”的八卦方位圖,并有人稱之為“先天八卦方位圖”,于是《說卦》所言的這幅八卦方位圖,就被有的人稱之為“后天八卦方位圖”。從圖出世的時間上說,卻是“先天八卦不先,后天天八卦不后”。至于邵雍稱這樣“震兌橫而六卦縱”的圖為“文王八卦”,則是因為他把“乾坤縱而六子橫”圖稱之為“伏羲八卦”。在邵雍之前,并沒有什么“文王八卦”的稱謂。
我們以上所列“易經本圖”與“易傳本圖”二圖,完全是從《周易》開卷之后得出的易圖。雖然一是明顯的,一是隱含的,但卻都是《周易》原本應該有的圖。有人說,《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一段文字,也是說的一幅“八卦方位圖”。這其實是宋代邵雍的意見。他說:“天地定位一節,明伏羲八卦也。”(見《觀物外篇》),于是就有了“乾坤縱而六子橫”的八卦方位圖。然而,他又說:“乾坤定上下之位,離坎列左右之門。”如此,“乾坤縱而六子橫”的八卦圖就不能說是一幅二維平面圖,而應該是三維立體圖。“乾坤定上下之位”,即是乾上坤下的“天地定位”,而不是“乾南坤北”的“天地定位”。“乾坤縱”是說上下的方位,“六子橫”是說平面的方位。正確理解邵雍這一段話,原來平面上只是有六卦(震對巽為一橫,坎對離為一橫,艮對兌為一橫,是為“六子橫”)。朱熹《周易本義》卷首所列《伏羲八卦方位》圖說“邵子曰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并不是邵雍的原話,是朱熹間接引用他自己所理解的邵雍“本意”。我們今天不能把這一引用斷句作:“邵子曰:‘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關于朱熹對三大易圖的改造問題,我們在以后的講座中會涉及到。)
全線為陽,斷線為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