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天地四方,初爻為地,上爻為天, 二爻為北, 五爻為南 ,四爻為西,三爻為東。
《易經》概述
中國儒家典籍,六經之一。原名《易》、《周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易”字,一說為“簡易”之義;另一說為“變易”之義,意為以揲蓍數目之變,推求問事之變,借以釋疑。“易”前“周”字,一說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傳是對經的解釋。《易經》則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而言。
《易經》成書于何時,作于何人,迄今無定論。《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以解經。“五四”運動以后,史學界對傳統說法提出懷疑,認為卦和爻辭中講到周文王以后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足證《易經》成書非出于一時一人之手,因此出現了周初說、春秋中期說和戰國說,所據不一。
《易經》的卦象指卦的圖像,由陽爻“-”和陰爻“--”兩種爻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共六十四種卦象。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說卦象的辭句稱為卦辭,系于卦象之下,解說爻象的辭句稱為爻辭。卦辭共六十四條,爻辭三百八十四條,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總稱為筮辭,共四百五十條。
六十四個卦象的排列順序,現傳有兩種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經,上經始于乾卦,次為坤卦,下經終于未濟卦;二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首卦為乾,次卦為否,終于益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有三類;一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二是講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斷吉兇的辭句。據研究,卦、爻辭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生活。
《易經》雖屬占卦書,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蘊含著較深刻的理論思維和樸素的辯證觀念。例如,它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兇、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現象,它還承認對立事物的互相轉化。從《易經》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后期,對《易經》的研究逐漸成為一種專門學問,一些系統闡釋《易經》的文字陸續被收集起來,匯成《五傳》。至漢代,經學興起,其中關于《周易》經傳的解釋,稱為易學。易學源遠流長,歷時2000余年,形成了許多流派,如象數學派、義理學派等。許多著名哲學家,依據《周易》經傳提供的思想資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
《易經》的版本,流傳下來影響大的是三國魏王弼注本、唐孔穎達疏,亦稱《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義》,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周易》,抄寫于漢文帝初年,與傳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現存《周易》中最早的別本。古今解易者影響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穎達《周易正義》、宋朝程頤《程氏易傳》、宋朝朱熹《周易本義》、現代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和高亨《周易古經今注》。
作者簡介:周文王
中國商末西方諸侯之長 。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孫,季歷之子。古公亶父死,季歷繼位,后又傳位于昌。昌即位后,禮賢下士,周國勢日強。昌和九侯(或作鬼侯)、鄂侯(或作邘侯)一起,任商代三公。商王紂殺九侯、鄂侯,昌不滿,為崇侯虎所譖,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湯陰北)。得釋后,昌向商獻洛西之地,請除炮烙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諸侯之長。當時商王朝內部矛盾劇增,政事日非,諸侯逐漸歸附于周。西伯昌曾使虞(在今山西平陸北.)、芮(在今陜西大荔南)兩國爭訟和解,提高了威望。他在位時曾多次用兵,先伐犬戎獲勝,繼因密須(在今甘肅靈臺西南)侵犯阮(今甘肅涇川東南)、共(今甘肅涇川北)一帶,出兵滅密須,使周的西北方得到鞏固。隨后又向東發展,戰勝黎(或作耆、饑)國,引起商賢臣祖伊的恐慌,告紂,但紂未加警惕。不久,周又伐邘(在今河南沁陽西北),逼近商王畿邊境。最后,攻克崇國(在今陜西長安西北),并在其地修建新都豐。西伯昌自岐邑遷都于豐,后卒于程(今陜西咸陽東北),葬在畢(今陜西咸陽東北),相傳在位50年。西伯昌晚年,周的已非常強盛,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終身沒有稱王。其子武王伐商后,始追稱他為文王。古書記載文王在被囚羑里時,因困于憂思,“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1,易經六十四卦記載于《易經》,每一卦的圖像均由兩個八卦上下組合而成,每一卦各有六個爻。它是透過六十四卦的組合,去反應六十四種不同的事務、情境、現象、特定環境下的人生哲理、以及大自然的運作法則。
2,易經六十四卦是透過六十四卦的組合,去反應六十四種不同的事務、情境、現象、特定環境下的人生哲理、以及大自然的運作法則。每一卦都會有六爻和爻辭,以及三百八十四種對應的狀態,透過這些變化可以知道世間萬物的運作以及人生的哲理。
3,《易經》64卦的卦序是建立在8卦的基礎之上的,前人的主要認識有“先天八卦說”,“后天八卦說”,各有特點,但它們與64卦的聯系卻顯得附會。
4,有人對64卦提出了“兩兩相偶,非反即覆”的概念,可謂是一個大的進步,它指出了64卦的一些內在聯系。
5,但這一概念也有缺陷,就在于它的提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沒能系統地解決《易經》的卦序問題。
易經六十四卦是《未濟卦》,原文和白話講解如下:
原文: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
白話:《未濟卦》象征事未完成:經過努力可以得到亨通;小狐貍渡河快到對岸了,卻浸濕了尾巴,則沒有什么吉利。
原文:《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白話:《象辭》說:《未濟卦》的卦象是坎(水)下離(火)上,為火在水上之表象。火在水上,大火燃燒,水波浩浩,水火相對相克,象征著未完成;君子此時要明辨各種事物,看到事物的本質,努力使事物的變化趨向好的方面,這樣做則萬事可成。
原文:初六,濡其尾,吝。
白話:初六,小狐貍渡河時被水浸濕了尾巴,會有麻煩。
原文:《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白話:《象辭》說:“小狐貍渡河時被水浸濕了尾巴”,說明其自不量力,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使多大的氣力,急躁冒進,結果招致麻煩。
原文:九二,曳其輪,貞吉。
白話:九二,向后拖拉車輪,使車不快進,堅守正道可以得到吉祥。
原文:《象》曰: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白話:《象辭》說:九二爻之所以可獲吉祥,是因其恃中不移,端正不偏倚,有所節制,這樣行事必獲吉祥。
原文:六三,未濟,征兇,利涉大川。
白話:六三,事情未完成,急躁冒進去遠行,有兇險,但有利于渡過大河急流。
原文:《象》曰:“未濟,征兇”,位不當也。
白話:《象辭》說:“事情未完成,急躁冒進去遠行,有兇險”,說明此時所處的位置不當。
原文: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
白話:九四,堅守正道可獲吉祥,悔恨會消失;以雷霆萬鈞之勢征討鬼方國,經過三年的激烈戰斗終于得到了勝利,被封為一個大國的諸侯。
原文:《象》曰:“貞吉悔亡”,志行也。
白話:《象辭》說:“堅守正道可獲吉祥,悔恨會消失”,說明實現了建功立業的志向。
原文:六五,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白話:六五,堅守正道或獲吉祥,沒有什么悔恨;這是君子所具有的美德的光輝,有誠實守信的德行可以獲得吉祥。
原文:《象》曰:“君子之光”其暉吉也。
白話:《象辭》說:“君子所具有的美德的光輝”,說明此時正在事情即將成功的關鍵時刻,應該具有誠實守信、光明正大的美德,才能獲得成功,光彩煥發,得到吉祥。
原文:上九,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白話:上九,滿懷信心,充分信任眾人,這時可以安閑自得地飲酒作樂,沒有什么災禍;縱情濫飲,被酒淋濕了頭,則說明過分信任他人,將會損害君子的正道。
原文:《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白話:《象辭》說:“縱情濫飲,被酒淋濕了頭”,這樣喝得醉醺醺的,就會誤了大事,就有滅頂之災,這是放縱自己沒有節制的結果。
擴展資料:
《易經》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于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后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
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借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后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研讀周易,其中心課題就是六十四卦。周易包羅萬象,天地人物一切事理盡在其中。這樣廣大而完備的一部經,實際就在六十四卦。至于經中的系辭十翼等,那都是六十四卦的注解。
六十四卦來自八卦,八卦來自太極。孔子在系辭上傳里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在系辭下傳里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何謂太極,先儒解釋不一。虞翻說:「太極,太一也。」韓康伯說:「太極者,無稱之稱。」孔穎達說:「太極即是太初太一也。」蘇子瞻說:「太極者,有物之先也。」朱晦庵說:「太極者,理也。」來知德說:「太極者,至極之理也。」焦循說:「太極猶言大中也。」各家注解雖不相同,其實都以太極為天地人物的本有之體,簡稱為本體,此體圓含無窮的形象與無盡的功用,本體形象功用不相分離。不學周易,不明易理,則不知吾人本有此體,不知萬物皆備于我,以致凡事舍本逐末,向外馳求,造成一己與群眾的種種滅禍。學易明理,則能趨吉避兇。兇之最大者為生死問題不能解決,吉之最大者即是學為圣人。欲學圣人,必須先求解決生死問題。論語記載,子路問死,孔子解答:「未知生,焉知死。」有生始有死,欲知如何解決死的問題,必須了解生的來源,生的來源就是太極。
太極生兩儀者,太極寂然不動,本無形象,唯為清凈光明之體,此為無生之理性。動則顯象起用,乃名為生。所生之象,其數無窮,但始動之際,只有一明一暗兩種形色,明色為陽,暗色為陰,因此稱為陰陽兩儀,儀如孔氏正義所釋,作容儀講,因其尚未成象,故不稱為兩象,只稱兩儀。但這兩儀實為四象以至萬象的基本結構,萬象即由兩儀細分而成,所以萬象無不有陰陽兩儀。萬象之數雖然無窮,但基本之數則為陽奇陰偶。伏羲氏畫卦時便發明極為簡單的兩畫,以示無窮無盡的象數之源。這兩畫就是「」、「」。「」為奇,象征陽,「」為偶,象征陰,此即陰陽兩儀。
兩儀生四象者,就是陽上加陽「」,名為太陽。陽上加陰「」,名為少陰。陰上加陽「」,名為少陽。陰上加陰「」,名為太陰。陰陽兩儀過于單純,不足以成萬象,萬象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于是陰陽奇偶從單一之畫加為二畫,因而出現四種象。
四象生八卦者,就是上四象之上再加一畫,而為三畫的八卦。太陽加一陽「」為乾,加一陰「」為兌。少陰加一陽「」為離,加一陰「」為震。少陽加一陽「」為巽,加一陰「」為坎。太陰加一陽「」為艮,加一陰「」為坤。
系辭下傳「八卦成列」一段,何玄子訂詁說:「八卦之列既成,則無窮之象具載于其中矣。因此八卦而重之,每一卦各以八卦加于其上,則為六畫之卦,凡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一爻各有一義,則三百八十四爻之理又畢備于其中矣。」六十四卦每卦六畫稱為六爻,是以陽剛陰柔二畫相推變化而言,故系辭傳說:「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何氏訂詁說:「剛柔二畫互相推去之,剛易柔,柔易剛也。著數九六之變涵于此相推中矣。」九六是揲著求卦時所得的變量。揲著時,如得六,為老陰,如得九,為老陽,如得七,為少陽,如得八,為少陰。周易主于用變,老變,少不變,所以用九六,不用七八。何氏以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即以九六之變為本,而變化無窮。虞翻也以「九六相變」解釋「剛柔相推」,何氏特加詳說。
天地人物瞬息萬變,周易六十四卦即以剛畫老陽九「」、柔畫老陰六「」兩個變爻顯示一切吉兇,令人知所趨避,寧非奇極,而且,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周易獨以為卜筮之書而得不焚,此又一奇。
周易是傳說是文王寫的 有群經之首之說 他最早是一本占卜術 我們讀他可以沖他的詞爻讀出是吉還是兇 而在那個時期 并沒有賦予他更多的哲學上的思想 也就是說 他之所以跟其他古籍如道德經 ,論語之類的不相似,事故因為他們不是一類書 而到漢代 很多人讀他 讀易之后 又讀領悟除了哲學上的道理 ,以及人與宇宙的關系 這套關系發展到現在 與全息論非常相似,還有一套哲學 是他對于“無”的見解 ,其實這些觀點在周易上并沒有表現,是后人領悟出來的, 而周易64卦 也并非是一開始就有五行的概念 而也是后人研究之后加上去的 總的來說 你如果直接讀周易 的確很難懂 但是市面上有后人對周易每一卦的解釋 以及領悟 借助這個 會很容易看懂 而這是學院派的 也就是研究 這個周易哲學 以至科學的人研究的 另一個方向就是算卦 算卦 一般是指六爻 可以算近事 準確率很高 被人研究的也很多 他說利用的現代理論依據 也就是我剛才說說的 科學《全息論》有興趣可以查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