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并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后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于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陰陽,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為二,這就是陰陽。
五行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陰陽五行說,是我國先民在接觸各種事物與現象的實踐中,通過觀察與思考而建立的一種影響很大的哲學思想觀念。它是一種自發的樸素的唯物論,并具有辯證法初步思想因素。“一陰一陽謂之道”是陰陽學說的精髓。陰陽五行,是我國人民所獨創的一種學說,廣泛滲透于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各個領域。中國風水學的各個方面均遵循這一原則。陰陽與五行是兩個基本概念。
陰 陽 學 說
陰陽概念起源于夏朝,其依據是成書于夏朝的《連山》一書。《連山》書中已出現陰爻“??”和陽爻“—―”。《山海經》稱:“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說《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烈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
陽陽學說將宇宙世間萬物分為陰與陽兩大類,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發展與變化,全在于陰陽兩氣的運動與轉換。陰陽概念,最早時,來自陽光的向背,物體向陽的一面叫陽,背陰的一面叫陰。繼而不斷引申,進一步廣泛解釋自然界與社會界所有現象。陰陽概念成為陰陽學說是周朝以后,特別是《易經》對陰陽進行了全面概括,成為系統、完整的陰陽學說。
1)陰陽屬性 世間任何事物均可以分為相反的兩個方面,即陰與陽。陰陽現象無所不在。陰陽的劃分規律是:凡類似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熱的、動的、快的、雄性的、剛強的以及單數的屬陽;凡類似:黑暗的、下面的、里面的、寒的、靜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雙數的都屬陰。
2)陰陽規律 陰陽互根,即是指事物或現象中對立著的兩個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的特點,處在一個統一體內。陰與陽的每一個側面都以另一個側面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沒有陰,陽不能存在;沒有陽,陰也不存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在內,陽守之,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對立,即是指自然的萬物萬象,其內部同時存在著相反的兩種屬性,即存在著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諸如:電有正負極,磁場有陰陽極(南北極),原子由“正”電子核和“負”電子構成,建筑物有陰面,陽面,山南為陽,水南為陰等等。陰陽轉化,即是指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兩種屬性,處于動態平衡之中,此消彼長,彼進彼退,且在一定條件下向其對立面轉化。《易經?系辭》曰:“日往月則來,月往日則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住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成歲月焉。”俗稱“風水輪流轉”即是陰陽轉化運動中的結果。
中國人對陰陽依存、對立、轉化的論述,具有了現代唯物辨證法的世界觀與認識論。陰陽始終處在動態平衡中,如果這種變化出現反常,即是陰陽消長的異常反應。《易經?系辭》曰“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中國風水學是人類在居住地址、規劃、建筑活動中,尋求陰陽平衡的具體科學技術。
五 行 學 說
五行學說的產生,學術界至今處于爭議之中。
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是孟子。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馀歲……由文王至孔子五百馀歲……等近乎五行推運的說法。比孟子稍后的鄒衍,擴大五行學說,成為陰陽五行家。”哲學界認為:“五行的明文見于《尚書?洪范》(相傳為西周初年文字,據考證可能是戰國時代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墻。”易學界認為:“五形學說是與陰陽學說同步產生的。”
1)五行屬性 漢董仲舒在《尚書?洪疇》中將五行抽象為五種物質屬性,不僅僅是五種物質。五行學說歸納客觀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最基本“元”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包括人在內)的發展和變化都是這五種“元”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相互對立、依存和轉化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生生滅滅的規律和原因。這個觀念是樸素而雙唯物的,與近代科學“元素周期表”和“物質不滅”規律極為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行特性:木—具有生發、發達的特性;
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
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
金—具有清凈、收殺的特性;
水—具有寒冷、白下的特性。
五 行 歸 類
五行 水 木 火 土 金
五臟 腎 肝 心 胃脾 肺
五竅 耳 目 舌 口 鼻
五體 骨 筋 脈 肌 皮
五志 恐 怒 喜 思 憂
五音 羽 角 徵 宮 商
五色 黑 青 赤 黃 白
五味 咸 酸 苦 甘 辛
五氣 塞 風 暑 濕 燥
季節 冬 春 夏 長夏 秋
方位 北 東 南 中 西
陰陽
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為二,這就是陰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五行
五行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干地支與陰陽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陰天干:乙、丁、己、辛、癸
陽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五行與干支
天干
地支
金:庚、辛、
金:申、酉
木:甲、乙、
木:寅、卯
水壬、癸
水:子、亥
火丙、丁
火:巳、午
土戊、己
土:丑、辰、未、戌
陰陽五行,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合稱。是上古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陰陽學說認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孳生著、發展著和變化著的。
五行是一種文化。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物質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質,是由于這五種最基本物質之間的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運動變化而構成了物質世界。這個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運動。用現在的解釋有動能的意思。
金,不是黃金。是堅固和凝固的意思;
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中國字“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五行中對”木的解釋。生是一個象形字,下面是一個“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發出來的一個枝一片葉。
水,代表流動,具有循環和周流的意思;
火,代表熱能;
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
五行是說這五種物質是相互變化的,相互影響的。這種變化和影響就是生和克。
生和克是陰陽學說里面的說法。
嚴格的說,五行學和《易經》沒有根本的聯系。只有在運用《易經》的法則和占卜的時候,《易經》才和五行學產生聯系。
五行學說的確立,一般認為是戰國時代。也有人傾向五行學說產生在商代或比商更早。
陰陽五行說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對中國古代的學術和日常生活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古人取名都要注意五行協調齊全。
事實上,陰陽五行說可分為陰陽說與五行說,兩者相輔相成,五行說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
陰陽學說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認為陰陽兩種相反之氣是天地萬物的源泉。陰陽相合,萬物生長,在天形成風、云、雷、雨各種自然氣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體,在方位則是東、西、南、北四方,在氣候則為春、夏、秋、冬四季。
五行學說也是我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一種哲學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這五類物質各有不同屬性,如木有生長發育之性;火有炎熱、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實之性;金有肅殺、收斂之性;水有寒涼、滋潤之性。五行學說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納入這五大類的范疇。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首先是宇宙的本質是由五種元素相生相克的。隨著這五種元素的興衰,宇宙和自然都會發生變化,不僅影響到人類的命運,也使得宇宙萬物循環不息。五行說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特性的運動變化組成的。它強調整體的概念,描繪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
其次五行論所確立的五色概念與之息息相關。中國的五行論雖然在戰國時期編纂和普及,但早在夏商周之前,五色就已成為崇尚色彩。從色彩學的角度來看,五種顏色早在三代前就已經出現了。從西周到春秋戰國,五色已成為廣泛流傳的審美標準。陰陽五行哲學思想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的一種官方哲學和觀念體系,它被歷代君王專門用來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而中國古代的色彩學,深奧繁復,大有學問。
再者五行相生相抑都是規律,就像太極的陰陽,五行相生的特點。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其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黃金是金屬。木為林木,地為地,水養萬物,火焚萬物。金生水,金是水的意思,所以五行之間是相互變化的。
另外陰陽五行的哲學概念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涉及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包括藝術。陰陽五行論中象征色彩的表達,顯示了我們先民控制色彩、協調外界的特殊思維能力,也為我國有色色彩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中華民族及其審美模式的建立。2000多年來,雖然各個流派對它有不同的解讀,但還是沿用了作為古人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