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的范圍內,就天天掛著.回家后,好好保存,留做紀念
最佳答案金華雙龍洞
金華雙龍洞距金華市區約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層的雙龍洞之外,還有中層的冰壺洞和最高的朝真洞。雙龍洞分內、外兩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廣、深各33余米,面積1200多平方米。洞內陳放著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雙龍洞最奇趣的是外洞與內洞之間,有一塊巨大的巖石覆蓋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寬丈余,巖底僅離水面一尺左右,進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從巖底的水面穿引而入,當穿到巖底中間時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圍的巖石一齊朝身上擠壓過來,巖石幾乎擦著鼻子。進約二三丈,又豁然開朗,被譽為奇觀。內洞約有2000多平方米,巖洞深邃。在小船上岸處,抬頭仰望,有一條青色鐘乳巖紋自東北洞頂蜿蜒而來,另有一條黃色鐘乳石自西北俯沖而至,人們稱為“雙龍”,龍狀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內鐘乳、石筍奇形怪狀,縱橫交錯。
冰壺洞的洞口朝天,深達40多米。俯首下視,寒氣襲來,洞不見底,故稱“冰壺”。游人可踏著石階,盤曲通達洞底。冰壺洞內的瀑布從15米左右高的洞頂傾瀉,瀑聲轟隆,震耳欲聾。朝真洞的洞口向西,前臨深壑,背依青峰。洞前眺望,四周群峰挺立,宛若百僧朝圣求真,洞名即由此來。洞中鐘乳高懸,石筍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筍形似“觀音”,稱“觀音大士像”。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進一束陽光,宛如半月,也稱“一線天”。
雙龍洞現為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素以林海莽原、奇洞異景、道教名山著稱于世。雙龍洞位于雙龍景區的中心,是整個景區的核心與象征。雙龍洞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內洞及耳洞組成。外洞寬敞,面積達1200平方米。常年洞溫為15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內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僅通水路,水路長十余米、寬三米多。內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古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要從外洞進內洞,須平臥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驚無險,妙趣橫生,堪稱游覽方式一絕,有“水石奇觀”之譽。內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說外洞是“龍廳”的話,那么內洞就是“龍宮”。洞內石鐘乳、石筍眾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顏色各異,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云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壽星與仙桃”“青蛙盜仙草”等四十余種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
雙龍洞有著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文化遺產博大豐厚。東晉以來就為世人所鐘情,唐宋明清幾度輝煌,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蘇軾、李清照等歷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寫下了4000多字的游記。現代文學家郁達夫、葉圣陶、郭沫若、艾青等都為雙龍洞寫過膾炙人口的名作。毛澤東、朱德、宋慶齡、彭德懷、陶鑄、彭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跡。洞內留有多處古今名人的墨寶。
石鐘乳和石筍的形成
石鐘乳、石筍都是由石灰質聚集而成的。巖洞中的石灰質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質一點一點地聚集起來,在洞頂逐漸形成冰錐狀物體,這就叫石鐘乳,也叫鐘乳石(類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頂的水滴
金華·橫店影視城 ·諸葛八卦村 ·武義 ·義烏國際商貿城 ·雙龍洞 ·武義·壽仙谷 ·花溪風景名勝區·武義·郭洞景區 ·九峰山風景區 ·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 ·磐安花溪風景區 ·浙江永康五指巖風景區 ·磐安百杖潭景區 ·武義大紅巖景區 ·仙華山 ·唐風溫泉 ·癩蛤蟆求愛 ·宮 ·武義清風寨風景區 ·冰壺洞 ·江南水鄉景區 ·小黃山景區 ·太平天國侍王府 ·方巖風景區 ·清明上河圖景區 ·武義·壽仙谷 ·石鵝湖風景區 ·金華祖宮 ·壽仙谷風景區 ·郭洞古生態村風景區 ·福田農莊 ·(猿人望村)清風寨未命名景點簡介之一 ·蘭花村 ·武義延福寺 ·祝公巖 ·云黃山 ·德勝巖 ·朱丹溪陵園 ·蕭皇巖 ·松瀑山 ·嶺下湯景區 ·劉秀壟風景區 ·石鼓寮 ·銅山巖 ·戚家軍紀念館 ·芥子園 ·白露山 ·繡湖 ·大智禪寺 ·丹溪陵園
雙龍風景區
雙龍風景名勝區 金華山雙龍風景區位于金華市城北8公里西南山麓,唐代杜光庭《洞天福 地記》稱"第三十六洞天金華山",是我國道教第三十六洞天所在地,又稱赤松山,相傳為晉時黃初平(號赤松子)修煉得道成仙處。至宋元佑六年(1091年),婺州太守祈雨北山,從此名聲大振, [更多]
祖宮
黃帝為宗,太上為教的中國道教是中華文化之母。為發掘金華山得天獨厚的亙古資源,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滿足海內外三千萬華人同胞朝圣先賢的夙愿。公元一九九六年經浙江省人民批準,投資2000多萬在金華山修復了江南最大的道觀--祖宮。 &nb [更多]
八詠樓
八詠樓原名玄暢樓,后改名元暢樓。位于金華市城區東南隅,坐北朝南,面臨委江,樓高數丈,屹立于石砌臺基上,有石級百余。 登樓遠眺,藍天萬里,白云朵朵,南山連屏,雙溪婉蜒,盡收眼底。現存建筑共四進。第一進為主體建筑,重檐樓閣,歇山屋頂,翼角起翹,石砌臺基。此樓系南朝齊隆昌元年(494),東
金華山二仙洞
金華山二仙洞是金華雙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區新開發的具有中國豐富傳統文化內涵的迷人景觀,是雙龍景區中交通最為便利的景點。距雙龍洞僅有200米之遙,大客車等均可直達洞口。 金華山“二仙洞”據考證得名于:“東漢黃初平(公元190年-)八歲牧羊,后從義烏丹溪移居蘭溪黃湓村,十五歲時黃初
大佛寺風景區
大佛寺風景名勝區位于金華市區東19公里曹宅鎮北,金公路擦境而過,市公交車直達,交通極為方便。風景區面積11.8平方公里,區內古木參天,森林繁茂,山丘重疊,巖勢雄偉,環境清雅。溫度與同一地區平原相比低5℃。宋詞人于石“丹崖翠壁數千尺,絕頂僧房三四間,老樹依巖巖依屋,白云 [更多]
太平天國侍王府
太平天國侍王府坐落在金華城東鼓樓里酒坊巷52一3號,是我國現存太平天國王府建筑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品最多的一處,極為罕見,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浙江省委、省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侍王李世賢,廣西藤縣人,太平天國后期的重要將領,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
九峰山
九峰山,古稱婦人巖,又稱龍邱山,芙蓉山。疊蟑連岡,奇峰挺九,故名九峰。距金華市區28公里,與金華縣湯溪鎮相依。面積10.38平方公里。系仙霞嶺山脈括蒼山脈余支,為丹霞地貌結構,峰石林立,山水相依。《后漢書·郡國志》云:“東陽記縣龍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自,遠望盡如蓮花,龍邱長隱于
金華府城隍廟
金華府城隍廟位于金華市區明月樓,創建于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清同治年間重建。 府城隍廟坐北朝南,平面布局為院落式組群建筑,占地面積為361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2096平方米。沿中軸線第一進為面闊五開間大門,大門右側平行建有文武官廳和魯班仙師廟。第二進為戲臺,平面呈凸字形,兩側各有廂房三間,
金華法隆寺經幢
法隆寺經幢的位置位于金華市區江南,金婺橋西側的金錢寺街附近的民宅之中。
幢是一種帶有宣傳性和紀念性的建筑,一般為塔狀或柱狀,上有精美的浮雕包括人物、動植物、吉祥物、圖案和文字。中國幢多為石質,大的有數丈高,小的尺把高;一般有八角形、六角形和圓 [更多]
瑯峰山風景名勝區
瑯峰山風景名勝區位于金華西南部,距城區20公里,總面積10.58平方公里。前臨白沙溪,后座瑯峰山,素以巖山俊秀、清溪逐流而著稱。白沙溪旁屹立著筆豎巖山。巨巖峭壁間鑲嵌著數百個奇形怪洞。高大的雙扇門凌空筆豎,仰觀令
天寧寺
天寧寺位于金華城區東南隅的委江之畔。19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中國南方3個典型的元代木結構的建筑之一,以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建筑風格,吸引著不少古建筑專家和游客。
據光緒《金華縣 》
龍盤寺
龍盤寺是金華著名的名勝古跡,位于金華東部孝順鎮中柔村,西距金半城32公里,東距義烏城27公里,南靠群峰連綿的南山,北涉碧水清波的婺江。總面積11.8平方公里。龍盤寺歷史悠久,始建于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當時有寺房120多間,建筑群雄偉壯麗、氣勢非凡。
積道山風景名勝區
積道山風景名勝區位于金華市區東南部,地處金華縣澧浦和嶺下兩鎮交界處,距市區15公里,總面積12.8平方公里,330國道擦境而過,交通方便。積道山為金華山水之象征,孤山拔地而起,山勢雄奇,挺拔顯目。登巔遙眺,方圓數十里風光盡收眼底。七星山(七星拱月)七個小山錯落有致地 [更多]
赤松宮風景區
景區位于金華市赤松山,總面積達14。1平方公里。赤松山積靄橫翠,蔚然深明,古澗橫石,水流潺潺,林景繁茂,風光旖旎。宛如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赤松山山峻、水秀、石奇、洞幽。相傳極富神秘色彩的
通洲橋
通洲橋橫跨梅溪,昔為金華、蘭溪、義烏、浦江、建德五縣間交通要道。 據蘭溪縣志和碑文記載,通洲橋創建于康熙年間,現存的通洲橋為清道光三年的建筑。康熙年間是一座木橋,乾隆二十三年改為石橋,嘉慶五年的被洪水沖垮,暫不木橋,道光三
鹿田書院
鹿田書院位于金華北山雙龍風景區鹿田村,清代創建。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金華八縣名流在宋代創建的鹿田寺舊址建鹿田書院,金華知府繼良題有“八婺儒宗”、“鹿田書院”匾額。是金華現存僅有的一座古代書院。鹿田書院為院落式建筑群體,占地面積792平方米,建筑面積1280平方米(包括廂房樓屋及第三進
明月樓
明月樓位于金華城江北明月路西側,金華中心醫院大門對面,與府城隍廟為鄰。
光緒《金華縣志》記載:明月樓舊址在金華赤松門(即梅花門)東北城樓上,宋宣和中建。清乾隆初,移建于城北府城隍廟后的城樓上,即今址。宋林公度詩句:“芙蓉峰(即尖峰山)前舊時月 [更多]
仙源湖旅游度假區
仙源湖旅游度假區是婺城區的一個新興旅游風景名勝區,是繼千島湖、莫干山之后的第十二個省級旅游度假區,位于江南著名古鎮--安地鎮內,距市區10公里,這里峰巒迭嶂、山泉淙淙、森林茂密,尚有千畝花卉苗木、萬畝翠竹林等生態景觀,更有10里桂花長廊,每當金秋時節,香飄萬里,蔚為壯觀,被譽為中國桂花之鄉。
桃源風景旅游區
桃源風景旅游區位于金華東北部源東鄉境內(含雅塘鎮的一部分),距金華市區28公里。由南、北兩片組成,總面積3.78平方公里。 桃源風景旅游區地理位置優越,金義公路從其南側通過,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688米。土壤以花崗巖和紅砂
雙龍風景區劃分為雙龍洞、、尖峰山、大盤天、仙鶴妍、優游園六個景區。主要景點有:祖宮、雙龍洞、冰壺洞、朝真洞、仙瀑洞、金華觀、桃源洞等。
金華山
是道教名山,早在宋代即有“天下名山”之譽。尤其是聞名于港、澳、臺、北美、東南亞一帶的,就是在金華山修煉成仙。在嗇色園廟主殿前牌坊就刻有“金華分跡”字樣及有關“叱石成羊”傳說的雕刻。作為的真源和祖庭,金華山是獨一無二的。每年吸引大批港、奧、臺等大批游客前來朝圣和旅游。景區內現有祖宮、金華觀等景觀,并有關于傳說的臥羊山、叱石成羊、白馬騰空、撞石成仙等多處景點。
雙龍洞
是金華山雙龍風景區的核心景點之一,位于景區中心。洞口兩側分懸鐘乳石,形如龍頭,非常逼真,故名雙龍洞。洞內泉水清澈,此水終年不涸,清澈見底,游人夏天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故有"石勝太湖,水比三泉"(金山、惠山、虎跑)之贊。洞壁摩崖石刻"雙龍洞"三個大字,相傳唐人手筆。洞中壁"洞天"兩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手書。洞頂崖壁上一排橫字"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系近代著名書法家于右任的手筆。進洞,必須仰天平臥小舟中,徐徐送入洞內,臉面相距穴頂僅數寸。奇中有趣,趣中寓險。"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舟仰臥入回溪。"這正是雙龍洞的獨特誘人之處。其中"黃龍吐水"一景,深得近代文學大師郁達夫的贊賞,喻之為"盆景小瀑布"。
出雙龍洞,拾級而上,即至冰壺洞。洞口朝天,口小、肚大、身長,進洞如入壺中,故名。洞口石碑上刻一代文豪郭沫若游冰壺洞后賦詩。
從洞口至洞底,深達120余米,有石階260多級。出雙龍洞登上鐵梯約二三十步,即可聽得洞中瀑布轟隆聲,如巨雷回蕩,就到了冰壺洞下瀑。再走上數十級石階,則瀑聲更大,突然見一瀑布懸空傾瀉而下,從洞頂右側石隙中飛噴而出,高達20多米,其勢如萬馬奔騰。飛瀑落地,有似飛珠濺玉,流星飛舞,俄而滲入洞底,無形無蹤,令人驚嘆不已。沿石階曲折而上臨近飛瀑,頓覺涼風陣陣,霧氣蒙蒙。宋朝學士金履祥有詩云:"洞外煙云膚寸臺,洞中冰雪互尋飛。壺中日月憑誰記,水自飛蒙云自歸。"
雙龍洞,海拔約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石一青一黃,酷似兩龍頭,兩龍頭在外洞,而龍身卻藏在內洞,故名“雙龍洞”。傳說,古代婺州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和黃龍得知后,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卻因觸犯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雙龍內洞,但雙龍仍頑強地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
朝真洞
又名真人洞,相傳為修煉得道處。洞高約10米,全長250 米,曲折深長,崎嶇高曠,仿佛一巨大石拱橋洞,洞口有詩人汪志洛手跡"三 十六洞天"。該洞由主洞與兩個小支洞組成。左側支洞,口小肚大,形似橫傾 花瓶,故名"石花瓶";右側支洞,也肚大口小,但尾長,形似螺螄,故名 "螺螄洞"。主洞內有"石棋盤"和"天池",相傳為當年仙人用水與弈棋 之處。洞頂有一罕見大石梁,長達數丈,上有無數千奇百怪的鐘乳石,縱橫交錯, 側垂懸掛,極為壯觀。朝真洞是個燥洞,可居人,傳說在此"修仙"或"隱居"者頗多。
駕車路線:全程約11.6公里
起點:金華山智者寺
1.從起點向西南方向出發,行駛360米,右后方轉彎進入羅電線
2.沿羅電線行駛6.8公里,調頭進入羅電線
3.沿羅電線行駛530米,調頭進入羅電線
4.沿羅電線行駛3.9公里,到達終點(在道路右側)
終點:赤松CS
主人說的指的是赤松 那邊的,這在金華是非常出名的,而且連也是很有名氣的。
坐車方法:
1、先從火車站坐市內公交到金華汽車東站;
2、然后,在金華汽車東站直接坐車到赤松 。
歡迎您福建 - 南平 的家人和朋友來金華 旅游!
并恭喜主人榮獲第二屆中國商業計劃書大賽的第三名,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