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臟:心、肝、脾、肺、腎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竅:七竅減去左眼減去右眼
我只和你說人的五臟六腑與五行的關系你就會知道五行與人的關系密切不密切了。
五行與五臟的關系
木(肝)火(心)土(脾)金(肺)腎(水)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由來: 六經論五行者,始見于《尚書?6?4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大禹謨》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其源起于河圖、洛書之數。益圖書之一六水也,二七火也,三八木也,四九金也,五十土也。在圖則左旋而相生,在書則右轉而相克也。然土于圖書為五十中宮之數,無定位,無專體者也。惟《呂氏春秋》則以土直季夏之月,以順相生之序。《白虎通》又以土直辰戍丑未之四季而分旺于四時。文王后天圖象坤艮二土獨居夏秋冬春之交,則以火必得土而后能成金,水必得土而后能生木也相生相克黑色箭頭指向相生之物,粉紅色箭頭指向克制之物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墻”,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五行在中醫里五行有著特殊的含義。“木曰曲直”,代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功能,在人體為肝。 “金曰從革”,代表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在人體為肺。 “水曰潤下”,代表了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性質,在人體為腎。 “土曰稼檣”,代表了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在人體為脾。 “火曰炎上”,代表了溫熱、向上等性質,在人體為心。
好象是七竅對吧我就說八卦五行對應人體吧可以嗎乾卦金五行對應大腸、首兌卦金五行對應肺、口離卦火五行對應心、目震卦木對應肝、足巽卦木對應膽、股坎卦水對應腎、耳艮卦土對應胃、手坤卦土對應脾、腹
五行簡單來說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
五行學說是古代創造的哲學思想,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在數術易學中,陰陽是通過五行的屬性來展現的。古代五行學說,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形成、發展和變化,都是陰陽五行的生克制化,相互作的結果。五行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神物質,在人就是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五行也有生克說法,相生和相克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如此推動事物的發展變化。
五行學說的相生:有如母生子,是物質對物質起到滋生、繁衍、促進、推動的作用。?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學說的相克:就像是警察管囚犯,是物質對物質起到管制、制約和抑制的作用。?五行相克有: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 wǔxíng
(1) [five elements;five elements of me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認為這五種物質構成世界萬物,中醫用五行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的人用五行推算人的命運
(2)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見“五常”
--------------------------
1.水、火、木、金、土。我國古代稱構成各種物質的五種元素,古人常以此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書·甘誓》:“ 有扈氏 威侮五行,怠棄三正。” 孔穎達 疏:“五行,水、火、金、木、土也。”《孔子家語·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 清 厲鶚 《東城雜記·備萬齋》:“且人也,同得陰陽五行之氣以成形也。”
2.舊時星相家以五行生尅推算命運。因亦用以稱命運。 元 鄭光祖 《王粲登樓》第一折:“則為我五行差,沒亂的難迭辦,幾能勾青瑣點朝班。” 明 沉受先 《三元記·議親》:“藥無功、神不靈,禍福難明也,須請星士前來問五行。”
3.五種行為。《禮記·鄉飲酒義》:“貴賤明,隆殺辨,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國矣。”
4.星名。《韓非子·飾邪》:“此非豐隆,五行、太一、王相、攝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搶、歲星非數年在西也。”
5.樂舞名。《史記·孝文本紀》:“舞者,所以明功也。 高廟 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裴骃 集解引 孟康 曰:“《武德》, 高祖 所作也。《文始》, 舜 舞也。《五行》, 周 舞也。” 章炳麟 《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文始》、《五行》, 唐 后亦闕。”
6.《五行志》的簡稱。 唐 劉知幾 《史通·書志》:“若乃《五行》《藝文》, 班 補 子長 之闕。”《通志·總序》:“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災祥略》。”
7.五種德行。即五常:仁、義、禮、智、信。《荀子·非十二子》:“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 楊倞 注:“五行,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 宋 戴埴 《鼠璞·騶虞》:“ 漢 儒尚符瑞,以龍麟鳳龜為四靈,后增騶虞,以配五行。曰龍仁獸,鳳禮獸,騶虞義獸,龜麟知與信獸,誣罔可知。”
8.五種德行。孝的五行:莊、忠、敬、篤、勇。《呂氏春秋·孝行》:“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災及乎親,敢不敬乎。”
9.五種德行。將的五行:柔、剛、仁、信、勇。《淮南子·兵略訓》:“所謂五行者,柔而不可卷也,剛而不可折也,仁而不可犯也,信而不可欺也,勇而不可陵也。”
10.佛典中指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進行、止觀行。見《大乘起信論》。又指圣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見《涅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