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又稱肉靈芝,是由粘菌、細菌和真菌三類菌構成的聚合體,它們生存在土壤之中,以微小的菌類和土壤中的水分存活。
地球上的生物都逃不開生老病死,但奇怪的是,一些構造簡單的生物卻似乎可以擁有無限的壽命,就比如說水母、海綿以及太歲,它們都是超脫壽命限制的生物,只要不是環境等外來因素的影響,它們就能永久地活下去。
水母這種生物雖然看似脆弱,但是數量卻異常驚人,加之它們的特殊性質,如果不是受到環境和天敵的影響,水母確實能夠無限期地活下去。
水溫、水質的影響都可以輕易地殺死一只水母,但水母卻擁有一項過人的能力,它們可以“返老還童”,對于人類而言,這種能力無疑是所有人都夢寐以求的。
而水母在達到性成熟之后,它們就會自然地恢復到水螅期,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人在成年之后還可以變回小孩子,這聽起來簡直是不可能實現的,然而,這樣的事件在水母身上卻很常見,并且,更讓人羨慕的是,水母可以無限地重復“返老還童”這一過程。
第二種生物就是海綿,相比起可以“返老還童”的水母,海綿的存在方式更為簡單,雖然它們的壽命很長,但人們至今無法認同,構造簡單的海綿會是一種生物。
海綿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多細胞生物之一,它們在地球上已經有2億年的歷史了,而在長達2億年的時間里,海綿的種類已經發展到一萬多種了,占據海洋生物種類的15分之一左右。
一開始人們并不認為海綿是動物,直到1765年,科學家觀察到通過海綿的水流和入水孔的啟閉,才把它們當做是動物,而海綿的壽命通常在千年以上。
最后一種生物就是太歲了,太歲又名為“肉靈芝”, 在記載中,“太歲,傳統中國以六十甲子紀年,天干,地支兩兩相配,六十年一輪回”。
太歲是一種由粘菌、細菌和真菌三類菌構成的混合體,作為藥用,而民間傳說只要吃了太歲就能長生不老,道家的葛洪在《抱樸子》中寫道:"諸芝搗末,或化水服,令人輕身長生不老。"
但實際上,作為一種罕見的菌類,太歲的壽命雖然在千年以上,但它們的生活條件離不開水,只要有水就能活,但要是缺乏了水,太歲馬上就會腐爛死掉。
太歲是什么?
一次偶然發現,引出千古傳說;
一塊奇特肉團,
掀起軒然大波;
有人說它長生不老,
有人說它太歲出世,
它究竟是什么?
請收看《走近科學》――破解太歲之謎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太歲頭上動土。這句話的意思呢就是用雞蛋碰石頭,比喻觸犯那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人和事。這句話我們經常聽說,但是我們并不知道出自哪里,那么,太歲到底有沒有?如果有的話,它又長成什么樣子?恐怕就更沒有人說清楚了。但是在10多年前,在陜西周至縣發現了一個不明生物體,當地人都把它說成是太歲出世。那么這個不明生物體是傳說中的太歲嗎?
1992年8月22日,陜西周至縣農民吳鳳蓮和兒子杜戰盟到渭河邊上去打撈因山洪暴發而沖入河中的浮柴,
采訪 吳鳳蓮:我們這沒有柴火燒,只要河里一發水,河里就從山里飄下來樹枝,我們就到河里去撈柴火燒。
上午9時許,他們突然看見湍急的河水中有一大塊黑乎乎的東西,兒子杜戰盟跳入齊腰深的水中一把抱住此物,將其拖到岸邊,將它放在沙灘上仔細察看和觸摸。
采訪:吳鳳蓮 大概就是圓的,長長扁形的,黃黃的好像牛身上的皮,就那樣子,端起來就像河里的鵝卵石。當時我把它當成是牛腿上的一塊肉,在泥里水里不敢動,我拿腳踏。
由于渭河經常發大水,有時就從上游沖下死牛死豬等動物尸體,開始的這次發現并沒有引起吳鳳蓮母子的注意。所以她們沒有把發現的不明物帶回家。但是過了三四天,吳鳳蓮改變了主意。原來在村里人們經常把動物的死尸,埋到地里當肥料使用。吳鳳蓮覺得那個肉團可以拿回來埋到自己地里。于是決定再去看看。然而沒想到那里的景象讓他們大吃一驚。
采訪 吳鳳蓮:后來時間長了,水落下去了,在干河灘上擱著,已經隔著四天了,三天以內河的死魚就已經生蟲了,那個東西旁邊光溜溜的,什么東西都沒有。
看到這個東西在三伏天里既沒有爛掉也沒有招蚊蟲,吳鳳蓮母子覺得這個肉團有點奇特。于是她們把東西搬回來以后,并沒有把它埋到地里,而是把它洗干凈以后,放到一口大鐵鍋里。一個星期以后,令人沒想到的事情再次發生了。
采訪 吳鳳蓮:(一個星期以后), 發現它大了,有些人就猜想它可能長,這是個活物,大小據我來看,周圍一圈大了兩寸。
據吳鳳蓮回憶,當時剛搬回來的時候她們稱的重量是20多公斤,這次稱過以后,發現長到了35公斤。幾天時間竟然長了10多公斤。看來他是塊活肉。那么這到底是個什么東西,既然是肉的話,能不能吃呢?
采訪 吳鳳蓮:我拿了刀子割開了它 ,一割,一看里面,像是白肉,我跟我的孩子說:這怎么像肉一樣。我和我孩子一商量,割了一塊,放到爐子上熬。割了一塊肉,有二兩重,倒了一瓢子水,熬了一個多小時,就熬化了,提起來就像面糊糊,是粘稠的。孩子擱點糖,喝了然后就對我說沒有什么味道,我說沒有什么味道,就沒有什么壞處,只有好處,要是有壞處,人心里就發惡心,這個可沒有。
據吳鳳蓮介紹,后來他們在食用了“肉團”后的幾天時間里,都神清氣爽、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而且,在蚊蠅多如牛毛的三伏天,放置這個“肉團”的屋子里一個蚊蠅也沒有。沒過幾天,吳風蓮家發現寶物的消息傳遍了當地。許多村民都來割肉。其中有個村民切下來100克重的一塊,沒想到幾天時間就長了一倍。更為奇怪的是這個“肉團”原來割下來幾塊肉的地方沒過幾天便又重新長好。有的人就說這是傳說中的太歲,誰吃了就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那么這個肉團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生物體,它是否是傳說中的太歲呢?
陜西周至縣發現不明生物體的消息,在很短的時間里迅速傳開,許多新聞媒體進行了大量報道。而這些報道也引起了西安一些科研機構和院校的重視。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因為當地村民傳說這就是太歲,因為太歲本來就是一個帶有色彩的一個東西,然后各種各樣的說法很多很多。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社會上打電話的,各界打電話的,問詢的人特別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西安)市科委指示西北大學盡快拿出科學結論來。
1992年9月的一天,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受命前往吳風蓮家進行科學調查。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因為系上當時給我交代說是發現了一個動物,但是我去了以后根據這個動物的特性一看,沒頭,沒身子,當時的形態它是一個近似橢圓形的,中間比較厚,邊緣比較薄的,這么一個橢圓形的一個東西,表面帶有褐色,然后腹側帶了一些純白色,當時用水一拍就跟肥豬肉差不多的那種感覺,所以當時我們非常吃驚,不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是什么東西,但是根據外形,根據形態結構,當時初步判斷這有可能是一個生物,有可能是一個生物,但是究竟是不是,所以當時我提出來必須得做一個,就是說得取一點材料,帶回我們生物系得做一些實驗,
由于當時在現場無法判定這個生物體的種類特性,所以楊興中在征得吳鳳蓮的同意后,從肉團上切割了一塊當作實驗材料,馬上趕回西北大學進行科學鑒定。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首先是不是一個生物,那么從它的一個生命的特征再來做判斷,如果是生物的東西,就有細胞結構,那么這個細胞通過細胞的結構以后,就可以判定你是植物,還是動物,還是其他的東西。
通過對這個不明生物體細胞學的鑒定,發現它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這就證明它確實是一個生物體。但是它在很短的時間里迅速變大,是因為它自身生長的緣故,還是像死去的生物死尸一樣在水里泡大的呢?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在實驗室簡單測了一下呼吸的指標,通過儀器測了以后,這個東西有呼吸作用,就是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二氧化碳直接測定,就證明了它有一個代謝過程,有二氧化碳的產生,那就證明它是活的。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董兆麟:它繁殖的很快,它沒有鼻子,沒有眼睛,什么都沒有,它就那么一塊肉,肉呢,它是死的,放了三天以后它就發臭了,但是它不發臭,所以認為它是一種活的生物體,但是這個生物體目前的話,人們在整個生物界又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沒有對它進行鑒定。
雖然科學實驗證明這個肉團是一個活的生物體,但是由于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社會上關于太歲的傳說愈演愈烈。
采訪 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太歲這個詞,在農村里面一直是源遠流長的,一直有這個太歲這一說,所以一旦土里頭挖出一個肉乎乎的一團的這個東西,老百姓都認為是太歲。從我小的時候人們就說,老人經常給我講這些事情,講過去誰家蓋房子的時候,挖地的時候挖了個太歲,從此那一家就敗落了,還有死人的,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所以這個在關中這一帶老百姓廣為流傳的一個事情,所以一旦河里挖出這么一個怪怪的,像個肉,又不腐爛沒有任何味道東西,他們第一印象可能是太歲。
據中國一些辭書的解釋,太歲是古代民間對木星的一個別稱,木星它每12年要圍繞太陽轉一圈,它每一年有一個位置,地下相對應的就有一個太歲出現。民間傳說蓋房子興土木的時候門不能正對著它在天上的星位。不然地上的太歲就會動怒。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太歲頭上不能動土“的說法。如果按照民間的說法,人們對太歲是十分避諱的,但是為什么又把它與長生不老聯系在一起呢?
其實在中國幾千年前的古籍《山海經》中就有關于太歲的記載。在<山海經>中太歲也被稱為 “視肉”、“聚肉”、“肉芝”。你看都帶個肉字,說明可以食用。據《山海經》記載,“視肉”最早是作為古代帝王生前喜歡食用的物品出現在古帝陵前的。具有 “食之盡,尋復更生如故”,“食一片復一片” 的特點,也就是說吃一片,它自己可以再次生長,這和陜西周至發現的“不明生物體”似乎一樣,具有自生自長的能力。至于吃了以后長生不老延年益壽的說法,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確有記載。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菜”部“芝”類,與我們現在見到的靈芝,并稱為“本經上品”。《本草綱目》里還列舉了幾部以“芝”為主的藥方,說明對一些疑難病癥有著特殊療效,其共同的特點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而且由于它具有自生自長的特點,顯得更加珍貴.所以歷代帝王都千方百計去尋找它,其中據說古代帝王將相尋找肉靈芝的故事,以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找藥最為著名。
據《史記·秦本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聽說東方有一種仙藥,食用以后能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于是在秦二十八年親自率將東行尋找仙藥,他來到了山東省的瑯琊鎮,尋訪到了非常出名的方士名醫徐福,命為其尋找到長生不老的仙藥,并賜給徐福大量的人力、物力。徐福隨即率五百童男童女東行,來到了山東蓬萊尋找仙藥不成。于是徐福又修造船只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扶桑,到達了古代瀛洲、方丈也就是現在的日本列島一帶繼續尋找仙藥。據說秦始皇讓徐福尋找的仙藥當中就有肉靈芝。然而2000多年過去了,徐福和他的尋找船隊消失在歷史長河里,而它夢寐以求的仙藥也化為了歷史傳說。但是在陜西周至縣發現的這個不明生物體,卻再次把人們與肉靈芝聯系在了一起。
采訪 陜西省中醫研究院 副院長 米家烈:古代的肉靈芝上面的描述呢,本草綱目上它描述的比較詳細一些,我去看的時候 它的形狀就是像描述的,它的這個黃的像紫金,這個切起來就像一塊肉,那個紫金你看起來就像那個紫金顏色又發黃又紫。而且,它的外圈上還有,一圈一圈好像在那個增生,一圈一圈的在那里發展,發育這個過程中留下的一個痕跡都比較很清楚,那個手摸到上頭光光的,而且摸下來還一點黏度感,就好像咱們那種椒鹽蛋白那個在上面出現的那種現象,感覺到非常的寶貴,我也沒敢用手很有勁的去摸,就輕輕地看了一下我感覺到這是一個寶貝,我可以斷定地說它就是肉靈芝。
米家烈的說法源自《本草綱目》對肉靈芝的描述。據《本草綱目》記載“肉芝狀如肉,乃生物也。白者如截肪,黃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于長生不老心存幻想。哪怕是英明如秦始皇,也在晚年時為了長生不老而方士,并且派遣徐福裝著滿船物資,和三千童男童女去往南海,為自己尋找長生不老的丹藥。
還有被后世帝王視為榜樣的李世民,到了晚年時也不免落此俗套。當然,最后的結果都是讓他們失望的。但是幾千年來,民間對于那些有著長生不老功效的“神物”卻總是有著許多的傳說,比如關于“太歲”。
提到“太歲”,大家的第一個印象一定是那句俗語--太歲頭上動土。近些年來,不斷有民間傳聞、新聞報道,全國各地從土里挖出了各種被稱為“太歲”的不明“生物體”。那么,當初讓央視十套耗費大量精力報道的“太歲”,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我們來解釋一下那句俗語--太歲頭上不可動土。古時候,人們稱木星為歲星。人們發現,木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大約是12年,人們使用木星行經的位置來紀年,這就是所謂的“歲星紀年法”。
后來人們有了更加精準地發現,原來木星公轉的周期并非12年整,而是11.86年。一年兩年的或許誤差不大,但是放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來研究,這個誤差就會被放大了,因為每85.7年木星的實際運行就要比紀年法多處一年的位置。怎么辦呢?人們給出了太歲的概念。
太歲實際上是人們假想出來的歲星,作用是為了代替歲星進行嚴格的紀年,由此人們才有了更加嚴謹的“太歲紀年法”。
這種紀年方法人們一直使用到了東漢后期,直到人們發現它依然不能滿足更加精準的紀年需求才被取代。可是,太歲在古代已經形成了重要的影響力,在占卜領域,太歲已經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古時候,人們將太歲視為天帝和君主的象征。為了表示尊卑有別,古人必須要避開太歲所處的方向。由于人們為太歲賦予了過于神圣的色彩,逐漸太歲也就成為主禍福的神明。
古人不管是祈求風調雨順,還是戰爭發動之前,甚至民間的婚喪嫁娶等等,都必須要避開太歲行經之處,這是為了避免引起災禍,而“太歲頭上不可動土”的俗語,也就是引申于此。
漸漸地,太歲有了更加深化的象征。古人認為,太歲行經之處,在哪個方向上一定會出現太歲的肉身。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古人把從土里挖出來的肉狀物視為太歲,它們也被叫做“肉芝”、“肉靈芝”、“封”等名詞,在許多古籍當中均有記載。
在《本草綱目》當中,李時珍對太歲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李時珍記載說,太歲形態像肉一般,顏色為黑色,有肚子但是沒有嘴巴和眼睛。
李時珍將太歲劃歸到可以食用的一類,與魚蟲等一處。在許多古籍中,太歲更被神話為神圣之物,只要吃了一點,就可以長生不老。
至于太歲究竟是什么?至今為止,科學家們依然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我們目前為之可以知道的,就是太歲實際上是一種違背自然規律的物體。
至于對太歲的認識,或許是出于古籍中的引導,或者是我們長久以來的固有觀念,我們總是主觀地認為太歲是一種有生命的物種。然而究竟如何?至今科學家依然沒有定論。
太歲究竟能不能吃呢?在1992年8月,陜西周至縣渭河有村民打撈出了一個重達20公斤的不明生物體。經過專家與古籍中進行的比照,人們發現這就是傳聞中的“太歲”。
當時有村民用油煎炸食用,這說明太歲是可以吃的。至于其他的方面,我們也希望科學家能夠盡快給出答案,為我們揭曉謎底。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關于:死符兇星就一定會死嗎 這個不是絕對的,也不是所有,人各有命,當然也有很多無量的風水師,胡編亂造,就是為了嚇唬他人,然后告訴對方需要花錢化解。
碰到的情況不是與人爭吵就是本人有出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