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的金木水火土指的是五行,五種不同的基本動態。
五行的意義包涵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浸潤)、火(代表破滅)、金(代表斂聚)、木(代表生長)、土(代表融合),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
五行學它光輝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極重大的促進作用。五行學說的實質,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條件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擴展資料:
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并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遠古時期古人“觀象授時”,并確定天干地支及陰陽五行、八卦原理。八卦與干支時間以及方位是聯系在一起的,它們同屬一個系統。
遠古早已有之的時空、陰陽觀念,發展成為一個系統的世界觀,用陰陽、乾坤、剛柔的對立統一來解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一切變化。《連山》、《歸藏》是我國遠古時代的文化典籍,有說《連山》與《歸藏》不是失傳了,而是被改了名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又或其它名稱。
也有說《連山》與《歸藏》于漢代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經或亡佚。此二易成為中華文化領域里的千古之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易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五行
12五行屬木
34五行屬火
56五行屬土
78五行屬金
90五行屬水
自古以來,《易經》研究可分為象、數、理三門學問。“象”指表象、卦象。上至天地日月、水火星辰,下至飛禽走獸、人類社會,通通可被陰陽八卦所“象”化。世界的運動規律,被生動地描述成卦象之理。“象”是易學構成的最基礎層面,是“數”與“理”所依賴的基礎。 “數”與“理”則是“象”的應用。“數”指術數,包括占卜等,是易“象”在預測學上的應用。它試圖以象理推演和預知世界,以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理”指義理,是易“象”在哲理上的應用。它通過易的架構來講道德倫常、品性修養等,以達到升華智慧、完美人生的目的。也可以這么總結:“象”注重自然規律,“理”注重社會規律,“數”注重占卜預言。“象”學本來是三學的基礎,但在孔子后,尤其是經歷了焚書坑儒和王弼掃象的重拳之擊后,已經奄奄一息。清朝康熙在《周易折中》的序中曰:“易學之廣大悉備,秦漢而后無復得其精微矣”。《周易折中》曰:“自孔子既沒,易道失傳,義理既已差訛,圖像尤極渺茫。”這里所說的“圖像”,就是“象”學。“極渺茫”幾字,道出了“象”學的失傳。在“象”學兩千年來精華盡失的同時,“數”與“理”倒是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數”學上發展出了八卦預測學、梅花易數、六壬預測、四柱命理、風水學等應用學科。“理”學則在程頤、朱熹等大學者的努力下,登上了思想的光輝頂峰。“數”學與“理”學雖繁榮一時,但都離不開“象”學的基礎。“象”學的枯萎,架空了這兩門學問,直接影響到它們的長遠發展。試問無源之水和無根之木,又何以有大成就?所以,修補“象”學是當務之急,是弘揚中華文化的必經之路。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北方子之位也,子者,陽之初一,陽數也,故水曰一;
火、南方午之位也,午者,陰之初二,陰數也,故火曰二;
木居東方,東,陽也,三者,奇之數,亦陽也,故木曰三;
金居西方,西,陰也,四者,偶之數,亦陰也,故金曰四;
土應西南長夏,五著,奇之數,亦陽也,故土曰五。
是的
64卦不是可以圍繞成一個圈,五行也是,內外圈,互相對應,不知道是不是這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