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云:“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
真正的傷害你的人,并非陌生人,而是你一直信任的人。所以人可以不識字,但不可以不識人。
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有的人面相和善卻內心險惡;有的人作風嚴厲卻內心溫和,有的人性格剛強卻內心柔弱;有的人面帶微笑卻手段毒辣。
總之,很多人的表象和內心都很不一致,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知根知底”,這樣我們才能放心地與他人相處。
不識貨,半世苦;不識人,一世苦。所以說“會識人”很重要。
那么究竟如何識人?
鬼谷子曰:不離形,不拘法,視于無形,聽于無聲,其相之善者也。
大意是不以貌取人,不以外形定論,從無形和無聲中辨別,上上識相。不拘于形式,從靈魂去尋找,不要被視聽混淆。
在識人方面,除了看人表面,更要從一些細微的小事之處見真章,鬼谷子為我們留下三條識人之術,助你看透人心。
01精于理者,其言易而明,粗于事者,其言浮而狂
真正精通事理的人,他的言語通俗易懂,而對于那些一知半解的人,會用浮夸的語言來掩蓋自己。
因此,判斷一個人是否明智可靠,應仔細觀察他的言談舉止。通常有能力的人,他往往說的少,做得多,從不言而無信,這才是真正的可靠之人,值得我們信任。
而見識淺薄、涉世未深的人,我們俗稱為“酒肉朋友”,他們只是“嘴強王者”,沒事時總愛在你面前稱兄道弟、無所不能。真遇事時,他們永遠躲在后面。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的人,切記要遠離,這樣的人往往害人害己。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有一位短命的皇帝,是為秦武王。秦武王身高體壯,非常崇尚武力。
在當時的戰國七雄中,秦國最強,本應多多招賢納士,而秦武王卻反其道而行之,喜歡招各國大力士入秦,承諾給予高官厚祿,其他六國的大力士紛紛入秦,拜入秦武王門下。
這其中,有一位齊國的大力士,名叫孟賁,據傳說此人天生神力,在陸地上能拳打老虎,在水中能腳踢鱷魚,甚至還能徒手拔牛角。在這些大力士中,屬他最牛。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帶著大力士們來到洛陽,參觀龍紋赤鼎,見到此鼎后,秦武王興奮不已,一時興起,命孟賁與其比賽,誰能舉起此鼎,誰就是天下第一大力士。
秦武王欲先發制人,拔得頭籌。他用盡全力托起大鼎,誰料這大鼎太重,秦王不慎脫手,瞬間砸斷脛骨,氣絕而亡,時年23歲。
秦武王為自不量力買了單,領了盒飯。
02當斷不斷,必有禍亂;當斷則斷,不留禍患
事到臨頭,必做出決斷。如果此時還優柔寡斷,必然后患無窮,悔之莫及。
常言道:人無完人,事無完美。任何事都有其利弊、正負兩面之分。所以你不可能做到事無巨細,考慮出萬全之策,當斷不斷,必受其亂,一旦錯過時機,悔之晚矣。
如果利大于弊,直接拍板此事可為。如果弊大于利,直接拒之即可。
舉個例子,雷軍當年辭職后,正趕上智能手機的風口時期,做還是不做?做的話沒有經驗,可能會投資失敗。不做的話,這么好的風口時期沒把握住,可能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雷軍當即拍板,做!結果一炮而紅,成功躋身企業家之列。而當時的羅永浩持觀望態度、猶猶豫豫,待雷軍已經賺錢時,羅永浩才進入手機行業,但已經過了紅利期,如今業績不太樂觀,面臨著巨額負債。
在三國時期,董卓被滅后,漢獻帝一直四處逃亡。
當時曹操只有精兵數萬,盤踞在豫州和兗州。而當時四世三公的袁紹已有精兵十萬之巨,坐擁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四州。
曹操、袁紹二人都打算將漢獻帝接到自己身邊,可以隨時“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接不接的問題上,袁紹賬下有兩種聲音。
謀士沮授提議將漢獻帝接到鄴城,可以用天子號令諸侯。
謀士郭圖則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將一個沒有任何實權的空殼皇帝請到鄴城,主公還要向他俯首稱臣,凡事還要聽他指手畫腳,這不是為自己添堵嗎?
袁紹認為倆人說的都對,容他再考慮考慮。
曹操呢,沒有絲毫猶豫,立刻率軍馬不停蹄的前去接駕,將天子迎接到了許昌。后來,曹操每逢征戰、或是賞罰,都打著天子的名號,正可謂“出師有名”。
而袁紹當斷不斷,備受其亂,悔之晚矣。也驗證了“十個袁本初綁在一起,也不及一個曹操”的經典臺詞。
03告之以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將你的困難告訴他人,看他人的真實反映來判斷其為人,還可以根據他喝醉酒后的表現,來了解一個人的品性。
在你困難時,如果他鼎力相處,說明他是可交之人。如果他選擇逃脫,則這樣的人不可交。
世人常說:酒后吐真言。人在喝醉時,往往精神狀態最為松懈,這時的人展現出來的絕對是他真實的一面。如果此人酒后丑態百出、口出狂言,則不可交,還可能招致禍患。
秦始皇時期,有一位長信侯,名為廖毐,他是由呂不韋推薦至太后趙姬宮中,因為呂不韋年事已高,身體已然不行,所以廖毐被剃了眉毛和胡子,假裝受了腐刑,被送入太后宮中,做了一名貼身“太監”。
廖毐很得趙太后喜愛,為了掩人耳目,太后搬到了秦國的陪都雍城居住。
在嫪毐的辛勤耕耘下,趙太后順利地為嫪毐生下了兩個兒子,當然,這一切秦始皇都被蒙在鼓里。廖毐也因為深受太后寵信,被封為長信侯,賜封地,一時間風光無限。
此后,廖毐徹底膨脹,一日,他與大臣們喝酒,酒過三巡時,廖毐便開始胡言亂語、口無遮攔,進而與大臣們發生口角,大臣們自然不服,沒想到,廖毐竟口出狂言道:我乃秦王之假父,你們這些大臣敢跟我斗,難道你們分不清大小王?
此言一出,第二天就傳到了秦始皇的耳朵里,秦始皇怒發沖冠,下令徹查此事,果不其然,廖毐是一個假太監,并且太后還為他生了兩個兒子。
秦始皇立即調集御林軍,將廖毐拿下,并滅其三族。廖毐因為酒后吐真言,招致了滅族大禍。
呵呵 面相有很多種的 例如十二宮 十三部分 三停 五形法等等 真感興趣的話 可以多背 多實踐
對一個人的了解和認識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正確的途徑和方法。任何有志之士,欲成一番大業都需要有識人的能力。
平日里談及“手相”、“面相”總有幾分之說,但“識人術”是確實存在的。萬事有法,不離其宗。對一個人的了解和認識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正確的途徑和方法。人分可變之材與不可變之材,一般說來,讀書人可變而莽夫不可變。讀書人因其較好的自覺能力而有良好的適應性,以此來彌補個人秉性的不足。莽夫則不同,天生稟賦,極難改變,但這些人往往天分很好,如果使用得當,其效用是其他人才難以取代的。
曾國藩識人之高,超古越今,無人可比。道光二十四年,郭嵩燾帶江忠源來曾氏寓所,三位老鄉在京城相會,自然談得十分高興。事后曾氏對郭談起他對江忠源的看法“生平未見如此人”,過了一會兒又說:“此人必立名天下,然當以節烈死。”后來汀忠源果然戰死在廬州。
曾氏做京官時有兩個門生,都取得了直隸知縣的職位,同時去拜謁曾氏,曾氏問他們赴任的時期,其中一人回答說:“還得準備行裝。”楊毓槽則說:
“已經雇好了車,馬上就動身。”曾氏懷疑楊奸滑,后來得知果然先到任的是楊毓槽,于是很佩服楊的拙誠,認為他的前程比另一位大。楊后來官至大名知府,另外一位卻因事被彈劾免官。
這絕不是曾國藩有什么預知未來的超能力,而是他善于進行正確的觀察。
曾氏識人之道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看一個人的道德操守;二是看一個人的才學能力;三是看一個人的相貌、語言、文字、志趣。我們平時交友,也不妨以此為鑒,廣交益友。
曾國藩對自己所選用選拔之人才,必經其當面觀察,觀其才學之高下、道德之深淺,然后定其取舍黜陟。他的相人,一從自身的學問修養出,二由自己豐富的閱人經驗出,流傳后世編為著作而可謂效驗的方法有《冰鑒》一書,內容豐富詳盡,屢為后人所推崇。
每次到了選擇官吏和將才的時候,曾國藩都先安排面試,仔細觀察對方的相貌五官、神態舉止、禮儀談吐,多方面結合做出判斷。
對于察人,曾氏認為應該先整體后局部,由神入品到行。整體觀察重精神,局部重眼睛。他所認為的“一身精神,俱乎雙目”與現在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大致相同。
次則觀“精”以辨其智。是說觀察一個,人的“精”,可以識別其智慧明暗。聰明敏慧的,其“精”條達暢明;魯笨愚鈍的,其“精”粗疏暗昧。雖然智為天生不為己過,但要做可造之材,先天的優勢也是很重要的,它決定了培養的起點。
再則觀其“筋”以辨其勇。所謂“筋勁則勢勇,筋弱則勢怯”說,意即觀察一個人的筋,能識別其膽量,這對于為將領兵之人尤為重要。筋勁,其人勇猛有力;筋松,其人怯懦乏勁,像弱無縛腐書生。如果說意念是人的精神,那么筋就是身體的精神。
再則觀其“骨”以辨其強。“骨剛則質強,骨軟則質弱。”觀察一個人的骨,能識別其強弱。曾國藩在鑒識人才時認為神和骨是識別一個人的門戶和綱領,有開門見山的作用。“筋”和“骨”則經常聯系在一起被用來考察一個人的力量和勇氣。
再則觀其“氣”以辨其定。“氣盛決于躁,氣沖決于潛”:觀察一個人的“氣”,可以發現其沉浮、靜躁。沉得住氣,臨危不亂,這樣的人可擔當大任,反之則多為半途而廢之人。活潑好動與文靜安詳不是沉浮靜躁的區別。如果底氣足,干勁足,做事易集中精力,且能持久,則文靜的人也能動若脫兔,活潑的人也能靜若處子;而神浮氣躁的人,做什么事都精力渙散,半途而廢,小事精明,大事糊涂。穩重的人能夠做到該粗心時粗心,該細心時細心。那些平靜時候默不作聲,出事時候慌張失措的人最不可取。
再則觀其“色”以辨其情。曾國藩認為:“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激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臉色反映了內心的情緒。遇到大起大落能不露聲色的人是難以讓人琢磨和了解的。
再則觀其“儀”以辨其心。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的儀容儀態最能反映內心。也就是說,觀察一個人的“儀”,能發現其素質好壞,修養高低。儀態端莊大方的,修養深厚、素質高;儀態邪頑、猥瑣的,修養淺薄、素質差。曾國藩說:“端莊厚重是貴相。”
一般來說,耿介忠直的,儀態堅定端莊;果敢決斷的,儀態勇猛豪邁;坦蕩無私的,儀態安詳閑靜。儀態是氣質的主要體現,而氣質的養成又和生長環境有著密切聯系。這可作為識別人物的一個外部根據。
再則觀其“容”。這里的“容”應理解為“容止”,以示與前面的“儀”
相區分。一個人的內心活動,必然會在容止上有所表現,即便當事人極力掩飾,終有跡可尋。容止不正,其人必懷他念,這就需要考察這種人的真實動機和想法。若容止正派,其人內心純粹,心無旁雜,不會輕易地“見利忘義”。
再則觀其“言”。“心恕則宮緩,心蹋則宮急。”觀察一個人說話,能看出其性格。性情柔順和者,則說話平緩;性情急躁者,則說話直快爽捷。言語是思想的表現,也是判斷一個人性情才能的重要方面。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成熟度的不同,這一標準也要活用。
曾國藩的用人之道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較為系統的理論。
第一,他強調人才的互相吸引性。他在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說:“求人之道……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類相求,以氣相引,遮九得一面可得其余。” 。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才也是如此。沒有人不愿意與志同道合者共事,這樣的優優結合,目標一致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用這種方法,曾國藩在招攬了李鴻章后,又把他的兄弟李瀚章、李鵠章招攬到自己門下。湖南名士羅澤南學術精深,也很有治才,曾經長期為師授徒,弟子門生很多。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徐壽,在投奔曾國藩之后,又將著名的科學家華蘅芳介紹過來,一起成為了曾國藩洋務肘期的得力助手。凡是進入曾門下的人,有的成為湘軍的骨干,有的成為謀略家,體現了曾國藩廣攬人才的理念。
利用鄉籍關系招攬人才也是曾國藩的重要招才方法。這種人脈的拓展方式現在依舊常用,“近水樓臺先得月”,辦起事情來當然容易。當時,曾國藩的幕府幾乎成了清高級人才的大本營。其中不僅有所謂傳統的人才,還有新型的機器、法律、算學、天文等人才。這都得益于曾國藩識人有術,用才有道。
任何有志之士,欲成一番大業都需要一定的助力。沒有人才支持他,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因此說到底,還是要會用人。對人才不嫉妒還求賢若渴才能最終成就偉業。
曾國藩的起家幾乎完全靠招攬人才。他有高超的攬才方法,有卓越的識人之能,有服人的用人之道,可以使人才各盡其用,可以使人才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也可以使人才找到自我價值。不同的攬才、用才的方法,會有不同的效果。
曾國藩的這種由點及線到面最后織網的攬才方式是明智而有創造性的,是值得后世借鑒的。朋友的朋友也是個人資源的一部分,不要因為它的間接性就忽略不計,對其充分利用可以增加成功的機會。
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也許我們和一個人相處的時候,一開始不知道這個人是什么樣,但是隨著時間的延長慢慢的接觸,就知道這個人是什么樣的一個人了。
通過一個人的字,就能夠看到一個人有具有什么樣的性格,具有什么樣的品性。有些人寫的字比較潦草,就可以看出這個人做事比較馬虎,有的人寫的字比較規整,從中也可以看出這個人做事比較規矩。
從一個人寫字比較輕,可以看出這個人做事沒有耐心,從一個人寫字比較重,可以看出一個人,做事比較雷厲風行。
在球場上也能夠看清楚,一個人喝酒最能夠交心,有些人喝酒的時候不實在,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菜過三旬,酒過五味,這個時候就能看出一個人如何喝酒也能夠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如何。
要想看一個人的性格,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行動,通過觀察他平常的做事風格就能夠知道,有的人做事表里不一,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這樣的人就屬于那種不可交的人,有的人只要是有能力去完成就一定能夠完成,就算不能夠完成,也要創造一切可能性去完成。
生活中我們或許有很多的朋友,有的朋友能夠稱兄道弟,但是有的朋友只能稱之為酒肉朋友。
通過一個人的言語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一個人說話的時候如何說,如何回答,都能夠判斷一個人是否愿意去做,將來是否有一番作為,如果說一個人說話輕飄回答沒有原則,那么這個人很可能缺乏主見,甚至是目光短淺,這樣的人絕對是不能夠唯一重用的。
正所謂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是朋友也不能隨隨便便去交,一定要交到適合自己的朋友,高山流水知音難尋。
最好不要太相信
一般都是不科學的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