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習俗主要延續舊時的方法,有停靈,戴孝,入殮,出殯,下葬,圓墳,頭七。五七,百日,周年等。下面就喪葬儀式具體談一下。一、 停靈儀式停靈就是將去世親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頭朝南)首先親人在咽氣前,子女要為死者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里,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用帶子系緊,表示帶子,就是后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子,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男性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女性要穿藍色的布鞋,在病人臨終之前,家屬必須要給他沐浴更衣。之后親屬要馬上把尸體移到靈床上,初終,首先為死者放入壓口錢(最好能在臨終之前)兩手放入打狗干糧,(餅七個用麻線穿上,左手放打狗干糧,右手拿打狗鞭子,過餓狗山用)。兩腳穿上裝老鞋,用線繩拌好。整理完后,放上蒙臉手巾(黑色的布),然后用黃布或白布從頭到腳蓋好。確定死后,長子要指明路,具體做法是:長子手持扁擔。扁擔一頭吊一串紙錢,站在凳子上,指著西南方向連喊三聲:爸爸或媽媽,走西南大路光明大道,三條大道,走中間那條。在靈鋪前,應放倒頭飯,(兩碗飯扣到一起,上插三個小高粱桿上頭纏棉花球)祭品,香燭,點燃油燈,在喪盆內先燒三斤十兩紙錢,紙灰要特殊包好,入殮時放入館內。如是信佛的,二十四小時不能動,供素食,有佛家弟子,誦經(金剛經,彌陀經,腳尾經等,十二小時)。東北的喪葬習俗(二)一、 戴孝停靈之后,首先孝男孝女們由上了年紀的老人(懂得撤孝布的老年人)撤孝。不論滿族還是漢族,無論披麻還是帶孝,必須要按以下的規矩去戴孝,絕不可亂帶。亡人是男的,戴孝應左短右長,亡人是女的,戴孝應右短左長。扎 腰的,亡人是男,孝男孝女不分男女都要扎腰左邊。亡人是女,都要扎腰右邊,也就是短的不在了,戴孝是晚輩的孝意,平輩不用戴孝,父母走一個長短要差八寸,父母都走了孝布要差八分,決不可帶齊孝,那樣是犯重喪,除非兩個老人一齊死的,(死在一天了或一齊出殯這樣可以戴齊孝),切忌、切忌。戴孝過去有很多講究。現在沒那么多講究了。只要能戴孝就行了。但是家族也應穿著素裝,兒女們要帶重孝,必須戴在頭上的,孫子輩的在孝布上帶一小塊紅布,重孫子輩的在孝布上帶一小塊藍布條,以視區別,其他族人男的系在臂上男左臂,女的戴在頭上。二、靈幡靈幡又稱引魂幡,招魂幡,為亡人引路去西方極樂世界。下面介紹一下靈幡的制作方法,(一)、怎樣從靈幡上區分故人年歲大小?凡不超過60歲故字前加世字。60---70歲在故字前耆字,70----80在故字前寫耄字,80----90歲在故字前寫期頤二字。如某人父是48歲故去的其靈幡上應寫“世故”先考----內行人一看便知是60歲以前去世的。(二)、怎樣從靈幡上區分出所故之人是男是女?1、在靈幡中間和兩邊的飄帶最下邊來區分。要求是:男剪箭頭,女剪凹。男的在最下邊剪五個箭頭;女的在最下邊剪出五個豁口。2、靈幡中間飄帶的中間,要“男剪圓形、女剪方形”。取天圓地方之意,男剪13個圓形,女剪14個方形。男單女雙。比如故父名叫王占和,終年58歲,可寫成:“世故顯考王公諱占和之引魂幡”。幡字必須落到生字上。3、怎樣寫靈幡?靈幡兩邊飄帶所寫的字,最后一個字必須占上生字。比如下邊這個靈幡的飄帶:金童前引路乘龍東去;玉女送西方駕鶴西游。上一聯“金童前引路乘龍東去”是九個字,從金字起“生旺墓絕”念到最后那個字使占上“生”。用此法差下聯,最后占生字。靈幡中間的飄帶所寫最后一個字,要求男占生女占旺。如果姓名是兩字,就在“引魂幡”三字中間加個寶字,“既引魂保幡”女占旺妨此。新葬,用白紙,既生葬。起墳既熟葬,用紅紙。靈幡要由長子開始往下輪著打。東北的喪葬習俗(三)一、掛孝在東北一帶地區,喪家在大門懸掛燒紙制作的歲頭紙,是用紙條做成的,如果夫妻死一個在紙條上剪一個豁牙,如果夫妻都沒了,紙條上要剪兩個豁口。用麻繩每三張一個扣,紙條數是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確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地,最上一條,最下一條,當中都是三張夾在一個扣里最后不夠三張,余二或余一都夾一個扣里,最上一張代表天,最下一張代表地,這就是“倒頭紙”也叫“過頭紙”。并且用亡人的性別的不同來決定懸掛這條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則懸掛在門的左面,死者是女性則懸掛在門的右面,人們一看到門口的紙條就知道這家亡人的壽數、是男是女。也可以在大門外張貼訃白在白紙上寫明死者生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時,卒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時。二、報喪亡人咽氣以后,喪家要給不知道的親戚朋友報信,報信人要來去急速,親屬接到報信后,立即換素衣奔喪,進門宜跪下、扣頭、大哭,這叫哭頭路,喪家的兒孫跪迎,扣頭還禮,這時不講輩份,有時喪家找支客人帶家人到左右鄰居家找勞忙的,家人不能戴孝去,進人家門,要扣頭,然后說明情況。三、報廟報廟也叫送漿水,喪家在出靈前,每次吃飯前,都要送一遍漿氺飯,一個燒氺的壺,里面放三勺氺,放一點米飯或干糧都可以,燈一個,找一個年歲大一點的,給拎壺提燈在前邊帶路,后面跟著戴孝的人,按輩分大小排列,輩份大的在前,輩份小的在后邊,每人手拿一根香,一手拿三張紙,樂隊在后邊跟著,去廟上,如沒有廟用三塊磚立個廟(在村外,東北和西南方向上),來到廟前,要左轉三圈,右轉三圈,將漿氺飯倒在廟前,將燈放在廟上,把個人手里的紙放廟前,將香都扔里點火燒,燒完拎壺將燈再拿回,以便下次再用。報廟時,亡人女兒去時,要哭道。樂隊奏樂,回來就不用了。四、每天晚上,一切完事,要燒關門紙,以是一天的結束。東北的喪葬習俗(四)一、守靈在大殮和出殯之前,喪家親屬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者的停靈左右,看守著長明燈,不讓熄滅,上香,使香火不斷,為接續香煙之意,在靈前燒紙,以祭奠哀思,同時要嚴禁貓狗之類的動物靠近,避免亡人借氣。大殮之后需要在家停棺,一般要停七天,現在多數是第三天出殯,(從死后那天算起)。大殮后至出殯期間,家人要守護或睡臥在棺旁、草墊上,以表孝意。叫做“守靈”。其親友可在室內搞些活動,叫“坐夜”。通常情況下,凡停靈在家的,都要搭靈棚,要在壽材頭擺放祭品,如倒頭飯、長明燈、遺像、擺花圈、供品(饅頭、水果等)香爐碗。二、靈堂在農村辦葬事,都要搭建靈棚,也叫靈堂。靈堂的布置要根據條件而定,一般情況是首先要大帳篷,設燈光,樂臺在左邊,(放上桌椅以備樂隊放音響之用。祭品、遺像、橫額、挽聯。橫額寫法:如黃家亡母,應寫:顯妣黃母老太君奠禮之靈堂,如是亡男,應寫:顯考黃公老先生亞軍之靈堂,共十二個字。靈棚的布置一般是靈堂上方高掛死者遺像,下書奠或悼字左右兩邊高掛挽聯,靈棚聯:上一聯是:化金身奔佛國佛光普照,下一聯是:脫凡胎離凡塵魂歸西方。還有:德傳百世名留千秋,悲歌動地哀樂驚天。壽越七旬含笑九泉,精神不滅風范永存。美名留千古忠魂上九霄,壽終德望再身去音容存。橫批可按男女年歲大小,如駕鶴西游、尊靈西去。東北的喪葬習俗(五)一、指明路二、棺柩棺柩是由六快板組成。蓋屬主板稱為天,棺材底稱為地,左右稱為日月墻,即左為日右為月,頭為龜頭,尾為龜尾,沒裝死人為棺,死人入殮后為柩,棺材是有講究的,通常三五、四六、五七、七九等等。如三五就是說,日月墻三寸厚,天五寸厚。其余類推。三、開明堂要求是亡男寫單字,亡女寫字雙字,比如故去的是母親,應寫:“故母王桂蘭之靈位”,或寫:“慈母王桂蘭之靈位,”此是八個字,屬雙,比如故去的是父親,可寫:“故先父李文亮之靈位”,此是九個字屬單。東北的喪葬習俗(六)一、入殮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尸入棺。(由長子捧頭,次子捧腳,眾人幫忙放入棺內,)通常人咽氣后二十四小時內擇吉時入殮,入殮時兒女們都在亡人身邊,有的子孫要親自為之,具體物件有:棺底要用七枚古銅錢擺上北斗七星,放上三根高粱桿,以示為炕洞,然后放褥子,亡人入棺,上放被子,枕頭兩邊放金銀紙,有的用棉花掩頭,也有的用香、書掩頭,用紙掩身的,以示書香門第,腳踏蓮花,兩邊放金銀紙。有的地方是走馬入殮,何為走馬入殮?就是人在咽氣前放入棺材里,直到咽氣,這就是走馬入殮,有條件的在外面搭靈棚,大部分農村是走馬入殮,說死后不犯毛病,走馬入殮的,靈柩首先放到搭好的靈棚里,在出靈前開光。但冬季天寒不宜走馬入殮,只能停靈堂屋了。不是走馬入殮的,在二十四小時內,擇吉時開光,入殮。入殮時,要念入殮咒,咒曰:離了舊房住新房,祖祖輩輩大吉祥。二、開光首先讓所有戴孝的人來到靈前,不戴孝的人要忌屬相,由子女開光,有的地方習慣讓女兒開光,有的地方亡男由長子來開光,亡女由長女來開光。開光時由開光人拿倒頭飯中間的拿個棍,蘸白酒,象征性的,隨風水師說。給亡人 開光歌:開眼光,觀明堂。開鼻光,聞供香。開嘴光,吃牛羊。開耳光,聽八方。開心光,亮堂堂。開手光,抓錢糧。開腳光,上天堂。給佛家弟子開光時念的開光歌:開眼光,觀西方。開鼻光,聞戒香。開嘴光,吃齋香。開耳光,聽十方。開心光,亮堂堂。開手光,手握經書奔西方。開腳光,腳踏蓮花上天堂。開光后,取下掩口錢,拌腳絲,讓親人看最后一眼,開光完畢封棺。三、入棺出靈禁忌正、四、七、十月,忌屬虎、猴、蛇、豬。二 、 五、八、十一月,忌屬鼠、馬、雞、兔。三、六、九、十二月,忌屬龍、狗、牛、羊。東北的喪葬習俗(七)一、封棺在開光,移尸過程中,一定要用遮光布當光情況下進行,四人扯著白布或青布或被單四角,把尸首遮上,避免陽光照射。入殮后,開始封棺,其子女、親屬、晚輩等,跪在棺材前,木匠開始釘釘,斧頭把用紅布包上,包點零錢,要露出半截,是木匠封釘的賞錢,封釘(俗稱煞扣)木匠在左邊釘釘,眾人跪在棺頭方向喊:“* *呀,往右躲釘”,木匠在右邊釘,眾人喊:“* *呀,往左躲釘,待棺封好后,木匠最后一斧把壽釘釘在棺蓋前邊(要求男左女右)釘好后,把咽口錢掛在釘上。蓋棺封釘口訣:日吉時良天地開,蓋棺大吉大發財,天清地靈日月明,蓋棺子孫進財釘。手執金斧要封釘,東西南北四方明,朱雀玄武來拱照,青龍白虎兩邊排。一釘添丁及進財,二釘福祿自天來,三定三元及第早,四釘子孫滿庭街,子孫萬代大發財,天官賜福,地府安康。二、托魂托魂也叫送行(俗稱送大紙)送路引。是在出靈的頭一天晚上,要把紙活、如牛馬、錢庫、過頭紙,所帶衣物等,送到廟上去燒,還有靈前的供品一起帶去,除花圈之外,花圈要帶到墳地,如火化,要在火化廠燒掉,準備工作:亡人穿過的衣服一件,要倒披在老牛背上,是給老牛看的,而不是給老牛穿的,老牛只認衣服不認人,凳子一個,扁擔一把,斧子一把,把過頭紙綁在一把埽梳上女兒拿老人用過的臉盆一個,毛巾一條,小鏡一個,梳子一把,都放盆內。如沒女兒,侄女外甥女都可代替,,拎壺提燈在前邊帶路,長子扛著埽梳在后跟著,兩個人在兩邊攙扶,其他人在后跟隨,在亡人棺旁,左轉三圈,右轉三圈,口念亡人,上瑤池路,帶著搖錢樹,認然后上廟,長子在前,牛馬在后,其他人,手拿香跟隨,樂隊在后,所有戴孝之人,叫其亡人稱呼,上瑤池路,走光明大道。在廟上,左轉三圈,右轉三圈,將牛或馬放廟前,頭朝西南,將其它紙活都擺放好,長子指明路,風水師念路引,念牛馬照,由女兒給亡人梳頭、洗臉、開光,然后燒紙連牛馬一起燒。東北的喪葬習俗(八)一、開路引托魂后,在廟上,由風水先生念路引。牛馬照,給亡人、牛馬開光、開牛馬拌。1、路引南瞻部洲中華人民,× ××省××市××縣××鄉××村居民××世故,生于××××年××月××日××時,于××××年××月××日××時,壽終正寢,赴陰間冥界,隨身攜帶珠寶器皿無數,錢財若干,白馬或(牛)一匹(一頭),牽馬(牛)童一位,使喚得用,沿途各關卡,廟宇、村莊、以及一切強神惡鬼等不得任意搶劫,掠奪,扣押,一律放行。特勒令××××年××月××日2、路引的另一種寫法南瞻部洲中華人民,× ××省××市××縣××鄉××村居民××,生于××××年××月××日××時,享陽壽××歲,卒于××××年××月××日××時,陽壽告終,西歸天堂,隨身攜帶一切物品、行李,金銀財寶,衣服盈箱,懇求土地,轉告城隍發給路引,西行順利,沿途關卡渡口,津河橋梁,強神惡鬼,如有,稟告城隍,律有明條,法有定章,各宜謹尊,勿視言妄,須至路引者,一律放行。中華人民××××年××月××日開給路引。3、牛馬照離開陽世上天堂,黃泉路上任君行,女兒送牛喝臟水,天上人間用太平。上叩牧業真君,今據××省××縣××老太君于黃道吉日西天歸位,享年52歲壽終正寢,女兒送去黃牛一頭,牛童隨從一名,望各路關卡給予方行,不得有誤,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中華人民××××年××月××日呈上二、在廟上,給亡人梳頭、洗臉、開光給亡人梳頭、洗臉、開光,由女兒將臉盆放在埽梳邊上,把毛巾搭在埽梳中間,左手拿鏡子,右手拿梳子往埽梳上梳。風水先生咒曰:老亡人你要聽真,給你洗臉水尚溫,梳頭洗臉凈了面,西方路上不臟身。開牛拌,用斧子將牛拌砍開。給牛開光,所有程序結束后,將牛照放在,亡人衣服兜里,將路引在廟上燒了,燒紙咒曰:土地老爺本姓韓,不住東北住西南,如今了卻生前愿,從今以后永無災。開始燒紙,將火引向紙活,牛馬、埽梳一起燒了,燒完后,讓戴孝人在東北向西南跪著,喊亡人,去西南大路,最后有風水師喊:一叩首,送亡人逍遙西去。二叩首,送亡人路上得安。三叩首,送亡人成仙得道。結束回家。東北的喪葬習俗(九)2013年03月25日原創一、起靈在起靈時,風水先生,拿起斧頭,將倒頭飯碗砸碎,念起靈文。今日起靈,家宅安寧,萬事吉昌,大吉大利。喜喪起靈文:“頭頂金盆跪塵埃,賓朋好友兩邊排,孝男孝女靈前跪,護送亡人上瑤臺。念完起靈咒,風水先生喊一聲起靈,由長子摔碎喪盆,起靈前行,此時靈車起動,緩緩而行,兒女在靈前叩頭前行到村外或墳地,親友在后邊送行,來到墳地。出殯一定要擇吉日吉時,七不出,八不埋,尤其是十七,十八更不能下葬,俗有忌雙日下葬,遇到特殊情況,風水師有時也則不出好日子,時間拖長了又違入土為安之大理,硬要下葬呢!又恐死者不安,活著遭禍,在這種情況下,可采用趨吉避兇之法,最好的方法是“壤鎮重喪法”。用白紙造函一個,用黃紙朱砂書寫四字、置函內,放在棺上,同出大吉,如怕風刮跑,可以拿著,在下葬時同棺材一起埋或火化。朱書四字的規則是:1,2,6,9,12月,朱書:“六更天刑”;3月,朱書:“六辛天刑”;4月,朱書:“六壬天刑”;5月,朱書:“六癸天刑”;7月,朱書:“六甲天福”;8月,朱書:“六乙天德”;10月,朱書:“六丙天成”;11月,朱書:“六丁天明。”二,補遺1、起靈后,長子扛靈幡前行,其他子女在前面邊走邊叩頭。2、有姑爺子的,拿五谷糧囤、下水罐、長明燈,倒頭飯等下葬物品,沒姑爺子的,由兒子拿。3、燒的紙灰帶到墳地燒紙時一起燒掉。4、每逢過橋、路口都要扔紙錢(也叫引路錢)到墳地時要把引路錢全部扔完。有的過橋時壓黃紙。5、引路錢分生葬、熟葬;生葬用黃紙剪、熟葬用紅紙剪,亡男錢孔剪圓孔,亡女剪方孔。以區別男女。東北的喪葬習俗(十)一、安葬1、打墓子在沒起靈之前,墓地已有人打好墓穴,在打墓時,多給打墓人帶些吃的,讓打墓人吃飽喝好。取義為“寶墓”在打墓破土前,由風水師畫出城,(首先風水師下羅盤,定山向,定分金,用風水尺畫城)。城畫好后,由風水師讀破土文:2、破土文當莊山神、土地神、城隍等:今有南瞻部州,中華人民×××省××市××鄉××村××屯居民×××世故顯考×××府君赴陰司冥界,安陰宅于×縣×鄉×村×山溝之貴方寶地,多有打擾,冒犯眾位神靈,望豈恕罪海涵。特此令××市 、縣冥府××××年××月××日3、破土、風水師念完破土文后,家人燒紙,用公雞冠上血,滴在鍬尖上,或鎬上,將雞放開,雞要叫,說明此地為鳳鳴之地,大吉大利,再由長子先在中間挖一鍬土放在旁邊,三天圓墳用。另外在四角各挖一鍬土放在一起,擱在一邊,準備下葬封棺用。4、 墓子打好后,由風水師擇吉時下葬,靈車來到墳地,由兒子下到穴中,用鍬打二道土楞。楞上放四個饅頭。此項工作進行完,開始落棺,風水師用羅盤定向,兒女在墳頭上香燒紙,姑爺放五谷糧囤、點長明燈、放下水罐。如果合葬,由姑爺放搭橋布,一般的搭橋布是三尺六寸紅布,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紅筷子一雙,放在兩棺之間。在放搭橋布時,如果亡人是母親,兒女喊:“媽呀,開門那,我爸爸來啦。這項工作完畢,接著是孝子用靈幡在棺天蓋上,別人放一鍬土,往上提一下,一次比一次高,第三次舉過頭頂,此為孝子三提。5、封棺在破土時,四角的四鍬土,由兒女及死者的親戚朋友,沒人用手捧土,在棺材四周撒一圈。為親人捧土封棺,封棺后,別人才能用鍬挖土埋墳。結束。6、凈宅死者死在家中,需除殃凈宅,以保證活人的安康,出殯后,風水師讓一名家人負責打開所有的門窗,風水師用五谷糧扔打落殃處,同時念“灑五谷糧咒”,“凈宅護身咒”。
應該都是念咒語吧,送老人上天的那種咒語。
我空間有:動畫音視頻
成殮,也稱“入殮”,是將死者抬入棺木的儀式。一般在人死后第三天舉行(若第三日不吉,便不計死亡當日,而視第四日為第三日)。屆時,死者的親朋好友、侄男望女都前來與死者見上最后一面。入殮前的準備工作相當繁瑣。首先請陰陽先生看風水和棺材擺放的位置、方向,推算出幾時入殮為吉。然后,由茶房根據家屬意見向親朋好友下成殮帖子,告明入殮時辰。親朋好友參加入殮儀式一般不送禮,而講究送“紙盤”(一種包裝考究的香和燒紙捆扎組成的祭品)。棺材和死者面容在入殮前都要再度裝飾和修整,常由茶房負責。先將七彩綢鋪在棺材底部,放好頭枕、腳枕,綢上按一定位置放7枚銅錢,謂之“七星板”(即頭、兩肩、兩臀、兩腳各一)。其長女要一手拿著盛絲棉和清水或酒精的小碟,一手拿著竹簽,由陰陽生為死者用清水或酒精擦拭眼睛、鼻子、嘴和耳朵,謂之“開光”。其口中還要念叨著“開眼光,亮堂堂;開鼻光,聞味香;開嘴光,吃東西香;開耳光,聽八方;開心光,心豁亮;開腳光,走四方……”等所謂咒語。之后,再用一面小鏡子為死者照一照,之后,將鏡子摔碎,表示死者在陰間可以眼光明亮、吃八方、聽八方、聞八方。?
入殮時,講究“長子抱頭、長媳抱腳、次子、女兒抱腰”。當死者被抬入棺材后,陰陽先生要用一條在寺廟里開過光的綢帶量一量死者是否躺平,位置正不正。富有之家,還要給死者口中放一顆珍珠,貧民百姓則多放一紅紙包著的一小撮茶葉,認為這樣死尸不易腐爛。死者的雙手也不能空著,富者左金右銀;貧者一般左燒餅右棍(筷子)或左燒餅右田雞。因說人死后有3魂,一魂守尸骨;一魂投胎轉生;一魂奔赴西天。而西天路途遙遠,又有惡狗林、鬼門關攔路,一旦遇有危難,便可用手中物品幫助脫險。此外,棺內還可放適量的隨葬品。男子有煙具、茶具、酒、手杖乃至手槍、戰刀等;女子多用化妝品、首飾、衣飾,甚者懷抱金如意。?
入殮時,還要用“包”將死者棺中空隙墊嚴實。包,多為毛頭紙、草紙,內包燈草(貧者內包鋸末,富者則使用紅、藍綢子作包。未婚男子故去用青色包,未婚女子用紅色包。入殮時,所有親人的眼淚都不得掉入棺內,否則被認為對死者不敬,不利于死者奔赴黃泉。蓋棺前,子女們可將蓋在死者身上的白綢布前的約1尺布撕下保存,據說可以為兒孫們增壽。入殮的儀式是由陰陽生主持,此時的各種執事、一切人等都要聽陰陽生的,不能各行其是。蓋棺時要先蓋“子蓋”,即第一層蓋,實際是一層薄板,里面糊有紅布,外面無須油漆,上蓋五彩綢以圖吉利,然后再蓋大蓋。大蓋與棺材之間用材頭釘銷上,上飄五彩綢。材頭釘是木質的銷子,因棺材不能見鐵釘子,故采用木銷。材頭釘一般在起靈前都是虛著塞上,目的是等奔喪未到的親屬來時能與死者見面。蓋棺后,入殮的儀式就基本結束,直至出殯起靈前,棺前須立3張供桌,上鋪鑲青緞狗牙邊的白緞臺布。兩邊供桌分別擺1對花瓶、1對景泰藍銅器、1對白銀蠟扦兒,上插著估衣街“常元合”的牛油大蠟,蠟身刻一幅紅字對聯:“乘鶴西去,駕返瑤池。”中間供桌供死者畫像,擺香爐及八仙供果。地下放燒紙瓦盆一具,按時焚燒紙錢。?
領取尸體,辦理火化手續。
領骨灰 ?
風俗:下葬的儀式反映了人們對靈魂的崇拜。漢族主要是實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終歸宿,所以墓地的選擇是埋葬死者的頭等大事。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氣凝結的吉穴,從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孫。
殯葬禮俗稱“白事”。從老人饋然長逝的那—刻起,喪禮儀式便算開始。
在關中農村,過去人死后,最初,親人除了嚎陶大哭外,手拿— 個瓦益一張紙,敲著瓦盆走到門外,燒了紙,這叫送終。送終后,再 將瓦盆拿回來,放置在死者腳前,名曰“孝盆”。在里面燒紙,給冥間 的親人“送錢”,然后將尸體安放妥當,差人向死者的娘家、舅家報 喪。待親戚子女到齊后,舉行入殮儀式:先給死者剃頭、洗身、然后 再穿壽衣,往舌頭下壓一小硬幣,最后穿鞋戴帽,放進棺材。入殮后 在家搭一靈棚,設一香案,擺上水果、禮饃之類的供品,點一盞長明燈,白天晚上由死者家屬守靈。守靈多為死者的子女,名曰“孝子”, 身穿白孝農,頭戴白孝帽,腰里系一根粗麻絲,手握喪棒(用大姆指 粗的柳木做成,上纏白紙)。凡見有前來吊喪的不論生熟都要磕頭, 以表感謝。
在出殯的前一天晚上,死者親屬要請自樂班演唱秦腔,或者表 演木偶戲,有的演電影。親友送的挽帳,懸于靈堂之上。孝子按輩份 大小,分跪靈堂左、右兩側,女眷則圍坐在靈地的后側,吹鼓手吹起 嗩吶,聲聲悲傷凄楚催人淚下。喊吶聲中,孝子按次向死者獻酒,行跪拜禮。
翌日凌晨,開始出殯。一般由陰陽先生主持。隨著一聲“起”, 悲壯的嗩吶聲起。哭聲連天。24人抬著棺木起身。前邊是白紙做的 “白鶴”,“引魂幡”引路,兩邊是24桿紙幡及花圈花籃。后邊吹鼓手 引導。孝子扯起一丈多長的白帳,牽引棺木徐徐前進。棺木周圍是 女孝子,手把棺木放聲唱哭,按照一定的”哭喪調”訴說對死者的思 念。全村人都來送殯,在大陸上燃起大火。到了墳地,棺材饒墳三周,然后放在墓前,孝子施禮送入墓穴。之后填土起墳冢,喪禮結 束。
經過了初喪、哭喪、做七、送葬等儀式之后,最后的環節就是下葬了。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后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由于各個民族所處的生存環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風俗儀式。這種下葬儀式是非常講究和煩瑣的。抬靈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
在打穴之前還要祭祀開山,孝子要燒香點燭行開山禮。有的地方要請地仙,還要畫太歲,開山的時候要避開太歲的方向,不然就是"太歲頭上動土",喪家就會遭受到禍害。開山的時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個木樁,然后讓孝子在打木樁的范圍內用鋤頭挖三下。接著八仙就過來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歲的畫像燒掉。這種墓穴,是把靈柩推進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鋪墊著兩根竹子或者剝了皮的光滑潤澤的小杉樹。放的時候,把靈柩的上首擱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進去之后再抽掉墊底,最后鏟一些草皮把洞口砌嚴封好。
靈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還有很多有趣的風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婦要在靈前作揖拜禮,然后捧把黃土,在懷里包著,跑回家里把黃土撒到豬欄雞籠和床下,據說這樣就可以得到亡靈的保佑。要是媳婦多的,就要爭取第一個吉祥,甚至有脫掉鞋子抄水路捷徑回家的。撒完黃土之后,媳婦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廚房里吃幾口飯菜,這叫做"進寶",是為了圖個吉利。
2風俗
在舊時,祭祀墓穴是人們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時候把一只公雞殺死,用它的血來祭奠。公雞不會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復撲騰,按照舊時的說法,公雞死在墓穴里的哪個部位,哪個部位的子孫就會興旺發達。公雞撲騰下來的雞毛叫做"鳳凰毛",必須要揀掉。 下葬之前還要由死者的兒子把用五谷雜糧編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蓋著一張小烙餅。在墓穴里還要放一個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盞豆油燈,叫做長明燈。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已經研發出了一種可以直接放在墓碑兩邊的太陽能墓地長明燈。有的地方還在墓室上嵌一面銅鏡,象征太陽。在古代的時候,有錢的人家要遠離墳墓,射三支箭,然后馬上后退。這樣不敢靠近靈柩是因為擔心壓不住鬼邪,自己會遭殃。在靈柩放進墓穴的時候都必須放炮,說是為死者餞行去陰間。
按照舊時的規矩,下葬的時間也是要講究的,必須是太陽落山靈柩也落土。落土的時候"八仙"拽著棕繩徐徐放下,四平八穩之后,親屬們必須抓起泥土扔到靈柩上,這叫做"添土"。靈柩下去之后,先要蓋一層薄土,再把墓穴里掃出來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飯碗"。這樣做是為了以后遷墳的時候動作輕些,免得驚動亡靈,招來不幸。
民間的習俗認為,人死后的靈魂隨時可能從墳墓里跑出來,跟著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須繞墓轉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嚴禁回頭探視。否則看見死者的靈魂在陰間的蹤跡,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節哀的措施。不然的話死者的親人不停地回頭觀望,總也不舍得離開,是很難勸說的。
埋葬之后人們必須要洗手,有的還要用酒來洗。這樣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來驅除晦氣。接著喪家要謝吹鼓手和客人。之后還要舉行辭靈儀式,祭拜死者的靈位。在有的地方辭靈之后,只要是親屬就要在一起吃飯,這叫做"搶遺飯"。
在江浙一帶有喝"長壽湯",吃"長壽豆"的習俗。就是說,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喪的那天喪家要準備一大桶肉骨頭湯,就是"長壽湯",一大盆煮得爛爛的黃燦燦的大豆,就是"長壽豆"。送喪的人回來都要喝一小碗長壽湯,隨意吃一些長壽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壽"。有的地方還把又香又糯的長壽豆分給鄰里左右的小孩吃,說法是,吃了長壽豆,日后長又壽。
這些民間傳統的風俗習慣都反映了了生者對于死者的寄意和對生命興旺的美好愿望。
3風水
風水是一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充滿神秘色彩的學問。風水的本質實際上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因為它講究天人合一, 研究巒頭、理氣、環境磁場對人的影響,講究水口、方位定吉兇,古稱風水,現可稱環境布局學。我們為客戶調整風水實行優惠制,即先有客戶出適當的費用,簽訂合同,做發了,客戶再補剩余的費用。風水調整很神奇,要催官就給客戶催官,要催財就給客戶催財,百發百中。一次投資,三代受益, 要財得財,要官得官。
舊墓勘測
舊墓實地勘測風水吉兇福禍,能知道舊墓是否入泥入水入樹根生白蟻、骨黑 ,此現象為大兇直接影響,子孫后代不得安寧,破財敗家無疑,并出孤兒寡婦,瘋啞殘疾之人。知道骨是黃凈,呈金黃出富貴之人,益旺子孫興旺發達,鑒定其立向是否正確符合抽爻換象,三元貫穿,旺氣旺卦等之法則,鑒定星峰、來去水、砂手明堂等一切環境和理氣吉兇福禍等情況。
公墓點新穴
一定要符合來水大吉,去水之消砂納水,星峰吉照,砂手有情,明堂寬廣,聚氣聚水,龜蛇守水口等。立向,來龍,坐向,來水,運用一卦純清,抽爻換象、三元貫穿,生入旺入,,三元不敗之大格局,達到子孫永世享受榮華富貴,興旺發達。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風水在這里面有很大的一部分,在下葬之前,一定要請一個風水師好好的找一塊風水寶地,以萌福后人。因為是中國幾千年的形成的思維或者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隨之而生的就有一些以謀利為主的騙子參與其中。
4擇日下葬要有兩個條件:
一、墳山的坐向。
二、死者的出生年月(主要是出生年,月只作為參考,俗稱“仙命”)。
只有知道這兩條才能避免擇出來的日子與墳山及仙命相沖撞而出兇禍,并且把坐山和仙命的貴人及福祿調出來(從選擇出的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里表現出來),以使死者享安寧,生者獲富貴。但如果實在不知到死者的出生年,則按“蒙攏大吉”下葬。而墳山的坐向是一定要的,否則就不須要擇日了!
然而,埋葬先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決不能草率!為了你全家人的平安,建義你在當地找一位有點名氣的風水師主理。
5家設簡易靈堂
遺像:已事先準備好放大照片一張,購專用像框一個。置黑綢帶。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樣谷類),香爐一個,備香若干,時鮮水果、糕點舊式也供奉米飯一滿碗,上插筷子一雙,供大饅頭,等。
明燈:采購喪葬物品:黑紗、白花、白布、紅布、燒紙、瓦盆(底部有孔)、
紙活:公雞、白幡、紙馬(女用紙牛)、別墅、金銀庫逝世當日晚,由家屬在瓦盆內燒紙,親友來訪亦燒。第二天,到辦理注銷戶口手續。第三天,出殯。
家屬著裝
直系晚輩血親系白孝帶,平輩戴黑紗。其他親屬戴黑紗。孫輩在白孝帶上和黑紗上縫一小塊紅布。其他來賓戴白花。
準備的物品
幾日燒的紙灰用紙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幣、一寸照片兩張。
要帶的物品
靈堂內的供奉、的死亡證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殯前
將遺像放在頭車前面,長子率眾晚輩血親跪于車前,將瓦盆舉過頭頂,說:“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將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兩次。將紙公雞置于頭車,意為“金雞引路”。長子(或長孫)上頭車,持幡。
車隊的每輛車上都貼有標志。為死者年齡。該死者為81歲,加一天歲,一地歲。則車號為83。逝者為男性則貼在車的左后側,若為女性則貼在車的右后側。
也有的地方有撒紙錢的習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為“買路錢”,也有的地方遇過橋時,將紙錢放在橋上,用石頭壓好。 靈車起頭后一般不停車,在遇紅燈前,司機算好時間,緩緩前行,在遠處等待,當信號變為綠燈時加速通過。
車至殯儀館前,將紙公雞拋出車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雞)
進入殯儀館后領取尸體,辦理火化手續。
下葬
在辦火化手續之前,選好骨灰盒和一小型靈位牌。靈位牌可請工作人員代寫。注意男、女的寫法:先考、先妣。尸體取出后舉行“開光”儀式。尸體從冷藏柜內取出時,長子抱頭,其他人抱身,將尸體放到停尸車上。如需要移動時,仍是長子在尸體頭部。開光前將尸體身上的紅線剪開,將燒紙灰放入紙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內,再將尸體放入紙棺。意為子女給的上路錢。
殯儀員指導孝子(長子或長孫)開光。孝子持一棉簽,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為開光。意為使其身體各功能復活。開光順序是從頭到腳,依次為頭、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腳。殯儀員說一句,孝子復述一句,然后在該部位上擦一下。例:開鼻光,聞花香;……開右手光,寫文章;開左手光,抓錢糧;開腳光,腳踏蓮花登開堂。開光辭男女略有不同。
開光時,家屬不能哭,更不能將眼淚落在尸體身上。開光后,將尸體交給工作人員化妝。
舉行悼念儀式或告別儀式。儀式前要向司儀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擬好),主要來賓的名單,將一張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給工作人員。儀式結束后,尸體火化。同時,在長子的帶領下,舉行祭奠儀式和燒東西。
將遺像和靈位版供奉好,擺上五谷和水果、糕點,共五樣(有的地方是四樣),放鮮花、白酒、香煙等。長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輩分依次上香。按先長后幼、先近后遠的順序。
燒東西。先燒紙幾張,然后將死者的衣物等燒掉,再將供品都燒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燒七時”再燒。
燒東西時,將帶來的白酒灑在衣物上,以助燃。燒完東西,葬禮結束,將白花,孝帶除去。直系親屬改帶黑紗。
除留下少數幾人外,其他人去吃喪宴。喪宴廳外備幾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從殯儀館回來的人在進入宴會廳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塊糖。
喪宴開始前,家屬列隊,殯儀員主持。主持宣布:家屬對各位親朋來參加葬禮表示感謝,給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屬代表講話。主要內容是感謝,略備薄酒,請大家享用。
喪宴進行中,主要晚輩血親要到各桌敬酒。
領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幣七枚,擺成北斗星狀。然后選大塊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應是頭蓋骨。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張。骨灰寄存,結束。
6土葬程序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并且夾雜著許多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尸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尸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尸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后停柩于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吊喪”或“吊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制成,按親疏關系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挽詞或挽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挽聯。
禮儀風俗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后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
葬禮以后,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并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于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挽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挽歌詩》三首。后世的挽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挽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
尊長死后,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
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在“風水寶地”的基礎上,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下葬時,要預測大吉大利的日子,下葬時注意不要弄臟墳窩,比如吐痰、扔臟東西等。
第二:如果合葬,更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需要根據父母的八字結合墳地的朝向、方位。如果老人一個先走了,另一個還活著,下葬時盡量“分蓋”,也就是說,先下葬的骨灰盒要單獨蓋一個蓋子封好,將來另一個下葬時就不用驚動原先的了。
第三:無論是遷墳還是新造墳,挖土動工或者下葬時,一定要根據八字結合墳地的朝向和方位選擇一個吉日吉時。
第四:陪葬品的放置,千萬要注意,不能根據自己的想法亂放,以免帶來不利影響。最好先咨詢專業人士。桃木制品、金屬利器等辟邪物品磁場很大,不僅影響祖先的居住,更有可能給后人帶來不利影響,所以不要放置。
第五:如果能夠用念經、撒五谷等方法,更有利于亡者早日往生,對后人也有好處。
第六: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風俗習慣,下葬也要尊重當地的風俗,要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