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同一件事情占卜的時間間隔~如果占卜時間有一定的間隔(比如超過一個星期的話~這里只是做個時間舉例說明)那么以最后的那次為準~如果時間間隔太短(比如幾天之內連續對同一個問題進行反復占卜~那么就差不多是丟硬幣了~不符合占卜宗旨)——如果您的操作是后者的話~建議您還是稍微等過一段時間心平氣和的時候~找一個好一點的 塔羅師 再占卜一次~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祝順~
事不三占也有個期限,就看卦期,如果說占一年的運氣,一年內再三占就沒意義。如果占感情,一般三占已經沒有用。有人占一件事,占后因沒落實(沒做)再想去做,就可以再占,這就是占卦的選擇。要做一件事,卦不好,沒做。還是這件事,想做了,再占(小事要隔日;大事要隔七日),這也是易經七日來復(可以再占)。易經占卦沒有注定的,易就是易,可以用人的行為來改變事的結果,才是真正的易。
再卜不告。
因為時空各種緣法瞬息萬變,人的心念更是撲朔不定,絕對沒有完全一致的時空點。所以你認為的“同一件事”,其實對卦理來說,并不是同一件。根據古書,以及一些現代易學家的經驗和理論,如果你反復就你認為的所謂“同一件事”起卦,這樣是不對的,而且得不到正確的卦意。
我個人理解古人和易學家的說法,當你最初對某件事起卦時(假設起的不是廢卦——即起卦程序如法,心念專注虔誠),此時你那個“疑情”是最純的——“疑情”是佛教禪宗的重要術語,在禪宗的參禪法門“看話禪”中就要運用這個天性來修行。由于你這個最純的疑情,這個卦就會把這件事的信息完整呈現出來。但是,當你第二次再對同一件事占卜時,此時“疑情”已經不純,因為你已經知道了一部分信息——相當于已經被劇透了,不但時空點轉換了,而且這件事本身與作為問卦者的你之間的“緣”也變了。舉個例子,假如你看一部小說或電視劇,完全沒有看過大綱、簡介或被別人劇透過,你看到最后的結局,那種感覺是怎樣?而假如你了解了一部分內容(比如大綱、簡介或被人劇透),最后你看完結局所得的感受,我給你講是完全不同的。這件事通常人們認為很平常,好像自己的感受與所謂“客觀事實”無關——其實大錯,這是受西方物質文明影響而產生的錯覺,這與中華的、東方的天人合一思想、佛教的緣起思想所揭示的人與環境的關系實際上截然不同。當你初次接觸不了解的信息,和了解一部分信息時,這種緣是不同。當黑天鵝還沒有被發現時,在人類的世界里,天鵝=白色的。
王陽明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抽簽算命是古以來有的算命方式,但很多人都有疑問,八字算命、手相算命、面相算命等都是有東西在那算的,而抽簽算命既不用到八字,也不用看手相,也不用看面相,那?算過的,有的人會覺得準,有的人覺得不準。但抽簽算命的結果只有兩個,一個是準,一個是不準,那總不可能全部人算了都不準,肯定也有準的,但到底是準還是不準呢?這個其實蠻難斷定的,應該這么想是對的,信則有,不信則無。算命這個嘛,在農村的人都蠻相信的。比如我們一鄰居,算命的算他只能活七十歲,他到了七十歲的時候,他就啥也不干了,他想,反正都要去了,還干什么。但結果是他活到了八十多歲。我外公也是,算命的算他只能活到七十多,他也活到了八十多。所以說算命不可能全準。大多算過命的都說,過去的事算得很準,而未來的一般不準,這是為什么呢?或許是過去的會在人的面相、手相上留下印記,而未來的還未發生的,沒有印記,只能預測,就難預測了。又有人說,算命是準的,如果不準,只是算命先生的道行還不夠深。但總的來說,有人說準,有人說不準,那還是那句話能概括,信則有,不信則無。一個會算命的人說,未來的他是不算的,因為一,天機不可泄漏,說了會折壽的,或許許多人過去的算準了,未來的不準,就是因為他知道說出來會折壽,所以不會說出準確的。二,人定勝天,人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句話是對的。所以總結起來,?信則有,不信則無。但最好是好的相信,不好的不要相信。信命不能認命,人定勝天,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到任何時候都要信自己。所以,最好不要算命,因為你的思想會跳入其中,命是越算越薄的。
個人認為每天只抽一次就行。因為這個東西就像去找人算卦。算卦只找你認為算的最靠譜的那個就行。你想想不管是占卜還是算卦準確率都達不到100%,有的可能能說準90%,有的能說準80%,有的能說準85%,當你算的次數越多,找的人越多時,你反而會覺得不準,因為你看概率就會發現,如果你找了前面三個人算,最后你得到的準確率為90%*80%*85%=61.2%,這就是為什么一些很喜歡算命的人,算著算著最后覺得誰也不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