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個熱鬧,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和秋香就是因為三笑定的姻緣!
電影《三笑姻緣》,又名《唐伯虎點秋香》。
《三笑姻緣》是一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作品,主要情節是寫江南大才子唐伯虎與無錫華鴻山太師婢女秋香的戀愛故事。
唐解元三笑姻緣
書名:警世通言 作者:馮夢龍輯
三通鼓角四更雞,日色高升月色低。時序秋冬又春夏,舟車南北復東西。
鏡中次第人顏老,世上參差事不齊。若向其間尋穩便,一壺濁酒一餐齏。
這八句詩乃吳中一個才子所作,那才子姓唐,名寅,字伯虎,聰明蓋地,學
問包天,書畫音樂,無有不通;詞賦詩文,一揮便就。為人放浪不羈,有輕世傲
物之志。生于蘇郡,家住吳趨。做秀才時,曾效連珠體,做《花月吟》十馀首,
句句中有花有月。如:“長空影動花迎月,深院人歸月伴花”;“云破月窺花好
處,夜深花睡月明中”等句,為人稱頌。本府太守曹鳳見之,深愛其才。值宗師
科考,曹公以才名特薦。那宗師姓方,名志,鄞縣人。最不喜古文辭。聞唐寅恃
才豪放,不修小節,正要坐名黜治。卻得曹公一力保救,雖然免禍,卻不放他科
舉。直至臨場,曹公再三苦求,附一名于遺才之末。是科遂中了解元。伯虎會試
至京,文名益著,公卿皆折節下交,以識面為榮。有程詹事典試,頗開私徑賣題,
恐人議論,欲訪一才名素著者為榜首,壓服眾心,得唐寅甚喜,許以會元。伯虎
性素坦率,酒中便向人夸說:“今年我定做會元了。”眾人已聞程詹事有私,又
忌伯虎之才,哄傳主司不公,言官風聞動本,圣旨不許程詹事閱卷,與唐寅俱下
詔獄問革。伯虎還鄉,絕意功名,益放浪詩酒,人都稱為唐解元。得唐解元詩文
字畫,片紙尺幅,如獲重寶。其中惟畫,尤其得意。平日心中喜怒哀樂,都寓之
于丹青。每一畫出,爭以重價購之。有《言志》詩一絕為證:“不煉金丹不坐禪,
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作業錢。”
卻說蘇州六門:葑、盤、胥、閶、婁、齊。那六門中只有閶門最盛,乃舟車
輻輳之所。真個是:翠袖三千樓上下,黃金百萬水東西。五更市販何曾絕,四遠
方言總不齊。唐解元一日坐在閶門游船之上,就有許多斯文中人,慕名來拜,出
扇求其字畫。解元畫了幾筆水墨,寫了幾首絕句。那聞風而至者,其來愈多。解
元不耐煩,命童子且把大杯斟酒來。解元倚窗獨酌,忽見有畫舫從旁搖過,舫中
珠翠奪目,內有一青衣小鬟,眉目秀艷,體態綽約,舒頭船外,注視解元,掩口
而笑。須臾船過,解元神蕩魂搖,問舟子:“可認得去的那只船么?”舟人答言:
“此船乃無錫華學士府眷也,”解元欲尾其后,急呼小艇不至,心中如有所失。
正要教童子去覓船,只見城中一只船兒,搖將出來。他也不管那船有載沒載,把
手相招,亂呼亂喊。那船漸漸至近,艙中一人,走出船頭,叫聲:“伯虎,你要
到何處去?這般要緊!”解元打一看時,不是別人,卻是好友王雅宜。便道:
“急要答拜一個遠來朋友,故此要緊,兄的船往哪里去?”雅宜道:“弟同兩個
舍親到茅山去進香,數日方回。”解元道:“我也要到茅山進香,正沒有人同去,
如今只得要趁便了。”雅宜道:“兄若要去,快些回家收拾,弟泊船在此相候。”
解元道:“就去罷了,又回家做什么!”雅宜道:“香燭之類,也要備的。”解
元道:“到那里去買罷!”遂打發童子回去,也不別這些求詩畫的朋友,徑跳過
船來,與艙中朋友敘了禮,連呼:“快些開般。”舟子知是唐解元,不敢怠慢,
即忙撐篙搖櫓。行不多時,望見這只畫舫就在前面。解元分付船上,隨著大船而
行。眾人不知其故,只得依他。
次日到了無錫,見畫舫搖進城里。解元道:“到了這里,若不取惠山泉也就
俗了。”叫船家移舟去惠山取了水,原到此處停泊,明日早行。“我們到城里略
走一走,就來下船。”舟子答應自去。解元同雅宜三四人登岸,進了城,到那熱
鬧的所在,撇了眾人,獨自一個去尋那畫舫。卻又不認得路徑,東行西走,并不
見些蹤影。走了一回,穿出一條大街上來,忽聽得呼喝之聲。解元立住腳看時,
只見十來個仆人前引一乘暖橋,自東而來,女從如云。自古道:“有緣千里能相
會。”那女從之中,閶門所見青衣小鬟,正在其內。解元心中歡喜,遠遠相隨,
直到一座大門樓下,女使出迎,一擁而入。詢之傍人,說是華學士府,適才轎中
乃夫人也。解元得了實信,問路出城,恰好船上取了水才到。少頃,王雅宜等也
來了。問“解元那里去了?教我們尋得不耐煩!”解元道:“不知怎的,一擠就
擠散了,又不認得路徑,問了半日,方能到此。”并不題起此事。至夜半,忽于
夢中狂呼,如魘魅之狀。從人皆驚,喚醒問之。解元道:“適夢中見一金甲神人,
持金杵擊我,責我進香不虔。我叩頭哀乞,愿齋戒一月,只身至山謝罪!天明,
汝等開船自去,吾且暫回,不得相陪矣!”雅宜等信以為真。
至天明,恰好有一只小船來到,說是蘇州去的。解元別了眾人,跳上小船。
行不多時,推說遺忘了東西,還要轉去。袖中摸幾文錢,賞了舟子,奮然登岸。
到一飯店,辦下舊衣、破帽,將衣巾換訖,如窮漢之狀。走至華府典鋪內,以典
錢為由,與主管相見。卑詞下氣,問主管道:“小子姓康,名宣,吳縣人氏,頗
善書,處一個小館為生。近因拙妻亡故,又失了館,孤身無活,欲投一大家充書
辦之役,未知府上用得否?倘收用時,不敢忘恩!”因于袖中取出細楷數行,與
主管觀看。主管看那字,寫得甚是端楷可愛,答道:“待我晚間進府稟過老爺,
明日你來討回話。”是晚,主管果然將字樣稟知學士。學士看了,夸道:“寫得
好,不似俗人之筆,明日可喚來見我。”次早,解元便到典中,主管引進解元拜
見了學士。學士見其儀表不俗,問過了姓名住居,又問:“曾讀書么?”解元道:
“曾考過幾遍童生,不得進學,經書還都記得。”學士問是何經,解元雖習《尚
書》,其實五經俱通的,曉得學士習《周易》,就答應道:“《易經》。”學士
大喜道:“我書房中寫帖的不缺,可送公子處作伴讀。”問他要多少身價,解元
道:“身價不敢領,只要求些衣服穿。待后老爺中意時,賞一房好媳婦足矣!”
學士更喜,就叫主管于典中尋幾件隨身衣服與他換了,改名華安。送至書館,見
了公子。公子教華安抄寫文字,文字中有字句不妥的,華安私加改竄。公子見他
改得好,大驚道:“你原來通文理,幾時放下書本的?”華安道:“從來不曾曠
學,但為貧所迫耳。”公子大喜,將自己日課教他改削。華安筆不停揮,真有點
鐵成金手段。有時題義疑難,華安就與公子講解;若公子做不出時,華安就通篇
代筆。
先生見公子學問驟進,向主人夸獎。學士討近作看了,搖頭道:“此非孺子
所及,若非抄寫,必是倩人。”呼公子詰問其由,公子不敢隱瞞,說道:“曾經
華安改竄。”學士大驚,喚華安到來出題面試。華安不假思索,援筆立就,手捧
所作呈上。學士見其手腕如玉,但左手有枝指。閱其文,詞意兼美,字復精工,
愈加歡喜,道:“你時藝如此,想古作亦可觀也!”乃留內書房掌書記。一應往
來書札,授之以意,輒令代筆,煩簡曲當,學士從未曾增減一字。寵信日深,賞
賜比眾人加厚。華安時買酒食與書房諸童子共享,無不歡喜。因而潛訪前所見青
衣小鬟,其名秋香,乃夫人貼身伏侍,頃刻不離者。計無所出,乃因春暮,賦
《黃鶯調》以自嘆:“風雨送春歸,杜鵑愁,花亂飛,青苔滿院朱門閉。孤燈半
垂,孤衾半枌,蕭蕭孤影汪汪淚。憶歸期,相思未了,春夢繞天涯。”
學士一日偶到華安房中,見壁間之詞,知安所題,甚加稱獎。但以為壯年鰥
處,不無感傷,初不意其有所屬意也。適典中主管病故,學士令華安暫攝其事。
月馀,出納謹慎,毫忽無私。學士欲遂用為主管,嫌其孤身無室,難以重托,乃
與夫人商議,呼媒婆欲為娶婦。華安將銀三兩,送與媒婆,央他稟知夫人說:
“華安蒙老爺夫人提拔,復為置室,恩同天地。但恐外面小家之女,不習里面規
矩。倘得于侍兒中擇一人見配,此華安之愿也!”媒婆依言稟知夫人,夫人對學
士說了。學士道:“如此誠為兩便。但華安初來時,不領身價,原指望一房好媳
婦;今日又做了府中得力之人,倘然所配未中其意,難保其無他志也。不若喚他
到中堂,將許多丫鬟聽其自擇。”夫人點頭道是。
當晚夫人坐于中堂,燈燭輝煌,將丫鬟二十馀人各盛飾裝扮,排列兩邊,恰
似一班仙女,簇擁著王母娘娘在瑤池之上。夫人傳命喚華安,華安進了中堂,拜
見了夫人。夫人道:“老爺說你小心得用,欲賞你一房妻小。這幾個粗婢中,任
你自擇。”叫老姆姆攜燭下去照他一照。華安就燭光之下,看了一回,雖然盡有
標致的,那青衣小鬟不在其內。華安立于傍邊,嘿然無語。夫人叫道:“老姆姆,
你去問華安:‘那一個中你的意?就配與你。’”華安只不開言。夫人心中不樂,
叫:“華安,你好大眼孔,難道我這些丫頭就沒個中你意的?”華安道:“復夫
人,華安蒙夫人賜配,又許華安自擇,這是曠古隆恩,粉身難報;只是夫人隨身
侍婢還來不齊,既蒙恩典,愿得盡觀。”夫人笑道:“你敢是疑我有吝嗇之意。
也罷!房中那四個一發喚出來與他看看,滿他的心愿!”原來那四個是有執事的,
叫做:春媚、夏清、秋香、冬瑞。春媚,掌首飾脂粉;夏清,掌香爐茶灶;秋香,
掌四時衣服;冬瑞,掌酒果食品。管家老姆姆傳夫人之命,將四個喚出來。那四
個不及更衣,隨身妝束。秋香依舊青衣。老姆姆引出中堂,站立夫人背后。室中
蠟炬,光明如晝,華安早已看見了,昔日豐姿,宛然在目。還不曾開口,那老姆
姆知趣,先來問道:“可看中了誰?”華安心中明曉得是秋香,不敢說破,只將
手指道:“若得穿青這一位小娘子,足遂生平。”夫人回顧秋香,微微而笑,叫
華安且出去。華安回典鋪中,一喜一懼,喜者機會甚好,懼者未曾上手,惟恐不
成。偶見月明如晝,獨步徘徊,吟詩一首:“徙倚無聊夜臥遲,綠楊風靜鳥棲枝。
難將心事和人說,說與青天明月知。”
次日,夫人向學士說了。另收拾一所潔凈房室,其床帳家火,無物不備。又
合家童仆奉承他是新主管,擔東送西,擺得一室之中,錦片相似。擇了吉日,學
士和夫人主婚,華安與秋香中堂雙拜,鼓樂引至新房,合巹成婚,男歡女悅,自
不必說。夜半,秋香向華安道:“與君頗面善,何處曾相會來?”華安道:“小
娘子自去思想。”又過了幾日,秋香忽問華安道:“向日閶門游船中看見的可就
是你?”華安笑道:“是也!”秋香道:“若然,君非下賤之輩,何故屈身于此?”
華安道:“吾為小娘子傍舟一笑,不能忘情,所以從權相就。”秋香道:“妾昔
見諸少年擁君,出素扇紛求書畫,君一概不理,倚窗酌酒,旁若無人。妾知君非
凡品,故一笑耳!”華安道:“女子家能于流俗中識名士,誠紅拂、綠綺之流也!”
秋香道:“此后于南門街上,似又會一次。”華安笑道:“好利害眼睛!果然,
果然!”秋香道:“你既非下流,實是甚么樣人?可將真姓名告我。”華安道:
“我乃蘇州唐解元也,與你三生有緣,得諧所愿。今夜既然說破,不可久留,欲
與你圖諧老之策,你肯隨我去否?”秋香道:“解元為賤妾之故,不惜辱千金之
軀,妾豈敢不惟命是從!”華安次日將典中帳目細細開了一本簿子,又將房中衣
服首飾及床帳器皿另開一帳,又將各人所贈之物亦開一帳,纖毫不取。共是三宗
帳目,鎖在一個護書篋內,其鑰匙即掛在鎖上。又于壁間題詩一首:“擬向華陽
洞里游,行蹤端為可人留。愿隨紅拂同高蹈,敢向朱家惜下流。好事已成誰索笑?
屈身今去尚含羞。主人若問真名姓,只在康宣兩字頭。”是夜雇了一只小船,泊
于河下。黃昏人靜,將房門封鎖,同秋香下船,連夜望蘇州去了。
天曉,家人見華安房門封鎖,奔告學士。學士教打開看時,床帳什物一毫不
動,護書內帳目開載明白。學士沉思,莫測其故。抬頭一看,忽見壁上有詩八句,
讀了一遍,想:“此人原名不是康宣。”又不知甚么意故,來府中住許多時,若
是不良之人,財上又分毫不茍。又不知那秋香如何就肯隨他逃走,如今兩口兒又
不知逃在那里?“我棄此一婢,亦有何難。只要明白了這樁事跡。”便叫家童喚
捕人來,出信賞錢,各處緝獲康宣、秋香。杳無影響。過了年馀,學士也放過一
邊了。
忽一日學士到蘇州拜客,從閶門經過。家童看見書坊中有一秀才坐而觀書,
其貌酷似華安,左手亦有枝指,報與學士知道。學士不信,分付此童再去看個詳
細,并訪其人名姓。家童復身到書坊中,那秀才又和著一個同輩說話,剛下階頭。
家童乖巧,悄悄隨之。那兩個轉灣向潼子門下船去,仆從相隨共有四五人。背后
察其形相,分明與華安無二,只是不敢唐突。家童回轉書坊,問店主:“適來在
此看書的是什么人?”店主道:“是唐伯虎解元相公。今日是文衡山相公舟中請
酒去了。”家童道:“方才同去的那一位可就是文相公么?”店主道:“那是祝
枝山,也都是一般名士。”家童一一記了,回復了華學士。學士大驚,想道:
“久聞唐伯虎放達不羈,難道華安就是他?明日專往拜謁,便知是否。”
次日寫了名帖,特到吳趨坊拜唐解元。解元慌忙出迎,分賓而坐。學士再三
審視,果肖華安。及捧茶,又見手白如玉,左有枝指,意欲問之,難于開口。茶
罷,解元請學士書房中小坐,學士有疑未決,亦不肯輕別,遂同至書房。見其擺
設齊整,嘖嘖嘆羨。少停酒至,賓主對酌多時。學士開言道:“貴縣有個康宣,
其人讀書不遇,甚通文理。先生識其人否?”解元唯唯。學士又道:“此人去歲
曾傭書于舍下,改名華安。先在小兒館中伴讀,后在學生書房管書柬,后又在小
典中為主管。因他無室,教他于賤婢中自擇,他擇得秋香成親。數日后夫婦俱逃,
房中日用之物一無所取,竟不知其何故?學生曾差人到貴處察訪,并無其人,先
生可略知風聲么?”解元又唯唯。學士見他不明不白,只是胡答應,忍耐不住,
只得又說道:“此人形容頗肖先生模樣,左手亦有枝指,不知何故?”解元又唯
唯。少頃,解元暫起身入內。學士翻看桌上書籍,見書內有紙一幅,題詩八句,
讀之,即壁上之詩也。解元出來,學士執詩問道:“這八句詩乃華安所作,此字
亦華安之筆,如何有在尊處?必有緣故,愿先生一言以決學生之疑。”解元道:
“容少停奉告。”學士心中愈悶道:“先生見教過了,學生還坐,不然即告辭矣!”
解元道:“稟復不難,求老先生再用幾杯薄酒。”學士又吃了數杯,解元巨觥奉
勸。學士已半酣,道:“酒已過分,不能領矣!學生惓惓請教,止欲剖胸中之疑,
并無他念。”解元道:“請用一箸粗飯。”飯后獻茶,看看天晚,童子點燭到來。
學士愈疑,只得起身告辭。解元道:“請老先生暫挪貴步,當決所疑。”命童子
秉燭前引,解元陪學士隨后共入后堂。
堂中燈燭輝煌,里面傳呼:“新娘來!”只見兩個丫鬟,伏侍一位小娘子,
輕移蓮步而出,珠珞重遮,不露嬌面。學士惶悚退避,解元一把扯住衣袖,道:
“此小妾也,通家長者,合當拜見,不必避嫌。”丫鬟鋪氈,小娘子向上便拜,
學士還禮不迭。解元將學士抱住,不要他還禮。拜了四拜,學士只還得兩個揖,
甚不過意。拜罷,解元攜小娘子近學士之旁,帶笑問道:“老先生請認一認,方
才說學生頗似華安,不識此女亦似秋香否?”學士熟視大笑,慌忙作揖,連稱得
罪!解元道:“還該是學生告罪!”二人再至書房。解元命重整杯盤,洗盞更酌。
酒中學士復叩其詳,解元將閶門舟中相遇始末細說一遍,各各撫掌大笑。學士道:
“今日即不敢以記室相待,少不得行子婿之禮。”解元道:“若要甥舅相行,恐
又費丈人妝奩耳。”二人復大笑。是夜,盡歡而別。
學士回到舟中,將袖中詩句置于桌上,反覆玩味:“首聯道‘擬向華陽洞里
游’,是說有茅山進香之行了,‘行蹤端為可人留’,分明為中途遇了秋香,擔
閣住了。第二聯‘愿隨紅拂同高蹈,改向朱家惜下流’,他屈身投靠,便有相挈
而逃之意。第三聯‘好事已成誰索笑?屈身今去尚含羞’,這兩句明白。末聯
‘主人若問真名姓,只在康宣兩字頭。’康字與唐字頭一般,宣字與寅字頭無二,
是影著唐寅二字,我自不能推詳耳。他此舉雖似情癡,然封還衣飾,一無所取,
乃禮義之人,不枉名士風流也。”學士回家,將這段新聞向夫人說了,夫人亦駭
然。于是厚具裝奩,約值千金,差當家老姆姆押送唐解元家。從此兩家遂為親戚,
往來不絕。至今吳中把此事傳作風流話柄。有唐解元《焚香默坐歌》,自述一生
心事,最做得好!歌曰:“焚香嘿坐自省已,口里喃喃想心里。心中有甚害人謀?
口中有甚欺心語?為人能把口應心,孝弟忠信從此始。其馀小德或出入,焉能磨
涅吾行止。頭插花枝手把杯,聽罷歌童看舞女。食色性也古人言,今人乃以為之
恥。及至心中與口中,多少欺人沒天理。陰為不善陽掩之,則何益矣待勞耳。請
坐且聽吾語汝,凡人有生必有死。死見閻君面不慚,才是堂堂好男子。”
一笑傾城,二笑傾國,三笑傾我心
《三笑姻緣》是一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作品,主要情節是寫江南大才子唐伯虎與無錫華鴻山太師婢女秋香的戀愛故事。《三笑姻緣》,又名《點秋香》,不署撰者姓名,三卷不分回。
唐伯虎在蘇州山塘寺游玩時,遇到無錫華太師的夫人前來進香。華夫人四個貼身丫環中的秋香,姿色艷麗,唐伯虎一見鐘情。進香完畢,秋香隨華夫人登船返回,唐伯虎也連忙乘小舟追趕。途中曾得秋香三笑,伯虎更是如醉如癡,以為秋香已鐘情于自己,只是苦于無法接近秋香。最后終于想出一計,自己賣身進華府為書童,逐漸贏得華府器重,后又設計,終于與秋香結成良緣。
三笑故事經過了長期的民間流傳,又經過文人的不斷加工創造,才逐漸完善起來。一笑鐘情,屈身求婢的故事,曾散見于多種筆記。在王同軌的《身談》、姚旅《露書》、黃蛟起《西神絲話》中,男主人公分別為陳元超、古之任、俞見安等。而附會為唐寅的故事,則始見于《桐下聽然》:“華學士鴻山艤舟關門,見鄰舟一人,獨設酒一壺,斟以巨觥,科頭,向之極罵。既而奮袂舉觥,作欲飲之狀,輒攢眉置之,狂叫拍案,因中酒,欲飲不能故也。鴻山注目良久,曰:‘此實名士。’詢之,乃唐解元子畏,喜甚,肅衣冠過謁。子畏科頭相對,談謔方洽。
學士浮白屬之,不覺盡一觴,因大笑,極歡。日暮,復大醉矣。當談笑之際,華家小姬隔簾窺之而笑。子畏和《嬌女篇》貽鴻山,鴻山作《中酒歌》答之。”在這段記載中,已經有了故事的兩個基本人物,一是華學士鴻山,一是唐解元子畏,雖然還沒有秋香,但已有了“華家小姬,又有了“窺之而笑”。即以《桐下聽然》接著說:“后人遂有傭書獲配秋香之誣,袁中郎為三記,小說傳奇遂成佳話。”在另一筆記《蕉窗雜錄》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此后又有明周玄?的《涇林雜記》,寫唐伯虎與華鴻山婢女結為伉儷的故事。文中婢女名為桂華,與“秋香”在意義上暗合。故事寫唐伯虎為桂華的姿色所動,遂賣身為傭,改名為華安。后來伯虎通過書館伴讀,取得了主人的寵信,留作親隨,兼管華府書翰,繼而攝管典當。但當時主人嫌其未婚,難以托付重任,于是使唐伯虎與桂華結為夫妻,伯虎與桂華一起潛歸蘇州。幾年之后,華鴻山有一次來到閭門,發現了唐伯虎,遂給他們厚置妝奩。
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六《唐解元一笑姻緣》,以《涇林雜記》所載內容為藍本,又根據唐伯虎的簡歷,以及他的詩如《月光吟》等,敷衍而成,小說篇幅有了增大,人物有所增加而且形容開始豐滿。華夫人身邊的四名丫頭為春媚、夏清、秋香、冬瑞。伯虎與秋香成婚之夕,他曾題詩八句,未聯“主人若間真名姓,只在康宣兩字頭。”可以看出,小說對本事作了較多的加工和創造,它標志著唐寅、秋香故事已由文人筆記進入了民間口頭文學的領域。
在清乾隆、嘉慶年間,有三種成熟的本子在民間流傳,它們是《三笑姻緣》、《笑中緣》、《三笑新編》。《笑中緣》彈詞,曹春洲作。早期刊本未見,原鄭振鐸藏有道光癸卯四美軒刊本,七十四回,十二冊。此書自第二十七回《謁周》到第四十八回《索酬》,增加了祝枝山赴杭,除夕題對,明倫堂與徐子建辯論,以及王老虎搶親等情節。《三笑新編》是清代吳毓昌著。
《三笑姻緣》從唐伯虎在蘇州山塘寺游賞寫起。唐伯虎正在游玩之中,看到一老翁領一少女前來進香,眾人睜大眼睛出神地看,只見他芳齡正在十五六,桃花暈臉甚風流。荊釵布裙天然貌,和盤托出那溫柔。這時忽傳來一陣喧鬧之聲,原來四人抬一乘官轎也來進香。官轎后面還有四乘小轎,轎子放下,轎簾提起,四個美女立刻出現在眼前。第一個春香是“嫩臉如桃杏為帶俗”,第二個夏香是“纖腰似柳葉露輕狂”,第三個冬香“金蓮不是潘妃步”,第四個秋香“如惠如蘭壓眾芳”。四個美女使唐伯虎眼花撩亂,但他想還是那秋香亭亭玉立,舉世無雙。又不知他們是誰家之宦。唐伯虎正在胡思亂想,華夫人一行已走進禪房。進香完畢,秋香隨華夫人登畫舫返無錫東亭,伯虎雇小舟急忙追趕。
在這期間,伯虎曾經秋香三笑,以為留情于己,分外迷戀不已:“怎經得一笑不堪重又笑,害得俺神魂飄蕩越風魔。想著她兩番有意花含笑,難道秋姑還未有夫?喜只喜一點靈犀通寶座,恨只恨三千弱水又起情波。可憐我孤身不帶花包客,卻叫我何法能描郭璞府。如坐針氈無別計,我只得緊追慢趕看如何。”有時伯虎也長吁短嘆,煩悶不已,怨恨秋香,恨她為何無故以笑傳情,害得自己如游蜂一樣著了魔,到如今,只剩得一片幽情空對明月,在明亮的月光下孤影自憐。一夜,伯虎見秋香如仙女一樣姍姍而來,他急忙披衣迎接,喜出望外地望看秋香,卻又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直言傾訴內心的一片思念之情:“姐姐嚇,想你既是情多留意我,卻緣何欲見反留難?害得我不堪堆積相思苦,堆積相思苦不堪。你如今何故舍情還無片語,來嚇,來嚇!不妨權博片時歡。”伯虎從夢中醒來,想到自己的邯鄲一夢,不覺心中惆悵。
秋香隨華夫人返回無錫,使伯虎難有機會見到她的倩影。這時恰巧華府貼出諭條,要召補家仆。伯虎便改名為康宣,賣身投靠華府為書僮。華夫人問他在家做什么?伯虎回答在家半耕半讀權且度日,只知遇到荒年,才來到異鄉謀求生路。華夫人問他來此他干什么,伯虎回答只為來此地投親但沒有找到,因而無可奈何投身做書僮。華夫人見伯虎很是奇怪,因為他骨格清奇,面目清秀,看上去并非等閑之輩,為什么落魄到賣身為奴呢?只好將來再慢慢盤問了。
華鴻山二子石愚(大合)、若拙(二刁),均愚魯不堪。伯虎代為作文,華鴻山發現二子之文太妙,不覺產生了懷疑,于是出了兩個文題,大兒的是“掩其不善”,二兒的是“察其安”,華鴻山要他們在他面前各作文一篇,以定真假。他的兩個兒子,一個抓耳撓腮無計可施,一個只管抬頭看太陽。最終伯虎代為作文之事泄露,遭到華鴻山的斥責,但華也發現了伯虎的文才,讓伯虎以伴讀身份兼教二子讀書。華鴻山對唐伯虎說:“想英雄自古惜英雄,獨愛你蘊藉才華卻不同,今日里命你書房同伴讀,須待要三馀三惜把書攻。其窗若不把功夫用,那得他年魚化龍。古圣先賢須備講,休夸末技弄雕蟲。想你貧窮還未享書包富,既為伴讀,你與大爺、二爺必須如切如磋的用功。若得一枝丹桂折,方信那讀書之樂樂無窮。少不得將來還要加恩典,莫謂桃園路不通。”唐伯虎滿心歡喜,看到與秋香的愛情又有了新的希望。
一次,伯虎終于遇見了秋香,他心中如波濤翻騰,想自己與秋香有緣多次相見,那迷人的三笑,又使自己神魂顛倒,多么盼望秋香能和自己一訴愛戀之情,誰知她一托再托,時光就這樣匆匆流逝,到如今已虛度一年光陰。自己只有一日三秋思念著,感嘆著。唐伯虎內心火熱,表面又不得壓抑著自己的激情,委婉巧妙地表白自己的思念之情。此時秋香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把千言萬語都向伯虎傾訴出來。原來秋香也早已愛戀上伯虎,自第一次看見之后,就日夜牽掛著他,但又無由相見,難訴衷情。如今見伯虎忍辱負重來到華府,為了她他竟把家鄉拋卻不思歸。看到伯虎如此情深,自己又怎能拋棄愛海與情河,她每日茶飯不知饑與飽,幾度思君頭懶梳,依依脈脈心如醉,冷冷清清愁更多。伯虎與秋香情意綿綿,最后決定要越府私奔。
唐伯虎自以伴讀身份教二子讀書以后,又通過為華夫人畫像和在華太師面前吟詩作對,應酬賓客,使華府主人對他越加器重。這一日有常州李老爺、無錫白老爺來到華府與華太師飲酒吟詩作對。李翰林出了一個上聯:“螃蟹渾身介胄”,便指名讓伯虎對下聯,伯虎只管推辭,說主人未對,那有上下相蒙之理。華太師說恕他無罪,讓他替主人先對,然后自己再對,于是伯虎對了“蜘蛛滿腹經倫”,使李翰林大為驚詫,怎么一個奇才屈身成為仆隸呢?這時華太師也對了下聯:“鳳凰遍體文章”。這時,那白老爺也出了一個上聯:“風墮散巢,二三子連科及弟。”伯虎代主人對“雨淋猿穴,眾諸侯待漏朝天。”自己又對:“雪開松嶺,十八公拱壁參天。”兩位老爺大加贊嘆,他們從生下來,也沒有見過這種有才氣的書僮。
《三笑姻緣》在以唐伯虎與秋香愛情故事為主線外,又有一條副線,即祝枝山被唐伯虎夫人陸昭容所逼,去杭州訪唐,除夕晚上,祝枝山上街,見挨家挨戶貼有無字門聯,就題詩作對,填字其上。不料得罪了訟師徐子建,被迫與徐子建在明倫堂辯論。元宵之夜,周文賓與祝枝山打賭,文賓男扮女裝上街觀燈,被王兵部兒子王天豹(王老虎)搶去。當晚王天豹將文賓寄在他妹妹王小姐閨房中,鬧出了周文賓與王小姐的一段姻緣。
祝枝山經過千辛萬苦,終于尋找到唐伯虎,問唐伯虎為何如此癡情,難道家中的八美都已香消花褪了么!唐伯虎說,秋香長得花容月貌。枝山說既然這般鐘愛,何不與他暗訂三生,早歸故里。唐伯虎就把自己的難處一一告訴了他。唐伯虎自來到華府,多次接近秋香,均未得諧合。這時,祝枝山給他出了一條妙計,謊稱祝府愿賜美婢為妻,意欲改投祝府。華太師被激,讓唐伯虎可以任意選擇華府婢女,伯虎屬意秋香,鴻山不得已只好應允。合巹之夕,唐伯虎終于吐露自己的身份,兩人準備乘夜雇舟返回蘇州,唐伯虎與秋香并肩坐在房中;伯虎說:“娘子,我叫你幾聲,你為何默然無語。想我與你成有前緣,得成伉儷,如今你已是一位解元夫人了,還有什么傷心的呢?是不是想我六禮未行,岳母處又未通達。但這只是為東君指配婚期迫,不是我越禮妄行把好事圖。等待我歸家完聚日,少不得相邀你母女到姑蘇。”
說完,便說船已準備好,現在就乘夜返回蘇州。說祝枝山,已先行乘船回去,留下一條船在外面等候。讓秋香只管放心,不要過慮。等回家見過大娘之后,就和秋香同參天地、祖先,然后同偕魚水。這時華府家人喝醉了酒,正和衣而睡,鑰匙就在房門之上,因此,他們沒有費什么氣力,就出了華府。第二天,華府一片沸沸揚揚,人們都在議論秋香與伯虎出逃一事。華夫人聽到以后急得垂頭喪氣沒有了主張,只是盈盈欲淚好驚慌。來不及更衣就往園中跑,只見人去樓空滿目凄涼。再說秋香與唐伯虎一路順風順水,很快回到家中。
唐伯虎對七位夫人說:“各位娘子,我這么長時間離家而去,實是出于無奈,卻叫我:那里說得盡其中甘與苦。待我去見大娘之后,少不得多要陪伴衾枕,各訴離情。我也明知風月只消磨,衾寒枕冷終懷怨,喜只喜別調雖彈雖音未和。各位賢能失陪了。說罷,唐伯虎急忙去見大娘子,但來到房門前又搓著兩手難推門。來到屋內,大娘子說:“貧尼空空稽首了,秋波斜睇淚溶溶,非是奴欲入空門了始終。以奴家親命仰遵來遣嫁,如魚潛水乳交融。又誰知紅顏命薄倆乖舛,想不到疾病纏綿將歲月窮。福薄災生由此起,如何生育想傳宗。茶鐺藥餌同為伴,說甚的助子幫夫都是空。如是看破色空空即色,自此上閨房愿做梵王宮。
唐伯虎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向大娘子講述了一遍。大娘子又見秋香果然貌美無比,心中的怨怒才漸漸消去。后華太師探明實情后親自赴蘇,認秋香為女,華夫人大辦妝奩相送。
《三笑姻緣》在人物性格的刻畫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如唐伯虎的癡情多才,秋香的機智聰明,祝枝山的吝嗇狡詐和善于應對。都描寫得栩栩如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作品還善于處理戲劇沖突,不斷制造懸念,波瀾起伏,一環緊扣一環,引人入勝。如“三約牡丹亭”,便是全書為精彩的情節。這一段情節,既表現了秋香不慕勢利,不畏強暴的品格和機警伶俐的稟性,又反映了唐伯虎的一往情深。此外,書中到處充滿了幽默的描寫。作者常常借市井細民的言行渲染環境氛圍,旁及九流三教。醫卜星相,千姿百態,描慕出當時社會的眾生相,同時使用大量的口語、歇后語、俏皮語,讀來妙趣橫生,極富生活氣息。當然書中一些格調不高的言辭和一些庸俗的描寫,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唐伯虎在蘇州山塘寺游玩時,遇到無錫華太師的夫人前來進香。華夫人四個貼身丫環中的秋香,姿色艷麗,唐伯虎一見鐘情。進香完畢,秋香隨華夫人登船返回,唐伯虎也連忙乘小舟追趕。途中曾得秋香三笑,伯虎更是如醉如癡,以為秋香已鐘情于自己,只是苦于無法接近秋香。最后終于想出一計,自己賣身進華府為書童,逐漸贏得華府器重,后又設計,終于與秋香結成良緣。
三笑故事經過了長期的民間流傳,又經過文人的不斷加工創造,才逐漸完善起來。一笑鐘情,屈身求婢的故事,曾散見于多種筆記。在王同軌的《身談》、姚旅《露書》、黃蛟起《西神絲話》中,男主人公分別為陳元超、古之任、俞見安等。而附會為唐寅的故事,則始見于《桐下聽然》:“華學士鴻山艤舟關門,見鄰舟一人,獨設酒一壺,斟以巨觥,科頭,向之極罵。既而奮袂舉觥,作欲飲之狀,輒攢眉置之,狂叫拍案,因中酒,欲飲不能故也。鴻山注目良久,曰:‘此實名士。’詢之,乃唐解元子畏,喜甚,肅衣冠過謁。子畏科頭相對,談謔方洽。
學士浮白屬之,不覺盡一觴,因大笑,極歡。日暮,復大醉矣。當談笑之際,華家小姬隔簾窺之而笑。子畏和《嬌女篇》貽鴻山,鴻山作《中酒歌》答之。”在這段記載中,已經有了故事的兩個基本人物,一是華學士鴻山,一是唐解元子畏,雖然還沒有秋香,但已有了“華家小姬,又有了“窺之而笑”。即以《桐下聽然》接著說:“后人遂有傭書獲配秋香之誣,袁中郎為三記,小說傳奇遂成佳話。”在另一筆記《蕉窗雜錄》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此后又有明周玄?的《涇林雜記》,寫唐伯虎與華鴻山婢女結為伉儷的故事。文中婢女名為桂華,與“秋香”在意義上暗合。故事寫唐伯虎為桂華的姿色所動,遂賣身為傭,改名為華安。后來伯虎通過書館伴讀,取得了主人的寵信,留作親隨,兼管華府書翰,繼而攝管典當。但當時主人嫌其未婚,難以托付重任,于是使唐伯虎與桂華結為夫妻,伯虎與桂華一起潛歸蘇州。幾年之后,華鴻山有一次來到閭門,發現了唐伯虎,遂給他們厚置妝奩。
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六《唐解元一笑姻緣》,以《涇林雜記》所載內容為藍本,又根據唐伯虎的簡歷,以及他的詩如《月光吟》等,敷衍而成,小說篇幅有了增大,人物有所增加而且形容開始豐滿。華夫人身邊的四名丫頭為春媚、夏清、秋香、冬瑞。伯虎與秋香成婚之夕,他曾題詩八句,未聯“主人若間真名姓,只在康宣兩字頭。”可以看出,小說對本事作了較多的加工和創造,它標志著唐寅、秋香故事已由文人筆記進入了民間口頭文學的領域。
在清乾隆、嘉慶年間,有三種成熟的本子在民間流傳,它們是《三笑姻緣》、《笑中緣》、《三笑新編》。《笑中緣》彈詞,曹春洲作。早期刊本未見,原鄭振鐸藏有道光癸卯四美軒刊本,七十四回,十二冊。此書自第二十七回《謁周》到第四十八回《索酬》,增加了祝枝山赴杭,除夕題對,明倫堂與徐子建辯論,以及王老虎搶親等情節。《三笑新編》是清代吳毓昌著。
《三笑姻緣》從唐伯虎在蘇州山塘寺游賞寫起。唐伯虎正在游玩之中,看到一老翁領一少女前來進香,眾人睜大眼睛出神地看,只見他芳齡正在十五六,桃花暈臉甚風流。荊釵布裙天然貌,和盤托出那溫柔。這時忽傳來一陣喧鬧之聲,原來四人抬一乘官轎也來進香。官轎后面還有四乘小轎,轎子放下,轎簾提起,四個美女立刻出現在眼前。第一個春香是“嫩臉如桃杏為帶俗”,第二個夏香是“纖腰似柳葉露輕狂”,第三個冬香“金蓮不是潘妃步”,第四個秋香“如惠如蘭壓眾芳”。四個美女使唐伯虎眼花撩亂,但他想還是那秋香亭亭玉立,舉世無雙。又不知他們是誰家之宦。唐伯虎正在胡思亂想,華夫人一行已走進禪房。進香完畢,秋香隨華夫人登畫舫返無錫東亭,伯虎雇小舟急忙追趕。
在這期間,伯虎曾經秋香三笑,以為留情于己,分外迷戀不已:“怎經得一笑不堪重又笑,害得俺神魂飄蕩越風魔。想著她兩番有意花含笑,難道秋姑還未有夫?喜只喜一點靈犀通寶座,恨只恨三千弱水又起情波。可憐我孤身不帶花包客,卻叫我何法能描郭璞府。如坐針氈無別計,我只得緊追慢趕看如何。”有時伯虎也長吁短嘆,煩悶不已,怨恨秋香,恨她為何無故以笑傳情,害得自己如游蜂一樣著了魔,到如今,只剩得一片幽情空對明月,在明亮的月光下孤影自憐。一夜,伯虎見秋香如仙女一樣姍姍而來,他急忙披衣迎接,喜出望外地望看秋香,卻又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直言傾訴內心的一片思念之情:“姐姐嚇,想你既是情多留意我,卻緣何欲見反留難?害得我不堪堆積相思苦,堆積相思苦不堪。你如今何故舍情還無片語,來嚇,來嚇!不妨權博片時歡。”伯虎從夢中醒來,想到自己的邯鄲一夢,不覺心中惆悵。
秋香隨華夫人返回無錫,使伯虎難有機會見到她的倩影。這時恰巧華府貼出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