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屬羊的名人:
1、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2、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3、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家、史學家、文學家。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
4、蔡和森(1895—1931),字潤寰,號澤膺,湖南省雙峰縣永豐鎮人。中國早期的重要領導人,杰出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
5、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英雄 ?,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擴展資料:
岳飛雖出身行伍,但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國傳統教育,勤奮好學,文武雙全。書法以行、草為主,暢快淋漓,龍騰虎躍,氣韻生動,章法嚴謹,意態精密,纖濃符中,剛勁不柔,自有一種淳正之氣,頗含文臣氣質。傳世書跡有《書謝朓詩》《前后出師表》《吊古戰場文》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曾國藩
傅山(1607——1684年)清初學者。字清主,今山西忻州市人。明亡,隱居不出,自稱居士、道人。清廷開博學鴻詞科,他以死拒入京。博通經史、諸子、佛道、醫藥之學,亦工詩、書畫、金石,尤以音韻見長。對后學影響頗深。有《霜紅龕集》、《荀子評注》等
。
王夫之(1619——1692年)清初思想家、學者。學者稱其船山先生。對天文、地理、歷法、數學都有研究,尤精于哲學、經史。著作有《讀通鑒論》、《宋論》等。哲學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外篇》、《噩夢》告等。另有《船山遺書》。亦善詩文,工詞曲。是與顧炎武、黃宗羲并列為“清初三大家”之一。
顧祖禹(1631——1692年)清代歷史地理學家。以數十年之功著成《讀史方輿紀要》一百三十卷,詳記全國各地山川險要和攻守形勢,并借以論述古戰爭的成改得失,是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和軍事地理著作,極富史料價值。
趙翼(1727——1814年)清朝史學家、詩人。今江蘇常州人。治學精于考史,所著《二史札記》著重討論歷代重大史事,總結政事得失,精辟中肯,與錢大昕《二史考異》、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并稱清代三大考史名著。詩與袁枚、將士銓齊名,稱"江右三大家"。有《甌北全集》、《陔余叢考》、《檐曝雜記》等。
李汝珍(1763——1828年)清朝文學家。晚年寫成長篇古典小說《鏡花緣》。
俞正燮(1775——1840年)清朝學者。主要著作有《癸已類稿》、《癸已存稿》、《兩湖通志》等。
包世臣(1775——1855年)清朝學者。工詞章古文,精于書法,推為書家正守。有《中衢一勺》、《藝舟雙楫》、《策河回略》等。
何紹基(1799--1879年)清朝文人、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湖南道縣人,長于書法,自成一家,為晚清最大的書法名家。
張裕釗(1823——1894年)清末古文家、書法家。今湖北武漢市人。勤治文史,擅長書法,師事曾國藩,與黎庶昌、吳汝倫、薛福成共稱“曾門四弟子”。
吳大(1835——1902年)清末大臣,書法家、學者。擅長文學、金石學、古文學、頗有創見。1892年出任湖南巡撫。
吳虞(1871——1949年)近代學者、教育家。五四運動后,撰文積極參加對封建舊文化和禮教的嚴厲批判,先后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教授。有《吳虞之錄》。
鄧廷楨(1775——1846年)清朝大臣,今江蘇南京人。嘉慶進士。道光六年(1826年)擢升安徽巡撫,興利除弊,折平冤獄,政績卓著。十五年,升兩廣總督。十九年協助林則徐查禁鴉片,整飭海防。1841年初調任閩浙總督,加強守備。七月,英艦進犯廈門,他親率水軍擊退侵略軍。嗣后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同時革職,充軍伊犁。后起用為陜西巡撫、甘陜總督,在西北大力組織墾荒。
李秀成(1823——1864年)太平天國將領。廣西藤縣人。1859年封忠王。
劉光第(1859——1898年)清末維新派人物。今四川富順人。戊戌變法時被殺,為“六君子”之一。有《介白堂詩文集》、《衷圣齋文集》。
王金發(1883——1915年)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加入光復會。1907年與秋瑾共謀起義,被鎮壓,逃亡日本。1911年辛亥革命后,參與光復上海、杭州等戰役。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1915年在杭州被捕殺害。
法顯(335——420年)東晉時期的名僧。今山西襄桓人。幼年出家,看到經律多有誤缺,便下決心去印度求經。399年,自長安西行,經西域,逾蔥嶺,歷經艱險,抵達目的地,得若干經書,學會梵語梵文。又到斯里蘭卡搜求佛經,經海道歸國。412年在山東嶗山登陸,次年,抵江蘇南京。譯出佛經百余萬言,又將親歷三十余國見聞寫成《佛國記》(又名《法傳》)。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亞、南-亞諸國及南海地區歷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資料。
義凈(635——713年)唐朝名僧。673年冬自海路赴天竺(印度),歷三十余國。685年歸國,滯留外國十余年,寫成《南洋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695年返洛陽,武則天親迎于上江門外。以后在長安、洛陽主持佛經翻譯工作,共譯成經、律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一行(683——727年)唐朝高僧,天文學家。俗名張遂,今河南南樂人。唐代名臣張公瑾之孫。他為逃避官場斗爭,二十一歲出家為僧,后成為我國佛教密宗之祖。譯《大日經》,并為這作注疏。他博覽經典,精通天文歷法,727年,奉詔修訂歷法,制成黃道游儀,用以重新測定150余顆恒星的位置,有世界上第一次發現恒星位置變動的現象。他又發起在全國十二個地點觀測,歸算出相當于子午線緯度的長度,在科學史上有重大意義。此外,又與人合作制作渾天銅儀,是現代時鐘的雛型。在他主持下,用六年的時間制成《大衍歷》,中唐代最精確和完善的歷法,它的體例格式,為歷代編歷者所沿用。
周潤發(1955的羊年生).鄭伊健
(1967的羊年生)。張信哲(1967的羊年生).許志安(1967的羊年).章子怡(1979年的羊,和我一樣,哈哈),陳小春(1967的羊.陳到明(1955的羊,相信喜歡看電視得人都認識他)
喜羊羊,美羊羊,懶羊羊………
歷史上屬羊的名人有唐太宗、努爾哈赤、曹操、司馬懿、司馬光。
1、唐太宗(599--649年)唐朝皇帝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2、努爾哈赤(1559--1626年)建州女真首領,后金的建立者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國關東部,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后,遷都沈陽。之后席卷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余城。
3、曹操(155--220年)東漢末著名家、軍事家、文學家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去世后謚號為武王。
4、司馬懿(179--251年),三國時魏國大臣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后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5、司馬光(1019--1086年)北宋大臣,杰出的史學家
主編《資治通鑒》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盛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余種,全書年經事緯,史實系統而完備,確可為歷代封建統治者以得借式戒。詩文有《司馬文公集》。
慈禧太后1835
屬羊的名人偉人有李鴻章,李世民,曹操努爾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