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一個地方,一個風俗習慣
如果老人去世,當天沒有收
可在投七或者五七錢燒
這都是可以的,沒什么太多講究
就是頭周年才燒也是行的
總之心意到風俗習慣里
并沒有強制規定,必須多少少?
凡是如果有的話,盡量早收
這偷竊不中三七
一般的頭七和武器是兩個大祭祀活動
盡量在頭期和五期之間少
也勸慰了自己的心吧!
近幾年,河北省石家莊市區所興辦喪葬的主要流程,與周縣農村辦理喪葬的流程有相同點,也有區別之處;主要差別在于火化后的骨灰盒的寄存安放和入墳下葬等有所不同。當然,石市與其它省市地區的喪葬流程可能會差別較大,那是受本地風俗的影響。說起農村“過白事”較為復雜麻煩,凈身穿衣、落氣倒頭、報喪(對信)、披麻戴孝、接三送三、守靈哭靈、出殯下葬、圓墳做七等方式方法都不同,在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今天,我借此機會主要闡述一下石家莊市區和周圍鄉鎮怎樣行走喪葬流程和殯儀主持細節(括號內大部分為農村部分簡介)。當然,孝子要根據家庭情況決定報喪時間,通常是男性死亡者,報喪順序是戶族和舅家;如果女性死者,則先娘家,后姑姨家,切記!
一、提前聯系殯儀部門,做好準備并協商是否讓其跟蹤服務事宜。
病故以及其它原因死亡后,無論在醫院還是在家中,逝者都要換穿衣服,即:由下朝上脫下身上的舊衣,換上準備好的壽衣(老衣裳)。當然,必須根據逝者年齡的大小選擇壽衣,有的年齡太小可以穿新便裝即可。當殯儀人員來到醫院或家里時,先做好更衣準備,把需要穿的壽衣一層一層的套好(單襯、棉衣、外大褂),由兒女試穿,嘴念“老衣合體,給××穿上壽衣走”;然后再看逝者是否容易換下舊裝(盡可能不動用剪刀),如果確實脫不掉,必須與家人商量,征得同意后方可行使其他方式脫衣。這時讓其兒女準備好一盆清水等,能夠為老人凈身的液體,開始凈身。此時應該請室內他人暫時回避。(現在大部分村鎮都也實行了火化,所以活化前細節經過殯儀服務人員接手后操辦方式大致相同)。
1、“開光”凈身(先蒙上覆面巾或黃紙)。即有故者兒女為之從上到下進行擦拭,邊擦拭邊口念“開光”語。
——注解:擦到那念到那,如:“擦擦眼,看四方;擦擦嘴,吃四方;擦擦鼻子,聞花香;擦擦腳,腳踏蓮花上天堂——抹拭時將毛巾浸水擰干三遍,稱“三把”: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腿腳,謂之“洗喪”。(由殯儀師引語。提前準備新毛巾兩條,酒精(酒)、梳子、小鏡子。)
2、后穿壽衣。殯儀人員稱道:“穿壽衣!”并親做或指導兒女為父親穿衣,女兒與兒媳為母親穿衣(不系扣);然后,扎腰帶(搭在腰上即可)、綁腳(農村用麻線)、放口含(口玲喻食糧)、置金銀(左手金右手銀)、蓋蒙單等。此時,兒女、親屬不可啼哭,決不能將眼淚落到逝者身上,據說將眼淚掉在死者身上,則不能轉生。同時撥打電話聯系靈車,為往殯儀館轉運遺體做好前提準備。
——注解:先將“上領下腰”套好搭放在遺體上,再口念撫慰詞語由下向上更衣;更換著衣要求由二人共同操作,相互配合,攜手完成。更衣時稱之“壽衣或老衣裳”不可誤念。
3、當老人斷氣前理應穿上壽衣,意指沒有光著身子走(鄉鎮一部分這樣做)。可是石家莊市區的人們一般都不肯這樣做,似乎一穿壽衣就意味著是在催著老人盡快走,說不過去。都是等大夫搶救無效而搖頭后,才開始招呼準備后事,穿壽衣。同時也應盡快在醫院或者街道辦事處辦理妥“死亡證明”,假若經120診斷后死亡,要取死亡證明并到指定醫院蓋章有效。另外說明,如果是殯儀服務人員親自為逝者換穿老衣,要掌握盡量讓逝者皮肉暴露較少,個別部位要蒙蓋暗穿。
——注解:沒有“死亡證明”無法辦理火化手續,也無法消戶;意外死亡者要經公安部門鑒定認可。
4、安排人到醫院門口或家門外路口明顯標志處等候接應靈車,并引領開道接運遺體,同時黑傘、簸箕或撐布遮陽避光“喊路!”遺體頭朝里進車準備上路。
5、“燒落氣紙”儀式,如果醫院能夠讓燒“落氣紙”的話,可以在逝者床頭點燃燒紙,有兒子來做;可是現在醫院都有規定絕對禁止在病房焚燒,當然除了有關系以外,現大部分都是靈車到后在靈車后焚燒。
主持人或安排其他禮儀人員(襄儀)在靈車后兩米處的地上畫一個圓,留一個口,點上一刀紙。
主持人:“點紙送財——老人家剛剛落氣,要離我們遠去,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為他老人家送行!祝他老人家一路走好!”
“現在,請孝子孝眷靈后站立,聽口令為老人‘餞行!’”
“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老人家走啦!我們舍不得也不行,我們已經先盡了孝心,今天再送老人,不會受到埋怨,他老人家一定會一路順行,早入仙界!
“現在所有晚輩親眷在靈車后,哭喪、叫靈、招魂——然后孝子女分領饒靈,女眷正轉三圈,孝子逆轉三圈,以示開門交流——繞靈開始——
主持人:開門交流完畢,請老人家——一路走好!
主持人:“行關門,上路——看好!)
——注解——現在很多喪家已不做此儀式,因為有些靈車司機等不及或者醫院不允許,只得簡單行事,但不是絕對的,故在家中的例外。
6、委派專車專人跟隨靈車前往殯儀館,辦理寄存冷藏手續,保管好遺體冷藏寄存的“回執單”;再根據報喪情況,確定是否初定火化時間。(殯儀館晝夜值班)
二、靈堂布置與殯葬用品的購置的同時報喪。此時應該盡快讓該戴黑紗(晚輩親屬)的、孝紗(直屬晚輩)的、孝紗上綴紅布葫蘆(賢孫們)或紅布帶的,做好迎接來吊唁的貴賓們。(農村——現在還是大孝服、白布孝褲、白布披肩、白布孝帽,綴上兩個棉花垛,意味著還有一個老人在世,綴三朵意味雙親都已不在)。
7、首先放大遺像10寸或12寸一張(備出兩張存照后用)購買布置靈堂用品或指定殯儀人員攜帶并布置。
8、靈座位置通常設在客廳或中廳(堂屋),貼墻座北朝南或者座東朝西不等,要有吊唁空間,莊嚴、肅穆!
——注明:在石家莊范圍內任何殯葬服務部門均可依據購買殯葬用品錢數多少,可定免費服務或者有償服務,基本上確保隨時隨地為之跟蹤(一條龍)及半程或全程服務。(一般農村搭靈棚,置靈位)
9、常用布置靈堂主要用品一般有:靈堂布、奠花牌、遺像、石牌位、八仙桌圍、高掛橫幅、長明蠟燭、香爐燒香、數刀燒紙、老喪盆、打狗棒(自制)、打狗餅(自制)、果食盤,鮮花以及飯間供餐;
10、常用布置靈堂輔助用品及同時其它布置的通常有:童男童女、搖錢樹、聚寶盆、花圈、挽聯、白布、白紙、簽到簿、簽字筆、毛筆、墨汁、喪花、門貼、燈線、燈泡以及外靈棚。(用量較多的是白布和燒紙。)
11、在布置靈堂的同時,迅速在門口大門粘紙報喪信,掛布靈花,設長明燈;既要有簽到收禮桌、挽聯書寫處[先寫“×宅喪事,恕報不周”(40×30)字樣貼于門外醒目處]、吊唁貴賓吸飲處、室外引領人。
(有些地方習俗敲鼓、鳴鑼、吹喇叭、放炮、大聲呼叫等通知方式。通常邊遠農村以放炮為信兒,招呼親近主事人商量治喪事宜。女性(當家子晚輩)結對去吊唁,一進死者院門,就開始哭,邊走邊哭邊叫,以示哀悼,可謂“紅事叫,白事到”,現年頭,有請戲班子的,有請現代歌舞班子,五花八門,很是熱鬧。)
——注:靈堂布置是根據逝者年齡大小而增減有些輔助用品的,夭壽者(50歲不到者)盡量少用;夭折者(18歲之內)不設靈堂,既不用,因為上有老者(白發送黑發)很不吉利,同時還會為其“家人”折壽。通常喜喪(八十五歲以上,避開七十三或八十四)搞得極為熱鬧、莊重、隆重,吊唁氛圍濃厚。
布置靈堂很重要,要盡量提前做成,不能往后拖延。因為這幾日關系比較近的吊唁祭奠者們,從東西南北前來不斷,都是圍繞著靈堂進行祭拜、悼念的,也是就此悲痛的心情看望和安慰家親的,所以要重視,千萬不可怠慢!
另外,靈堂布置完畢后,舉行成靈儀式,全體家人以及所有幫忙者們都要首先在殯葬司儀倡導下祭拜先人之靈。其程序很簡單,由司儀主持讓喪屬晚輩三叩首、平輩隨其他人三鞠躬后開始迎接吊唁來賓,并講明吊唁期間的注意事項和所要準備的事項。
主持:(1)“請各位注重靈堂的嚴肅性,吊唁祭拜要有十分莊嚴肅穆的氛圍,不得打鬧嬉笑。”
(2)“貴賓到來祭拜完畢后要及時請進內室,熱情接待,不得怠慢。”
(3)“孝子或孝女盡量不要離開自己的位置,來人祭拜后都要行禮答謝,當然要根據輩分行禮;然后,答復簡介逝者生平及去世的主要經過。”
(4)“其他人可以按分工做自己的事情,比如說,粘紙扎作、書寫挽聯、購買所需品、簽到收禮、準備各類物品、車輛安排等。
注:(在守靈期間,女眷廝守在一側,邊哭邊訴說死者生平,磨難經歷,稱“哭靈”。來賓上香點紙,通常以三炷為限,或鞠躬致禮,或跪拜叩首,皆由死者親屬中的男性直系晚輩在靈堂左側跪拜答謝,稱“孝子謝”。很多地方講究神三鬼四,燒香為四柱,磕頭為四次)
切記:靈座香爐插幾根香就跪拜幾次,插三拜三、插四拜四,千萬不可混淆,不然就會被嘲笑。
守靈期間“燒黃紙”。每天黃昏時間到五道廟前燒紙,主持燒紙的人先喊,“參加燒紙的人到齊了沒有?全了就點紙啦!全體孝子等跪——,并振振有詞的說:“這是五道廟的(點一把紙),判官的(點一把紙),小鬼的(又點一把紙),最后是×××(死者的名字)再點一把紙”。
期間,眾孝子嚎啕大哭,邊走邊向家中走,一直哭到靈前才能停止,無論在家停放幾天,每天晚上都是如此。
三、其它準備:
12、香煙、白酒、茶葉、礦泉水、親友飯。
13、路錢、紙元寶、供品、硬幣、紙扎物、膠帶、黑傘(簸箕)。
14、生前必須品、喜好物、四季象征性衣服被褥;注重:眼鏡、拐杖、假牙、等。
15、花圈車、面包車、小轎車、大轎車等,根據人數多少而定,可多不可少。
16、濕毛巾(兩條)、梳子、剪子、小鏡子、挽聯、簽到簿、簽字筆。
17、盒前小飾品:小童男童女、常青樹、玉獅子,小酒具、麻將、撲克(后三種根據逝者生前愛好所定)等。
四、細節安排:
18、火化時間敲定后,迅速報喪信兒,通知相關人員,盡量都通知到,不要失禮,失禮后將來會遭埋怨。
——注:家內親屬在親人斷氣后,無論遠近道先送喪信(五服內親),最親近朋友需要打理幫忙也要早通知,逝者單位分管部門要提前報喪(單位需要有安排并落實時間)、其他同時、朋友等通常在火化時間定好后再通知(治喪管理人員必須提前到位。)
19、確定夜間守靈人員三至四人,確保香火不斷(如果中間突然斷滅,當即燒紙懺悔,敬請亡靈原諒!)
20、在總管(總理)負責下,指派確定單項分管人員,并落實到位。如:簽到收禮人員;執筆書寫挽聯人員;接待吊唁貴賓人員;車輛排序引領人員;辭靈時收靈座攜供品人員;分帶物品管理人員;買路錢撒放人員;火化、寄存業務主辦人員;主喪屬攙扶護送人員;撐傘遮陽“喊路”人員;告別時負責簽到發放胸花人員;酒店聯系布席人員;家中留守凈屋人員。(注明——一人可兼多項。)
21、遺體火化前一夜(埋葬的頭一天下午或晚上),【農村:一要請戲班“唱小戲”;二要“放煙火”通講老關開門、天女散花等要被群眾認可;三要“亮架子”32人同上肩抬梁杠(架子),貧困戶則牛馬拉車做靈車;四要“燒車馬”;即夜里12點,路口焚燒車馬“指路”,燒完后徑直回走,不言不語不回頭不嬉鬧,然后拍身入家。假若母已先故,今為葬父,孝子必須于發喪前一日的晚上迎靈共祭。】
——注解:【在子夜時分,有3—4人用木盤端四碗飯和車馬仲俑,到大路上燒掉。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如今都改為“小轎車”的不少。由兒、侄“粘紙”背靈魂,因為亡者的魂魄第一站是到隸屬地城隍報到,所以要“指方向”(老家)焚燒,通常為男燒馬、女燒牛),現在基本焚燒以車和馬牛為代表物(大多用于下葬和圓墳)】。
——燒車馬牛儀式:主事(總理或總管)人:“地上畫個圓圈是入口,咱們通通氣,說說話。為了讓您老人家朝西方大路走順、走好,我們燒頭紙牛,讓牛多喝些臟水,把生前的種種煩惱怨氣洗掉;仲俑(紙人)呀,你要把車趕(攆)好,×××(死者姓名)在車上坐穩坐好,順著大道往前走,莫回頭!一路上,順則安身,難就使錢,碰上攔路者,馬夫(仲俑帶糧票)出面。”
22、火化當日早晨要盡早備好早餐,主要是家人、幫忙人員、司機的早餐。再次檢查落實需要攜帶的各類物品。
23、別靈(辭靈)后需要撤靈,物品攜帶:供品一式兩份、香(香爐)蠟;打狗棒餅單放裝袋;喪盆紙灰要打包留用(入土為安時壽材底部墊用)。
——注解:在 辭靈,起靈前 ,吃一頓水餃,謂之“吃團圓飯”,并邊吃邊填滿“獻食罐”,由大媳婦看管起靈后抱著,最終一起捎(燒)走;打狗棒餅是在瞻仰完遺體后讓逝者手拿或掖于臂下。
24、火化當日早晨出發前,要舉行別(辭)靈儀式(收靈座)、起靈儀式(摔“吉祥盆”),由殯葬司儀主持。
讓死去的媽在天上生活的好點
燉牛肉也是可以考慮放八角的,一般燉牛肉除了放辣椒之外,也可以放一些香葉,此外,還有香葉,生抽,老抽以及花椒等調料都可以放進去的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并且夾雜著許多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尸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尸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尸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后停柩于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吊喪”或“吊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制成,按親疏關系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挽詞或挽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挽聯。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后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
葬禮以后,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并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于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挽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挽歌詩》三首。后世的挽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挽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后,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葬禮程序的實例
設某人享年81歲,男性,軍人出身,子孫滿堂。
更衣,著軍裝,穿壽鞋。身蓋黃綢,面蒙白綢巾。
衣服上的紐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帶將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結”
初步整容:五官復位,口內置金元寶或一枚硬幣。左手握一只金元寶(均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體用紅線綁好,主要是手、腳。家若有貓、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體。(以免死者靈魂被附于動物身上)運至殯儀館。
家設簡易靈堂
遺像:已事先準備好放大照片一張,購專用像框一個。置黑綢帶。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樣谷類),香爐一個,備香若干,時鮮水果、糕點舊式也供奉米飯一滿碗,上插筷子一雙,供大饅頭,等。
明燈:采購喪葬物品:黑紗、白花、白布、紅布、燒紙、瓦盆(底部有孔)、
紙活:公雞、白幡、紙馬(女用紙牛)、別墅、金銀庫逝世當日晚,由家屬在瓦盆內燒紙,親友來訪亦燒。第二天,到辦理注銷戶口手續。第三天,出殯。
家屬著裝
直系晚輩血親系白孝帶,平輩戴黑紗。其他親屬戴黑紗。孫輩在白孝帶上和黑紗上縫一小塊紅布。其他來賓戴白花。
準備的物品:幾日燒的紙灰用紙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幣、一寸照片兩張。
要帶的物品:靈堂內的供奉、的死亡證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殯前,將遺像放在頭車前面,長子率眾晚輩血親跪于車前,將瓦盆舉過頭頂,說:“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將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兩次。將紙公雞置于頭車,意為“金雞引路”。長子(或長孫)上頭車,持幡。
車隊的每輛車上都貼有標志。為死者年齡。該死者為81歲,加一天歲,一地歲。則車號為83。逝者為男性則貼在車的左后側,若為女性則貼在車的右后側。
也有的地方有撒紙錢的習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為“買路錢”,也有的地方遇過橋時,將紙錢放在橋上,用石頭壓好。 靈車起頭后一般不停車,在遇紅燈前,司機算好時間,緩緩前行,在遠處等待,當信號變為綠燈時加速通過。
車至殯儀館前,將紙公雞拋出車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雞)
進入殯儀館后:
領取尸體,辦理火化手續。
在辦火化手續之前,選好骨灰盒和一小型靈位牌。靈位牌可請工作人員代寫。注意男、女的寫法:先考、先妣。尸體取出后舉行“開光”儀式。尸體從冷藏柜內取出時,長子抱頭,其他人抱身,將尸體放到停尸車上。如需要移動時,仍是長子在尸體頭部。開光前將尸體身上的紅線剪開,將燒紙灰放入紙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內,再將尸體放入紙棺。意為子女給的上路錢。
殯儀員指導孝子(長子或長孫)開光。孝子持一棉簽,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為開光。意為使其身體各功能復活。開光順序是從頭到腳,依次為頭、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腳。殯儀員說一句,孝子復述一句,然后在該部位上擦一下。例:開鼻光,聞花香;……開右手光,寫文章;開左手光,抓錢糧;開腳光,腳踏蓮花登開堂。開光辭男女略有不同。
開光時,家屬不能哭,更不能將眼淚落在尸體身上。開光后,將尸體交給工作人員化妝。
舉行悼念儀式或告別儀式。儀式前要向司儀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擬好),主要來賓的名單,將一張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給工作人員。儀式結束后,尸體火化。同時,在長子的帶領下,舉行祭奠儀式和燒東西。
將遺像和靈位版供奉好,擺上五谷和水果、糕點,共五樣(有的地方是四樣),放鮮花、白酒、香煙等。長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輩份依次上香。按先長后幼、先近后遠的順序。
燒東西。先燒紙幾張,然后將死者的衣物等燒掉,再將供品都燒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燒七時”再燒。
燒東西時,將帶來的白酒灑在衣物上,以助燃。燒完東西,葬禮結束,將白花,孝帶除去。直系親屬改帶黑紗。
除留下少數幾人外,其他人去吃喪宴。喪宴廳外備幾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從殯儀館回來的人在進入宴會廳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塊糖。
喪宴開始前,家屬列隊,殯儀員主持。主持宣布:家屬對各位親朋來參加葬禮表示感謝,給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屬代表講話。主要內容是感謝,略備薄酒,請大家享用。
喪宴進行中,主要晚輩血親要到各桌敬酒。
領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幣七枚,擺成北斗星狀。然后選大塊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應是頭蓋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張。
骨灰寄存,結束。
年初去西安洛陽走了一圈,依稀記得陪葬品是在秦以后改成陶傭,應該漢或者漢末變成燒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