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不一樣的, 高度也不一樣的, 以前去海南我們的導游說是 開光的時候是旁邊的山上的燈光去照射 使得看起來是觀音照射出來的燈光 很好看的, 這樣子照一次燈光 海南的一半地方要停電的。
觀音菩薩的法號全稱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共19個字。
法號一般是在未成就佛果以前的一種稱呼,代表與普通人的區別。釋迦牟尼佛在未成佛以前這一世就稱為釋迦牟尼,在過去世還有很多的稱呼。觀世音菩薩也是這種情況,不過我們一般還是稱呼為觀世音菩薩,也有叫慈航大士的。
傳說中的觀音菩薩顯圣復原圖
觀音菩薩圣號釋義
觀音菩薩圣號“中文”釋義:
觀世音菩薩在中文佛典的譯名有好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世音」,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中國通用的則為羅什的舊譯。唐朝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但照梵文原義,尚可譯作「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窺音」、「現音聲」、「圣觀音」等。他過去世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
觀音菩薩圣號“梵文”釋意: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觀音菩薩梵文意譯,又稱觀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等。
觀世音的名字蘊含了菩薩大慈大悲、濟世的功德和思想。據《妙法蓮華經》記載,“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觀音菩薩在中國民間信仰的地位
觀世音菩薩在佛教里代表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為阿彌陀佛上首大弟子。該菩薩頭戴七佛寶冠,說明此菩薩的在七世以前就已成佛,因慈悲為懷,特投菩薩界,以教化眾生。
在中國,觀音菩薩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起被稱為四大菩薩。觀音菩薩在佛教諸菩薩中,位居各大菩薩之首,是我國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薩,擁有的信徒最多,影響最大。
塵封七十七年的觀音菩薩顯圣圖
在人們心中,觀音菩薩一直是擁有著大智大慧,大慈大悲,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普度眾生,給人無限希望的大菩薩,因此觀音一直受到人們的景仰。
正因觀音菩薩“悲能拔苦,慈能與樂”、“聞聲救苦”的度世情懷,在中國民間,許多廟宇里都供奉著觀音菩薩,這體現了觀音文化在中國民間的繁盛,以及人們所寄托的無限希望。
普陀山南海觀音開光圣典視頻截圖
觀音菩薩女性面貌的中國民間傳說
大家都知道,觀音菩薩善于變幻,可變天神地鬼,亦可化作女人相貌。而在中國的寺院里,觀音菩薩也基本都是以女性面貌的化身形象出現。這種情況,除了觀音菩薩有著三十三應身變化之外,也與民間傳說有關。
民間傳說的觀音畫像
在中國民間傳說里,觀音原是男性的仙人,法號“慈航大士”,因化身道姑救一產婦染污穢無法復原,后感動上天,玉皇大帝命其掌管人間百姓、皈依正果之責。
而另一種觀點認為,觀世音菩薩由于接受各種不同的信徒的請求,所以呈現出各種形象,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來。后世的女性形象也可能與觀音菩薩能夠“送子”有關,并且被認為是大慈大悲的化身。
觀音菩薩的中國女性化身形象
因此,觀音菩薩在中國的女性化身形象,應原有的佛經“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外,再加上中國民間文化需求,而最終演變為女身形象的大菩薩完全合乎情理。既符合佛經,也符合中國民間文化和大眾美好的期望需求。
引言
佛教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教派,最早發源于四大文明古國的印度,而傳入中國的時間歷史學家有兩個說法,一種是根據當時已經發掘的文獻資料提出東漢明帝,而另一種說法是秦朝,因為在太史公編撰的著作中有明確記載“禁不得祠”,而不得是梵語佛陀的音譯,所以他們認為不得祠正是佛寺的意思。究竟如何,我們也不做深究,等到考古學家完全證實的時候我們自然也就知道了。
提起佛教我們會想到西游記中的很多人,佛祖、十八羅漢、各路菩薩等等,而佛教因其特殊的理念,也吸引了眾多的信徒,在我國有著很多的佛教信徒和佛教建筑。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位于三亞的建筑“南海觀音像”,南海觀音像的修建從1999年開始,用了整整6年的時間,該建筑才正式完工。據資料顯示,南海觀音像高108米,比美國著名人像建筑自由女神像還要高一截,另外,整個菩薩像共有三面,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雕像。
過去我們常說南海觀音,其實觀音菩薩的道場是我國東部普陀山,在現在看來應該叫東海而不是南海,難道是古人說錯了嗎?其實不然,在我國古代,現在的廣西、廣東、海南等地方被稱之為百越之地,古代中國人口集中活動范圍是長江和黃河流域,也就是說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普陀山應該是當時的南邊,又因為靠近大海,所以叫做南海。而隨著國土面積的擴大,南海觀音像的建造,真正地將觀音所在的南海之名坐實。
高達108米的南海觀音像,完全采用了鈦合金材料打造,這也就是為什么消耗的財力會如此巨大。觀音像共有三面,每一面都是人們熟悉的觀音形象——一體化三尊,一面手持蓮花、一面手持經書、一面手持佛珠,雕像腳下由四層蓮花寶座層疊,每層都正好是27朵蓮花花瓣,共計108朵花瓣,蓮花之下便是金剛寶座,寶座內部為圓通寶殿,整個金剛寶座距離陸地280米,設計師設計了普濟橋來貫通兩側。值得一提的是,108在佛教文化中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108種煩惱、108尊佛的功德、108種無量三昧,南海觀音的設計中無一不體現出佛教文化。
南海觀音像的建造不僅僅耗時非常久,耗資也是非常巨大的,整個工期下來,總共耗費了8億元人民幣,然而在當時那個物價水平的中國,8億的購買力是非常巨大的。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不花這么多錢來建造一些更有實際意義的建筑,畢竟在很多人眼里,南海觀音像只是一個精神方面的建筑,實際的作用并不大。所以就有人會說,建造南海觀音像是在浪費人力財力。
但是社會總是在發展和進步的,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飛躍,中國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已經實現了基本的溫飽問題,對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比以前更豐富,旅游就成了很多人的選擇,而南海觀音像因為其宏偉,壯觀,吸引了眾多的游客。也是到這時,那些先前質疑的人才明白其意義所在,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旅游價值,觀賞價值等等都是無可估量的,三亞也因為南海觀音像,獲得了很多的旅游收入。而隨著旅游人數的增多,整個海南其他方面的經濟也得到了增長,人們的收入也變得更加多元化。
從被質疑鋪張浪費到好評如潮,南海觀音像一直都沒有變過,變化的是人類社會,是社會進步的體現。生活艱難的人們只看得到那些對改善生活有幫助的東西,生活富足的人才能看到更高層次的東西,或者說,為了生活奔波的人也能看到,但是他們會顧及自己的錢包。在發達國家,很多人的生活非常愜意,在教堂祈禱,去海灘吹風,去埃菲爾鐵塔感受建筑之美,而這一切都與一句古話不謀而合“飽暖思淫欲”,因為我們吃飽了,才會去想除了基本生活之外的事情。
總結
物質世界的進步,精神世界的多元化,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高于自由女神像的南海觀音像,還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化帶給我們的浸染。看到南海觀音像,我們也許會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絲敬畏,但是這都源于文化特有的魅力,無形之中吸引著我們。四面環海的南海觀音像,既是我們國家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也是國力強盛的實質表現,四大文明古國中,為什么只有中國一直存在,那是因為華夏文化極強的包容性。
佛教文化之所以能被很多人所接受并喜歡,在我看來是因為信仰,信仰就像是希望,我們相信明天會更好,所以今天的我們會滿懷期待,如果一個人沒有希望的活著,那他也就僅僅是活著而已。人的信仰有很多種,但殊途同歸,所有的信仰都是為了讓人能夠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國家變得更好,社會變得更好。
南海觀音在海南省的南山寺。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自選址。南山海上觀音像項目從一九九五年開始籌備。 一九九九年獲審定通過并于同年破土動工。 海上觀音圣像2007年4月24日,兩年前的4月24日海南三亞南山海上觀音像舉行了開光大典,總投資達八億元。
三面觀音為一體的三尊造型佛像:
正面觀音手持經篋,右面觀音手持蓮花,左面觀音手持念珠,依次象征智慧、平安、仁慈。每一尊法相蘊含一種大智能及感應功能、能增福添慧、保佑平安。
正面的手持經篋觀音,體現觀音的般若德即智慧德性。經篋代表六百卷般若經,表示觀音“白度度人,智悲雙運”,既能自利、觀理事無礙之境而了達自在,又有利他,觀一切眾生之機而化度自在,以般若啟眾生智慧。
左面的手持念珠觀音,體現觀音的解脫德,即徹底擺脫無明煩惱和種種束縛,達到大自由大自在的境界,表現“眾生念佛,佛念眾生”同等同體的慈悲精神。
右面的手持蓮花觀音,體現觀音的法身德。觀音是密宋蓮花部的本尊,蓮花是觀音的三味耶形,喻“常樂我凈”四德;是佛門中的圣花,象征眾生的肉團心,蓮體清凈,出淤泥而不染,根莖通心,象征“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總體表示觀音的清凈和六根圓通。
你關心的是送子觀音吧?
我已經回答了你的那一個問題了.關于去普陀山的問題,我找了一則資料,里面說“在惠濟寺觀音堂觀音佛像的背后,有一尊身批紅袍的白玉送子觀音,是全普陀山最靈的,據說百求百應(至少我家如此)”,請您參考啊!
(一) 總論
最近總是看見很多人在詢問普陀山的旅游信息,或者在做打算去普陀山游玩,所以我想,作為一個每年都去一到兩次的熟客,我有寫些什么的東西的必要,從我的角度介紹一下普陀山相關的知識和經驗。
說句實話,我一直認為普陀山并不是最佳的旅游目的地。因為普陀山山不奇,水不透,一眼望去一片土黃色的大海,實在沒啥意思。而且,山門門票居然比黃山門票還貴,這也是我一直想不通的地方。再說吃海鮮吧,普陀山卻又不及沈家門、嵊泗的新鮮和便宜。所以,為什么一定要玩普陀山呢? 我比較詫異的。
其實,普陀山是作為觀音的道場而出名的,原本也是一個清凈秀美的地方(我最早去的時候,海水還是略有碧藍,山間寺廟的配合也挺有意思),只是現在游玩的人多了,地方也就嘈雜了起來,寺廟也越修越大,越修越多,反而沒有了原來的別致。至于民風,就更啥可說的了。其實,普陀山應該是佛門香客趨之若騖的地方,她更應該推行的,是禮佛之旅,而非游玩之旅,或者吃喝之旅。
下面,我就從我這邊的幾個角度來介紹一下吧。
(二) 時機
去普陀山最好的季節,應該是5-10月之間。但同樣的,這些時間屬于旅游旺季,人多物貴,住宿和餐飲都比較麻煩,價格也都比較難談。
一般我去普陀山禮佛,會選擇在12月、1月這個時候。這是一個很淡的淡季,人也少,交通也方便,東西也都很便宜。只是這個時候,有時可能有大風,輪船快艇可能停航,那就得走汽車這條線路了。
另外提醒: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都會有大型的觀音道場活動(觀音生日,觀音得道日),春節前后、清明前后也都是燒香的高峰,非專業人士不建議選擇在這些時候去普陀山。要不然,那可是住的地方都沒有了。
(三) 交通
從上海去普陀山,有很多很多條線路,我所開發出來的,有如下幾條。
1. 大船。去普陀山的大船每天都有,一般都是晚上8點開,次日早上7點30分到普陀山。單日開錦屏號,每月2日、4日開法雨號,其他雙日開洛伽山號。這些大船都要到吳淞碼頭上船,但購票可以在金陵東路1號,提前三天賣票,但即使提前也比較難買到實惠的艙位。選擇坐大船要注意天氣,因為遇到大風的話,船會停航的。
2. 快艇。快艇似乎都是在金陵東路1號賣票的。據說聯網賣船票的地方也能買,但實際上網點還是不多的。買了快艇票的,似乎可以在東昌路輪渡站做免費的汽車去蘆潮港,然后在那里登船。沒有買票的,也可以花10塊錢進去,在碼頭買當場票。快艇一般2個小時就到了,但非常顛簸,10個人上去,通常有9個會臉色慘白,還有8個是要吐的。快艇一般12點左右到達。
3. 汽車。汽車相對比較慢,因為還要走車渡。上海市旅游集散中心和徐家匯交通大宇每天都有班車直發沈家門,行程約6個小時,然后可以在沈家門的半升洞碼頭,做15分鐘的快艇擺渡過去普陀山。有的時候,忽然遇上大風,輪船停航,吳淞碼頭也會有拉客的大客車,直發沈家門,不過是走通宵,價格也就只能由得他們宰了。
回程或者要從寧波過去,也是大致如此,具體就不多說了。
(四) 路線和寺廟
一般來說,普陀山安排一個兩天的行程就足夠了。
山上的主要交通轉換點有五個。 碼頭一個,紫竹林一個,普濟寺一個,法雨寺一個,索道一個。其實,原來可以直接開車到山頂的惠濟寺的,但因為修了索道,所以把路封了,讓所有人都必須坐索道才能上去。不然,就只能用走的。另外,還有專門的車去梵音洞,或者換船去洛伽山(據說是新開的,我沒有去過,只是聽說。)。
主要的線路有三條。
一條是沿海一線,以紫竹林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觀音跳和南海觀音為一組。其中南海觀音為97年新造的,面海而立,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見。觀音跳一直都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原來那塊大石頭還能爬上去,讓你比畫一下自己和觀音的腳印,可惜現在已經不行了,爬上去的臺階被去除了了,估計是認為不安全。不肯去觀音院原來在潮音洞上的,是一個小小的黃色的廟,香火非常非常旺,許愿也非常非常靈。重新改建以后,那個廟雖然大了些許,但感覺以不如從前,香火也淡了很多。
一條是上山下山的一線,主要是從惠濟寺、天燈、海天佛國石到法雨寺一路。惠濟寺是最高的寺院,里面有全普陀山最靈的送子觀音。就是在惠濟寺觀音堂觀音佛像的背后,有一尊身批紅袍的白玉送子觀音,是全普陀山最靈的,據說百求百應(至少我家如此)。惠濟寺角落有一個地藏王菩薩的堂,里面有口大鐘,必須跪下禮拜才能看到,據說也很靈。法雨寺是普陀山最大,最富有的寺廟,一層一層的有六層之多。不過最上面的一層是方丈室,一般不對外開放。但如果你去的巧,或許有些管理員會帶你去方丈室轉轉,讓你拜一下方丈用的法器,也很不錯。當然,你要和管理員“結善緣”的。(“結善緣”一般從20到50,100不等,看個人的能力和態度了。)
http://www.babariji.com/bbs/viewtopic.php?TopicID=145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漢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神像回國,途經蓮花洋遇風濤,以為觀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稱“不肯去觀音”。五代梁朝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觀音院。宋元豐三年(1080年)朝廷賜銀,改建為寶陀觀音寺。從此香火興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欽定為觀音道場,并根據佛經“補怛洛迦”,更山名為普陀洛迦山,亦稱補陀洛迦山。明朝時,把蓮花洋南的一小島稱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兩個山名。
而觀音在古天竺就稱南海觀音,相傳是因為:一、觀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屬南亞,加上觀音所在的補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稱南海觀音;二、“南海”與“南無”所似,唐代著名文學家王勃的《觀音大士贊》曰:”南海海深幽絕處,碧紺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于彼住。”王勃卒于676年,就算此《贊》作于676年,亦比“不肯去觀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見,不是因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稱南海觀音的,恰好相反,是因為南海觀音,才把普陀山改稱為南海普陀山的。
南海普陀山之稱,是佛門對外交往的需要,是元初由普陀山和尚如智和一山提出的。
據《續資通鑒》記載:元初,中斷了中日邦交。后來,根據刑部尚書崔之疏,決定與日本通好。考慮到日本信佛教,普陀山有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觀音”的這層關系,朝廷先后兩次派普陀山和尚出使日本。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正月,朝廷派王積翁出使日本,并命普陀僧如智同往。當時,如智提出:觀音應沿用古天竺的名號,稱南海觀音,普陀山既然是觀音道場,亦應改稱南海普陀山。后因王積翁被醉酒的部下所殺,出使未成。
大德三年(1299年)三月,元成宗下詔曰:“命普陀高僧一山出使日本。”當時,一山有兩個頭銜:一是江浙釋教總統;二是敕封為妙慈弘濟大師。一山認為,既然朝廷看重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觀音”的關系,就應該告訴日本人,留不肯去觀音處已是觀音道場,日本人一定會感到鼓舞。但普陀山這個山名與菩薩名號貼得不緊,外國人不易理解,應該根據南海觀音的名號,改稱南海普陀山。
一山是以南海普陀山住持的身份去日本的,由于他宣傳了不肯去觀音和觀音道場的來歷,受到日本和佛教界的敬重,日本天皇把他請到京都南禪寺傳經說法。一山留日本19年,創了“一山派”禪學。一山病故后,日本天皇親題其像,贊曰:“宋地萬人杰,本朝一國師。”并在南禪寺為他建塔、祠。一山的這次出使日本,不僅為恢復元初中斷的中日邦交立了大功,而且把南海普陀山之名傳遍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