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 絕對的巧合,從去普陀島的船上,電視機就不斷的宣傳。
這哪能是真的啊。
2005年四月二十四日(農歷三月十六)早上八點三十分,南山海上觀音像舉行開光大典,由來自海岸四地的一百零八位高僧大德為觀音像開光。
在遙遠的兒時記憶里,母親帶我來過一次普陀山,對年幼的我來說,印象最深的就是普陀的海和山了,那么純凈,那么壯觀。長大了賺錢后,母親常常跟我絮叨:賺到錢一定要去一次普陀山還愿,不求富貴榮華只求家庭美滿,觀音菩薩什么都看的到。
普陀山
普濟寺求姻緣
普濟寺求姻緣非常靈驗。
據說,在普濟寺大殿最大的觀音像那里告訴菩薩自己叫什么名字,出生地點和時間,然后告訴觀音自己的心愿。回去后幾個月內,便會夢想成真!
掛滿“愿望”的普陀山古樟樹
不肯去觀音
在普濟寺還有一尊特別的觀音,不肯去觀音。可以說就是因為這尊靈驗的觀音像,普陀山才一直被人們譽為觀音道場。
相傳,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僧人惠萼來中國留學,在朝拜五臺山時得觀音圣像一尊。他準備從明州乘船回國,駛近普陀山東邊的新羅礁時,突然海上出現數百朵鐵蓮花,擋住船的去路,雖經多方努力,鐵蓮花頂住船只,行駛不得。惠萼和尚領會觀音不肯離開中國,于是說:“使中國眾生無緣見佛,當以所向建立精舍”。惠萼遂舍船登岸,于此留觀音像造寺。
“不肯去觀音”的典故
后因《華嚴經》有善財參觀音于普陀洛伽之說,遂稱為“普陀”。從此,普陀山成為供奉觀音的道場,俗稱“南海”。
不肯去觀音院
頂佛需登佛頂山
在普陀登佛頂山的路上,你經常能看到那些有心誠的善男善女們,他們帶著護膝沿著山路拾級而上、向著佛祖的方向三步九叩,不虛移一步,不妄語一言,最終拜進大殿,功德圓滿。看著他們平靜卻堅定的眼神,不由得驚嘆信仰的心靈力量!
三步九叩拜進大殿
慧濟寺百子堂求子
慧濟禪寺,位于佛頂山之上,總有世外桃源的感覺。百子堂送子樓的送子觀音是求觀音賜子的最佳之地。早在清康熙“柏子庵”時期,該庵堂觀音送子“有求必應”的靈驗事例就數不勝數。
慧濟寺
張杰與謝娜婚后,曾經被媒體拍到獨自在百子堂求香的照片。不過如果是求子,夫妻二人同去才更有效哦!
慧濟寺
法雨禪寺求平安
普陀山另一個著名的寺廟是法雨禪寺,是國內排名第二的寺廟,與普濟寺及佛頂山上的慧濟寺并稱普陀山三寺。寺內“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還是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時留下的。
法雨禪寺全貌
南海觀音
聽當地的村民說,在97年南海觀音開光的時候,天空烏云密布。而當妙善大和尚說,開光典禮正式開始的時候,天空頓時開了一個洞,從洞里散出一道金光,金光正好照在南海觀音的身上。
如此天氣奇觀真的很難用科學的道理解釋清楚。電視臺也拍到了當時的場景;還聽說有在場有佛緣的人,甚至看到了空中觀音顯圣。真的是奇妙不可思議的事情。
南海觀音
普陀山拜佛頗多講究
正確的上香姿勢:在雙手將香舉到眉毛的高度,雙手大拇指按住香的尾端,香尾端對準自己的眉心。
香的頂端對準佛像,保持這個姿勢,心中默念:
(1)自己問候的這位佛菩薩的名號。比如“?o大悲觀世音菩薩”,對佛菩薩行注目禮或默念上香偈:“愿此香云,普遍十方,供養三寶,護法龍天,普薰眾生,同入佛智”(*這個是專業的上香方式,比較適合在寺里工作的人使用)
(2)把香插到香爐中,再返回佛前,于佛兩邊的拜墊跪下,合掌向佛訴說心中要說的話,然后三拜,起身問訊,再離開。專業佛寺工作人員則可在念完上香偈后持香離開,把香插在指定的地方;如出食臺,往生殿等。
其他講究
1、請香:在別的地方買東西可以稱做買,但到了寺院買香請稱做“請”;香代表“戒,定,慧”,燒香供佛,意味著發愿“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因此,一般上香最多三支。
2、香火:去專用的點香處點燃香火,可別去插香的地方取火,也不要圖方便用自己的打火機點火;
3、左右:請用左手請香火,佛教認為左手是最干凈的,然后,恭恭敬敬的用右手插在香爐中;
4、大門:無論是哪個寺、哪個庵,你都不可以從正門進去的。那是給出家人走的;
5、墊子:選擇磕頭的墊子,也千萬別認為正中間的一定是最好的,那也是為出家人準備的;
6、手心:磕拜的時候,手心得向上,那是對佛祖的尊敬。手心向下是拜祖先的;
7、許愿:通常你要記得告訴佛祖你叫什么,家住何處,有何事相求,事成后何處還愿;大多數信士不管來到哪個殿前直接就磕頭許愿,實不知佛菩薩有求必應,有求才有應。如果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求的是哪位佛菩薩那么佛菩薩怎么應呢?所以當自己跪拜時請先了解佛菩薩名號;
8、還愿:只要心誠則靈。不過如果你每逢寺院即燒香許愿,一旦靈驗后,忘了還愿,那可不是什么太好的事。建議你可以四處燒香拜佛,以示敬意。但許愿的話,選一兩位佛祖就可以了。
觀音菩薩是專管平安、求子、姻緣的菩薩。這些都是泉州人一輩子都在經營、追尋的事情。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漢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神像回國,途經蓮花洋遇風濤,以為觀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稱“不肯去觀音”。五代梁朝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觀音院。宋元豐三年(1080年)朝廷賜銀,改建為寶陀觀音寺。從此香火興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欽定為觀音道場,并根據佛經“補怛洛迦”,更山名為普陀洛迦山,亦稱補陀洛迦山。明朝時,把蓮花洋南的一小島稱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兩個山名。
而觀音在古天竺就稱南海觀音,相傳是因為:一、觀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屬南亞,加上觀音所在的補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稱南海觀音;二、“南海”與“南無”所似,唐代著名文學家王勃的《觀音大士贊》曰:”南海海深幽絕處,碧紺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于彼住。”王勃卒于676年,就算此《贊》作于676年,亦比“不肯去觀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見,不是因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稱南海觀音的,恰好相反,是因為南海觀音,才把普陀山改稱為南海普陀山的。
南海普陀山之稱,是佛門對外交往的需要,是元初由普陀山和尚如智和一山提出的。
據《續資通鑒》記載:元初,中斷了中日邦交。后來,根據刑部尚書崔之疏,決定與日本通好。考慮到日本信佛教,普陀山有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觀音”的這層關系,朝廷先后兩次派普陀山和尚出使日本。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正月,朝廷派王積翁出使日本,并命普陀僧如智同往。當時,如智提出:觀音應沿用古天竺的名號,稱南海觀音,普陀山既然是觀音道場,亦應改稱南海普陀山。后因王積翁被醉酒的部下所殺,出使未成。
大德三年(1299年)三月,元成宗下詔曰:“命普陀高僧一山出使日本。”當時,一山有兩個頭銜:一是江浙釋教總統;二是敕封為妙慈弘濟大師。一山認為,既然朝廷看重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觀音”的關系,就應該告訴日本人,留不肯去觀音處已是觀音道場,日本人一定會感到鼓舞。但普陀山這個山名與菩薩名號貼得不緊,外國人不易理解,應該根據南海觀音的名號,改稱南海普陀山。
一山是以南海普陀山住持的身份去日本的,由于他宣傳了不肯去觀音和觀音道場的來歷,受到日本和佛教界的敬重,日本天皇把他請到京都南禪寺傳經說法。一山留日本19年,創了“一山派”禪學。一山病故后,日本天皇親題其像,贊曰:“宋地萬人杰,本朝一國師。”并在南禪寺為他建塔、祠。一山的這次出使日本,不僅為恢復元初中斷的中日邦交立了大功,而且把南海普陀山之名傳遍了日本。
南海觀音開光那天本來是陰天,藍藍的天空見不到太陽,當主持人宣布開光儀式現在開始,與此同時蓋在南海觀音銅像上的紅布被揭開的一瞬間,突然光芒萬丈——太陽出來了,一縷陽光正射在南海觀音的頭上,照的觀音閃閃發光、金光燦爛。還有一種更神奇的說法:那天,八時十五分大會司儀宣布,“觀音菩薩銅像開光典禮開始”,奇跡瞬刻出現了,天空中顯現銀白色觀音菩薩立姿圣像,在場信眾仰天狂呼贊嘆,掌聲如雷,達數分鐘之久,許多信眾感動得淚流滿面,真是充滿法喜,不一會又見天空觀音菩薩顯跡下方,數度出現荷花般淺紅色云彩,并未移動,亦達數分鐘之久,這真是奇異。人們都說那是觀世音菩薩顯靈了,信不信由你,由當事人自己。當時,現場3000多人目睹了此奇觀。
這是網上找的描述。不過我不信靈異事件,可能是大氣原因造成的視覺巧合,加上那些信徒過分神化就讓人覺得相當靈異。
肯定是假的,世上根本就沒有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