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大興善寺開光會,西安能開光寺院

    內容導航:
  • 大興善寺佛座底下為什么會有字?
  • 祖庭的各宗祖庭
  • 陜西歷史遺跡
  • 西安有什么寺廟。是特別靈的~?
  • 密宗五方佛的密宗五方佛
  • 陜西有什么名勝古跡?
  • Q1:大興善寺佛座底下為什么會有字?

    佛臺底座一般會有卍字,寺廟名,工匠名。

    Q2:祖庭的各宗祖庭

    草堂寺位于西安市戶縣圭峰山北麓,距西安約五十公里,為三論宗祖庭,是國務院確立的漢傳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是。
    草堂寺創建于東晉末年,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現存草堂寺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后秦逍遙院內一部分。后秦國王姚興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迎請龜茲高僧鳩摩羅什來長安,住逍遙園西明閣翻譯經典,后在園內建草堂寺,供羅什居住。由于鳩摩羅什譯經場以草苫蓋頂,故得名為“草堂寺”。
    鳩摩羅什既通梵語,又嫻漢文,佛學造詣極深,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被稱為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師之一。
    唐初高僧吉藏以鳩摩羅什譯出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三部論典為依據,創立三論宗,尊鳩摩羅什為始祖。草堂寺作為鳩摩羅什的譯經道場,成為三論宗祖庭。三論宗在唐初盛極一時,并流傳日本等國。
    鳩摩羅什還在草堂寺譯出《成實論》,此論在當時也普遍宏揚,以后逐漸形成為成實宗,故草堂寺同時又是成實宗祖庭。
    唐貞元二十年(804),日本高僧最澄(767-822年)來大唐游學,在天臺山從道遂、行滿二法師習天臺教觀,歸國后在比睿山創立日本天臺宗。13世紀,日蓮(1222-1282年)在比睿山學習天臺宗,1253年專依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建立日蓮宗。這樣,日本日蓮宗信徒就把草堂寺作為其在中國的祖庭,并尊鳩摩羅什為初祖。1982年日蓮上人圓寂七百周年紀念,日本日蓮宗信徒為了表達對鳩摩羅什的敬仰和對草堂寺的向往,捐資雕塑了鳩摩羅什三藏法師坐像和修建了紀念堂。 大慈恩寺是法相宗祖庭,位于唐代長安城內晉昌坊,在今西安城東南八里處。
    大慈恩寺始建于唐貞觀二十二年(648),是唐高宗作太子時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在原隋代無漏寺廢址上所建,更名為“慈恩”。652年,玄奘為珍藏從印度帶回的大量梵本佛典,仿西域建筑形式修建五層方塔安放梵本,此即大雁塔。因寺內中外馳名的大雁塔,故寺名于今隱而不彰。1983年大慈恩寺被定為漢傳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大慈恩寺為唐代玄奘法師主持的佛教經典譯場所在地,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地位十分突出。大雁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里,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分別由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撰文,由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褚遂良書寫,字體清秀瀟灑,是唐代的兩通名碑。
    玄奘宗奉印度大乘教中瑜伽一系之說創立了法相宗,慈思寺遂成此宗祖庭。玄奘在中國五大翻譯家中,譯作最為豐富,質量高,量也最大。
    玄奘在譯傳瑜伽系學說同時,又重譯了小乘教派一切有部的《俱舍論》。此論在陳朝曾由真諦譯出,并為作疏,但到唐代已經佚失。玄奘重新譯出后,其門徒如普光、法寶等專事講求,相承不絕,自成一宗,因而俱舍宗也尊慈恩寺為祖庭。
    大慈恩寺在唐代是著名的皇家寺院,也是唐代規模最大的寺院,占當時晉昌坊半坊之地,共有十余座院落,現存寺院面積僅為當時的一個西塔院。 國清寺,坐落在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華頂山,與齊州靈巖寺(在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潤州棲霞寺(在今江蘇南京市)、荊州玉泉寺(在今湖北當陽縣),并稱天下叢林“四絕”。
    國清寺是天臺宗的發源地,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初名天臺寺,后改名國清寺。曾毀于武宗滅佛和北宋宣和二年。宋建炎二年修復,名列“五山十剎”之一。清雍正十一年下詔重建,至清末、民國時期又有增建。寺院占地2公頃余,按四條南北軸線布列六百多間古建筑,面積超過1.3萬平方米。
    寺內外古樹名木廣布,現存主要建筑是南宋時重建的隋塔、雍正年間重修的山門、彌勒殿、雨華殿和大雄寶殿等,以及建于清代中后期的西路三圣殿、羅漢堂和東二路的禪堂。西路的妙法堂和東一路的住持樓、迎塔樓建于民國時期,均保存完好。建于清早期的建筑為官式建筑,彌勒殿和雨華殿為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三圣殿、羅漢堂和禪堂是典型的南方廳堂建筑,妙法堂、住持樓和迎塔樓為中西合璧。
    國清寺在佛教發展史和中外關系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書、佛像和法器等珍貴文物。國清寺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據天臺宗創始人智顗親手所畫的樣式所建的。智顗開創天臺宗后,想建一寺廟,作為該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資金,遲遲不得動工。他在臨終遺書晉王,說:“不見寺成,瞑目為恨”。晉王楊廣(后為隋煬帝)見書后,極為感動,便派司馬王弘監造國清寺。初建的國清寺寺址在大雄寶殿后面約100米處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會昌中(約845年),原寺毀于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寺后石壁上題寫的“大中國清之寺”六個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從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間,國清寺幾度或毀于兵火,或摧于風暴,但都是屢毀屢建。每次重修,寺宇規模都有所發展,位置也越來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曠地帶。在大雄寶殿左側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壇植有老梅一株,蒼老挺拔,傳為天臺宗五祖手栽,俗稱“隋梅”。這大概是我國現存最老的一棵梅樹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數度枯萎;解放后,經過精心照料,隋梅轉青,重新綻放。 華嚴寺位于今西安城東南二十五里的樊川少陵原,為華嚴宗祖庭,漢傳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嚴寺建于唐貞觀年間,此宗以宗奉《華嚴經》而得名。創宗祖師為“華嚴五祖”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和宗密。原寺舊址有華嚴五位祖師塔(今僅存初祖杜順和尚塔和四祖清涼國師塔),故華嚴宗即以華嚴寺為祖庭。
    初祖杜順和尚隋末住終南山,宣揚《華嚴》,教化道俗。貞觀六年(632),唐太宗親自把他迎入宮內,隆禮崇敬,賜號“帝心”。相傳杜順八十四歲時在太宗的床上坐化,隨后恭送長安南郊,建塔于華嚴寺內。
    三傳至賢首法藏,吸收了玄奘新譯中的一些理論完成判教,充實了觀法,正式建成宗派,深得武周朝野賞識,被武則天尊為“賢首大師”,因而華嚴宗也被稱為“賢首宗”。賢首的理論一度為弟子慧苑曲解,以致未能很好傳播。其后四祖澄觀駐錫華嚴寺凡十年,糾正了慧苑異說,恢復了華嚴正統。澄觀生歷九朝,為七帝師,示寂之日,文宗李昂為之輟朝三日,朝廷重臣縞素臨葬。德宗、文宗都曾經封澄觀以清涼國師之號,故也有稱此宗為清涼宗。由于華嚴寺當時道場莊嚴、高僧云集、環境優美,曾經一度成為世界佛教中心。
    唐代華嚴宗思想經由華嚴寺傳播到世界各地,華嚴寺成為弘揚《華嚴經》經典教義的重地,成就了佛教界“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的無量功德;華嚴寺同時也成為弘揚華嚴宗思想的搖籃,在這里將佛教最圓滿的思想中揉和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正因為如此,華嚴寺成為華嚴宗發祥地和世界佛教界公認的華嚴宗祖庭道場。華嚴寺在完備佛教思想、促進佛教中國化進程、連接海內外佛教信徒、國際友好往來等方面具有深遠的社會價值和歷史貢獻,為世界佛教徒朝圣禮拜的圣地。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為印度僧人跋陀而建,因寺院建于少室山密林深處,遂命名為“少林寺”。跋陀是第一個來到少林寺的高僧,他在少林寺專心翻譯佛經,收徒子數百人。后來達摩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在少林寺后山五乳峰山洞內面壁九年,創立了佛教禪宗,被后人尊為禪宗初祖,少林寺也被稱為禪宗祖庭。
    跋陀在少林寺傳授小乘禪法,屬于印度傳統的止觀禪法。得法者有僧稠、慧光、道房等。其中僧稠以禪法名世,被跋陀譽為“自蔥嶺以東,禪學之最”。由于嵩山為當時北方坐禪修道中心,加上跋陀與孝文帝的特殊關系,所以跋陀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們,皆成為當時禪學的重要精英群體,對后世佛教發展影響巨大。北魏正始五年(公元508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來到少林寺,開辟譯場,共同翻譯印度世親菩薩《十地經論》,歷經三年,完成行世,有力地推動了北方禪學的發展,少林寺成為當時佛學重鎮。其間,又有南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從水路航海至中國南境,然后北渡長江進入中原,在少林寺后山一帶坐禪傳法,首倡“以心印心”的禪宗教法。達摩所傳禪法為“大乘壁觀”,得法者有慧可、僧副、道育等,并由此確立了少林寺禪宗祖庭的地位。
    隋文帝于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詔賜少林寺土地一百頃,少林寺從此成為擁有眾多農田和龐大寺產的大寺院。隋朝末年,群雄蜂起,天下大亂,擁有龐大寺產的少林寺,成為山賊攻劫的目標,“僧徒拒之,塔院被焚”。為了保護寺產,少林寺僧人組織起武裝力量與山賊及官兵作戰,少林功夫作為少林寺的武裝力量初步形成。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隋將王世充在洛陽稱帝,號“鄭國”。其侄王仁則占據少林寺屬地柏谷塢,建轅州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少林寺曇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則,奪取轅州城,歸順了秦王李世民。三年后,李世民派特使臣來少林寺宣慰,參戰僧人均受到封賞,曇宗還被封為大將軍僧,并賜給少林寺柏谷塢田地四十頃。少林寺自此以武勇聞名于世。少林僧眾習武蔚然成風,代代相傳。在唐代,少林寺為當時禪學重鎮。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達摩禪法系統的禪宗教派重要領袖法如禪師入少林寺傳教,六年后圓寂于少林寺。當時著名禪師如慧安、靈運、同光等,皆駐錫少林寺。新羅國僧慧昭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入少林寺習禪多年,公元八三零年回國建玉泉寺,圓寂后謚號“真鑒國師”。隨著達摩開創的禪宗教派興盛,特別進入宋朝以后,少林寺開始成為禪宗教派的朝圣地。為了紀念達摩,在少林寺后山達摩曾經坐禪傳法的地方,修建初祖庵。
    明朝近三百年間,是少林功夫武術水平大發展的時期。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調,參與官方的作戰活動,屢建功勛,多次受到朝廷的嘉獎,并在少林寺樹碑立坊修殿。少林功夫對少林寺僧人參戰地區(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云南等)和游方地區(河南伏牛山、四川峨眉山、云南雞足山等)的武術發生和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功夫的武術技藝,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得到了同行及全社會的普遍認同。其中流傳至今的有四部重要的武術著作:明釋洪轉《夢綠堂槍法》、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清吳殳《手臂錄》和清張孔昭《拳經拳法》。民國期間,少林寺遭受了一場人為的重大火災。一九二八年,軍閥混戰,殃及少林寺,大雄寶殿、藏經樓等重要建筑及典藏,皆被燒毀,損失慘重。
    1983年,少林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香積寺位于今西安城南三十五里的神禾原,是國務院確定的漢傳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是中國凈土宗祖庭。
    此寺建于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寺內有凈土宗二祖善導大師舍利塔。凈土宗在民間十分普及,此宗勸人念阿彌陀佛名,借彌陀愿力往生極樂國土。凈土宗由東晉時慧遠大師創于廬山,至善導才完備了一宗的宗義和行軌,使之蔚然成宗。
    善導(613-681年)是唐朝弘揚凈土宗祖師,號“蓮花第二祖”。凈土宗又稱“蓮宗”,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為主要經典,主要宣揚西方極樂世界。
    善導對中國佛教的貢獻則在于對佛法的普及。貞觀十五年(641),善導來到長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先后宣揚凈土思想三十余年。凈土宗提倡專心念佛即可往生凈土,無論貴賤賢愚皆可受其教化。善導在佛寺內,寫《彌陀經》十萬余卷,畫《凈土變相》三百余壁,用種種通俗易懂的辦法激發四眾。且能艱苦自勵,以身作則,每日長跪念佛,非至力竭不止。于是滿城并受其化,擁有徒眾成千上萬,雖屠沽之輩亦得到啟發而歸心。信徒中有人日稱佛號十萬聲,一生誦《彌陀經》多至五十萬卷。至今漢地佛教徒仍以《彌陀經》為日課,以念佛為普遍修持的法門。佛教徒相見每以“阿彌陀佛”為口頭致意語,可見凈土宗風影響的深遠。在凈土宗的歷史上善導大師提倡持名念佛的功績罕有其匹。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善導圓寂,弟子懷憚為紀念善導功德,修建了香積寺和善導大師供養塔,使香積寺成為中國佛教凈士宗正式創立後的第一個道場。高宗聽說善導大師念佛時曾經“口出佛光”,故賜善導常住之寺為光明寺,門人在神禾原建塔安其遺骨,并于塔畔構筑伽蘭。因此,香積寺被凈土宗人視為祖庭。
    公元8世紀中葉,善導闡述凈土宗理論的著述《觀無量壽經疏》傳入日本。隨後,善導及凈土宗在日本影響遂步擴大。12世紀時,日本僧人法然上人依據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創立了日本凈土宗。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遂成為日本凈土宗的根本圣典,香積寺亦成為日本凈土宗的祖庭。
    民國四大高僧,凈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師,法名圣量,別號常慚愧僧。俗姓趙,陜西省合陽縣人,遺著《印光法師文鈔》近百萬言,皈依弟子數十萬人,世推凈土宗十三祖。對于印光法師的操行,弘一法師(李叔同)極為傾倒。在1924年時,弘一法師在答復居士王心湛的信里,就曾刨白心跡說:“朽人于當代善知識中,最服膺者,唯印光法師。”弘一后拜印光為師。
    1980年5月l4曰,是善導大師逝世一千三百周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這位中日佛教凈土宗的祖師,日本日中友好凈土宗協會副總裁稻岡覺順和日中友好凈土宗協會會長武田奝彥率139人的“日本凈土宗祖跡參拜訪華團“,與中國佛教協會長趙樸初居士、副會長正果法師,以及香積寺僧侶,隆重舉行了紀念法會,并在善導供養塔前舉行了上供儀式。稻岡覺順在致詞中說:“中國是日本凈土宗的靈魂故鄉是日本人的父母之國。愿日中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就象香積寺旁的滈河與潏河兩條河流匯合一樣源遠流長。” 大興善寺
    大興善寺位于唐長安城內靖善坊,在今西安城大南門外五里處。是中國佛教密宗祖庭,被國務院確立為漢傳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大興善寺始建于晉武帝泰始二年(226),原名“遵善寺”。隋開皇二年(582),隋文帝楊堅在興建京師大興城時,同時敕令建造大興善寺作為國寺。因隋文帝在北周時原為大興郡公,故取“大興”二字和“靖善坊”的“善”字命名。重建后的大興善寺規模之大為當時長安佛寺之冠。
    大興善寺是隋朝第一所國立譯經館。著名的“開皇三大士”耶連提黎耶舍、闍那崛多、達摩笈多都相繼為譯主,開創了隋朝一代佛經翻譯。這三位從古印度遠道而來的高僧,對中國佛典翻譯做出了很大貢獻。
    唐玄宗開元初期(716—720年),印度佛教密宗傅播者“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后來到長安。在大興善寺譯出密宗經典五百多部,大興善寺成為當時長安翻譯佛經的三大譯場之一。當時印度正在流行用咒語作佛教修習方便的瑜伽密教,善無畏、金剛智開始在中國傳播密法。后玄宗李隆基在興善寺重設國立譯場,在不空的主持下,廣譯密宗要典和念誦儀軌,正式建立了中國密宗,不空從而成為中國密宗開山祖,大興善寺也因此成為密宗祖庭。
    大興善寺是隋代國寺,也是唐代國立譯場所在地。不空是中國五大翻譯家之一,主持大興善寺譯館,杖跡朝野,深受唐朝玄、肅、代幾朝的倚重。密宗是中國漢傳佛教最后一個形成的宗派。不空的弟子惠果主持青龍寺,日本僧空海入唐求法,隨惠果學得密宗法要,回國后開創了日本真言宗。1985年10月,曰本空海大師同志會為紀念空海示寂一千一百五十周年,向真言宗的發祥地——大興善寺敬獻了青銅地藏菩薩立像,高約1.70米,底座用的漢白玉徹成。10月25日,大興善寺隆重舉行了地藏菩薩像奉安開光儀式,由167人組成的日本空海大師同志會友好訪華團參加了法會。青銅地藏菩薩立像成為新時期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的新見證。
    青龍寺
    青龍寺,又名石佛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祖庭,日本佛教真言宗祖庭。1996年,青龍寺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龍寺位于西安市城東南的樂游原上。唐時為長安延興門內新昌坊。該寺建于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原名“靈感寺”。據史書記載,隋文帝是在佛寺里降生的,并且由尼姑撫到十三歲。由于隋文帝在尼寺里生活了十三年,受佛教的熏陶和影響很深。在修建大興城時,將城中的陵園(土冢)墓遷葬到郊野,為超度這些亡靈,特意在樂游原上修了寺院,取名為靈感寺。
    唐武德四年(621)寺廢。龍朔二年(662)城陽公主患病,蘇州和尚法朗誦《觀音經》祈佛保佑得愈,公主奏請復立為觀音寺,睿宗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龍寺。
    青龍寺是唐代密宗大師惠果長期駐錫之地。日本著名留學僧空海法師事惠果大師于此,后成為創立日本真言宗之初祖。著名的入唐八家,其中六家(空海、圓行、圓仁、惠運、圓珍、宗睿)皆先后在青龍寺受法。
    惠果(743-805年)俗姓馬,京兆萬年縣(今陜西長安)人。九歲時,隨不空弟子曇貞受學,后于青龍寺大佛殿前剃染,慈恩寺受戒。唐大歷元年(766年)從不空受兩部大法及傳法阿阇梨位。又從善無畏弟子玄超受胎藏法及諸尊瑜伽。故惠果之學,實兼善無畏、不空所傳之長。惠果在青龍寺東塔院設灌頂道場,時稱密宗大師。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惠果在青龍寺圓寂,門下弟子道俗千余人送葬。
    日本真言宗僧眾,飲水思源,緬懷先賢,為增進中日友誼,與西安市有關方面商談,于1982年建成“空海紀念碑”,又于1984年建“惠果空海紀念堂”。 凈業寺位于西安市長安區終南山北麓鳳凰山,距西安約35公里,是國務院確定的漢傳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凈業寺始建于隋末。唐初,道宣律師由豐德寺來此潛心著述。道宣從隋末高僧智首受具足戒,鉆研律部。后來又襄助玄奘翻譯佛典,得以吸收玄奘譯傳的新義,用大乘教義解釋《四分律》,創立了中國佛教中以研習與傳持戒律為主的一個宗派——律宗,因而凈業寺成為佛教律宗祖庭。因為道宣長住終南山,所以尊稱他所弘的《四分律》為“南山宗”,尊稱道宣為“南山律祖”。在中國古代的高僧中,道宣的個人著作最多,且大部分流傳后世。
    在中國漢傳佛教的各個宗派中,一般在傳承關系上門派都比較多,但律宗卻一直以南山道宣為正宗,法系比較單一。所以直到今天,海內外漢傳系統佛教的戒律制度和行事儀規,都以南山凈業寺所傳為圭臬。
    唐太宗時代,道宣曾經被推選參加玄奘譯場,榮膺第一綴文大德。即在玄奘將梵文經典口譯出來后,首先由道宣等連綴整理成漢文文稿,并負主要的責任。唐高宗時,曾詔令道宣集合京城僧眾在凈業寺筑壇傳戒。
    武德七年(624),道宣結廬終南,始居白泉寺、豐德寺,后得護法菩薩“彼清官村,故凈業寺,地當寶勢,道可習成”之示,遂移居凈業寺。此后四十余年,道宣律師除兩次出山,被禮請參加玄奘法師在長安弘福寺、西明寺組織的譯場外,其余時間均在凈業寺潛心禪定,研究律學。他曾因嚴持戒律、精修般舟三昧而感人天送供,天神護法。道宣律師以大乘教釋《四分律》,廣弘律學一脈,他的著述中有關《四分律》疏、鈔極多,其中《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刪繁隨機羯磨疏》、《四分律含注式戒本疏》被稱為“南山三大部”,再加上《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四分比丘尼鈔》等著作,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乾封二年(667)十月三日,道宣圓寂,葬于壇谷石室。唐高宗詔令天下寺院奉供道宣律師畫像,以為典范。并令名匠韓伯通為其塑像,在凈業寺外北峰頂上建立道宣律師舍利塔。唐穆宗曾下贊曰:“代有完人,為如來使。龍鬼歸降,天神奉侍。聲飛五天,辭驚萬里。金烏西沉,佛日東舉。稽首皈依,肇律宗主。”
    律宗在唐代傳入日本,道宣弟子弘景門下有鑒真律師,于玄宗開元年間在揚州大明寺傳戒說法。天寶元年(742),日本遣唐僧榮睿、普照來求法,請鑒真東渡入日本傳戒。鑒真六次東渡,于天寶十二年(753)終于抵達奈良。鑒真在日本筑壇傳戒,從而開創了日本律宗一脈,由此道宣也成為日本律宗祖師。 三階教又稱三階宗、第三階宗、三階佛法等,隋代僧人信行創立。因受佛教其他各宗的攻訐和朝廷禁止,在隋唐數度盛行傳播300余年后,日趨衰微,終于湮滅不傳。
    雖然法脈沒有持續流傳下來,但三階教當時的影響非常大。今西安市長安區百塔寺就是該派的祖庭,寺內還有棵隋代的銀杏樹,彌足珍貴。
    除了以上首傳祖庭之外,陜西現存的還有一些與宗派相關的重要寺院。華嚴宗的至相寺,法相宗的興教寺、玉華寺,律宗的豐德寺等,都與創宗祖師和該宗派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祖師或長期在該寺講經授徒,著述立說;或圓寂后葬于該寺,這些寺院也都屬于該派的祖庭。
    在佛法東漸的過程中,關中長期為佛教學術的一大重鎮。天臺和禪宗兩宗在關中雖然沒有明確的祖庭,但亦有不解之緣。比如天臺宗形成的中心雖在浙江天臺山,但其教理仍與關中甚有干系。天臺宗尊龍樹為始祖,而龍樹之學,初由鳩摩羅什弘傳于關中。此宗一個重要理論是“一心三觀”,它主要來源于由羅什翻譯的《大智度論》和《中論》;北齊慧文將其傳與南岳慧思,慧思結合《法華經》義旨,提出“十如是相”之說。而《法華經》“十如是”說,僅為羅什譯本所獨有;至天臺宗實際創立者智靑大師,在承繼“一心三觀”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羅什、僧肇的關河舊說,提出了“圓融三諦”的重要理論。準此,天臺宗的重要學說,實肇源于關中舊義。

    Q3:陜西歷史遺跡

    大明宮遺址,大雁塔,青龍寺
    重點文物
    陜西境內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延安革命遺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漢至宋 漢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興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墻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漢至近代 西安市
    藥王山石刻 隋至明 銅川市
    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豐鎬遺址 周 西安市長安區
    阿房宮遺址 秦 西安市
    漢長安城遺址 西漢 西安市
    大明宮遺址 唐 西安市
    黃帝陵 黃陵縣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臨潼區
    茂陵(漢武帝劉徹墓) 西漢 興平市
    霍去病墓 西漢 興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禮泉縣
    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墓) 唐 乾縣
    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墓) 唐 咸陽市
    陜西境內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西安事變舊址 1936年 西安市
    藍田猿人遺址 舊石器時代 藍田縣
    周原遺址 西周 扶風縣、岐山縣
    司馬遷墓和祠 西漢至宋 韓城市
    陜西境內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瓦窯堡革命舊址 1935年 子長縣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 1937-1946年 陜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縣
    鐘山石窟 北宋 子長縣
    昭仁寺大殿 唐 長武縣
    西岳廟 明至清 華陰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遺址 東周 鳳翔縣
    秦咸陽城遺址 戰國至秦 咸陽市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 唐至元 銅川市
    長陵 西漢 咸陽市
    杜陵 西漢 西安市長安區
    橋陵 唐 蒲城縣
    扶托村 商周 西安市戶縣
    陜西境內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姜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臨潼區
    鄭國渠首遺址 戰國 涇陽縣
    魏長城遺址 戰國 華陰市、大荔縣 、韓城市
    統萬城遺址 十六國 陜西省靖邊縣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包括青龍寺遺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隋、唐 麟游縣
    灞橋遺址 隋-元 西安市
    華清宮遺址 唐 西安市臨潼區
    武侯墓 三國 勉縣
    泰陵 隋 咸陽市
    永陵 西魏 富平縣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縣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縣
    西安鐘樓、鼓樓 明 西安市
    水陸庵 明 藍田縣
    延一井舊址 清 延長縣
    陜西境內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甜水溝遺址 舊石器時代 大荔縣
    花石浪遺址 舊石器時代 洛南縣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縣
    康家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老牛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商 西安市
    櫟陽城遺址 戰國至漢 西安市
    京師倉遺址 西漢 華陰市
    良周遺址 秦、漢 澄城縣
    東渭橋遺址 唐 高陵縣
    玉華宮遺址 唐 銅川市
    西漢帝陵 西漢 咸陽市、西安市
    唐代帝陵 唐 富平縣、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
    三原城隍廟 明 三原縣
    鳩摩羅什舍利塔 唐 戶縣
    公輸堂 明 戶縣
    倉頡墓與廟 明、清 白水縣
    泰塔 北宋 旬邑縣
    香積寺善導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隍廟 明、清 西安市
    白云山廟 明、清 佳縣
    八云塔 唐 周至縣
    涇陽崇文塔 明 涇陽縣
    彬縣開元寺塔 北宋 彬縣
    韓城普照寺 元 韓城市
    韓城文廟 明 韓城市
    韓城城隍廟 明 韓城市
    黨家村古建筑群 明、清 韓城市
    耀縣文廟 明 銅川市耀州區
    澄城城隍廟神樓 明 澄城縣
    鎮北臺 明 榆林市
    重陽宮祖庵碑林 元至清 戶縣
    慈善寺石窟 隋、唐 麟游縣
    洛川會議舊址 1937年 洛川縣
    楊家溝革命舊址 1947~1948年 米脂縣
    陜西境內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龍崗寺遺址 舊石器時代至漢 南鄭縣
    石峁遺址 新石器時代 神木縣
    石摞摞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 佳縣
    李家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鄉縣
    北首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寶雞市
    東龍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漢 商洛市
    橫陣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陰市
    李家崖城址 商至周 清澗縣
    梁帶村遺址 周 韓城市
    楊家村遺址 周 眉縣
    法門寺遺址 南北朝至清 扶風縣
    麟州故城 唐至明 神木縣
    秦東陵 秦 西安市
    張騫墓 漢 城固縣
    明秦王墓 明 西安市
    蔡倫墓和祠 清 洋縣
    精進寺塔 唐至宋 澄城縣
    長安圣壽寺塔 唐 西安市
    長安華嚴寺塔 唐 西安市
    百良壽圣寺塔 唐 合陽縣
    昭慧塔 唐 高陵縣
    開明寺塔 唐 洋縣
    大秦寺塔 宋 周至縣
    太平寺塔 宋 岐山縣
    武陵寺塔 宋 永壽縣
    神德寺塔 宋 銅川市
    法王廟 宋至清 韓城市
    北營廟 元 韓城市
    五門堰 元 城固縣
    吳堡石城 明至清 吳堡縣
    周公廟 明至清 岐山縣
    榆林衛城 明至清 榆林市
    張良廟 明至清 留壩縣
    扶風城隍廟 明至清 扶風縣
    玉皇后土廟 明至清 韓城市
    玄武廟青石殿 明 合陽縣
    慶安寺塔 明 渭南市
    咸陽文廟 明 咸陽市
    盤龍山古建筑群 明 米脂縣
    姜氏莊園 清 米脂縣
    豐圖義倉 清 大荔縣
    靈巖寺摩崖 漢至民國 略陽縣
    石泓寺石窟 隋至明 富縣
    楊珣碑 唐 扶風縣
    萬安禪院石窟 宋 黃陵縣
    易俗社劇場 民國 西安市
    渭華起義舊址 1927年 華縣
    吳旗革命舊址 1935年 吳起縣
    保安革命舊址 1936年~1937年 志丹縣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西安、延安、韓城、榆林、漢中、咸陽。

    Q4:西安有什么寺廟。是特別靈的~?

    小寨的大興善寺,還有云居寺,位于玉祥門內蓮湖路南側,以及南鐵爐廟村北的樂游原上的青龍寺都不錯,香火旺盛。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Q5:密宗五方佛的密宗五方佛

    在佛教密宗里,供奉的主尊佛是五方佛。
    五方佛又稱五智佛、五智如來。
    五方五佛是佛教密宗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祗分別是:中央毗盧遮那佛即釋迦牟尼法身大日如來佛祖,兩旁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
    密宗佛教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一說三國黃龍二年(230年)開始傳入中國,奉祀五方五佛的寺院叫“漢傳密宗寺院”簡稱“漢密”或“唐密”, 盛行于北魏初年(386年)到唐朝武宗皇帝會昌五年(845年)。因為密宗佛教倡導俗家修行到南朝梁武帝時期(502—557年)梁武帝沉迷佛教修行,在全國修建大量官方佛寺,密宗佛教開始成為皇家寺院和官方寺院修行的佛教宗派。
    佛教官寺最早出現在南北朝一直延續到到唐朝武宗皇帝會昌五年(845年)。唐朝會昌以前每個縣都有一座到兩座官寺(和尚寺和尼姑寺),會昌年間中國佛教達到最鼎盛時期,全國寺院多達五千多座,僧侶七十多萬,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財產,僧侶并可免除兵役和勞役,嚴重影響唐朝經濟,會昌五年武宗皇帝聽信道士趙歸真讒言,下旨拆毀全國所有佛像,寺院改成驛館和酒樓,僧侶充當勞役,史稱“會昌法難”或稱“武宗毀佛”奉祀五方五佛的寺院都屬于官寺,在這次劫難中幾乎在中國大地消失,保存下來屈指可數,目前全國除西藏外(當時西藏叫吐蕃國),僅存十多座供奉五方五佛的官寺,分別是:北京法源寺、河北趙縣柏林禪寺、南京瓦官寺、遼寧朝陽五佛寺,福建泉州開元寺、漳州龍溪古縣城下半林鸛林寺,山西大同華嚴寺、善化寺、石窟寺、圓通寺、慈云寺。這些寺院保存下來的五方五佛也不是唐朝時期的造像有歷史記載的比如:山西大同華嚴寺中央三尊造于明·宣德年間,屬木雕,其余兩尊造于宣德、景泰年間,屬泥塑。泉州開元寺中間大日如來是唐朝造像,其他四尊是五代時期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漳州下半林鸛林寺五方五佛,南明永歷六年毀于兵燹,后來重新塑像于僧伽殿文革又被毀95年新塑的。因為五方五佛的至高地位近年來大陸有多座寺廟重塑開光了五方五佛:2003年11月嵩山少林寺,2011年5月西安大興善寺,年10月上海西林禪寺等!唐高宗時期佛教官寺開始由皇帝統一命名和管理,唐朝有歷史記載的皇帝命名官寺有四次: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官寺被統一命名為景星寺、天授元年(690年)命名為大云寺、天授二年(691年)命名為龍興寺、最后是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命名為開元寺,官寺皇帝命名只是封號,每座官寺還有自己的寺名,比如泉州開元寺全稱:“敕大開元萬壽禪寺”、廣東潮州開元寺全稱:“敕大開元鎮國禪寺”,人們就習慣稱開元寺,這就是全國各地有很多開元寺、龍興寺、大云寺的原因。官寺奉祀的五方五佛是佛教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祗 ,武宗毀佛后第二年就病死,宣宗登基后又提倡復興佛教,但因和經濟原因奉祀五方佛的官寺沒有得到朝廷的復興,民間復興的佛教寺院都是奉祀“西天三佛”或“一佛二尊者”也稱“一佛兩菩薩”的民寺,后來僧侶就把代表至高無上的“五方五佛”雕刻在帽子上,俗稱“五佛冠”,民間雅稱“唐僧帽”,并只有方丈、主持或得道高僧才能佩戴。唐朝白居易(772-846年)和杜牧(803-852年)都是唐朝大詩人他們的兩首名詩《閑吟》和《江南春》都寫出了“武宗毀佛”后當時中國佛教的衰敗!閑吟唐 白居易留司老賓客,春盡興如何。官寺行香少,僧房寄宿多。閑傾一盞酒,醉聽兩聲歌。憶得陶潛語,羲皇無以過。江南春唐 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Q6:陜西有什么名勝古跡?

    1·西安兵馬俑 2·臨潼秦始皇陵 3·西安華清池 4·西安驪山 5·大小雁塔 6·鐘樓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觀音菩薩靈簽第8簽
    下一篇:下一篇:屬馬的今年應該多少歲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