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朝代五行屬性——
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秦水德,西漢土德,東漢土德,三國木德(以曹魏為主),西晉金德,東晉金德,隋火德,唐水德,五代土德,宋木德,元金德,明火德,清水德,民國土德。
希望能幫到你
五行學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它閃爍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是古人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至今,它仍然是中醫、武術、氣功和一些傳統文化的理論基礎。用它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更替,可以清楚地看出各朝代更替的內在關系和遵循的規律,同時,也可以為研究中國歷史探索一種新的方法。一 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指用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屬性來代表和歸類自然界各種事物的屬性,并以五行之間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來論述和推演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動變化規律的一種學說。其實質是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比象取類,抽象地概括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質,并認為自然界所有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基本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物質的,因此,無論是自然界各種物質的生長死亡,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都可以用五行學說的理論去對應分析,尋其規律。1、 五行的生克關系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反生、反克等關系。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和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不能滋長;沒有克,事物就沒有約束,無法維持其正常的諧調關系。歷史上各集團間的緊密合作,其五行往往有一種相生的關系,如三國時蜀漢與東吳的聯合,即是蜀漢之水生東吳之木;各集團間的暴力對抗,其五行往往是一種相克的關系,如北宋末年兩支起義軍領袖宋江和方臘,宋江投降了朝廷并幫朝廷打方臘,宋江的軍隊名號為宋,五行為木,方臘起義軍的名號為方,五行為土(方指四方,具土之性),兩者五行關系是“宋木”克“方土”。 反生是指相生關系的兩種五行,其中被生之五行很弱,而生之五行很強,結果相生太過,被生之五行不但不能接受生輔,反而受到克制和約束。例如水是生木的,但是水過多反而會制約木,猶如過多的水去澆灌一棵小樹,其結果必然是“水多木漂”,小樹被淹死。反克是指相克關系的兩種五行,其中被克的五行很強,而克它五行很弱,克它的五行無法制約被克之五行,反而被其克制。水是克火的,但是如果火勢很盛,而水很微弱,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會被火蒸發,以至干涸。反生和反克是五行相生相克的特殊形式,是事物之間失去正常依附或制約關系的表現。例如楚漢相爭,楚的五行屬木,漢的五行屬水,本來“漢水”是生“楚木”的,這從劉邦早期幫助項羽攻破秦國可以得到印證。但是,當“漢水”相對強大而“楚木”相對弱小時,水不但不去生木,反而會克制木。所以,“漢水”劉邦再加上一條烏江的水,就反生了“楚木”項羽。再如大夏(史稱西夏)五行為火,與金朝并存時,其火本是克金的,但當金朝十分強大時,反而是金克了火,即金朝滅了大夏。2、 五行的歸類不管是自然界或是人類社會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均可以按其性質及作用分別歸屬于五行之中,現將與本文相關的內容分別歸類如下:五 行 方 位 季 節 特 征 顏 色 五 性 朝 代
木 東 春 曲直 青 仁 秦 宋
火 南 夏 炎上 赤 禮 夏 晉 明
土 中 四季之末 稼穡 黃 信 周 魏 唐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
金 西 秋 從革 白 義 金 元
水 北 冬 潤下 黑 智 商 漢 隋 清
表格中朝代的五行歸類,是分別按照朝代名稱的字形、字義及五行學說的有關理論確定的,即:夏朝五行為火,夏有夏季之義;商朝五行為水,商有商業、流通之義,具水之性質;周朝五行為土,周有周圍、四面八方之義,具土之性質;秦朝五行為木,秦乃禾、木之名;漢朝五行為水,漢乃水名,且偏旁帶水;魏朝五行為土,魏古字通巍,指山高大的樣子;晉朝五行為火,晉乃日照入萬物之義;隋朝五行為水,隋本作隨,有跟從之義,具水之性;唐朝五行為土,唐有堤防、道路之義;宋朝五行為木,宋乃居之木器之義,且部首為木;元朝五行為金,元為首有乾元之義;明朝五行為火,明有光明、照亮之義;清朝五行為水,清有水潔凈之義,且部首為水;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五行均為土,因為都突出其“中”的方位。 二 五行生克史如果把實現國家主體相對完整統一的朝代名稱,按上表轉化成五行,不難看出各朝代的更替,往往遵循著五行生克的原則,從此意義上講,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五行的生克史。1、夏商周火開文明史 后朝克前朝遠古創先河在五行學說的理論中,“火”是主文明禮儀的,同時火具有壯麗和生生不息之性,所以,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正是從五行為“火”的夏朝開始的。夏朝的建立,標志著社會發展的一大進步,是中國進入第一個有史可考的朝代。克火的五行是水,所以取代夏朝的是五行屬水的商朝。如果說商在字形、字義上的“水性”還比較弱的話,其開國國君“湯”之五行也為水,正好彌補了水的不足。另外,商朝曾多次遷都,這除了史學家說的遷都與其內部斗爭有一定關系外,恐與水的國號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也有關。克水的五行是土,所以取代商朝的是五行為土的周朝。遠古朝代的更替,開創了中國歷史朝代更替后朝克前朝的先河,在以后的朝代更替中,其五行關系也多為后朝五行克前朝五行。
2、秦木克周土 漢水漂秦木在五行理論中,木是克土的,所以取代周朝的是五行為木的秦朝。其實周朝被五行屬木的朝代取代,從“春秋五霸”中,就已經顯出先兆,在這五霸中,有三霸的國號五行屬木,即宋國(襄王)、秦國(穆公)、楚國(莊王),二霸的國君五行屬木,即齊國的桓公、秦國的穆公,另一霸是晉文公,晉的五行為火,是生周土的,所以,它的稱霸則是打著“尊王”,的旗幟,即擁戴周天子實現的。由于秦朝的急政暴虐,在秦末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變得十分脆弱,所以秦朝最終被漢王劉邦所滅。本來秦的五行為木,而漢的五行為水,水是生木的,但秦為弱小之木,而漢水較強大,所以當秦漢相遇時,結果是水多木漂,漢水反生秦木。 3、魏土克漢水 晉火反生魏土 取代漢朝的是五行屬土的魏朝,此時歷史進入魏國、蜀漢、東吳三國時期,蜀漢五行為水,東吳五行為木(因為東方主木),三者的關系是:蜀漢水生東吳木,魏國土克蜀漢水,東吳木又克魏國土。著名的“赤壁大戰”就是這三者關系的印證。由于這種克中有生,生中有克的復雜局勢,所以形成了三國鼎立。 取代魏朝的是五行屬火的晉朝,晉的五行為火本是生土的,但是,當晉王司馬昭及子司馬炎的權力極大時,即火很旺盛時,它反而不會生土,而是克土,所以,魏被晉取而代之。4、晉毀于漢 南北朝歸隋 晉朝統一全國后,不久便被自稱為“漢王”的匈奴貴族劉淵所破,顯然,漢與晉是水克火的關系。以后歷史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最后是五行屬水的隋朝統一了全國。隋朝大修運河,隋煬帝巡游全國,恐與國號具水性亦有一定關系。5、唐宋元明清中 所有換代均相克 取代隋朝的是五行為土的唐朝,后面的朝代更替亦體現為后朝克前朝的關系,即宋朝木克唐朝土(注),元朝金克宋朝木,明朝火克元朝金,清朝水克明朝火,中華民國土克清朝水。當然,朝代的更替,絕非一克了之那么簡單,對此,史學家們早已作了詳盡的解釋。但是,從上述的分析中不難看出,百分之七十的朝代更替是后朝五行克前朝五行,這顯然不是巧合,歷史的發展和朝代更替,蘊含著五行生克的理論,也沉淀著中華深厚的文化。三 歷史的經驗和規律用五行學說的理論來研究中國的歷史,不僅可以解釋許多歷史事件,揭示朝代更替的內在關系,同時,也可以總結出許多有宜的經驗和規律。1、盛世往往易出現在屬土和水的朝代在中國的歷史上,被史學家稱為盛世的有:五行屬水的商朝的“武丁盛世”;漢朝的“文景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和五行屬土的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同時,這兩種五行的朝代,統治時間也往往較長,如周朝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漢朝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唐朝和清朝都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在五行學說的理論中,水主智,且水為生命的源泉;土主信,且土有極大的包容性和生發性,所謂“土載四行”“萬物土中生”均闡明了土的生化、承載、受納作用。所以,國號為這兩種五行的朝代,往往更能顯現出超凡的智慧,創造出富國強民的盛世,獲得長治久安也就順理成章了。目前,我們中國正處于盛世階段,土的敦厚、生發性、凝聚力得到充分的體現,所以,從現在的發展和歷史的經驗來看,一個強大的統一的中華人民屹立于世界之林,已是指日可待的事,并且必將獲得長治久安。另外,屬土的朝代后面往往易出現許多小國,這從周朝后期的春秋戰國時,眾多諸侯國躍躍欲試力圖爭霸,和唐朝后出現五代十國的格局中可以得到印證。其原因也與土為萬物之母,有極強的生發性有關。2、 五行屬金的朝代最好戰在我國歷朝中,五行屬金的朝代主要是金朝和元朝,金朝自公元1115年建國到1234年滅亡,共119年,幾乎是年年都有戰爭,先是戰遼國,后戰北宋南宋,再戰西夏和蒙古。元朝更是重武輕文,靠武力征服的疆域居中國各朝之冠,自入主中原后,全國各地的抗元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其原因為金秉秋天之氣,在五行中有從革、肅殺和毀折之性,所以五行屬金的朝代自然就比其它五行屬性的好戰。3、 從北到南容易取得戰爭的勝利集團間,如果是形成南北對立,往往是北方最終易取勝利。如三國時蜀漢多次欲攻占北方的魏國,但總不能成功,最終被北方所消滅;南北朝時,南方亦不能戰勝北方,最終還是北方的隋朝統一了全國;南宋一直想恢復對北方的統治,但結果最終被北方的元朝消滅;中國的解放戰爭也是從北方打到南方,最終取得全國的勝利。其原因是北方的五行為水,南方的五行為火,水能克火,所以,北方向南打就容易勝利,反之則易失敗。4、 同名朝代都是先北后南先西后東在中國的歷史上,一個朝代被推翻后,該朝代的“皇親國戚”往往又會組建一個同名的朝代,但是這個朝代的名稱和京城所在地都是先西后東,先北后南。如西周后面的東周、西漢后面的東漢、西晉后面的東晉、北宋后南的南宋。中原國土受外族威脅最大的就是來自北方和西方,當北方打來,就往南遷,當西方打來,就往東遷,而北方五行為水,南方五行為火,水是克火的,西方五行為金,東方五行為木,金是克木的,所以戰爭往往是從北打到南,從西打到東。綜上所述,用五行學說的理論來研究朝代的更替,不僅可以看出朝代更替的大體規律及各朝代的五行特性和特征,同進也可以對許多歷史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釋。然而,亦有一些特例并非如此,如五行屬水的朝代一般統治時間都比較長,但隋朝卻很短,只有38年的歷史;再如五行屬木的朝代或集團應有慈善的特性,這從楚霸王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和宋朝對遼國、西夏及金國的忍辱曲從拿錢求和中可以得到印證,但是,五行同屬木的秦朝卻是少有的“殘暴統治”根本看不到一點木的“仁”性,這其中的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
今年高考那道題真是扯蛋啊啊啊啊啊
按照“五行相克”理論,有人斷言黃帝曾碰見過一條十幾丈長的大蚯蚓,而蚯蚓屬土,所以黃帝是土德;大禹曾碰到過青龍,青是木色,木又克土,所以夏朝是木德;商朝是金德,金克木,尚白;周朝是火德,火克金,尚赤;
秦朝是水德,水克火,尚黑。
到了漢朝,漢高祖劉邦不承認秦朝,從周朝的火德直接跳到水德,尚黑。到漢武帝時候,武帝覺得跳過秦朝的做法欠妥,改水德為土德,尚黃。
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認為朝代更替所遵循的規律是“五行相生”,而不是“五行相克”。歷代君王的德性分別是:伏羲:鉆木取火,應為木德;炎帝:接續伏羲,木生火,為火德;黃帝:接續炎帝,火生土,為土德;(與相克說一致)少昊:接續黃帝,土生金,為金德;顓頊:接續少昊,金生水,為水德;帝嚳又歸于木德;唐堯為火德;虞舜為土德;夏禹為金德;(與相克說不一致)商朝為水德;(與相克說不一致)周朝為木德;(與相克說不一致)秦朝忽略不計,漢朝直接承繼周朝,木生火,所以,漢朝應該是火德。
劉向、劉歆的顛覆性論點起初并不被西漢朝廷所接受,但到了新朝,王莽的政權得自“禪讓”,他非常認可“相生說”,就接受了漢朝屬火德的論斷,自己的新朝則是火生土,屬土德。
到了東漢,漢武帝劉秀也認可“相生說”的原理,接受了“漢應火德”,所以,漢朝也被稱為“炎漢”。
三國時期,魏按照相生說,續為土德,蜀延續漢的火德,吳也同樣相生為土德。
兩晉時期,晉朝接替魏,以金代土,自然定為金德。從西晉末期開始,北方地區出現了許多政權,大多是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史稱“十六國”。十六國中:漢-前趙政權的匈奴人劉淵硬說自己是漢朝的親戚——劉邦曾經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所以,繼承漢的火德。到了劉曜時期,改為水德,理由是替代晉朝,金生水。后趙也延續了水德。慕容氏的前燕定木德,理由是燕發跡于東方,東青龍,青乃木德之色,并且從后趙論起,水生木也說得過去。
前秦的符氏對“五德說”缺乏興趣,沒有定德,所以缺德。
后秦自稱火德,理由不明。
匈奴人的夏竟然自稱是夏大禹的后代,承繼夏朝的金德。
南北朝時期,南北分別論德。南朝的劉宋接替晉朝,金生水,屬水德,尚黑。南齊,水生木,屬木德。
梁不愿意晉升火德,沿用南齊的木德。
陳,接續木德,木生火,屬火德。
北朝的北魏聲稱自己是皇帝之后,所以繼承土德,尚黃。但到了孝文帝時,改為水德,理由是北魏傳承于晉,金生水。
此后,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但都沿用了北魏的水德。
繼而,東魏、西魏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取代,按照水生木德原理,北齊、北周皆取木德。
隋朝重新統國,由北周德木生出火,屬火德,尚赤。
唐朝替代隋朝,火生土,屬土德,尚黃。
到了武周時期,“五行說”出了點小意外,武則天不按套路出牌,硬說自己的祖先是周文王,在“五行相克”體系中,周德為火,所以武周繼承火德。 唐睿宗時,改回唐德土德。
五代十國時期,十國自認沒有資格稱德,只有五代參與論德。后梁承唐的土德,土生金,屬金德。
后唐不承認后梁,認為自己仍是唐朝的延續,沿用土德。
后晉,土生金,續為金德。
后漢,金生水,續為水德。
后周,水生木,續為木德。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出現了一個遼朝。遼為契丹人所建,契丹人起源于遼水,所以自認是水德。
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續后周,木生火,為火德。但到了宋朝,“五德說”已經不太被看重,有走向消亡的跡象。
遼之后,北方又出現了一個金。金世宗定德為金,尚白。但金章宗改為土德,理由是靖康之變,金擄徽欽二帝,理應續宋德,火生土,所以為土德。
元朝,接續金朝,土生金,定金德。
明朝,顛覆以往的“五行相生”,改為“五行相克”,火克金,定為火德。清朝,延續相克原理,水克火,定水德。據說,明的火奇旺,有“三重火”之說,一重為炎漢之火,一重為朱姓之赤火,一重為“明”之拆為日月,皆火。清朝改女真為“滿洲”,改金為清,以“三水”克三火。 清朝后,社會提倡科學,五德說遂不納于官方。但民間尚有推崇者,并多有推論。
有云:民國代清,是土克水,當屬土德,有“一山一石皆為土”之說。本朝以木克土,當為土德。 再云,五行相生,水生木,民國屬木,所以青天白日;木生火,本朝屬火,所以赤旗獵獵。
隋朝 水 唐朝 土 宋朝 木 元朝 金 明朝 火 清朝 水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蚓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士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放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于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這是五行學說最早的根源,這段話指出了前幾個朝代的屬性,即以土德王的黃帝,為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以木德王的夏朝,為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克。以金德王的商朝,為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克。以火德王的周朝,將為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克。所以,秦的屬性是水,在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決定正式宣布漢以土德王,這是最后一個明確的朝代屬性。漢朝以后,人們不大注意這個問題了。但是一直到辛亥革命取消帝制為止,皇帝的正式頭銜仍然是“奉天承運皇帝”。所謂“承運”,就是承五德轉移之運。
有趣的朝代更替與名稱五行
(鄒箴一) 朝代名朝代名五行有趣的名稱五行夏(前2070-前1600)火
有趣之一:除比較混亂的五代,從隋朝開始,朝代名稱的五行是下一朝代克上一朝代的,如唐土克隋水。特別是宋朝后更是如此,宋木克唐土(或宋木克后周之土,或后梁之木克唐之土),元金克宋木,明火克元金,清水克明火,甚至連“中華民國”之土也克清之水,這是偶然還是必然,抑或是有意還是無意?
有趣之二:朝代名稱五行生上一代或受上一代之克往往歷史比較短,如隋朝水受北周土之克,隋朝只有三十七年的歷史;漢朝水生秦木只有十四年的歷史。五行學說說,受克與生別人是泄氣的,既泄氣就不會長久。
有趣之三:下一朝代名稱五行克上一朝代,這個朝代往往比較興盛或長久。如秦朝克周朝,秦朝統國;唐朝克隋朝,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甚至連清朝這么腐敗也歷近三百年;中華民國克清朝,從始中國走進現代;中華人民屬土含木,是不是也應該逐步走向繁榮富強?中華人民屬土含木,這里面含有。商(前1600-前1046)土周(前1046-前156)土秦(前221-前206)木漢(前206-公元220)水三國(220-280)因三國鼎立,不好判斷其五行晉(265-420)火南北
(420-589)宋宋為木
北周為土,含水 齊梁陳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581-618)水(隋有墜落之意而屬水)唐(618-907)土(唐有道路之意而屬土)五代
(907-960)后梁梁為木
唐為土
晉為火
漢為水
周為土 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宋(960-1279)木元(1206-1368)金(金朝金人)明(1368-1644)火清(1616-1911)水中華民國(1912-1949)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