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老輩人叫“門神畫”。最早的時候叫“門畫”。
追根溯源,年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觀念和神靈信仰觀念。中國早期的年畫都與驅兇避邪、祈福迎祥有著密切關系,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年節風俗習俗化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年節裝飾藝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崇拜逐漸轉化為對社會性的人格神的崇拜與信仰,從最早的桃符、葦索、金雞、神虎,到神荼、郁壘,再到后來的關羽、趙云、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和鐘馗、天師、東方朔等神仙,其間有著一條鮮明的發展軌跡。東漢末年的《風俗通義·祭典》中說:“于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于門,皆追效前事冀以衛兇也。
”蔡邕《獨斷》中說:“神茶、郁壘而身居其門,主閱領諸鬼,其惡害之鬼,執以葦索,食虎。故十二月歲竟,常以先臘之夜逐除之也。乃畫茶、壘并懸葦索于門戶,以御兇也。桃花塢木版年畫產生于明代,當時在蘇州七里山塘和閶門內桃花塢一帶有數十家畫鋪,年產量多達數百萬張,故以桃花塢為名。
桃花塢木版年畫繼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兼用人工著色和彩色套版,以門畫、中堂、條屏為主要形式,題材多為祈福迎祥、驅兇避邪、時事風俗、戲曲故事等
到了宋代,傳統繪畫和雕版印刷術交融發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畫走向成熟和普及,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門神從鎮宅消災演變成了迎福納祥的美好愿望。逐漸形成了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的習俗。
元代是年畫的低落期,多數都是宋代同類年畫的延續。
明中葉以后,隨著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木版年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出現了諸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產地。
年畫在清代進人鼎盛期。康、乾年間國泰民安的社會局面,為年畫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俗小說的風行,又為大量的年畫作坊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清初年畫的一個最主要特征就是題材多,出現了大量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演義小說等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在表現形式上,由于受到利瑪竇和朗世寧等傳人的西洋繪畫風格的影響,西方明暗透視技法在年畫創作中得到應用,有的作品在畫面上還刻印上了“仿泰西筆意”等字樣,年畫也因此成為清代西風東漸的一個窗口。
清末民初,內憂外患,年畫的農村市場受到很大的沖擊,傳統年畫逐漸式微。與此同時,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則興起了新的題材樣式的改良年畫,新增有反抗列強侵略、提倡愛國、描繪新事物等內容。此時,西畫的輸入和商業的發展,又產生了一種將國畫工筆重彩與西洋擦炭水彩結合的月份牌年畫,其題材有戲曲故事、吉慶祥瑞等,還包括一部分格調不高的時裝美人。
抗戰時期,在解放區出現了以民間年畫的形式表現革命內容的新年畫,它在艱苦的戰爭歲月里,鼓舞了軍民士氣,打擊了敵人。
新中國后,新年畫繼承了舊年畫的許多優良傳統,摒棄了舊年畫中的一些、落后的內容。許多專業畫家加入了年畫的創作隊伍,他們打破了舊年畫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膽借鑒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年畫的面貌煥然一新。
現如今,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年味越來越淡,貼年畫等傳統習俗在人們的生活中漸漸消失。這是一種失落,也是一種進步,社會正是在這種失落里慢慢進步。
財神爺的年畫要倒放,諧音:財神到
秦瓊、鐘馗
年畫起源于漢代,發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桃符是從周朝開始的。
春聯,起源于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擴展資料:
中國早期的年畫都與驅兇避邪、祈福迎祥這兩個母題有著密切關系,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年節風俗習俗化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年節裝飾藝術。
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中國民間的年畫(門神)來歷:
門神源於遠古時期的庶物崇拜,殷代天子祭五祀,門既為其一,周代祭五祀於宮“門”—每日每時必經之處, 自然加以重視, 祭祀,對於門神以形像化及人格化。
漢朝門神:一位是成慶,另二位是神荼及郁壘。
神荼 郁壘
神荼與郁壘則為專捉小鬼,降伏邪魔之鬼王。他們專門擔任防衛家門、驅趕邪魔的任務。
唐有三位,二位是秦叔寶和尉遲恭, 另一位是鐘馗。
唐朝門神:
1.秦叔寶和尉遲恭
相傳俓河龍王因為差了行雨的時辰和下雨的雨量,而犯了天條,知悉將被 唐太宗的宰相魏徵所斬,於是向太宗求救。太宗乃計請魏徵前來下棋,以耽誤監斬時辰,不料到了午時三刻,魏徵就在棋桌上睡著了,唐太宗以為如此龍王就可免於被斬,豈知魏徵就在夢中斬了俓河龍王的頭。從此,龍王就天天來向太 宗索命,只要太宗想要就寢,門外就有鬼魅哭號,吵的太宗無法入睡。次日太宗告訴群臣,秦叔寶建議:"愿與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伺。於是太宗才能一夜好眠,而太宗也憐惜兩位將士的辛勞,命畫工將兩為將軍的畫像繪於宮門,以鎮壓鬼魅。
2.鐘馗則因生前宦場失意,無罪受屈,死后追封驅魔大神,民間將他供為后門神。
秦叔寶 尉遲恭 鐘馗
宋元之后,民間的門神更是變化,多得不可勝數。其中較為流傳有秦叔寶和尉遲恭、溫礄、岳飛、趙云、孫矉、龐涓等古代忠臣名將為代表。武將戰績顯赫,更能鎮鬼驅邪,無法越過門欄,家戶更加安全。
近年來,門神已由驅邪到招福, 招財進寶, 百子百孫, 門神成為新年裝飾。
秦叔寶與尉遲恭門神:
唐代名將秦叔寶與尉遲恭二位將軍。粉面紅潤,鳳眼蒜鼻而唇厚順髯,腰佩寶劍與弓的是秦叔寶將軍。面色如焦,濃眉瞪眼,且一臉腮胡,腰佩寶劍與箭的是尉遲恭將軍。二人采雙足八卦步的立姿,雙手上下護胸,并執長柄鉞兵器。
老少太監門神:
門神為老少太監,分辨老少太監的方法主要是從面貌的不同來區分:年長的太監臉上刻畫出歲月的刻痕,年青的太監則面色圓潤。在服飾方面,由上而下依序為圓「領衫」、「束玉帶」、「蟒袍」,而腳穿的是「笏頭履」。所執的侍器,兩人亦有不同:年長的太監右手捧香爐,左手持拂塵;年輕的太監右手扶玉帶,左手捧著瓶花。民間俗稱二人所捧之侍器為「香、花」。
宮娥門神:
兩位宮娥頭上均作束發,且打雙髻,髻下束有牡丹卷草花紋的「簪戴」,且耳下有垂珠的「耳墜」。在服飾方面,身披「披帛」飄帶,給人有一種輕盈的感覺;身穿「直領襖」,上有菱形花紋;衣著大袍,腹有「圍腰」加「束」,「束」下懸有「宮條」和玉佩流蘇。在所執侍器方面,左側的宮女左手捧桃果,右手執玉如意;右側的宮女右手捧高足的燈具,左手亦執玉如意。二位宮娥和老少太監所捧的侍器加起來,正好是民間喜用的四祥器:香、花、燈、果。
哼哈二將門神:
左邊門的門神伸出一指,嘴巴微張,像是在大聲喝道:「哈」。右門的門神則是翹起兩指,彷佛發出「哼」的一聲。他們就是著名的守護神「哼哈二將」。
加官進祿門神:
門神一人持「冠」,一人捧「鹿」,「冠」與「官」諧音,「鹿」與「祿」諧音,組合起來便有了「加官進祿」的意思。
富貴進爵門神:
門神則一人捧「牡丹」,一人捧「爵」,「牡丹」比喻富貴,「爵」比喻「官爵」,結合起來,便有「富貴晉爵」的意思了。
字匾門神:
演變成只有字匾,通常窮人家用字匾門神。
年畫最早起源于門神畫。自漢朝以前就已經有了。晉代的《荊楚歲時記》記載:“貼畫貓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與此相關的還有神荼、郁壘縛鬼的傳說。到了唐代,門神普遍傳為秦叔寶、尉遲敬德的形象。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不過我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這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其畫構圖生動活潑,熱鬧非凡。此畫曾給魯迅先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正如他說的那樣,這幅寓教于樂的《老鼠娶親》,不但喚起成年人的興趣,對兒童的藝術感染更為強烈
江蘇年畫產地較多,其中蘇州桃花塢為較大產地,是南方年畫的中心之一。始于明代,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間,當時畫鋪多集中于虎丘一帶,曾暢銷大江南北,遠及日本、越南。
清代楊柳青年畫“盜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