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厲害的算命先生,諸葛亮都沒有被選上!還有誰?
在中國古代,風水大師人才輩出,遴選出中國古代10位大師:
1、鬼谷子:(約前400年-前320年)姓王名詡(或利),又名王禪,道號玄微子,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被譽為千古奇人,他通天徹地,人不能及,日星象緯,在其掌中,占往察來,言無不驗,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
2、樗里子:(?―前300年),名疾,又稱嚴君疾,戰國中期秦國宗室、將領,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異母弟。因足智多謀,綽號“智囊”,被后世堪輿家尊之為“樗里先師”。曾輔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國君主。臨終前預言:“后百歲,是當有天子之宮夾我墓。”后果然靈驗,后世的堪輿家皆奉他為相地術正宗,尊之為神。
3、黃石公:(約前292年-前195年),道家學者,秦漢時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授與《素書》,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后,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后助劉邦奪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4、管輅:(209年-256年),三國時期曹魏術士。字公明,平原人。年八九歲,便喜仰觀星辰。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術,習鳥語,相傳每言輒中,出神入化。《三國志·魏志·管輅傳》載:“輅隨軍西行,過毋丘儉墓下,倚樹哀吟,精神不樂。人問其故,輅曰:‘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后可守。元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后來果然如此,后世尊奉為卜卦觀相的祖師。
5、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純,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河東郡聞喜人,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歷算、卜筮,擅詩賦,是游仙詩的祖師。郭璞為正統的正一道教徒。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宋徽宗時被追封為聞喜伯,元順帝時被追封為靈應侯。后人都視郭璞為風水史上之鼻祖。
6、袁天罡:(生卒年不詳),,或作袁天綱,隋末唐初天文學家、星象學家、預測家、風水大師、道士、相士,唐代益州人。相傳他懂得“風鑒”,即憑風聲風向,斷吉兇。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三世相法》、《推背圖》(和李淳風共著)、《袁天罡稱骨歌》等。最為著名事跡是其為年幼的武則天看相,一見大為震驚,言及“龍瞳鳳頸,極貴驗也!”“必若是女,實不可窺測,后當為天下之主矣!”最終,武則天成為了天下之主,袁天罡真是神人也。
7、李淳風:(602-670),唐代杰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道家學者,岐州雍人,精通天文、歷算、陰陽之說。李淳風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圖》以其預言的準確而著稱于世。李淳風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力定級的人。
8、楊筠松:(834年-900年),俗名楊救貧,名益,字叔茂,號筠松,唐代竇州人,著名風水宗師。楊筠松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為唐朝著名地理風水學家。名益,別號亦玄,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玉經》、《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因為其用地理風水術行于世,使貧者致富,所以世人稱其為“救貧”先生,后人由此也稱其為“楊救貧”。
9、賴布衣:(1101年-1126年),原名賴風岡,字文俊,自號布衣子,又號稱“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縣鳳山岡人。曾任國師,后受秦檜陷害,流落民間,足跡踏及全國,以風水術扶危濟困,助弱抗強,留下了許多神話般的傳說。相傳所著《青烏序》剛剛脫稿就被南華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經一百多年后傳給了,輔佐朱元璋成就了帝業。又有傳說孫中山先生的祖墳也是賴布衣堪定的。據傳、廣州、英德等城市都是由賴布衣堪定選址。
10、廖均卿:(1350年—1413年),字兆保,號玉峰,明代著名的風水大師,江西省興國人。永樂八年,以建明十三陵之長陵有功,被封為欽天監靈臺博士。撰有《行程記》等。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職銜供養至老死,他的墓地于1984年被確定為該縣文物保護單位。
除了這些當然還有很多小輩:
為了讓朋友們更好的了解我國的卜筮文化即預測學,本人列舉了以下對預測學做出過貢獻的歷史名人:
伏羲、黃帝。——在中國的神話中,上古時期的伏羲、黃帝等都是具有極大神通的人物,其中一點就是都具有神奇的占卜能力。
周文王——《周易》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奇書,相傳為文王所著。書中記載了以八卦進行卜筮預測的方法,書中的眾多理論成為后世推命學研究的基礎。
鬼谷子、珞琭子——鬼谷子,姓王名詡,號玄微子。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道家、兵家、是縱橫家的鼻祖。蘇秦、張儀、孫臏與龐涓均為其弟子。著作有《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等書。珞琭子,古之隱士,中國秦漢魏晉以后的祿命學祖師。
鄒衍——鄒衍是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創始者與五行學說代表人物,,戰國末期齊國人。他在繼承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五行生克理論。
王充——兩漢時期,方術盛極一時,最著名的論命書籍就是王充的《論衡》。
劉向——西漢時期著名學者。主持編纂了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國家藏書《七略》,術數命理類書籍得到認可,編入本書。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國丞相,精通星象命理。主要著作《隆中對》、《出師表》、《誡子書》等。
朱建平——朱建平,漢末三國時期沛國(今安徽省)人。朱建平之相術、周宣之相夢、管輅之術筮,均被《三國志》譽為“非常之絕技”。曹丕做五官將時,請他看相,朱建平說:將軍壽命80,40會有小難,愿您多多保護。 又說曹彪:您居于自己的封國,到57當遭兵災。 結果曹丕40去世,曹彪57歲時,犯了與王凌合謀罪,被賜死。
郭璞——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風水學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歷算、卜筮,是游仙詩的祖師。曾為《爾雅》、《方言》、《山海經》、《穆天子傳》、《葬經》作注,傳于世,明人有輯本《郭弘農集》。
在歷朝歷代所修官吏的傳記部分,總有那么幾個、十個或者幾十個名額要給方技術數者流,這就是所謂的《藝術傳》或者《藝文傳》,大部分少不了風水先生,這些青史有名的風水先生即為“風水名流”。研究和分析這些風水名流的史料、傳記,對我們加深認識風水現象尤其是風水先生的變遷過程、職業特點、階層歸屬、社會地位和文化功能,都不無裨益。 (1)樗里子,據《史記·樗里子傳》載:樗里子,名疾,秦惠王之弟。因居住渭南陰鄉樗里,故俗稱樗里子。為人滑稽,有智囊之名。武王即位后,曾立以為相。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卒,葬渭南章臺之東。死前預言:百年之后當有天子之宮夾我墓。至漢代果然長樂宮建在其東,未映宮建在其西,武庫正當其墓。
(2)青烏子,又稱青烏公、青鳥先生,據說活動于秦漢之際,曾著《葬經》一書,被后世風水先生尊為鼻祖。
(3)管輅,據《三國志 魏志 管輅傳》載:輅隨軍西行,過毋丘儉墓下,倚樹哀吟,精神不樂。人問其故,格日:“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后可守。元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后來果然如此。
(4)郭璞( 276-324 ),東晉著名學者,字景純,山西聞喜人。博學,好古代奇文,又喜陰陽卜筮之術。東晉初,為著作侍郎,后被王敦任為記室參軍。敦欲謀反,命其卜筮,璞謂其必敗,遂被王敦所殺,據說風水書《葬書》和《錦囊驚》為其所著。
(5)陶侃( 259-334 ),東晉廬江潯陽人(今江西九江)人,字行。據稱,陶侃曾撰有風水著作《捉脈賦》。
(6)韓友,據《江南通志》載:韓友,字景先,東晉舒縣(今安徽廬江縣)人,出仕之前,曾追隨學者伍振學習《易經》,并能圖宅相墓。 (1)舒綽,據《浙江通志》載:舒綽,隋東陽(浙江金華)人。稽古博文,尤善相家。
(2)一行( 673-727 ),唐代高僧,俗名張遂,河北巨鹿人,精通歷法、天文。所提出的“山河兩界說”,對后世堪輿家們的“界水理論”,有重大影響。
(3)司馬頭陀,根據《江西通志》記載:司馬頭陀曾學習堪輿之術,歷覽洪都(今南昌)諸山,欽定佳穴 170 余處,多有所驗。一日在拜見奉新百丈(即禪宗高僧百丈懷海)時說:我在湖南覓得一山,可住一千五百善知識者。百丈問:“老僧可否住得?”答日:“不可”。然后指著旁邊在座的華林覺說:“此為主人也”,后來李景讓率眾人建廟于此,請朝廷賜號“同慶寺”,此地遂成禪學中心。結果與其預言一樣。其著作有《水法》傳世。
(4)浮屠泓,僧人泓師,祖籍黃州(湖北黃岡),善陰陽算術。
(5)丘延翰,字冀之。家居山西聞喜。唐朝永征年間以文章著名,后游泰山,于石室之中遇神人授《海角經》,遂洞曉陰陽,依法選擇,無有不吉。
(6)楊筠松,按《地理正宗》:楊筠松,字叔茂,竇州人,長期居住江西,號救貧先生。曾以《疑龍經》、《撼龍經》、《立錘賦》、《黑囊經》、《三十六龍》等書。被后人尊為江西派祖師。又據《江西通志》記載:筠松,竇州人,僖朝國師,官至金紫色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發入昆侖山步龍。曾路過贛州,以地理術行于世。自稱救貧仙人。卒于贛州,葬于中樂口。
(7)曾文辿,唐代著名的堪輿大師,江西于都縣人,為楊筠松高弟。文辿于經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貞明年間(915年―920年),游至袁州府萬載縣,愛其縣北西山之丘,謂其徒曰:“死葬我于此”。及卒,葬其地。后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見之,駭然而歸,啟其墳墓視之,乃空棺也。人以為尸解。著《尋龍記》、《陰陽問答》。
(8)劉江東,唐代著名的堪輿大師,江西于都縣人,為楊筠松高弟,子劉穎(次子),婿譚文謨,皆世世相傳。據《地理樞要》云:“唐國師筠松于焉祖巖授之,曾、劉諸子焚香發誓,地坐、面乾,相愿不語,書地作圖,圖畢,相輿禮拜而退,當時文辿契其旨。江東既退,又從而質諸,然后盡得其義。”世傳有《畫莢圖》乃劉公子、婿之后代所著,又有《金函經》為于都譚寬(字仲簡,號敦素)著,又傳《倒杖法》為楊公所授。
(9)廖金精,即廖瑀,字伯玉,江西寧都黃陂鎮黃陂村人。相傳其曾入山學道,長居虔化縣(今江西寧都)翠微峰金精洞,自號“金精山人”,故后世稱其為廖金精。廖金精原來住在寧都東山壩,為早晚追隨楊公,他隨師傅遷到興國三僚村居住,后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籍。廖瑀將其術傳二子,均遷福建,其術亦傳福建;又傳其三第克謙之子十九郎(諱邦),遷興國山寮,其術亦傳興國;還傳德興高徒傅伯通與鄒寬。廖瑀著有《懷玉經》、《扒沙經》、《入式歌》、《金精鰲極》、《地理泄天機》、《葬法新印》等行世。
(10)范越鳳,字可儀,號洞微山人,浙江縉云人,為楊筠松高弟,作《尋龍入式歌》。 (1)陳摶,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易學家、堪輿大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常被尊稱為陳摶老祖、希夷祖師等。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隱于武當山九室巖,移華山云臺觀,多著述。陳摶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并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后人稱其為“陳摶老祖”、“睡仙”等。
(2)賴文俊,宋代著名的堪輿大師,因自號布衣子而被稱為賴布衣,江西定南人。曾任國師之職,后受秦檜陷害,長期處于流落生涯中,足跡遍布福建、廣東,后遁隱山林,不見其蹤。他擅于替人選墓穴,曾為羅彥章替其亡妻選墓,批出此墓能令其子在考場中榜,果然其子真的中榜,又據屈大均《廣東新語墳語》記載:“宋有賴布衣者,善相墳地,今廣東故家大姓,其始祖二世、三世墳,多賴布衣所定穴位。予宗有其二。諺日:族有賴布衣,繁昌必有聞“ 。
(3)胡矮倦,又名矮仙,徽州婺源人。江西派第十二代傳人,曾做《三十六穴圖》與《至寶經》。
(4)吳景鸞(吳景巒),宋代著名的堪輿大師,字仲祥,江西德興人。為西漢長沙王吳芮后裔,其祖父吳法旺精通天文、地理。其父親吳克誠曾師從宋代著名易學家、華山道人陳圖南(即陳摶)學習易經和堪輿之術,受其影響,吳景鸞自幼對風水訓練有素、精研有驗。慶歷一年(公元 1041 年),宋仁宗下昭選拔陰陽家,本郡學官推舉吳景鸞入京入試。果然受到宋仁宗賞識,被授予司天監正職。然而不久因為論牛首山“坤風側射,厄當國母;離宮坎水直流,禍應至尊下殿”之語而被下大獄。一直到仁宗去世,才被大赦,出獄后向皇帝獻《中余圖》,未受賞識,遂佯狂削發,修道與湖北天門縣白云山洞,常往來與饒、信二州(均在江西)。著有《理氣心印》、《吳公解義》、《賦》、《玄空秘旨》等。
(5)劉潛,江西南康人,宋哲宗時人,上世為唐代著名堪輿家司馬頭陀,所著《地理諸說》行世。明永樂二年曾于佛像中發現此書。
(6)蔡元定,字季通,學者稱西山先生,福建建陽人,為蔡發(蔡神興)之子,南宋著名理學家、堪輿學家,所作《發微論》極受后世推崇。
(7)鄒寬,字仲容,江西德興人。與同鄉傅伯通同師廖金精,得其真傳,為相州汪伯彥卜地葬親時,曾借堪輿之言寫信說伯彥攻打金國,末云:“方今環宇人寧,惟幽燕未歸版籍,朝遷有意恢復,倘值此時揚威振旅,勿計名位高下,奮力精進,必立希世之功。仆愿策勵駑下,相從于凱歌之辰,非妄匕也。若參之已見,微有更改,妄觸一機,百關俱廢。”對此,伯彥表示同意,只是未能付諸實施。后來,宋高宗即位,果授伯彥知樞密院事,旋進右仆射,與黃潛善哉同居相位。看來,鄒寬術藝確實奇詭,不過信中之議卻全是妄托空言。
(8)傅伯通,江西德興人,與鄒寬同師廖金精,曾為南宋高宗選中首都臨安。
(9)徐仁旺,信州(今江西省上饒縣西北)白云山人,曾上奏折議遷宋定陵,他主張用牛頭山前地,認為山后之地有以下害處:“坤水長流,災在丙午歲內,丁內直射,禍當丁未歲中。”對于他的這番話,起初人們并不在意。后來金人犯邊,果在丙午年,而丁未年后,諸郡火載相繼不斷,東南州郡半為盜區。于是人們想起他的預言。
(10)王伋,字肇卿,一字孔彰,祖籍洛陽,其祖父王訥因論歷法有差,被貶江西贛州。王伋幼年致力科舉,因屢試不第,忿而改攻地理,后棄家流浪江湖,因喜愛松源(今福建省松溪縣松源鎮)山水,便在此定居下來。王伋深諳堪輿之學,對閩派風水的形成有重大影響,死后弟子葉叔亮傳其《心經》及《問答語錄》。
(11)胡舜申,為胡舜陟之弟,原籍徽州績溪,南宋紹興年間遷到蘇州。根據《蘇州府志》記載,其人:“通風土陰陽之術,世傳江西地理所與舜申。嘗以術行四郭而相之,以為蛇門不當塞。”著作有《吳門忠告》一篇。
(12)達僧,江西吉安人。《吉安府志》說:“達僧,姓劉氏,居安福下村水南院,師司馬頭陀,善地理之術,所著有《撼龍經》、《天元一氣》諸書,世有傳之者。”,關于《撼龍經》的作者是達僧的說法,與一般以為為楊筠松所作的觀點有矛盾。究竟哪個正確,尚待探討。
(13)鐸長老,佛寺中人,真名不詳,宋元之際,以形家數術周游江西。其弟子有南昌劉子南、新建趙之方和豐城何野云。
(14)梁饒,元代人,家居江西德興,精堪輿術。時值歲暮,擺渡人李翁請其歇息一夜,并設酒款待他。飲至半酣,梁饒大發感慨說:“世上何人能識我,今日時師后代仙。”聽到此言,李便向他懇求吉地,梁當即指示穴位,并囑咐說:“貴從武功來,禍后福始應”。后來李翁便葬在所選之穴。不幾年,其子以罪戌安徽定遠,生下一子,被朱元璋收養,賜以國姓,復賜姓沐,單名一英。此子于洪武十四年( 1381 年)從傅友德取云南,留鎮其地,死后追封黔寧王。沐氏從此繼承云南王位,與明代相始終。 (1)張宗,為漢代道教天師張道陵的后裔,精青烏之術。元末,避陳友諒亂,改名隱居皖南青陽,貴池一縣凡是經過他卜選的葬地,其家一般留有標記。明洪武十二年曾應朱元璋要求,隨軍觀察行軍途中的山川形勢。
(2)目講僧,《寧波府志》稱:“目講僧,不知何許人,隱其姓字。或云元進士,晦跡于僧。或云嘗為陳友諒參謀,反敗逃匿為僧。明末來鄞,善堪輿術,為人卜葬無不奇驗。嘗曰:吾當以目講天下,故皆稱為目講云。卒死于鄞。凡邑中大家官族,其先進墳墓未有不出其手。以故久而益神。其所著書絕無,刊本多為后人委托,世鮮有得其傳者。”
(3)周仲高,明人周仲高精天文地理之學,足跡遍及東南。時方承平,社會安定,可周仲高卻自浙江錢塘搬到江蘇昆山居住,并說天下兵禍將起,“吾卜地莫如婁江善”,后來果然錢塘毀于兵禍而昆山無恙。洪武初,郡邑修建公署及廟宇,相方、定位、卜日、選辰皆出其手。由于術藝精到,縣令派人為其畫像,以示贊揚。
(4)渠仲寧,明代騰縣(今山東省滕州市)人,據《兗州府志》載:他曾遇異人授風水之術,為人相地大多奇中。明成祖朱棣駕幸南京,駐蹕于滕,曾召見仲寧,試其才學。仲寧指著一處,說其下若干尺有石如虎。成祖令人挖掘,果然得之。
(5)楊宗敏,明代浙江紹興新昌縣人,永樂年間,有異僧為避官府捉拿,躲藏其家,授其堪輿之術。宗敏遂得神解。他登山隔十里左右,即知立穴作向,倒杖也不爽毫厘。時人稱之為楊地仙。
(6)廖均卿,江西省興國縣梅窖鄉三僚村人,明十三陵陵區的首席選擇家。其先祖為唐宋時期的著名堪輿家廖瑀。據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記載: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皇后徐氏崩,上命禮部尚書趙羽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擇地,得吉于昌平縣東黃土山。及車駕臨視,封其山為天壽山,以七年(1409年)五月己卯作長陵,……自是列圣因之,皆兆于長陵左右而同為一域焉。”
(7)非幻和尚,浙江衢州寶陀庵住僧,諳熟儒書,精通地理。嘗應召選擇昌平天壽山風水。事后賜以金紫。永樂十八年,明成祖遣使祭其墓,追贈他為“五官靈臺郎僧錄司右闡教”。
(8)游朝宗,明徽州婺源人,為天壽山(十三陵)陵域的主要選擇家之一,曾受到永樂皇帝的褒賞。
(9)裴士杰,明初著名堪輿理論家,曾主持編寫《永樂大典》中有關風水問題的條目。
(10)駱用卿,浙江余姚人,精堪輿術,為明十三陵之一的永陵陵址的主要選擇家。早年游學不第,以經術設館授徒。明正德三年(1508)中進士,歷任兵部員外郎,僑居通州(今北京通縣)。嘉靖年間,經大學士張孚敬推薦,駱用卿為明世宗朱厚熜在昌平天壽山十八道嶺選擇了陵寢所在,此嶺后被賜名陽翠嶺。
(11)谷宗綱,字以張,明浙江溫州永嘉縣人,精青烏家言,考驗精晰,然恥以術鳴,托情詩酒,有詩文若干卷行世。
(12)徐善繼,江西德興人。初補本邑庠生,因親喪未葬,故與弟善述究心堪輿之學。因為吳景鸞遺書于天門白云洞,遂深明其奧。指示陰陽休咎每每靈驗。馳名于閩越各縣。其易學知識之博,也深得當時士大夫欽佩。所著有《人子須知》等。
(13)汪朝邦,字用實,明徽州婺源人。為人篤厚,科舉失利,棄而攻醫,尤精形家言。
(14)江仲京,字林泉,明徽州婺源人。精堪輿之學,與其兄江抱日、江東白被時人合稱為“婺東三仙”。
(15)奚百川,安徽望江縣人。據明《太平府志》載:奚百川,本府望江人,“善堪輿,本鄉及桂誠諸里陰陽二宅,皆其所定。迄今族大人稠,科舉蟬聯。人推為吳寬、張宗道之亞。”
(16)李綁祥,字和征,徽州婺源人。天資穎悟,博貫青囊星學,尤得陽宅真傳。卜筑應驗,本地士大夫對其十分敬佩信服。
(17)李景溪,徽州婺源人,賦性靈異,精通陽宅、星相、歷法諸學,所著有:《陽宅秘訣》、《雷霆心法》等書。
(18)徐懋榮,字野云,為武功伯徐有貞第四世孫。精風水術,為蘇州文人張鳳翼、周天球、文彭、文嘉輩所推崇,晚年與諸君唱酬為樂。明萬歷二十三年(1605年)卒,享年七十一歲,其長子徐太衍繼承其業,其三子徐永鎮也著有《堪輿錄纂》八卷。
(19)張儲,字曼胥,江西南昌人,明大學士張位之弟。堪輿醫卜、風鑒之術,無不精通。明萬歷時,曾游覽遼東,回來后對人講:“吾觀王氣在遼左。又觀人家葬地,三十年后皆當大富貴,閭巷兒童走卒往往多王候將相,天下其多事乎?”聽者以為他胡說八道,皆未在意。不久,清兵入關,恰應其言。
(20)閔德裕,字昆岡,清代湖北廣濟縣人,常穿短后之衣,戴茅蒲之笠,躡芒織之屨,遍走山川原野,相其陰陽,察其泉脈,然后繪成圖冊藏于家中。若有人求其相看風水,只需按籍索找即可。
(21)蔣平階,《清史稿·藝術傳》載:蔣平階,字大鴻,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少孤,其祖命學堪輿之學。“十年始得其傳,遍證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一年始得其旨;又十年始窮其變。自謂:視天下山川土壤,雖大荒內外如一也。遂著《地理辯證》。取當世相傳之書,訂其紕繆,析其是非,惟尊唐楊筠松一人,曾文遄僅以筠松以傳。……自言事貴心授,非可言罄;古書充棟,半屬偽造。其昌言救世惟在《地理辯證》一書。”其弟子有丹陽張仲罄、丹徒駱士鵬、山陰呂相烈、會稽姜堯、武陵胡泰征、淄川畢世持。“平階生于明末,兼以詩鳴清初,諸老多與唱和。地學為一代大宗,所造羅經,后人多用之,稱為蔣盤。”
(22)章攀桂,字淮樹,安徽桐城人。乾隆時曾在甘肅某地任知縣,累升至江蘇松太兵備道。據《清史稿·藝術傳》的說法:此人“有吏才,多術藝,尤精形家言。謂:近世形家諸書,理當辭顯者,莫如明張宗道《地理全書》,為之作注,稍辨正其誤失。大旨本元人《山陽指迷》之說,專主形勢。攀桂既仕顯,不以方技為業。自喜其術,每為親族交友擇地,貧者助之財以葬。“ 后因案件被牽連被乾隆革職,丟官后,他散居江寧,晚年耽溺禪理,著作有《選擇正宗》行于世。
(23)葉泰,字九升 ,清代徽州婺源人,著作有《山法全書》十九卷行世,影響甚大,被收入《四庫全書》中。該書囊括了前人堪輿之說,而以己意評析,亦同附以己作。大旨以楊筠松、吳景鸞二家為主。其論巒頭陰陽,尤尊楊公,而避廖金精之說。
以上編者對歷史上有名的五十三位風水 先生進行了簡略的介紹。由中不難看出:他們或出身名門望族;或出身貧寒人家;或出入佛寺道觀;或游歷州郡之間;或以堪輿談福禍;或借風水論;或因相地而發跡;或憑擇地而揚名;或設館授徒,秘傳其術;或看書立說、公諸天下;總自,各有一套絕技,各有一套特色,各有一種情趣,各有一番經歷,因而也各有一類活法。從中,我們看到形形色色的風水 先生 和風水 先生的形形色色。將這些資料傳記串聯起來,綜合歸納,我們便會改變那種一提起風水先生就想到手提羅盤、胡謅亂咒、騙人錢財的“風水佬”的思維定勢,對風水和風水先生有一個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事業不順是住房沒有旺氣來!
贛南四大堪輿祖師
風水形派四大祖師:楊(救貧)、曾(文辿)、賴(布衣)、廖(金精)。
四大堪輿祖師 - 楊筠松
名益,字叔茂,號筠松,后人也稱為“楊救貧”。竇州人。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死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楊筠松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為唐朝著名地理風水學家。名益,別號亦玄,世稱‘救貧先生’。楊公仙師祖籍山東竇州府,父名淑賢,剩三子,長曰筠翌,次曰筠殯,三曰筠松。楊公仙師名筠松,字益,號救貧,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時。幼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祿大夫之職,掌管瓊林御庫。至四十五歲,因黃巢之亂,志欲歸隱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術。因為其用地理風水術行于世,是貧者致富,所以世人稱其為“救貧”先生,后人由此也稱其為“楊救貧”。傳說楊筠松一生致力于風水之術,扶危濟困,晚年卻不幸為政客所害。在他所處的時代,唐帝國已經衰微,諸侯稱霸。統轄虔州(今江西贛州)的諸侯是盧光稠,他早有獨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為王,號稱盧王。盧光稠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便請楊筠松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將其母改葬。在答謝楊筠松的宴席上,盧光稠問楊救貧還有天子地否?楊筠松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盧光稠不愿別人也得到天子地,與他爭奪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楊筠松察覺后,立刻帶著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藥口壩,便毒性發作,楊筠松問弟子曾文辿此處何地,曾文辿說是藥口,楊筠松嘆道:藥到口死矣!仇不可不報也。臨死之前告訴曾文辿游說盧光稠在贛州磨車灣安裝水碓,十字路口開鑿一口水井,則世世代代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詢問其中的奧妙。楊筠松解釋道,磨車灣安碓,單打盧王背,十字路口開井,盧王自縊頸。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鑿井,在風水上破了贛州的“天子氣”,制煞了盧光稠。后來盧光稠果真背長癰疽,疼痛難忍,自縊身亡。盧光稠(840—911),諱定國,字茂唏,一字茂熙,出生于虔州(今贛州)虔化縣清音里(今寧都縣麻田)盧氏望族,漢代涿州著名大儒北中郎將盧植的裔孫,是唐朝末年贛南農民起義的領袖,世稱盧王。他在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擁兵起義,并很快占據虔州,自任刺史,從此開始了他在虔州26年的統治生涯,成為贛州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首領。同時也是歷史上一名治理開發贛南成績卓著的功臣,也是贛南客家民系的早期杰出英雄人物。楊筠松國師風水對聯:自然山水好風水 天地乾坤良云天;橫批:風生水起 ,據楊筠松國師記載,大門張貼此對聯風水好。
四大堪輿祖師 - 曾文辿
曾文辿是楊筠松弟子,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縫輿,號逸真,江西于都葛垇小溷村人,生于唐大中甲戌歲(854),卒于梁貞明三年丙子歲(916),享年63歲。其父曾德富。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曾公幼習詩書,熟究天文經書,黃庭內經諸書。隱居雩都黃龍寺時,緣遇楊公筠松,得其悉心指黠青鳥,遂得堪輿大道。三僚曾氏開基祖,也是楊救貧的首座弟子。楊救貧云游天下,本無意駐足,但曾文辿卻想找一塊吉壤定居。有一天,曾文辿發現三僚這個地方不錯,就告訴師傅楊救貧說他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后有涼傘遮蔭”地方,如果住下來,子孫可以世代為官。楊救貧過去一看,果然是一塊山環水繞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涼傘形的松樹,樹下是一塊圓形巨石。他告訴曾文辿說:“這里果然是我們堪輿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羅經吸石,后有包裹隨身,住在這里,子孫世世代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楊筠松和他的二個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間搭茅棚居住,他們把茅棚稱為“寮”,師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們就把這里稱作“三寮”(現在寫作三僚)。曾文辿原是于都肖縣(今于都曲洋鄉)人,自幼讀書,原想通過科舉仕進,因逢戰亂,隱居在于都縣黃檀寺讀書,不問世事,后偶遇楊筠松先生,羨其學問,遂拜楊公為師,隨其學習堪輿術。他將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貧特地為徒弟擇址定向。
曾文辿和劉江東都是楊筠松弟子。劉江東,字淵則,又名七碗、添碗、晚年號劉白頭。江西省于都葛坳上老人,生于大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 其時楊筠松因黃巢破京城,避難江南,應江西虔州(今江西省贛州市)節度使盧光稠之請為盧光稠葬母,任盧光稠參軍的劉江東崇慕楊公堪輿神術,遂與同鄉曾文辿拜楊筠松為師,從游其門。劉江東是楊救貧先生的主要傳人和楊公堪輿理論實踐的主要記錄者之一,為楊公堪輿文化的繼承和傳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著有《三寶經》一書傳世。劉江東傳道,不拘姓氏,好學者則傳之。劉江東去世后,葬在上老村下山虎形,,與其父同葬,墳墓至今保存完好,惜其后人重修墳塋時誤改了碑向,墳墓右側已生白蟻。劉江東故鄉、廣東豐順等地還保留有劉江東所勘定的陰陽宅,至今乃興旺發達。
四大堪輿祖師 - 賴布衣
原名賴風岡,字文俊,自號布衣子,故也稱賴布衣,又號稱“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縣鳳山岡人。生于宋徽宗年間(公元1101-1126年間)。賴布衣,曾任國師之職,后受奸臣秦檜陷害,長期處于流落生涯中。賴布衣的足跡幾乎踏遍祖國大地,憑著精湛的堪輿理論于與技術,一路憐貧救苦,助弱抗強,留下了許多神話般的傳說,“風水大師”的名聲不脛而走。、廣州、英德(大灣鎮布心井村)等城市都是由賴布衣堪定選址。傳說賴布衣所著《青烏序》剛剛脫稿就被南華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經一百多年后傳給了,憑它輔佐朱元璋成就了帝業。又有傳說孫中山先生的祖墳也是賴布衣堪定的。后來賴布衣看破紅塵,遁隱山林,長與青山白云為伴,不見其蹤。賴布衣被尊稱為贛南四大堪輿祖師之一。賴布衣故鄉的“布衣祠”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旅游景點,前來瞻仰的同胞絡繹不絕。傳世有《催官篇》等。電視劇《賴布衣》,1983年上映,是一部古裝神話劇。
四大堪輿祖師 - 廖金精
廖金精名瑀,字伯玉,相傳其曾入山學道,長居虔化縣(今寧都)翠薇峰金精洞,自號“金精山人”,故后世稱其為廖金精。相傳他年方十五,已經精通四書五經,鄉人稱其為“廖五經”。唐末兵荒馬亂,科舉不繼。廖瑀的父親廖三傳擅長堪輿,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轉而研究堪輿之術。楊救貧在興國、寧都、于都一帶活動時,廖瑀與楊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楊救貧,年輕氣盛,屢屢與楊公斗法。有一次,黃陂廖氏請楊救貧去堪定一個門樓位置。廖金精預先用羅盤定準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個銅錢做標記。楊救貧來后,卻不用羅盤,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隨手往地下一插,卻正中了銅錢中間的方孔。廖金精這下服了楊公,虔誠地拜楊公為師。廖金精原來住在寧都東山壩。為早晚追隨楊公,他隨師傅遷到興國三僚村居住,后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楊公祠大門的對聯“竹杖青奇萬里河山歸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隱郎中”就暗寓了這個故事。廖瑀著有《懷玉經》、《俯察本源歌》、《一盞燈》等著作傳世。
看你怎么用,最少需要24山向,在者分金定向,等很多的,不是說你就能明白的。單一個羅盤學出師都要十年
是可以的,其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家里住的人順者磁場,肯定身體好,順風順水些。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