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靈山寺廟開放時間為07:00—17:30,每日游客接待量不超1000人次。
靈山寺位于海南海口瓊山府城鎮北,建于宋代稱天南寺,元代改名天寧寺,明代1425年間因地震受損,后于1443年經知府程瑩辟地300畝開始重建,特別是明善慧捐財重建觀音閣及修正殿、普庵堂、四大天王等宮,其諸佛像皆金妝雕繪,寺宇充實,外觀壯麗,成為海南規模最大的一座佛教寺院。
2001年海南省同意了當時的瓊山市在靈山鎮文化園異地重建天寧寺(因地改名為靈山寺)的請示,海南省民宗廳禮請山西五臺山圓照寺方丈海信上師任靈山寺方丈。
在方丈的帶領下經多方努力建成后的靈山寺恢復了往日的風采,用地規模達357畝,建筑面積達20000㎡,省民宗廳頒發了宗教活動場所證書,并于2002年2月18日舉行開光大典,正式對外開放。
海南海口靈山寺要門票。
靈山風景區要門票。海口靈山寺廟開放時間為07:00—17:30。1.2~1.4米兒童和60~65歲老人享受半價優惠。1.2米以下兒童、65歲以上老人、殘疾人(憑有效殘疾證)、現役軍人(憑有效現役軍官證或士兵證)、離退休干部(憑國務院頒發的榮譽證書)免票。
相關信息:
1、海口靈山寺,位于瓊山府城鎮北,建于宋代稱天南寺,元代改名天寧寺,迎詔習儀在此處。
2、明代1425年間因地震受損,后于1443年辟地300畝開始重建,特別是明善慧捐財重建觀音閣及修正殿、普庵堂、四大天王等宮,其諸佛像皆金妝雕繪,寺宇充實,外觀壯麗,成為海南規模最大的一座佛教寺院。
3、2001年海南省同意瓊山市在靈山鎮文化園異地重建天寧寺(因地改名為靈山寺)的請示,海南省民宗廳禮請山西五臺山圓照寺方丈海信上師任靈山寺方丈。用地規模達357畝,建筑面積達20000㎡,并于2002年2月18日舉行開光大典,正式對外開放。
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嗎?這樣可不好喔? 不過還是幫你一把,不過得讓你嘗嘗苦頭, 多抄些咯!!
「請到我的家鄉——常州來做客」
我的家鄉——常州地處江蘇省南部,屬長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常州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文字記載歷史的文化古城(歷史上有“龍城”別稱),同時又是一座充滿現代氣息、經濟較發達的新興工業城市。
近年來,隨著不斷增加投入,開發建設了一大批旅游景點,常州的旅游資源有了長足的進步,建成了“天目湖旅游度假區”、“常州天寧寺”、“中華恐龍園”等有代表性的具有自身特點的國家級旅游景點
常州天目湖旅游度假區
天目湖旅游度假區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城南8公里處,被譽為“江南明珠”、“綠色仙景”,是首批國家AAAA級景區(點)之一,是江蘇省省級旅游度假區。全區擁有300平方公里的生態保護區,區內座落著沙河、大溪兩座國家級大型水庫,且處于浙江天目山的余脈,從高空俯視,猶如少女臉上一雙亮麗的眼睛,故名“天目湖”。
景區包括旅游中心區、農業歷史文化區、國際度假區、森林公園區、自然保護區及湖上娛樂區等6個功能分區,另外還有40萬畝的綠色食品開發帶,內有山水園、湖上風光、鄉村田園、繡球島、壯元閣、鳥島、太公山等景點。湖區集太湖的煙波浩淼之勢、西湖的濃妝淡抹之美、千島湖的環拱珠璉之局諸特色于一體,真是:一湖碧水,清冽純潔;泛舟湖上,白帆點點;波光粼粼,野鴨起落;流泉飛瀑,懸崖披綠;松濤竹海,猴鹿出沒,游客置身其中,情趣橫生,給人以回歸大自然的美妙感覺。
天目湖群山環抱、湖水清冽,間有畫若棋盤的田濤,蔬密錯落的茶圓,到處是一幅幅純自然的田園風光圖。湖岸蜿蜒曲折,湖內布滿大小島嶼,泛舟湖中,自然景色與人工點綴相得益彰,妙趣橫生。野趣-景區內古樹名木,奇花異草,姿態萬千,色彩繽紛。野豬、野兔、野雞、野鴨等野生動物棲息繁衍,自成天趣,人工飼養的駱駝、獼猴、梅花鹿、孔雀等逗人喜愛、山、水、林、禽、獸同生共榮、構成一副奇特的大自然生態圖。三絕-水甜、茶香、魚頭鮮,堪稱天目湖三絕。
由于重視環境保護,湖區杜絕任何污染,湖水保持天然山泉的純度和礦物成分,經江蘇省環保部門測定,超國家二級飲用水水源標準。景區茶園茗香越釉,精制“沙河桂茗”、“南山壽眉”已成國家和省市名茶。湖中魚類豐富,年產50多萬公斤,盛產特具風味的“沙河沙鍋魚頭”的原料大灰鰱。區內交通、郵電、供電、排污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賓館、度假村建設逐步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景點、娛樂項目初具規模,功能日趨齊全。
常州天寧寺 “法會之盛聞名遐邇,莊嚴妙勝甲于東南”的江蘇常州天寧寺,始建于七世紀唐代牛頭法融祥師,乾隆曾三次到天寧寺拈香,并為寺題"龍城象教"匾額和楹聯。這里終日香火鼎盛,游客如云,現為全國重點保護寺院和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天寧寺內主要殿宇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樓、三室、兩閣等建筑,總面積過110畝之多。天王殿為全國屈指可數大殿,檐下掛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樸初題寫"天王殿"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巨匾。羅漢堂內,五百羅漢個個金身雄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是全寺最大的佛殿,供奉三尊大佛,俗稱"三世佛"即正中的釋迦尼佛、東方世界藥師琉璃光佛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殿兩側墻上嵌有石刻羅漢像518幅,其藝術水平之高更為罕見,被視為寺中瑰寶。天寧寺以它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筑,造型別具的佛像以及那累累的佛學碩果, 吸引著千千萬萬的海內外游客。
天寧寺的主要建筑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樓等。走進山門就是寬敞的天井,迎面是天王殿,殿內左右兩邊是高達7.8米的四大天王,在全國同類塑像中是最高大的。天王殿中的彌勒佛坐在漢白玉神臺上,佛龕飛檐翹角,上端刻有90尊佛像,精致美觀。天王殿左右兩旁分別是普賢殿和文殊殿。殿后門外天井兩側是羅漢堂,供奉五百羅漢。大雄寶殿殿頂重檐九脊,高33米,寬26米,進深27米,鐵力木大柱高約30米,素有”棟宇摩霄漢,金碧燦云霞”之稱。殿內供奉高大奇特、輝煌莊嚴的三世如來佛像,中間站著阿難和迦葉,背后供奉海島觀音,又稱童子拜觀音——五十三參。大殿兩側分立形態各異的二十諸天。大殿右前角的一口巨鐘,重達4噸。左前角是一面直徑約2米的大鼓。大殿右后角有一尊泰國佛教協會贈送的銅佛。大雄寶殿左右兩側分別是地藏殿和觀音殿。在地藏殿的西、南兩側,觀音殿的東、南兩側的壁上有磚刻的五百羅漢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后面還有藏經樓等建筑。據說天寧寺中的觀音、地藏、普賢、文殊四殿象征著普陀、九華、峨眉、五臺四山。所以過去人們常說,凡到天寧寺燒過香的,就如同已參拜過佛教四大名山了。
歷時五年,投資三億元人民幣的中國第一高佛塔——常州天寧寺寶塔開光大典于零七年四月三十日上午舉行 。
天寧寶塔為唐宋樓閣式風格,建筑面積二點七萬平方米,總高一百五十三點七九米,塔高為世界佛塔之最。
天寧寶塔總高十三層,一百五十三點七九米的高度使它成為常州的地標性建筑。全塔用六千五百噸鋼材撐起塔身骨架,天寧寶塔所使用的極其珍貴的木料——產自于緬甸和巴布亞新幾內亞深山老林的金絲楠木。這些木料即使風吹日曬,千年都不會壞,給天寧寶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縱觀整座寶塔,最奪人眼球的就是那高聳入云霄的塔剎。這座金剛寶座式塔剎是用七十五噸黃銅澆鑄而成,塔剎的表面還貼了幾十公斤的黃金,在陽光的照射下,分外耀眼,這使得天寧寶塔成為世界第一金頂玉身塔。
中華恐龍園常州中華恐龍園是國家AAAA級景區,享有"東方侏羅紀"美譽的中華恐龍園位于江蘇省常州新區的現代旅游休閑區內,在滬寧沿線上占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水、陸、空交通十分便捷。她是一座將博物、高科技聲光電、影視特效與多媒體網絡等完美結合,融展示、科普、娛樂、休閑及參與性表演于一體的以恐龍為主題的綜合性主題游樂園。
作為恐龍園的標志性建筑物,中華恐龍館的館體外形充分運用仿生建筑手法,遠遠望去仿佛三條恐龍高昂著龍頭在竊竊私語,一條豐盈巨碩的恐龍軀體呈現出大寫意的造型,由此勾勒出恐龍館的博覽、娛樂及科普空間,全館總面積20000平方米以上,龍首最高處達71米,館體穹頂最高處達36米。中華恐龍館內設有五個主廳和六個輔助廳。其中主廳包括中庭、陳列廳、景觀廳、觀光廳和影視廳;輔助廳有入口大廳、貴賓接待廳、學術報告廳、備用展示廳及屋頂花園、紀念品售賣屋等空間。各廳通過邏輯路線,有發有合,互為關聯 。以生物演變史作為設計背景,重點突出恐龍從生存、繁衍、演化直至毀滅的構思主線,揭示了生命與環境相互依存,人類必須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的深刻主題。
恐龍園運用情景營造手段,以飛濺的瀑布、冷峭的山巖、無水的海洋、茂密的叢林、洪荒的洞窟等,再現中生代特有的生存環境。化石陳列運用互不雷同的手法,通過高科技手段和聲光電的運用,結合影視成像、卡通動畫、恐龍翻模、網絡游戲以及各類科技制作等,使中華恐龍館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的觀念,成為具有震撼力的,集博物、科普、觀賞、游樂、參與為一體的現代新型恐龍博物館。
恐龍園注重綠色生態環境的營造,在園內栽種70余種、4000多株樹木,園區的綠化占全園總面積的70%以上。園區內圍繞恐龍館設有穿越侏羅紀、恐龍山探險、動感立體電影、高空滑索、高空彈射、夏日雪橇、龍海探秘、模擬攀巖、情侶單車、以及水上自行車等數二十余項刺激、動感的游樂活動,使游客放松身心,流連忘返。
春秋淹城
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距市區約七公里是我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據說,這也是世界上公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面積約0.6平方公里,迄今已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現為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淹城,這座歷史古城,沿有許多不解之謎,有待考古工作者、歷史學家去揭開謎底。據史書記載,淹城古城墻最高達20米,墻基寬25-30米,全部由泥土夯筑而成。
3000年的風風雨雨,留下來的都是造化的杰作。客觀存在有的是江南水鄉充盈清澈的碧水,有的是沃野上千年遺留下來的幾何圖形般的豐碑,以及許多蘊藏在地下的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涉足其間,猶如進入世外桃園,給人古老、幽靜、深厚的感受。這里的人有這樣一種說法:“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
1958年以來,淹城出土了大量幾何印紋陶罐、缸、甕、缽和青銅器(如銅編鐘、銅鼎),在內城發掘出的獨木船,轟動了中國考古學界,最大的一只為整段楠木火烤斧鑿而成,長11米、寬0.9米、深0.45米,被譽為“天下第一舟”,現珍藏在北京博物院。
請到我的家鄉——常州來做客 我的家鄉——常州地處江蘇省南部,屬長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常州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文字記載歷史的文化古城(歷史上有“龍城”別稱),同時又是一座充滿現代氣息、經濟較發達的新興工業城市。 近年來,隨著不斷增加投入,開發建設了一大批旅游景點,常州的旅游資源有了長足的進步,建成了“天目湖旅游度假區”、“常州天寧寺”、“中華恐龍園”等有代表性的具有自身特點的國家級旅游景點常州天目湖旅游度假區天目湖旅游度假區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城南8公里處,被譽為“江南明珠”、“綠色仙景”,是首批國家AAAA級景區(點)之一,是江蘇省省級旅游度假區。全區擁有300平方公里的生態保護區,區內座落著沙河、大溪兩座國家級大型水庫,且處于浙江天目山的余脈,從高空俯視,猶如少女臉上一雙亮麗的眼睛,故名“天目湖”。 景區包括旅游中心區、農業歷史文化區、國際度假區、森林公園區、自然保護區及湖上娛樂區等6個功能分區,另外還有40萬畝的綠色食品開發帶,內有山水園、湖上風光、鄉村田園、繡球島、壯元閣、鳥島、太公山等景點。湖區集太湖的煙波浩淼之勢、西湖的濃妝淡抹之美、千島湖的環拱珠璉之局諸特色于一體,真是:一湖碧水,清冽純潔;泛舟湖上,白帆點點;波光粼粼,野鴨起落;流泉飛瀑,懸崖披綠;松濤竹海,猴鹿出沒,游客置身其中,情趣橫生,給人以回歸大自然的美妙感覺。 天目湖群山環抱、湖水清冽,間有畫若棋盤的田濤,蔬密錯落的茶圓,到處是一幅幅純自然的田園風光圖。湖岸蜿蜒曲折,湖內布滿大小島嶼,泛舟湖中,自然景色與人工點綴相得益彰,妙趣橫生。野趣-景區內古樹名木,奇花異草,姿態萬千,色彩繽紛。野豬、野兔、野雞、野鴨等野生動物棲息繁衍,自成天趣,人工飼養的駱駝、獼猴、梅花鹿、孔雀等逗人喜愛、山、水、林、禽、獸同生共榮、構成一副奇特的大自然生態圖。三絕-水甜、茶香、魚頭鮮,堪稱天目湖三絕。 由于重視環境保護,湖區杜絕任何污染,湖水保持天然山泉的純度和礦物成分,經江蘇省環保部門測定,超國家二級飲用水水源標準。景區茶園茗香越釉,精制“沙河桂茗”、“南山壽眉”已成國家和省市名茶。湖中魚類豐富,年產50多萬公斤,盛產特具風味的“沙河沙鍋魚頭”的原料大灰鰱。區內交通、郵電、供電、排污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賓館、度假村建設逐步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景點、娛樂項目初具規模,功能日趨齊全。 常州天寧寺 “法會之盛聞名遐邇,莊嚴妙勝甲于東南”的江蘇常州天寧寺,始建于七世紀唐代牛頭法融祥師,乾隆曾三次到天寧寺拈香,并為寺題"龍城象教"匾額和楹聯。這里終日香火鼎盛,游客如云,現為全國重點保護寺院和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天寧寺內主要殿宇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樓、三室、兩閣等建筑,總面積過110畝之多。天王殿為全國屈指可數大殿,檐下掛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樸初題寫"天王殿"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巨匾。羅漢堂內,五百羅漢個個金身雄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是全寺最大的佛殿,供奉三尊大佛,俗稱"三世佛"即正中的釋迦尼佛、東方世界藥師琉璃光佛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殿兩側墻上嵌有石刻羅漢像518幅,其藝術水平之高更為罕見,被視為寺中瑰寶。天寧寺以它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筑,造型別具的佛像以及那累累的佛學碩果, 吸引著千千萬萬的海內外游客。 天寧寺的主要建筑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樓等。走進山門就是寬敞的天井,迎面是天王殿,殿內左右兩邊是高達7.8米的四大天王,在全國同類塑像中是最高大的。天王殿中的彌勒佛坐在漢白玉神臺上,佛龕飛檐翹角,上端刻有90尊佛像,精致美觀。天王殿左右兩旁分別是普賢殿和文殊殿。殿后門外天井兩側是羅漢堂,供奉五百羅漢。大雄寶殿殿頂重檐九脊,高33米,寬26米,進深27米,鐵力木大柱高約30米,素有”棟宇摩霄漢,金碧燦云霞”之稱。殿內供奉高大奇特、輝煌莊嚴的三世如來佛像,中間站著阿難和迦葉,背后供奉海島觀音,又稱童子拜觀音——五十三參。大殿兩側分立形態各異的二十諸天。大殿右前角的一口巨鐘,重達4噸。左前角是一面直徑約2米的大鼓。大殿右后角有一尊泰國佛教協會贈送的銅佛。大雄寶殿左右兩側分別是地藏殿和觀音殿。在地藏殿的西、南兩側,觀音殿的東、南兩側的壁上有磚刻的五百羅漢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后面還有藏經樓等建筑。據說天寧寺中的觀音、地藏、普賢、文殊四殿象征著普陀、九華、峨眉、五臺四山。所以過去人們常說,凡到天寧寺燒過香的,就如同已參拜過佛教四大名山了。 歷時五年,投資三億元人民幣的中國第一高佛塔——常州天寧寺寶塔開光大典于零七年四月三十日上午舉行 。 天寧寶塔為唐宋樓閣式風格,建筑面積二點七萬平方米,總高一百五十三點七九米,塔高為世界佛塔之最。 天寧寶塔總高十三層,一百五十三點七九米的高度使它成為常州的地標性建筑。全塔用六千五百噸鋼材撐起塔身骨架,天寧寶塔所使用的極其珍貴的木料——產自于緬甸和巴布亞新幾內亞深山老林的金絲楠木。這些木料即使風吹日曬,千年都不會壞,給天寧寶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縱觀整座寶塔,最奪人眼球的就是那高聳入云霄的塔剎。這座金剛寶座式塔剎是用七十五噸黃銅澆鑄而成,塔剎的表面還貼了幾十公斤的黃金,在陽光的照射下,分外耀眼,這使得天寧寶塔成為世界第一金頂玉身塔。 中華恐龍園 常州中華恐龍園是國家AAAA級景區,享有"東方侏羅紀"美譽的中華恐龍園位于江蘇省常州新區的現代旅游休閑區內,在滬寧沿線上占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水、陸、空交通十分便捷。她是一座將博物、高科技聲光電、影視特效與多媒體網絡等完美結合,融展示、科普、娛樂、休閑及參與性表演于一體的以恐龍為主題的綜合性主題游樂園。 作為恐龍園的標志性建筑物,中華恐龍館的館體外形充分運用仿生建筑手法,遠遠望去仿佛三條恐龍高昂著龍頭在竊竊私語,一條豐盈巨碩的恐龍軀體呈現出大寫意的造型,由此勾勒出恐龍館的博覽、娛樂及科普空間,全館總面積20000平方米以上,龍首最高處達71米,館體穹頂最高處達36米。中華恐龍館內設有五個主廳和六個輔助廳。其中主廳包括中庭、陳列廳、景觀廳、觀光廳和影視廳;輔助廳有入口大廳、貴賓接待廳、學術報告廳、備用展示廳及屋頂花園、紀念品售賣屋等空間。各廳通過邏輯路線,有發有合,互為關聯。以生物演變史作為設計背景,重點突出恐龍從生存、繁衍、演化直至毀滅的構思主線,揭示了生命與環境相互依存,人類必須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的深刻主題。 恐龍園運用情景營造手段,以飛濺的瀑布、冷峭的山巖、無水的海洋、茂密的叢林、洪荒的洞窟等,再現中生代特有的生存環境。化石陳列運用互不雷同的手法,通過高科技手段和聲光電的運用,結合影視成像、卡通動畫、恐龍翻模、網絡游戲以及各類科技制作等,使中華恐龍館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的觀念,成為具有震撼力的,集博物、科普、觀賞、游樂、參與為一體的現代新型恐龍博物館。 恐龍園注重綠色生態環境的營造,在園內栽種70余種、4000多株樹木,園區的綠化占全園總面積的70%以上。園區內圍繞恐龍館設有穿越侏羅紀、恐龍山探險、動感立體電影、高空滑索、高空彈射、夏日雪橇、龍海探秘、模擬攀巖、情侶單車、以及水上自行車等數二十余項刺激、動感的游樂活動,使游客放松身心,流連忘返。 春秋淹城 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距市區約七公里是我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據說,這也是世界上公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面積約0.6平方公里,迄今已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現為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淹城,這座歷史古城,沿有許多不解之謎,有待考古工作者、歷史學家去揭開謎底。據史書記載,淹城古城墻最高達20米,墻基寬25-30米,全部由泥土夯筑而成。 3000年的風風雨雨,留下來的都是造化的杰作。客觀存在有的是江南水鄉充盈清澈的碧水,有的是沃野上千年遺留下來的幾何圖形般的豐碑,以及許多蘊藏在地下的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涉足其間,猶如進入世外桃園,給人古老、幽靜、深厚的感受。這里的人有這樣一種說法:“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 1958年以來,淹城出土了大量幾何印紋陶罐、缸、甕、缽和青銅器(如銅編鐘、銅鼎),在內城發掘出的獨木船,轟動了中國考古學界,最大的一只為整段楠木火烤斧鑿而成,長11米、寬0.9米、深0.45米,被譽為“天下第一舟”,現珍藏在北京博物院。
青巖寺風景區位于北寧市常興店鎮境內,醫巫閭山中麓,占地 13平方千米,距北寧市 25公里。青巖寺始建于北魏,興盛于中唐,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悠久歷史,它文化底蘊深厚,佛教氛圍濃重,為渤海國僧人釋·貞素所建,原稱千秋萬古寺,明代易名青巖寺。 1985年被省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這里是融宗教與旅游為一體的著名風景區,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八景十二奇觀”蔚為壯麗。青巖寺分上院、中院、下院及文殊院(古稱魁星閣)、娘娘殿、財神殿、圣水院、觀音殿等多處禪院,最為上院供奉的“歪脖老母”名聞天下。據《東北古跡軼聞》記載:“南海落潮,現一青石佛像,請至青巖山云中古洞。群工人移石像及門不能入,有戲之者曰:‘老佛若一歪脖則可入。’言已,佛像之頸即歪,眾皆駭,從容移入。吃驚老佛顯圣,皆肅然起敬而出,忘請老佛正脖,故至今尚歪”。“ 歪脖老母”為觀世音菩薩三十二化身之一。其后,明朝萬歷四年,清朝光緒十六年都曾重修。
古往今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每天到此觀光旅游,降香拜佛者絡繹不絕。尤其是每年農歷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廟會,春節、五·一、十·一、黃金周,每月的初一、十五上香日以及青巖寺諸佛節令,更是香客如云,紛至沓來。
山門
山門上書寫的“青巖寺”三個大字,是由中國已故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站在山門處,可望由趙樸初先生書寫的“青巖圣境”四個大字鎏刻在懸崖絕壁之上。
電瓶車路
電瓶車路是由觀軍場村出資修建的,也是我市諸多風景區中第一條電瓶車路。共有電瓶車八輛,乘員十四人,線路長 500米,由山門至大雄寶殿下院,上下車站點均采用仿明清式建筑。挑選十八歲至二十五歲的美麗少女擔任駕駛員。電瓶車路的開通為廣大游客進山旅游提供了方便,又為青巖寺景區增添了一道靚麗的景觀。
圣水院
圣水院全堂佛像開光盛況
圣水院是進入青巖寺景區的第一座大型佛殿,因有圣水井而得名。甘洌的泉水從石縫中涌出,傳說此泉水具有治病養顏、強身健體之功效。圣水院左臨小溪,右倚崇山,院中雕有滴水觀音立身佛像一尊。游人至此燃一柱香,飲一杯圣水,定會使人賞心悅目,樂趣橫生。在圣水院的后山,建有高大的露天彌勒佛一尊,他右手托金元寶,左手持佛珠,面露笑容,喜迎八方游客。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開光盛況
著名的大雄寶殿為仿明清重檐式建筑,是由中國已故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殿名。該大殿是由原來的三小間改建成為長 22米、寬 14米、高 15米的五開間大殿。室內重塑三如來佛像(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及十八羅漢像。在大雄寶殿下方,建有兩座大型的漢白玉和花崗巖浮雕,面朝東方的第一座浮雕雕刻有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共計 320平方米,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為趙樸初先生題寫的碑文。面朝北方的第二座浮雕雕刻的是歪脖老母傳說,共計 304平方米,是用閭山特有的花崗巖雕刻而成,所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再現當年“歪脖老母”顯圣時的感人情景。
在大雄寶殿的正前方,建有天王殿和鐘鼓二樓,殿內供奉有彌勒佛、韋馱菩薩、四大天王。
羅漢山
進入青巖山,跨過山門,便能看見著名的羅漢山。遠遠望去,一尊尊巨大的羅漢威嚴而立。羅漢山上供奉有 500羅漢,均由漢白玉雕刻而成。 500羅漢造型極富變化,眾羅漢似僧非僧,似佛非佛,有文有武,有老有少。有怒目的金剛、沉思的比丘、赤腳的行者、袒腹的彌陀,皆惟妙惟肖、神態各異。在 500羅漢山的頂端,建有普賢菩薩的坐騎、佛教的吉祥物 ——吉象一尊。它象征著吉祥如意,永保天下太平。在 500羅漢的簇擁下,一尊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座落在羅漢山中央,廣大信士爭相朝拜,以求佛主保佑。
觀音殿
觀音殿座落于羅漢山上,殿中供奉著凈瓶觀音,即“飛來佛”。飛來佛為紫銅塑像,是大明宣德年間制品,造型美觀,神態超然入化,手持凈瓶,向人間遍灑甘露,祈者必得身心安樂,福壽綿長。
戀人松
羅漢山下,路的兩側,有一對蒼松結伴而立,挺撥青翠,直沖云霄,兩樹枝杈在空中相互交錯,好像一對情意綿綿的戀人,并立搭肩,共敘衷腸一般。
十方爐
十方者為上下合八方,于此十方爐燃香諸佛皆受之,如信息達知諸佛,佛知我來也,必令您心清氣爽,豁然頓悟。凡所請之粗香、大香、高香必須在此燃升。再至各佛殿以三柱檀香或其他細香敬拜,默禱所求之事,定會使您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九龍壁
九龍壁長22米,高 3米。九條龍興云吐霧,盤旋回繞,栩栩如生。龍乃中國圖騰,有奮發向上,龍蟠福地之意。
影壁山
也叫屏風山,或錦屏山,在下院對面,齊刷刷的如橫劈下來的一般,擋住了陽光,陰影籠罩住寺院,給寺院增添了一種幽靜、神奇色彩。
伽藍殿
伽藍殿內供奉的是伽藍菩薩,即武財神 ——關羽。他集三教于一身,在佛教中是伽藍菩薩,在道教中是武財神,在儒教中是武圣人。他具有司命祿、佑科舉、招財進寶等全能的法力。所以民間各行各業婦儒老幼對萬能的伽藍菩薩頂禮膜拜,遠超過其他神佛。
登善亭
亭子的名稱是由“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中衍化來的,意思就是說人做好事是十分困難的,它既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從零做起,又要一步一步努力地艱難付出。亭柱所懸楹聯為閭山詩人徐長鴻先生撰,遼西書法家任國翥先生書。聯云:“善德要求真,舉步須登千級路;利名終是幻,洗心且看一亭云。”亭中石上有碑文,記載明萬歷年間重修青巖寺之事。
南極仙翁
壽神 ——南極仙翁是由漢白玉雕刻而成,他右手持龍頭拐杖,左手托壽桃,右側立有一梅花神鹿。老壽星慈眉善目,笑迎八方四海游客。該神像是由阜新信士孫全文、孫全武、孫全金三兄弟敬請。
藥師佛殿
走過登善亭便到了藥師佛殿,殿內供奉的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與左右兩邊的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合稱為東方三圣,又稱藥師三圣。據說藥師佛曾發下 12條宏大的志愿,主要有除去一切眾生病,令身心安樂,使眾生解除劫賊橫難,使饑渴眾生得以上食,使貧乏無衣食者得衣食,轉女為男等渡一切苦難。故信士們認為他能使眾生離苦得樂,去憂解難,消災延壽。因此,又稱他為消災延壽藥師佛。
猴石
在藥師佛殿西南,去上院的半山腰處,有一巨石迎面而立,高約 3米多,其狀類猿,稱為“猴石”。宛如蹲在道旁恭候游客一般。
龜石
離猴石不遠處,路邊有一龜形石,高 3米,長 4米,寬 2米,形如龜,因此稱之為“龜石”。神話傳說,它是東海龍王敖光手下守護渤海的大將軍,特派來守青巖山的。
進香殿
經過讀書軒,走過半步階,前面隱映在林中的佛殿便是進香殿,俗稱中院。殿內供奉的是觀音菩薩的站像,左為善財,右為龍女,也是歪脖老母的原身塑像。在此燃一柱香就是給老母報道的意思。同時進香殿也供年邁體衰步履艱難的信士在此望山朝拜。
老虎洞
站在進香殿向西南嶺上望去,可以看見一個幽深的石洞便是老虎洞。洞口寬約 5米,洞深 10米,洞內寬 7米,系天然形成,有一人造“猛虎”守在洞中。在清朝以前,閭山青巖寺一帶老虎經常出沒,現如今老虎早已絕跡,但游人看到黑黝黝的虎洞,猶有望而生畏之感。
九道彎
由進香殿向上行走,經龍爪松,過抱曲關,又別有天地。隨著山回路轉,有一處巧借山勢,開鑿而成的盤山路徑,一邊是懸崖絕壁,一側是幽深山谷,地形險峻,這就是通向上院必經之路的九道彎。
娘娘殿
娘娘殿開光法會
娘娘殿為重檐仿明清建筑,俗稱送子觀音殿。殿內供奉有觀世音菩薩像三尊,廣大善男信女爭相朝拜,香火極其旺盛。
青巖香鼎
在娘娘殿的北側有一巨大的金鼎,在金鼎的上方聳立三柱神香,大鼎的四足纏滿了紅綬帶,意寓著平安吉祥。該青銅大鼎是由阜新信士孫全文、孫全武、孫全金三兄弟捐資修建的,可謂功德無量。
龍飲澗
青巖寺上院有天然泉水三處。東邊的一處名曰“龍飲澗”,是峰頂上的一股泉水飛流而下形成的瀑布,落入澗中水池內。古人在澗壁上刻有“玉龍飲澗”,“天與甘露”和“圣水池”摩崖,雖年深日久,但還可依稀辨認。西側還有一泉,從上部懸崖石縫中流入井底,為寺僧食用井,俗你“寶井”,這兩處泉水,為滲山水,甘洌可口,冬不封凍,四季不涸,在這懸巖陡壁間,能有此雙泉水,可稱奇景,據化驗此泉水為優質滲山水,無味無害,雖不能消災治病,但搓手洗臉,可風塵頓消,沉淀后,可以食用。山頂還有一泉,和這兩個泉水相似。
十不全亭
十不全亭內供奉的是一尊殘疾佛像,稱為“十不全”。他是民間神祗,他原為英俊健康之青年,因看到民間多疾病,立志學醫,在自己身上試針試藥,受盡折磨成了一個殘疾人。為了紀念他敢于為中國醫藥獻身的精神,故而千百年來民間百姓奉以香火以示紀念。
老母洞
老母洞是一座天然加人工鑿成的石洞,洞深5.5米,寬高各 4米,洞口高 1.8米,洞內供奉的是觀音菩薩像,通稱“觀音老母”,因稱此洞為“觀音老母洞”,簡稱“老母洞”。“老母”像用花崗巖雕成。奇怪的是,各地寺廟觀音像眾多,不論座像或站像,頭部都是正面的,不偏不倚,然而此洞的觀音像,頭向一側傾斜,故稱“歪脖老母”。“老母洞”內,“老母”端坐在神臺上,神志端祥,目視前方,手托玉瓶,一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神態。石像雕工精湛,造藝頗深。兩旁塑有善財童子和龍女像,兩側神臺上還塑有十八羅漢像。佛龕有一副楹聯寫的是:“白蓮臺上慈悲主,紫竹林中自在佛”。洞口上端的橫額刻有“虛無真境”四字。人們把“歪脖老母”看作是“吉祥”、“美好”的象征,表達人們祈求吉祥幸福,消災除惡的愿望。千百年來,老母香火不斷,前來降香、朝拜、許愿、還愿、游覽、觀光者絡繹不絕,因此,關于老母靈驗的傳說不絕于耳。
仙人橋和藏寶洞
在老母洞東側是半壁樓。過半壁樓,有一處獨石橋,橋長1.5米,寬僅盈尺,橋下懸空,淵深壁絕,不說人行,就連猛獸也難通過,一失足便會粉身碎骨。令人見之,無不目瞪口呆,大驚失色。凡人無法通過,因稱石板橋為“仙人橋”。橋東“藏寶洞”有一間房屋大小。傳說,洞內藏有青巖寺鎮山之寶和珍貴經書文物,因稱石洞為“藏寶洞”,是青巖寺的又一奇妙景觀。
文殊院
文殊院是青巖寺風景區位置最高的一座佛殿,殿內供奉的是大智文殊佛,佛教認為文殊菩薩以智慧第一,辨才第一,學問深廣,被稱為大智。每到中高考到來之即,許多學子的父母都為自已的子女求學求智慧,以考取更高的學府。
青巖奇松
青巖寺景區奇松多,除戀人松外,青巖山后有株蒼松奇特挺拔,獨具神韻,樹齡足有六百年以上,尊為“神松”。不遠處還有一株古松,盤根虬干,樹葉參天,兩人合抱而圍,其手尚不能相搭,人稱萬年松。西坡還有一株古松,根部被山洪沖露,橫臥于地上,形成蒼龍臥坡之勢,被稱為“臥龍松”。原老母洞附近,有古松數十株,儼如華蓋,現僅存其二。
障鷹臺
上院東部有一座秀聳云端的高峰,海拔 621米,是閭山南部最高峰,連老鷹也難以飛過,故名“障鷹臺”。如站峰頂,舉目環視,頓覺心寬地闊,風景格外迷人。
東路景觀
從障鷹臺至圣水殿之間,還有一條上下山路,分布著數處景觀。障鷹臺西有一座“亂石棚”,東南是“通天洞”。過通天洞兩壁夾立,只見青天一縫,名為“一線天”。向南下行,是“珍珠湖”。湖東北是高麗城,有一座“了望臺”。湖南經臥虎石可望“碧水泉”。
西路景觀
在青巖寺西部,還有兩處景觀,一處為雙人石,另一處為鴿子洞。
***小松博客搜集整理、轉載請注明***
男:白皓 白揚 白祈
女:白倩 白晨 白默